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漯河的歷史
商周時期,漯河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北朝魏軍攻佔許昌城後,南朝宋所屬的潁川郡治便設在召陵縣的奇雒城,領召陵、曲陽、臨潁三縣,稱南潁川郡。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漯河召陵,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
隋朝時,漢代以來的行政區劃由州、郡、縣三級,改為州、郡兩級,南潁川郡遂被取消。隋煬帝大業年間,將召陵縣並入郾城縣,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1927年,國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河、郾城、臨潁激戰,奉軍傷亡萬余,潰走許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軍侵佔。1945年9月20日,日軍中將鷹森孝在漯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簽投降書。
1947年12月19日,由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陳賡兵團四縱隊攻佔。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86年1月,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
(1)漯河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徑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
總地勢西高東低,有少量黃土崗分布,農業基礎條件較好。境內有大小河流81條,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
漯河市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為14.7℃,日照時數平均為2181小時,年降水量為786毫米。
B. 漯河市的由來由來
漯河市的由來
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定居生息。其中賈湖遺址最具有代表性。商周時期,漯河小鎮就逐漸形成,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屬召陵縣管轄。南北朝時期,隱陽城改稱奇雒城。隋煬帝大業年間,奇雒城改名殷城,因它緊傍隱水,隱水又名殷水,城隨水名。
南宋時,為防洪水及土匪侵害,在殷城周圍修築了寨牆,因隱、澧水在此交匯,寨取名源匯,鎮取名上口(又名新寨鎮),與東邊的下口(今周口)鎮遙望相呼應。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郾城縣記》記述:「沙澧二河在鎮西北匯流,形似螺,因此名灣為螺,地以灣名。」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轄郾城、舞陽、臨潁3個縣和源匯區,總面積約2640平方公里。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至此,就形成了現在的漯河。
(2)漯河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漯河是河南省省轄市,位於華北平原西南邊緣地帶。西部為伏牛山,東部為平原,是中國地形上第二第三階梯的接合部位;處於暖溫帶的南部邊緣地區,屬於溫暖過渡型季風氣候。一年當中,冷熱交替,四季分明。下轄3市轄區、2縣。
漯河歷史悠久,在賈湖遺址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是世界最早的樂器;發現的8000-9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是迄今為止世上最早的文字雛形;出土的釀酒遺留物將人類釀酒史推到了9000多年前;編纂了世上最早字典《說文解字》的許慎也生活在這片土地。
漯河的旅遊景點
1、許慎文化園
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慎墓為核心,2008年9月開工。園區建築按傳統規制對稱布局,三區一軸,十二個節點。由南向北分布在三級台地之上。廣場服務區3.2萬平方米,有六書石柱、文字大門、翰林閣、景區管理中心、許慎文化研究中心、遊客服務中心、旅遊紀念品商店等建築。
2、沙澧河風景區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境內,沙澧河風景區具有豐富的景觀要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以及濃郁的人文生活氣息,景區內沿河岸廣泛布綠,植被覆蓋率達98%以上,並修建有觀光大道沿河主題公園。
沿河八大主題公園是景區的核心,分別是:西灣晨霞、芳風雅頌、覽古涵遠、醴泉夕照、濠濮快意、馥風澄爽、青岫寫秋、揖峰罨畫。構建出了「城在水中映,水在綠中行,人在畫中游」的人間仙境。
3、郾城文廟大成殿
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城關鎮東街(文化局後院),郾城文廟始建於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歷經宋、元、明、清千餘年,屢經興廢。現存建築建於明朝中期,位於漯河市黃河西路,郾城區文化局內,為廟學合一,東為文廟,西為儒學,距今已有500年的歷史。
4、河上街古鎮
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泰山路南段西側,與開源森林公園毗鄰。以漯河河上街歷史為背景,匯聚中原民俗文化,薈萃古典建築風格。具體項目有:牌坊樓、員外村、源匯寨牆、受降亭、炮樓、鍾樓、鼓樓、綉球樓、演武場、書場、皮影、戲台、茶館等。為中原古典建築、文化地理的地標。
5、金鳳凰鳥文化園
位於漯河市西南郊的開源景區,它是在開源森林公園的基礎上改建升級而成的,是漯河市唯一的鳥主題特色游園,其規模在中原也是首屈一指。園區內現有鳥類160多個品種,8000餘只遊走其中,可聆聽自然界的鳥鳴耳語。
6、漯河市香陳灣
因園址建在沙河環抱的香陳灣村而得名。原名陳灣村,因村上陳姓居多,又加上處在沙河河灣當中,因此稱陳灣村,舊社會由於該村加工敬天拜神的香遠近聞名,又稱香陳灣。
C. 漯河這個地方
