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了解「四大發明」,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曾經居於世界前列,但過去的光輝歷史不等於現在的榮耀。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得以誕生,卻突飛猛進,超越中國,領先與世界。從此,中國的科學發展基本上就一直落後與西方國家。以至於最後,西方列強利用中國發明的指南針,火葯,直接打到了中國。在清朝,強迫中國割地賠款,使中國成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中國人都知四大發明,因此而津津樂道。但是,千百年已經過去,國人是否還有其他什麼值得誇耀的大發明呢?與此同時,在世界各地,改變人類歷史的大發明卻層出不窮,不計其數。例如:蒸汽機,電力,電燈,電腦,汽車, 飛機,互聯網,等等。尤其是美國人和歐洲人改變世界的大發明真是數不勝數,大家是否看到他們因為自己國家的大發明而沾沾自喜,樂此不疲得到處宣揚呢?他們的大發明是不是也是同樣的屈指可數,就這四個呢?了解自己國家過去的光輝歷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著過去,就會導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國人的大發明不應該只有這四個,應該隨著歷史發展,不斷增加才對。所以四大發明的正確稱呼應該是四大古發明。
[編輯本段]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可以實用的指南針。
指南針輾轉傳入歐洲後在航海大發現中發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科學史家清楚,最早解答「指南針為何能夠指南」問題的並不是中國人,而是英國科學家吉爾伯特。那麼,中國發明指南針後對指南針理論作過什麼樣的探討?吉爾伯特的理論是否及時傳到了中國?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又對我國指南針理論的發展有過哪些影響?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關增建從2003年起開始著手研究這些基本上還是空白的問題。
「中國最早的指南針理論,是建立在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感應說』。」關增建介紹,11世紀中葉時我國大科學家沈括還對指南針感到匪夷所思,他的《夢溪筆談》介紹了指南針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發現和指南針的架設方法,但對指南針為什麼會指南卻沒有一點概念——「磁石之指南……莫可原其理!」隨後,文人學者們從陰陽五行學說出發,結合當時人們對大地形狀的認識,提出各種指南針理論。例如,最晚成書於宋代的《管氏地理指蒙》,首先提出如下邏輯:
「磁針是鐵打磨成的,鐵屬金,按五行生剋說,金生水,而北方屬水,因此北方之水是金之子。鐵產生於磁石,磁石是受陽氣的孕育而產生的,陽氣屬火,位於南方,因此南方相當於磁針之母。這樣,磁針既要眷顧母親,又要留戀子女,自然就要指向南北方向。」
關增建表示,從近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蒙氏理論」完全異想天開,但從事物的屬性出發解釋其行為,在東西方科學史上都是常用的做法。我國古代陰陽學說昌盛,用陰陽學說闡釋指南針指南及「常微偏東」的原理,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特別是,該理論認為磁石不同端面有不同屬性,它們決定磁針的指向,這種說法很容易啟發人們發現磁石的兩極,並進一步聯想到磁極與磁針指向之間的關系,從而為正確認識這一問題找到可能的途徑。
南宋人的指南針原理,仍認為「指南針之所指,即陽氣之所在」,只是圍繞磁偏角現象,立論依據更多轉向地理方位的坐標系統——中國古人認為地是平的、大小有限,這樣地表面必然有個中心,過該中心的那條子午線就是唯一的南北方向。南宋人曾三異等認為,一旦測量地點不在這條南北線上,指南針所指向自然「少偏」。到明代,有人假託南唐人著作指出,指南正針由大地方位系統決定,而偏角則由天體方位劃分系統所決定。關增建認為,這種說法「體現了傳統指南針理論在陰陽感應學說和磁偏角的存在這一矛盾面前所表現出來的窘迫」。
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傳教士來華,帶來西方的指南針理論、地球學說以及相關科技知識。受其影響,中國學者開始從新的視角探討指南針理論問題,在此過程中,陰陽五行的作用不斷淡化,力學角度的分析不斷增加,但吉爾伯特1600年提出的科學理論連西方學界都沒統一,更談不上入主東土。傳教士中,1658年抵華的比利時耶穌會士南懷仁的指南針理論最系統,但他認為決定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的地理南北兩極本身,理論仍然局限在古代科學的范圍,而不像吉爾伯特認識到地球本身存在一個磁體。南懷仁理論在中國影響深遠,直到19世紀中葉,我國仍有學者用它解釋指南針問題。而此時,清末來華的傳教士已開始著手把西方近代磁學知識介紹給中國了。
先秦時代我們的先人已經積累了許多這方面的認識,在探尋鐵礦時常會遇到磁鐵礦,即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鐵)。這些發現很早就被記載下來了。《管子》的數篇中最早記載了這些發現:「山上有磁石者,其下有金銅。」其他古籍如《山海經》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磁石的吸鐵特性很早就被人發現,《呂氏春秋》九卷精通篇就有:「慈招鐵,或引之也。」那時的人稱「磁」為「慈」他們把磁石吸引鐵看作慈母對子女的吸引。並認為:「石是鐵的母親,但石有慈和不慈兩種,慈愛的石頭能吸引他的子女,不慈的石頭就不能吸引了。」據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咸陽附近修阿房宮,宮中有一座門是用磁石做成,如果有人身穿盔甲,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門吸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
漢朝以前人們把磁石寫做「慈石」,是慈愛石頭的意思。
既然磁石能吸引鐵,那麼是否還可以吸引其他金屬呢?我們的先民做了許多嘗試,發現磁石不僅不能吸引金、銀、銅等金屬,也不能吸引磚瓦之類的物品。西漢的時候人們已經認識到磁石只能吸引鐵,而不能吸引其他物品。
當把兩塊磁鐵放在一起相互靠近時,有時候互相吸引,有時候相互排斥。現在人們都知道磁體有兩個極,一個稱N極,一個稱S極。同性極相互排斥,異性極相互吸引。那時的人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但對這個現象還是能夠察覺到的。
到了西漢,有一個名叫欒大的方士,他利用磁石的這個性質做了兩個棋子般的東西,通過調整兩個棋子極性的相互位置,有時兩個棋子相互吸引,有時相互排斥。欒大稱其為「斗棋」。他把這個新奇的玩意獻給漢武帝,並當場演示。漢武帝驚奇不已,龍心大悅,竟封欒大為「五利將軍」。欒大利用磁石的性質,製作了新奇的玩意蒙騙了漢武帝。
地球也是一個大磁體,它的兩個極分別在接近地理南極和地理北極的地方。因此地球表面的磁體,可以自由轉動時,就會因磁體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性質指示南北。這個道理古人不夠明白,但這類現象他們很清楚。
