A. 中國的流行音樂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孫蕤,本名孫思溥,中國流行音樂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特聘研究員。1936年生於遼寧開原,1960年畢業於沈陽葯科大學葯學系,退休前為大連醫科大學葯劑學教授。 自幼喜愛中國流行音樂,從少年時代,便開始收集音樂資料
1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史
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歷史。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個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個高峰期。本文將以80年代為重點,簡單敘述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的發展概況。由於中國流行音樂在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將涉及其他類型的歌曲創作情況。
一、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
中國現代創作歌曲約起始於清末至民國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國的創立所經歷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會變化。在此期間,西方資本主義文化逐步東漸,並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既相沖突又逐步結合的態勢。當時已有直接借用外國歌曲的曲調填詞作為軍歌及學堂歌曲的現象,如:《中國男兒》(石更填詞)、《漢族歷史歌》(王引才填詞)等。這可說是西方音樂因素為我所用的開始。
中國初期的創作歌曲是自蕭友梅、黃自、青主、李叔同、趙元任等人開始的。
蕭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樂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問》、《卿雲歌》是他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雖有濃重的外國音樂的影響,但已開始注意吸收中國傳統音樂的因素。
黃自是受過系統的西方訓練的作曲家,在歌曲創作上的成就較高,《天倫歌》、《玫瑰三願》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趙元任的《賣布謠》、《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陳嘯空的《湘纍》等等作品,都是現代創作歌曲初期涌現的優秀作品。
在這一時期,西方音樂文化通過留學西洋的音樂工作者介紹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個部分影響了民眾。同時,以大中城市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漸形成。這些都為中國現代歌曲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現代創作歌曲的發端期,有兩個明顯的特徵已經出現,即一方面,大量採用或借鑒西方歌曲創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國傳統音樂,特別是民間音樂的基質也在創作中顯露出來。這種情況大體上規定了日後歌曲創作的方向。
二、中國流行音樂奠基人-黎錦暉
黎錦暉(1891-1967)是中國流行音樂的奠基人。
黎錦暉生於湖南湘潭,自幼學習古琴和彈撥樂器。家鄉民間音樂和當地流行的湘劇、花鼓戲、漢劇等戲劇音樂對他影響至深。1927年,他創辦了「中華歌舞學校」,後又組建「中華歌舞團」。1929年組織「明月歌舞團」,並到全國各地巡迴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團」並入聯華影業公司。1949年後,他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擔任作曲,1967年逝世於上海。
黎錦暉青年時代醉心於新音樂運動,主張新音樂與新文學運動攜手共進。基於這種認識,他創作了大量兒童歌劇、歌舞及歌曲。這些作品,不僅在大陸風靡一時,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憐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傳極廣。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以保護兒童創造才能、反對封建教育為主題,文字通俗易懂,音樂語言簡練、生動、明快,繼承和發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導的學堂樂歌的傳統。同時,他又是運用民間音樂素材的能手。在這些兒童歌曲里,民歌、小調、曲牌等均成為創作的素材。在歌曲創作民族化方面,黎錦暉無疑是一個先行者。
繼兒童歌舞之後,黎錦暉轉入了流行音樂的創作。《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樂作品,標志著中國流行歌曲的誕生。