漯河簡介(源自「河南文化產業網-文化旅遊頻道」,我認為有誇張成分)
漯河市地處中原腹地,轄郾城、臨潁、舞陽三縣和源匯區,面積2617平方公里,人口245萬,城區面積28平方公里,人口34萬,是河南省內陸特區。
漯河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舞陽縣賈湖址,發掘出土了8000年前的甲骨契刻符號和用猛禽骨管製作的七音骨笛。甲骨契刻符號比安陽殷墟甲骨文早四千年,比素稱世界產生文字最早的文明古國埃及的象形文字還早一千多年。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於公元前656年率八國諸侯在召陵會盟聯軍伐楚;東漢召陵人許慎,中國第一部漢語大字典《說文解字》,;宋代民族英雄岳飛「郾城決戰」大破兀術精銳「鐵浮圖」和「拐子馬」,但南宋高宗先後發出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現商橋鎮有2道金牌接到處。
漯河文物資源豐富,以賈湖遺址、彼岸寺經幢、小商橋、三絕碑及授禪台、許慎墓為代表的190餘處文物古跡,處處博大精深。
漯河現代建設成就喜人,旅遊服務功能完善。漯河是中原綠城,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2%,市區街道綠蔭如蓋,繁花似錦;沙河天然浴場和濱河游園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漯河人思想解放、實干創新,納百川,容四海,產生了「匯集世界高科技,匯集世界新工藝」的雙匯集團;產生了探索和建設共產主義小社區而聞名世界的南街村集團。目前,以城市風光、訪古探幽、紅色風情、休閑度假為主題的漯河旅遊日趨成熟,以基本形成了「食、宿、行、游、購、娛」一條龍旅遊服務體系。
漯河市為豫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京廣鐵路縱貫南北,漯寶鐵路向西與焦枝線相連,漯阜鐵路向東與京滬線相接,三條鐵路在漯境內總長度為249.99公里(含復線、專用線),並構成十字交叉,構通了漯河與全國各地的聯系。 漯河火車站為全國一級樞紐編組大站。
漯河公路交通十分發達,107國道和京深高速公路縱貫全境,有4條省級公路干線與4條縣級公路縱橫交織,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公路交通網路,境內公路總里程(含鄉級公路)達 1596公里,共設汽車站4座。漯河距離鄭州國際機場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地處鄭州與武漢之間,是良好的經濟樞紐地帶。
D. 漯河市有幾個區
漯河市有三個區,分別為源匯區、郾城區、召陵區。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7′--114°16′,北緯33°24′--33°59′,屬暖濕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常年降水量786毫米,農業基礎條件較好。
境內河流為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淮河兩大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全境並在市區交匯,濱河城市特色明顯。
歷史文化
漯河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之遙,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考古發掘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於此,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字學宗師」。目前已發現的主要古跡還有:曹丕代漢的歷史實證「受禪台」和「三絕碑」;早於趙州橋20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的隋代小商橋等。
以上內容參考:漯河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行政區劃
E. 漯河的悠久歷史的民俗有哪些
1、漯河市元宵燈展。元宵燈展是漯河市區節日文化的傳統項目,每年元宵之夜,漯河市區萬人空巷,男女老少,湧向漯河市區人民西路,觀看一年一度的節日燈展。
2、漯河市民間藝術大賽。漯河市民間藝術表演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深受群眾歡迎,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有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行走、嗩吶吹奏、鬧傘表演、推小車、搖旱船、肘閣等。每到元宵節期間,四面八方各種城市和農村民間藝術表演隊紛紛走上街頭,盡興表演、市內交警、城管等管理部門也都大開方便之門,歡迎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幾十年來,這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深受群眾的歡迎,是漯河市區節日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
3、舞陽縣農民畫。舞陽縣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它滋生於古老文明的文化環境中,是從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剪紙、剌綉、泥塑、壁畫等古老傳統中發展而來的。
4、吳城夏氏姐妹雜技團。夏氏五姐妹雜技團是以中國雜技協會河南分會會員夏小鳳為主,聯合親友組織起來的雜技藝術團體。
5、臨潁嗩吶。臨潁縣以李望根、陳松齡、楊海軍為主的嗩吶吹奏班,不僅在許昌地區屢獲一等獎,而且在漯河市區也多次獲一等獎。
6、舞陽民間音樂舞蹈。舞陽縣歷史上就有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演出形式多樣,以「盛世結社,萬民同樂」為特點,在農閑或重大節日開展活動。每年春節,獅子舞、竹馬舞、高蹺舞、雲彩燈舞等民間藝術活動遍及城鄉,有演出團隊近百個。這些傳統的音樂、舞蹈以「神棚」為活動基地,是群眾籍以祭神或祝賀、禮儀助興的形式。王秀枝以文峰金庄魚燈舞、辛安老蔡雲彩燈為素材編寫的《魚燈舞》、《雲彩燈》作為重點舞種被省民舞編輯辦公室錄相,保存入檔。
