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維吾爾族的文化瑰寶是什麼
十二木卡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是維吾爾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所作的重大貢獻,她運用音樂、文學、舞蹈、戲劇等各種語言和藝術形式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絢麗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他們的理想和追求以及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所產生的喜怒哀樂。她集傳統音樂、演奏音樂、文學藝術、戲劇、舞蹈於一身,具有抒情性和敘事性相結合的特點。這種音樂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堪稱一絕。
木卡姆歷史淵源流長,背景廣闊而深遠,與維吾爾族人民的歷史時代同步發展。盡管屬於維吾爾族民俗范疇的部落眾多,地域遼闊,其音樂文化也具有多層次多源流的特點,但她仍以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有別於其他民族的音樂。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主要有兩點,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形成產生於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徵、道德觀念及其心理素質的民族調式特點。這種特點則是通過獨特的音樂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獨特的演奏樂器加以體現的。
無論「木卡姆」在名稱學上有何含義,它只表示經過規整的某個音樂套曲的專用名稱。從16世紀開始,在音樂大師克迪爾罕、雅爾坎迪、阿曼尼落罕(乃菲絲)等人的引導下,經過眾多民間樂師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終於形成現在的規模和樣式。維吾爾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爾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步姆。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第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等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由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 維吾爾木卡姆是維吾爾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每個木卡姆配上那些含義雋永、內容豐富、色彩斑斕、朗朗上口、輕松活潑、便於演唱的古典詩詞以及格則勒(雙行詩)、民謠而顯得情趣盎然,生機勃勃。尤其是維吾爾詩詞中那最富韻味的格則勒的十八種格律更使木卡姆樂曲顯得新穎而別致。從而使文化寶庫中的這顆無價之寶日臻完美,光彩照人。
B. 維吾爾族的文化是什麼
文化:維吾爾族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如《突厥語詞典》、《福樂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獻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眾多的樂器,使維吾爾人成為能歌善舞的民族。維吾爾族的體育活動豐富多彩,有叼羊、達瓦孜、鞦韆、摔跤等。在民間還舉行一種包含歌舞、說唱、詩歌朗誦等項內容的麥西萊甫活動。
節日:維吾爾族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等。
宗教:維吾爾族古代曾信仰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從公元10世紀初起初步改信伊斯蘭教。
服飾:維吾爾族服飾有著悠久的歷史。 絢麗多姿的服飾便是維吾爾服飾文化的組成部分。維吾爾服飾形式清晰、紋路多樣、色彩鮮明。
維吾爾族人十分講究衣著打扮,男子傳統服裝為條絨無領黑色或花條布袷袢,黑長褲。腳穿套鞋,冬天高寒地區則穿氈筒。腰系質地不同的方形腰帶,維吾爾語稱「法嗒」,頭戴小花帽。女子無論春夏秋冬,都喜歡穿色彩絢麗、圖案別致的艾德麗斯綢寬袖連衣裙,外罩黑色金絲絨對襟綉花小坎肩;
維吾爾族人,無論男女都喜歡戴花帽。花帽,又名「朵帕」,吐魯番人叫「伯克」,維吾爾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貴客佳賓的珍貴禮品。吐魯番花帽與新疆其他地區的花帽形制、花紋、色彩有明顯不同,其主要特點是紅花綠底,大花底空小,顏色紅火鮮艷,鑲黑色絨布邊,這種花帽,尤為老年人所喜愛。用珍珠串成圖案的「瑪勒江伯克」,高雅華貴,受到文化藝術界女士們的青睞,而宗教人士則喜歡戴帽沿用羊皮做成的「賽勒布西吐瑪克」。在城市,吐魯番男子常戴短沿硬殼圓形鴨舌帽,知識分子則喜歡戴做工考究的禮帽。
在吐魯番農村,許多維吾爾族群眾喜歡穿套鞋,維吾爾語叫「喀拉西」。這是一種用橡膠製成,穿著衛生,既保暖,又能保護皮鞋壽命的短腰膠鞋,無論是做禮拜還是做客,只要脫去外面的套鞋即可,方便、實用、衛生。套鞋「玉德克喀拉西」為圓頭,為一般人所喜愛;「買塞喀拉西」為尖頭,則受到中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歡迎。
婚俗:維吾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經過擇偶、說媒訂親儀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禮、訂婚儀式、尼卡(宗教儀式)和婚禮幾個階段。婚禮極為隆重和熱烈,男女雙方家中都要請客,客人贈送禮品,婚禮一般舉行三天。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團結」或「聯合」。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國後,推廣使用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現兩種文字並用。