黎錦暉轉入流行音樂創作並獲得了成功有其相應的社會背景。當時的上海已具備資本主義商業化都市的特徵,西方特別是美國流行音樂通過舞廳、電影、廣播等媒介流入中國。市民階層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現對流行音樂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樂便是在此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1928年,黎錦暉率「中華歌舞團」去香港、泰國、印尼、馬來亞、新加坡等地巡迴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與他的兒童歌舞一起成為主要節目。1929年,由於經費困難滯留於新加坡無法回國,他遂接受一家書局的訂貨,短期內編寫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書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歌曲即成於此時,大獲成功。
「明月歌舞團」是中國流行樂發展中一個重要團體。中國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嚴華,流行音樂作家如黎錦光、姚敏都在這個團里。聶耳也是從這里走上音樂創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間,黎錦暉還為《人間仙子》等十幾部電影配樂,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時,他也搞舞廳音樂,把民間旋律爵士化。當時的「百代」、「勝利」等唱片公司大量錄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錦暉的流行音樂創作奠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基本風格,即民間旋律與西洋舞曲節奏相結合。在當時,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國爵士樂的風格。上舉《毛毛雨》、《桃花紅》、《特別快車》等作品格調不高,有的相當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級趣味,當時即受到廣泛批評。聶耳就曾撰文斥責這些作品。可以說,中國流行音樂起步之初並沒有走一條健康之路。除內容平庸外,音樂上的粗製濫造,演唱上的賣弄風情、嗲聲嗲氣都為其後的發展帶來了不好的影響。但他在處理流行音樂中外來形式與民族傳統關繫上的成功經驗是值得後人借鑒的。
三、救亡群眾歌曲創作及進步音樂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創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侵華事實造成民族危機感的空前高漲。伴隨著抗日救亡運動,出現了群眾性的救亡歌詠活動。廣大進步音樂工作者創作了大批救亡歌曲。從而奠了我國歌曲創作的另一走向。
聶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他所寫的30餘首歌曲絕大部分是廣為流傳的成功之作。《畢業歌》、《新女性》、《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在進行曲方面具有開拓性貢獻的作品。《飛花歌》、《塞外村女》等則是民歌風抒情歌曲中很有特點的作品。
在救亡歌詠活動中,還可以舉出像《大刀進行曲》(麥新詞曲)、《到敵人後方去》(冼星海曲)、《游擊隊歌》(賀綠汀詞曲)等進行曲風格的歌曲。這一時期奠定的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日後稱為隊列歌曲)已表現出成熟的中國民族特點,如較少採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多級進,富於抒情性等等。
與此同時,進步音樂工作者也介入了以電影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樂創作活動。如聶耳的《告別南洋》、《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漁光曲》、《王老五》,賀綠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漢光詞)、《春天裡》(關露、賀綠汀詞)、《秋水伊人》及劉雪庵的《何日君再來》(貝林詞)等都是為進步電影所作的插曲。
總之,到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的歌曲創作除少數藝術歌曲外,大致可分為兩支。一支是以黎錦暉為代表的流行音樂,另一支是以聶耳、冼星海等人為代表的群眾性歌曲。流行音樂以西方流行音樂形式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與西產大小調式化的兩種趨向,群眾性歌曲以西方進行曲及民歌為藍本,寫作上則有民歌化和進行曲化的兩種趨向。至此完成的類型分化奠定了日後群眾性歌曲創作的基本態勢。
四、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流行音樂和群眾歌曲創作
抗日戰爭期間,淪陷區的敵偽統治者十分重視流行歌曲的宣傳作用。偽滿時期,著名歌星李香蘭曾成為流行音樂的風雲人物。
李香蘭本為日本人,生於中國,本名山口淑子。戰後回到日本,入政界為日本參議員。她在抗戰期間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滿州姑娘》、《戒煙歌》、《支那之夜》、《蘇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軍國主義,宣揚「東亞共存」為主旨,在當時產生過惡劣影響,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國民眾的強烈反對。
當時活躍的中國流行音樂作曲家有黎錦光、陳歌辛、姚敏、梁樂音、嚴工上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為黎錦光和陳歌辛。黎錦光的代表作有《夜來香》、《五月的風》、《瘋狂世界》、《采檳榔》等;陳歌辛的代表作有《薔薇處處開》、《漁家女》、《戀之火》、《高崗上》等等。