7、源匯區花社。從1988年至2000年,經初步統計,源匯區共有花社100多個,表演者1000多人,其中獅子舞社29個,竹馬社7個,高蹺社11個,龍燈社5個,花轎社5個,腰鼓秧歌社21個,旱船社14個,二鬼摔跤社10個,斗蟾社2個,抬花轎鬧傘社2個,腰裡頭舞社1個, 蚌舞社4個,表演內容、形式及藝術特色,又分道具舞、擬獸舞、神話傳統舞、歌舞四大類。
8、民間工藝。臨潁縣繁城木工加工廠是以民間工藝為主的木雕傢具生產廠家,它以獨特的民間工藝手法贏得了海內外的盛譽。1986年至2000年,木雕傢具暢銷全國二十九個省市自治區,並出口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民間工藝理論方面,由縣著名畫家唐松領撰寫的《玻璃工藝磨花技術》一書,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發行。
流傳在漯河地區的還有以農歷節氣為名的地方物色較濃的民俗節日如: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趕廟會)、五月五(端午節)、六月六(螞蟻生日)、七月七(牛郎會織女)、七月十五(鬼門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十來一(十月初一)、臘月二十三(小年)等。
F. 漯河在河南的具體位置是
漯河位於河南省中南部,伏牛山東麓平原與淮北平原交錯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13°27′--114°16′,北緯33°24′--33°59′。
漯河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72平方公里。漯河城市啟於北魏、盛於明清,曾以商貿和水陸交通發達而享譽中原,在明朝永樂年間已是江淮百貨萃,此處星辰羅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碼頭」之稱。
漯河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之遙,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考古發掘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
(6)漯河文化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漯河的歷史沿革:
漯河原名上口,元代,因沙澧河相匯處,河灣狀似海螺,將上口鎮更名為螺灣河鎮。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東定陶進士喬遷任郾城知縣,認為「螺」字用於地名不雅,遂改「螺」為「漯」。
清末,京漢鐵路在這里修建車站,取名漯灣河車站,因名稱字多,為便於書寫和稱呼,省略為漯河車站,漯灣河鎮也隨之稱漯河鎮,屬郾城縣。隨著漯河經濟的發展,漯河已為世人所公認。在這種情況下,1958年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承認「漯」字的第二讀音。
1948年7月,設立縣級漯河市。1949年1月,漯河市與郾城縣合署辦公。同年10月,漯河和郾城分設。1960年6月郾城縣並入漯河市。1961年11月,漯河、郾城再次分設。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漯河市由縣級市升格為省轄市。
G. 漯河的歷史
漯河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勤勞朴實的漯河人民,為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跡名勝。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漯河定居生息。南北朝時,北魏在此築奇雒城,設南潁川郡。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螺灣河鎮;嘉靖二十一年,改"螺"為"漯";嘉靖三十三年,曾名"螺灣店",是郾城縣11個集鎮之一,為重要津渡。清咸豐二年(1852年)修源匯寨。民國初年改稱"漯河鎮",俗名"河上街"。1948年置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1992年被省定為內陸特區,1994年確定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市。2004年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後,轄區由原來的郾城、臨潁、舞陽、源匯區「三縣一區」調整為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臨潁、舞陽二縣。
史載,南宋紹興十年,宋抗金於郾城,即著名的"郾城大戰"。1904年,平漢鐵路部分通車,漯河車站投入運營。1927年,國民政府二次北伐,唐生智部與奉系軍閥在漯河、郾城、臨潁激戰,奉軍傷亡萬余,潰走許昌。1944年5月5日,漯河被日軍侵佔。1945年9月20日,日軍中將鷹森孝在漯向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劉峙簽投降書。1947年12月19日,由陳庚兵團四縱隊解放。1948年1月,建立市人民民主政府。1975年8月,境內連降暴雨,沙、澧河決堤,造成重大洪水災害,烏蘭夫率中央慰問團來漯視察。
近年來,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漯河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居弱圖強,勵精圖治,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八五」時期,漯河是全國發展速度最快的30個城市之一;「九五」時間,全市GDP年均增長12.1%;2002年,在全國265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按綜合實力排序,漯河位居第71位;2004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285億元,增長14%。產業特色日益明顯。漯河是河南省唯一的食品工業基地市、全省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全省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市。