維吾爾族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C. 維族文化背景
回紇,又稱回鶻是現代維族的祖先之一。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以狩獵和畜牧為生,相繼受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奴役。
9世紀中期,回鶻被黠戛斯打敗。回鶻諸部離散,有的南遷至內地,大部分來到中國西部地區。最早信仰摩尼教,後來佛教盛行。10世紀開始部分人被強制性改信伊斯蘭教。
元朝察合台統治時期最嚴酷,不信教者頭顱會被釘入馬蹄釘。很多人因懼怕被害不得不改信伊斯蘭教。佛教文化遭到毀滅。佛教壁畫、遺跡受到破壞。所以現在新疆能看到許多佛教遺跡,而看不到很多佛教徒。
維族有很真摯的愛幼風尚,長輩經常為孩子祈願,祝願孩子健康成長;他們很疼愛孩子,不隨便打罵孩子;到別人家,先向老人問好後,見到孩子總要抱起來親一親,逗一逗,有的還要給孩子一點小禮物;父母親出遠門或上街回來,會給孩子帶點吃的。
維族家裡來了客人,全家都要出門迎接,請客人入座後,然後互相問候親屬的健康狀況。然後,女主人會在客人面前的炕上擺上小炕桌或鋪上餐布,給客人倒茶,再擺上干鮮果、糖果、饢等食物。女主人給客人倒茶都不倒滿,就象漢族人說的「酒要滿,茶要淺」,勤喝勤倒,始終保持喝熱茶。
D. 維吾爾族有沒有文化
有,任何一個民族都有他們悠久的歷史,新疆維族也一樣,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信仰等等
E. 維吾爾族介紹60字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F. 維吾爾族舞蹈的地域文化特徵
維吾爾族舞蹈的主要特點是身體各部位的動作同眼神配合傳情達意。
從頭、肩、腰、臂到腳趾都有動作。昂首、挺胸、直腰是體態的基本特徵。通過動、靜的結合和大、小動作的對比以及移頸、翻腕等裝飾性動作的點綴,形成熱情、豪放、穩重、細膩的風格韻味。
舞蹈中,從頭、肩、腰、臂、肘、膝、腳都有動作,傳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還要加上「動脖」、「彈指頭」、「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裝飾,更形成了維吾爾族舞蹈的特點。維吾爾族舞蹈大致可分為自娛性舞蹈、禮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6)維吾爾族的文化怎麼樣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維吾爾族古稱回紇、回鶻、畏兀兒等,較早實行農耕經濟。維吾爾族曾信奉薩滿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維吾爾族不同發展時期的經濟文化生活與宗教信仰,在他們的舞蹈中都有所表現。
據《魏書·高車傳》記載:「合聚祭天,眾至數萬……游繞歌吟忻忻。」反映了其先民在漠北游牧時期盛大的薩滿祭天儀式中的舞蹈活動。回鶻時期民間與宮廷的樂舞活動以及佛教對歌舞的影響,在唐宋以來的史籍中都有記載。
新疆地區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樂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為主,對新疆文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而西域樂舞對中原及其他地區樂舞,也有深遠的影響。漢、唐著名的於闐樂、疏勒樂、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等都出自新疆境內。
至今上述地區依然保持著樂舞風習,流傳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這些舞蹈大多與新疆著名古典音樂套曲木卡姆相結合,許多小型表演性節目,多在群眾歡聚娛樂的「麥西來甫」中進行。
木卡姆的演奏與麥西來甫的活動,都是新疆的傳統風習,木卡姆使民間音樂規范化,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展;麥西來甫則給人們提供了學習本族、本地區風俗、儀禮,學習民間舞蹈和進行即興創作的機會。
G. 維吾爾族的特色
服飾特色: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飲食特色: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以麵食為主,喜歡吃羊肉、牛肉,蔬菜吃得相對較少。建築特色:維吾爾族傳統的住宅大致可分為外間
H. 維吾爾族有哪些有代表性的文化傳統
男女都愛戴花帽,婦女用各種天頭巾包頭。人人都愛跳舞,都愛聽維吾爾音樂。男人見面會右手撫胸說一句「阿薩拉姆艾利空」(願真主賜給您幸福平安),問候對方。被問候的人也會回一句「我艾利空姆艾薩拉」(願真主也賜予您吉祥平安)。然後兩人會伸出雙手握手並且用維吾爾語互相問好「亞合西木塞Z」(您好嗎),請注意一定是雙手才是最禮貌地。維吾爾族人對婦女有特別的保護,所以漢族男士一定不要去和婦女握手。也盡量不要和婦女說話。說了她們基本也聽不懂,所以盡量和她家裡的男士交流。音樂方面,有熱瓦普,彈撥兒,手鼓。。。還有維吾爾族留給世界最寶貴的財富「十二木卡姆」,可以去了解一下。
I. 維吾爾族簡介50字
維吾爾族總人口達987萬人(2009年),其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維吾爾族共計941.3796萬人(2006年),約佔新疆總人口的46%。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小麥、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此外還擅長園林藝術。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為「聯合」。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維吾爾族也有屬於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樂舞蹈史詩《十二木卡姆》、維族舞蹈等聞名中外。維族傳統舞蹈有:《頂碗舞》、《大鼓舞》、《鐵環舞》、《普塔舞》等;維族民間舞蹈有:《賽乃姆》、《夏地亞納》;民間樂器有「達甫(手鼓)、「都他爾」和「熱瓦甫」等。維吾爾民族醫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