在這一時期,中國流行音樂沒有太重要的成就和發展。除技術上的某些進步外,整體風格沒有超過早期的格局。
總的來看,中國流行音樂從產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的發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條件下進行的。由於特定歷史環境的限制,它的發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帶有濃重的殖民地氣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軟弱;另一方面,由於不發達的社會經濟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數不多的小資產階級及市民階層。作品題材狹窄,製作技術粗糙。這決定了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必將經歷一條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戰爭以來,以延安為中心的進步音樂工作者繼續沿著救亡歌詠活動的方向發展創作。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光未然詞)、鄭律成的《延安頌》(莫耶詞)、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還有《軍民大生產》、《南泥灣》以及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等作品的誕生都顯示出生氣勃勃的發展趨勢。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又出現了《解放區的天》、《山那邊好地方》、《咱們工人有力量》和《勝利進行曲》等優秀歌曲。
五、新中國建國後17年間的創作歌曲
隨著全國解放,群眾歌曲領域形成了一支陣容強盛的創作隊伍。自《歌唱祖國》到《我們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賢、傅庚辰等作曲家在進行曲創作中大獲成就,李劫夫尤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訶、生茂、傅林、遇秋、呂遠等部隊作家在新民歌創作上顯示了很強的實力;雷振邦、石夫則在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的運用上有獨到之功。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長征》組歌、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紅霞》等大型聲樂作品中的選曲也在群眾中產生了較大影響。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歌曲創作,特別是群眾歌曲的創作,呈現著良好的態勢。合唱、齊唱、獨唱、重唱、表演唱等體裁形式均有佳作。當屬我國歌曲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仍以進行曲與新民歌創作為主,其中進行曲逐漸偏重於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傳》)。新民歌創作則有以民間素材變化發展(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和在民間音樂基礎上再創作(如《克拉瑪依之歌》)兩種趨向。此外,圓舞曲(如《我愛祖國的藍天》)、說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兒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們心中的太陽》(喬羽詞、沈亞威曲)為代表的頌歌類大型抒情歌曲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體裁。各種風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顯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區的民間音樂為基礎,或以少數民族音樂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樂隊,或用管弦樂隊,手法比較傳統。廣播電台是最主要的傳播媒介,群眾性集體歌詠是最普遍的音樂生活方式。
這一時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與美聲相結合的唱法為軸心,產生了像賈世駿、馬玉濤、王昆、郭蘭英、郭頌、胡松華、呂文科等一批深受群眾喜愛的歌唱演員。這一時期的優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兩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B. 為什麼將隋唐樂歌的產生和發展看做是我國新音樂文化發展的最初階段的重要標志
1、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貢獻了一批早期的優秀聲樂作品,開「新音樂」創作之先河;
2、使「集體歌唱」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為後來的群眾歌詠運動打下了基礎;
3、通過樂歌的傳唱和學校音樂教育,西方基本音樂理論和技能開始系統地、大范圍地在中國傳播;
4、培養了中國近代音樂史上最早的一批傳播和創建、發展學校音樂教育的人才,為後來中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465769.htm#4