全市有6000餘家食品工業企業和生產單位,培育出了全國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雙匯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麵生產企業之一南街村集團,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企業澳的利集團,「雙匯」、「南街村」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漯河正在成為全國重要的食品加工基地。改革開放比較超前。大多數公有企業基本完成改制,各項配套改革全面推進,有雙匯發展和銀鴿投資兩支股票上市。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利用外資和出口創匯持續增長。現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投資漯河,美國杜邦公司、日本火腿株式會社2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漯河;鮮凍豬肉出口占河南省總量的85%,農產品出口佔全省總量的20%。各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占據全市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不斷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工作受到中組部肯定,創辦文明學校得到中宣部肯定。漯河榮獲了全省「雙擁」模範城、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市等稱號。
2003年7月,漯河有批跨入「中原城市群」行列。市委、市政府以此為契機,審時度勢,確立了「在中原城市群眾加快經濟隆起、建設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提前5年實現全面小康」三大目標。2004年12月,漯河市新的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全面完成,在漯河發展史上又掀起了嶄新的一頁。漯河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人民,搶抓新機遇,增創新優勢,高樹新目標,實施新創業,一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開放型區域性中心城市如雨後春筍般煥發出勃勃生機。
H. 漯河的人文風情
元宵燈展暨焰火晚會、心意六合拳、雙人旱船舞、舞陽農名畫、銅器舞、吳城夏式姐妹雜技團、源匯區花舍與腦閣。
漯河歷史悠久,早在8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勤勞朴實的漯河人民,為這塊土地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和令人嘆為觀止的古跡名勝。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漯河定居生息。
雙人旱船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最早起源於清朝末年,現已傳承五代人,迄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雙人旱船舞有著詳細清晰的傳承譜系,有創始人根據單人旱船舞發展改編雙人旱船舞的民間佐證,有歷史表演盛況和當代傳承人記載。
舞蹈語言
雙人旱船舞用舞蹈語言講述了一個漁家生活的艱辛和快樂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備、雅俗共賞,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其傳承方式是以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沒有固定的師徒關系,也沒有強制性的傳授關系,全靠學者的志趣而定。雙人旱船舞在民間舞蹈中實屬少見,頗具學術價值、觀賞價值和歷史價值。
表演形式
雙人旱船舞的傳統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場子、擺畫面,把各種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進行誇張表演,虛實結合,達到了很好的藝術表演效果,如表演中的拔錨、起船、撥水、回水、撥浪、卧船、翻身、跨船、下錨等,使人如臨其境。
演出時,前後坐船女均用右手拿摺扇,左手拿手絹,她倆的下身都被船的圍裙遮擋,前坐船女腹前有一雙木製假腿,外罩綵綢,對著其腹下部呈盤足狀,形象逼真,猶如一女子坐在船頭。
I. 漯河歷史
漯河位於中原腹地,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3年被列入中原城市群,轄臨潁、舞陽兩縣和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及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60萬人。
漯河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里定居生息。賈湖遺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刻畫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之遙,將中國文字史向前推進了4000年;出土的國寶七音骨笛,推翻了「中國笛子西來說」和「七聲音階外來說」,將中國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年,骨笛至今還可以吹奏出優美的旋律;考古發掘的釀酒工藝,將中國造酒史向前推進了3000多年。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和文字學家許慎誕生在這里,他編纂的《說文解字》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字典,被譽為「文宗字祖」。漯河城市啟於北魏、盛於明清,曾以商貿和水陸交通發達而享譽中原,在明朝永樂年間已是「江淮百貨箤,引處星辰羅」的商品集散中心,素有「水旱碼頭」之稱。現已發現的主要古跡還有:曹丕代漢的歷史實證「受禪台」和「三絕碑」,早於趙州橋20年,被譽為「天下第一橋」的隋代小商橋等。全市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