C. 什麼是新音樂運動
Xinyinyue Yundong
新音樂運動
Movement of New Music
1935年以來國民黨統治區內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音樂運動,是左翼音樂運動的繼續和更廣闊的發展。
「新音樂」和「新音樂運動」 新音樂一詞,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出現很早,使用者頗多,含義不同。如:1904年,曾志在其《樂典教科書》的「自序」中提出「為中國造一新音樂」,是將其作為倡導學堂樂歌的終極目標1919年「五四」運動後,蕭友梅曾將新音樂(他謂之「新樂」或「今樂」)用作「舊樂」(指中國傳統音樂)的對稱;柯政和則用以泛指當時歐美初起的現代派音樂(《新音樂》,《新樂潮》1卷2期,1927年4月);30年代初期,黃自提出發展「民族文化的新音樂」(《怎樣才可產生吾國民族音樂》,《晨報》1934年10月21日),是主張效法俄國的榜樣,建立中國的民族樂派。左翼運動興起後,在左翼文藝書刊的文章中,廣泛使用「新興音樂」以及後來稱之為新音樂等提法,主要是指無產階級的革命音樂。但當時尚未就此提出正式的口號。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了「八一宣言」,號召組成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6年「左聯」和各左翼文化團體自動解散後,為團結廣大音樂界人士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呂驥等人提出了國防音樂的口號;同時呂驥又通過《中國新音樂的展望》、《偉大而貧弱的歌聲》(《光明》1卷5號、2卷2號;1936年8月、12月)和周鋼鳴發表的《論聶耳和新音樂運動》、《從「九一八」說到新音樂運動》(《生活知識》2卷5期、9期,1936年7月、9月)等文章,正式提出了「新音樂運動」的口號,並對其性質、任務作了說明。其主要精神是:新音樂要成為人民大眾民族解放斗爭的武器,要採用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要具有大眾化的作風。從此以後新音樂就成為進步音樂運動的總的標幟和前進方向;國防音樂則是處在抗日救亡階段的一個統一戰線性質的口號。正是在這些思想影響下,全國出現了抗戰歌曲創作和群眾救亡歌詠活動的高潮,開創了全國音樂界在抗日救亡旗幟下團結前進的新局面(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
新音樂運動的發展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國民黨頑固派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的政策,在文化上實行專制主義統治,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音樂運動日益遭到限制和扼殺。為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些革命音樂工作者李凌、'" class=link>趙、孫慎、林路等人,在重慶、桂林等地建立了新音樂社,並於1940年1月出版了《新音樂》月刊,繼續進行新音樂運動。同時,分散在國民黨統治區各地的抗敵演劇隊、抗敵宣傳隊、戰地服務團、孩子劇團、新安旅行團中的音樂幹部,育才學校音樂組以及音樂院校中的進步學生、教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以新音樂社和《新音樂》月刊為中心,進行抗戰音樂活動。他們在不斷遭受國民黨政府壓迫的艱難條件下,開展了多方面的工作:①在音樂理論方面,對新音樂運動的不同認識和具體實踐,在《新音樂》月刊展開專題討論;對音樂的「民族形式」問題發表了一批建設性的音樂論文重慶國立音樂院部分師生,在此影響下結成了「山歌社」對民間歌曲進行收集、整理、改編和演唱,還出版了《山歌通訊》和《中國民歌選輯》、《五聲音階及其和聲》等專集。②在音樂創作方面,反映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呼聲的群眾歌曲創作,得到新的發展,其中有:揭露、諷刺國民黨政府統治的歌曲,如《你這個壞東西》《茶館小調》《古怪歌》、《五塊錢》等;反映國民黨統治區人民苦難生活的歌曲,如《農民苦》、《苦命的苗家》等;表現國民黨統治區民主運動,鼓舞群眾鬥志的歌曲,如《民主是那樣》、《跌倒算什麼》等;表達國民黨統治區人民對解放區和新中國的嚮往、歌唱民主隊伍團結的歌曲,如《山那邊好地方》、《別讓它遭災害》、《大家唱》、《太陽一出滿天紅》等。這些都是在群眾中廣泛傳唱,具有戰斗性和民族化、大眾化的優秀作品此外,還出現了誦唱長詩《歲寒曲》(由12首朗誦詩和11首合唱曲組成)等具有戰斗風格的大型聲樂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音樂運動的影響下,國民黨統治區的一些知名作曲家的創作也有了明顯的變化,如:話劇《屈原》、《棠棣之花》的配樂和插曲,《民主》、《祖國》、《春天》等大合唱,二胡獨奏曲《漢江潮》、《小花鼓》,以及小提琴獨奏曲《內蒙組曲》、《西藏音詩》、《牧歌》和鋼琴曲《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等,從中可以看到對時代現實生活的積極反映,對民間音調的吸取運用和對民族風格的探索追求。③在群眾音樂活動方面,由於國民黨政府對大城市控制很嚴,群眾歌詠活動主要是隨著各抗敵演劇隊、宣傳隊的足跡,深入到各中小城鎮。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歌詠活動蓬勃興起,形成了繼抗日救亡歌詠運動之後的又一個群眾歌詠熱潮。如1946年初,在重慶成立了「星海」、「民主」合唱團,並在昆明、北平等地建立了分團;1946年9月以後,在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中,上海涌現了近300個歌詠團體;同一時期在北平、天津、南京、廣州、香港等地區先後成立的各種歌詠團和歌詠聯誼會等,在歷次愛國民主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戰斗鼓動作用。
自「新音樂運動」提出以來,對這一口號的解釋和認識,在抗戰時期和以後,音樂界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並進行過公開的爭論。
D. 簡述文藝復興新音樂區別於中世紀音樂新在哪裡
文藝復興新音樂區別於中世紀音樂新在所使用的樂器與演繹的節奏不同。
文藝復興與中世紀音樂的區別:
中世紀時期(1450年前):單聲部教堂音樂為主,以格利高里聖詠為代表。
文藝復興時期(1450-1600年):音樂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多聲部復調音樂盛行,器樂開始興起。
中世紀音樂的時間界定范圍很廣,普遍並沒有確切的定論,西歐中世紀音樂通常是指5世紀至15世紀(文藝復興前期)的音樂文化,也就是介於古代音樂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
就從欣賞的層面來看待這一時期的音樂多以宗教目的為主,對一般對欣賞古典音樂有興趣的人,也許枯燥了點。
漫談中世紀的音樂理論,大約可從幾個層面來探討,天主教與格里高利聖歌(Gregory Chant)之間的相互發展,中世紀簡單的記譜法以及民間音樂的發展過程。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生在14世紀到17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義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
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後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E. 在新文化運動中怎樣認識中國新音樂文化怎樣發展中國新音樂文化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新音樂」的最初含義是指近代以來學習、借鑒西方音樂技術手法同時融會中國傳統音樂的某些因素而創作的不同於中國古代音樂或傳統音樂的音樂樣式。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曾志忞。1904年,在譯補《樂典教科書》「自序」中,曾志忞提出「為中國造一新音樂」、 「特造一種二十世紀之新中國歌」的著名宣言,其內涵是指學習西方音樂,創造以當時學堂樂歌為代表的新式歌曲。學堂樂歌的編創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一股音樂思潮——學習西樂思潮的濫觴,也正是在這一思潮的裹挾下,一批新型知識分子和從事學校音樂教育與樂歌編創者發出了創造中國新音樂的新聲。在西學東漸與西樂輸入的背景下,中國音樂的嬗變與轉型已然發生。從這一時期開始,中國音樂的發展進入到後來史家們所謂的「新音樂史」階段。「五四」新文化運動進一步為中國音樂的歷史轉型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語境,新音樂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初步發展並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有機組織部分。盡管1920年代明確冠以「新音樂」命題進行論述的文獻還很少看到,但這一時期有關中樂或國樂與西樂之優劣的比較以及中國音樂出路的討論等熱點問題,大都涉及到是否要學習西方音樂文化以創造新音樂文化的問題。以蕭友梅、趙元任等人為代表的新音樂創作已經從實踐上證明了學習西樂以創造新音樂的可行性。「五四」以來學習西樂思潮的進一步推進以及音樂美育思潮和國樂改進思潮的興起,無不與新音樂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縱觀學堂樂歌時期與「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音樂歷史,可以發現,盡管這兩個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但國人對新音樂的認識卻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其根本主張是進一步學習西樂、改造舊樂,創造不同於傳統音樂的新的音樂樣式。具有新的形態特徵成為人們對新音樂的基本認識與要求。但是,在經過「五四」時期進一步接觸、接受西方音樂文化並有所消化之後,當歷史進入1930年代時,有關新音樂的認識與界定開始發生分化,一種觀點主張繼續深入學習西方音樂以創造中國新音樂,最終創建中國的民族樂派,其理論與實踐均表現出對借鑒西方音樂創作技術和探索新音樂表現手法及其風格的關注,可稱之為「音樂形態學」意義上的新音樂觀;另一種觀點主張新音樂應成為革命救亡的武器和工農大眾的呼聲,新音樂重在思想內容的新,其理論與實踐更多地反映了對新音樂應該以及如何發揮新的社會功能的高度重視,可稱之為「音樂功能論」意義上的新音樂觀。與此同時,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新音樂運動」也先後在不同的新音樂家群體中分別被旗幟鮮明地提出。一個新音樂運動是與「音樂形態學」意義上的新音樂觀聯系在一起,主張通過新的形態樣式與精神內涵的音樂創作,實現中國音樂的復興,最終創建俄羅斯民族樂派意義上的中國民族樂派,其理論的提出與實踐者主要是受過專門音樂教育或有著留洋經歷的學院音樂家群體;另一個新音樂運動則是與「音樂功能論」意義上的新音樂觀聯系在一起,主張通過新的革命音樂與大眾音樂的創作,使之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武器,其理論的提出與實踐者主要是左翼音樂組織和救亡歌詠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非學院音樂家。前者延續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啟蒙精神同時自覺先行地以音樂創作表現救亡思潮;後者則是在救亡壓倒一切的社會形勢下應時而起並成為救亡主潮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西方音樂的啟蒙已退居其次了。因此,從1930年代始,中國近代新音樂的發展中實質上並存著兩種相互聯系但卻又有著不同內涵的新音樂觀以及兩個彼此相關但卻各自有著不同宗旨與追求的新音樂運動。然而,長期以來,有關新音樂與新音樂運動史的研究卻沒有清醒地認識到上述根本問題,其突出表現就是在論及「新音樂運動」時,僅僅將其單一化地視為是由一批左翼音樂家和「救亡派」音樂家在30年代中期提出、並在此後有組織有領導地不斷發展壯大、直至新中國成立而結束的那場以革命與救亡為核心內容的新音樂運動,忽略了甚至沒有認識到早在30年代初即由陳洪、歐漫郎等人提出而後陳洪、蕭友梅等學院音樂家多有倡導與論述、盡管沒有形成特定的統一組織與明確領導人但實際上卻同樣產生了極其重要的歷史影響、旨在強調學習西樂以創造中國民族樂派的新音樂運動。這些歷史事實與史學事實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其中的歷史實質及其復雜關系值得加以深入的思考與研究。
F. 音樂發展大概可以分為幾個時期
1、古羅馬
時間約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這部分的音樂資料只能從考古而來,從發掘出的繪畫、雕塑及少量流傳下來的詩歌文學與哲學著作可以進行了解,但幾乎是不可能聆聽與欣賞。
有資料統計這一階段殘存下來的樂譜還不到10件,但是從殘存下來的雕塑等諸多文化遺產可以看出曾經存在過的輝煌與成就,古希臘的大哲學家都曾對音樂進行過討論與研究,這被後人視為西方音樂之源。
2、中世紀
西元476年羅馬帝國瓦解後,希臘、羅馬文明變趨衰微。日耳曼人統治歐洲西半部,歷史上稱為「黑暗時期」,也就是「中世紀時期」。教會是當時人們的生活重心,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地位,藝術家在宗教中生存,因此當時藝術與宗教息息相關。
這時期的音樂活動受到基督教影響很大,音樂多以宗教儀式或歌唱頌歌為主,以功能為重,例如格雷果聖歌。 歌詞多是采自聖經。特色是旋律高低起伏變化小,缺乏和聲基礎,表現朴實。對中世紀音樂貢獻最大的是米蘭主教安布羅斯和教皇格里高利一世。
3、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時期約為公元1450-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4、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音樂指歐洲在文藝復興之後開始興起,且在古典主義音樂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樂類型,延續期間大約從1600到1750年之間的150年。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源於葡萄牙語「Barocco」,意指形態不夠圓或不完美的珍珠,最初是建築領域的術語,後逐漸用於藝術和音樂領域。
在藝術領域方面,巴洛克風格的特徵是精緻細膩的裝飾以及華麗的風格,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是因為巴洛克時期是貴族掌權的時代,富麗堂皇的宮廷里奢華的排場正是新的文化以及藝術的發展中心,而這個大環境的改變也直接的影響到了音樂家的創作。
5、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
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6、浪漫音樂
浪漫主義主要用於描述1830—1850年間的文學創作,以及1830—1900年間的音樂創作。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於想像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
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像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像力的最佳體現。
7、現代音樂
現代音樂,也稱現代古典主義音樂(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繼承歐洲古典音樂而來的一個音樂紀元,音樂門派繁多,風格多樣。在此之前,現代音樂有兩大源流:古斯塔夫·馬勒與理察·施特勞斯的後浪漫樂派、和德布西的印象樂派。
8、新世紀音樂
19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在出現的一種音樂形式,又譯作新紀母音樂(英語:New Age music),最早用於幫助冥思及潔浄心靈,但許多後期的創作者已不再抱有這種出發點。
另一種說法是:由於其豐富多彩、富於變換,不同於以前任何一種音樂;它並非單指一個類別,而是一個范疇,一切不同以往,象徵時代更替詮釋精神內涵的改良音樂都可歸於此內,所以被命名為New Age,即新世紀音樂。
(6)新音樂文化是哪個時期擴展閱讀
"Classic"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指羅馬社會上等階層,後轉義為人類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價值的業績。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
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時代的普遍性、永恆性的藝術價值和音樂藝術最高業績為標准,將那些能作為同時代,後代典範的,具有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音樂統稱為「古典音樂」。根據這一標准,古典音樂又被稱為「嚴肅音樂」或「藝術音樂」,用以區分通俗音樂(流行音樂)。
2、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樂派時期。
古典樂派的風格形成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逐漸消失之中,消融於浪漫樂派風格的逐漸形成之中,經歷了巴洛克音樂向早期古典樂派的過度。眾多樂派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G. 中國音樂歷史分哪些時期和其特點
一、區分:
1.以年代之分的主線:趙,衛之音,俗稱靡靡之音也。其發展在戰國時代,趙、衛二國。通俗的說就是現代的流行音樂。不過極美,屬於古代典型貴族音樂這類。其餘的從遠古一直到近代中國的都是以正統音樂為主;現代中國發展的音樂就有西方元素的引入,這里的元素指的是思想,其具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最終發展至港台地區演變為現在的流行音樂;再一個就是當代中國上世紀80年代年以前的革命歌曲,直至今日的從革命歌曲到流行音樂的演變。
2.以地區之分為主線:京劇,越劇,閩劇,川劇,花燈,黃梅戲,二人傳,信天游等等在中國各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獨特音樂,具體的可以詳細查查。
3.樂器之分:相信你知道的樂器比我知道的還多還懂。就我來說,除了傳統的那些樂器以外特別愛聽的還有這幾類,馬頭琴(還是馬尾琴,蒙古的)、葫蘆絲(傣族)、手鼓(新疆)等等名族樂器。
二、特點:多以地區之分差別最大(根本原因:經濟發展)。各個年代的發展多受當時的政治局面(影響文化發展方向)、經濟狀況(影響休閑需求)以及皇帝愛好(以傾國之力影響格局)的影響頗多。
H. 中國音樂史分哪幾個階段
中國音樂史分為六個階段,包括:
一、遠古的音樂(即原始社會的音樂)
當最早的人類開始製造原始的工具和集體進行勞動的時候,原始的音樂便在他們的勞動節奏和勞動呼聲中萌發了幼芽。
二、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音樂(即奴隸社會的音樂)
在奴隸社會中,創造音樂的是奴隸──大量的樂工都是名副其實的奴隸,而享有音樂的則是貴族奴隸主階級。他們不僅把音樂作為享樂的手段,也把它用作加強其政治統治的工具。在當時,最受尊崇的就是奴隸主階級用於祭祀等重大典禮的樂舞。
三、戰國、秦、漢的音。
戰國時期的巨大變革帶來了社會的進步,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然而,封建割據的分裂局面和相互爭霸的戰爭卻阻礙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要求統一成了時代的趨勢。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的音樂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大動亂的時期。這時,國家分裂,戰亂頻仍,錯綜復雜的矛盾扭曲了社會的形象。固有的秩序,舊時的信念,統統都已幻滅。人們冀求著新的精神寄託,音樂便是一個理想的避難所。
五、宋、元的音樂
隋唐以來的曲子,到宋代及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中成了一種廣泛流行的歌曲形式。它的發展,直接導致了宋詞創作的繁榮。
不少著名詞人的作品被運用於實際的演唱,它們既豐富了曲子的內容,也促進了曲子的發展,出現了「減字」、「偷聲」、「攤破」、「犯調」等變化運用和發展曲調的手法,產生了徐緩抒情而細膩深刻的「慢曲」,成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式。
六、明、清的音樂
「崑山腔」是明代戲曲聲腔中成就極高、影響極廣的一種。它在元末明初時即已形成,但當時海鹽腔盛行,故未能受到廣泛重視。
I.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文化指下面的哪一個年代的音樂文化
一、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主要有各個部分都寫成了復調形式的彌撒曲。經文歌(主要是宗教內容的)。器樂舞曲。復調器樂曲,如利切卡爾。世俗歌曲如牧歌、尚松等。代表音樂家有:奧蘭多.迪.拉索,16世紀最重要作曲家之一,作有大量的宗教和世俗音樂作品。音樂風格靈活生動、精緻而又多樣化,精心處理音樂與歌詞的內容和語調關系。
二、巴洛克時期(大致是從1600年至1750年),最早的著名作曲家應該是義大利人蒙特威爾第,他出生於1567年,被譽為「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過渡中顯赫的人物」、「歌劇改革之父」以及「十七世紀最出色的作曲家」。
三、古典主義時期是西方音樂史的第五個分期,是從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義和維也納古典主義樂派。代表人物有莫扎特,作品有《安魂曲》、《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和《魔笛》等。
四、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代表人物有被人們稱之為「圓舞曲之父」的老約翰·施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