指南針的始祖大約出現在戰國時期。它是用天然磁石製成的。樣子象一把湯勺,圓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盤」上並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轉。當它靜止的時候,勺柄就會指向南方。古人稱它為「司南」,當時的著作《韓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穀子》中記載了司南的應用,鄭國人采玉時就帶了司南以確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時代,人們已經能夠將硬度5度至7度的軟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種形狀的器具,因此也能將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製成司南。東漢時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論衡》中對司南的形狀和用法做了明確的記錄。司南是用整塊天然磁石經過琢磨製成勺型,勺柄指南極,並使整個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於光滑的地盤之中,地盤外方內圓,四周刻有干支四維,合成二十四向。這樣的設計是古人認真觀察了許多自然界有關磁的現象,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經過長期的研究才完成的。司南的出現是人們對磁體指極性認識的實際應用。 但司南也有許多缺陷,天然磁體不易找到,在加工時容易因打擊、受熱而失磁。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較弱,而且它與地盤接觸處要非常光滑,否則會因轉動摩擦阻力過大,而難於旋轉,無法達到預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體積和重量,攜帶很不方便,這可能是司南長期未得到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銅盤和天然磁體製成的磁勺組成,青銅盤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於盤中心圓面上,靜止時,勺尾指向為南。
指南針是磁鐵做成的。磁鐵能吸鐵,通常稱為「吸鐵石」,古代稱為「慈石」因為它一碰到鐵就吸住,好一個慈祥的母親吸引自己的孩子一樣。後來,人們才稱它為「磁石」。
每塊磁鐵兩頭都有不同的磁極,一頭叫S極,另一頭叫N極。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塊天然的大磁體,在南北兩頭也有不同的磁極,靠近地球北極的是S極,靠近地球南極的是N極。我們知道,同性磁極相斥,異性磁極相吸引,所以,不管在地球表面的什麼地方,拿一根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它的N極總是指向北方,S極總是指向南方。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的特性做成的,那麼,世界上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磁鐵和它的特性的呢?
二千多年以前,也就是春秋戰國時候,我國已經用鐵來製造農具了。勞動人民在尋找鐵礦的時候,就發現了磁鐵,並且知道它能夠吸鐵。
我國古書《管子》上有這樣的記載:「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銅金」就是一種鐵礦。《管子》這部書產生在公元前三世紀,這說明我國最遲在公元前三世紀就知道磁石能夠吸鐵了。
秦朝時候,還有這樣有趣的傳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在陝西咸陽造了一個很大的阿房宮,阿房宮中有一個磁石門,完全用磁鐵造成。如果有誰帶著鐵器想去行刺,只要經過那裡,磁石門就會把這個人吸住。
另外,根據古書記載,漢武帝時候,膠東有個欒大,獻給漢武帝一種斗棋。這種棋子一放到棋盤上,就會互相碰擊,自動鬥起來。漢武帝看了非常驚奇。原來來大的棋子是用磁石做的,所以有磁性,能互相吸引碰擊,只是漢武帝不懂這個道理罷了。
古代民間常用薄鐵葉剪裁成魚形,魚的腹部略下凹,像一隻小船,磁化後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當時以此做為一種游戲。東晉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這種「指南魚」。
北宋時,曾公亮在《武經總要》載有製作和使用指南魚的的方法:「用薄鐵葉剪裁,長二寸,闊五分,首尾銳如魚型,置炭火中燒之,侯通赤,以鐵鈐鈐魚首出火,以尾正對子位,蘸水盆中,沒尾數分則止,以密器收之。用時,置水碗於無風處平放,魚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這是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場使鐵片磁化。即把燒紅的鐵片放置在子午線的方向上。燒紅的鐵片內部分子處於比較活動的狀態,使鐵分子順著地球磁場方向排列,達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這種排列較快地固定下來,而魚尾略向下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發明,對指南針的應用和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學和地磁學的發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提到另一種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針鋒,則能指南。」按沈括的說法,當時的技術人員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就能使針帶上磁性。從現在的觀點來看,這是一種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場作用,使鋼針內部磁疇的排列趨於某一方向,從而使鋼針顯示出磁性的方法。這種方法比地磁法簡單,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發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為有實用價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夢溪筆談》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關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著作,書中談到磁學和指南針的一些問題。他在《夢溪筆談》的補筆談中談到了摩擦法磁化時產生的各種現象:「以磁石摩針鋒,則銳處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應有異,未深考耳。」這是說,用磁石去摩擦縫衣針後,針鋒有時指南,也有時指北。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磁石都有N和S兩個極,磁化時縫衣針針鋒的方位不同,則磁化後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並不知道這個道理,他真實的記錄了這個現象並坦白承認自己沒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後人能進一步探討。
關於磁針的裝置方法,沈括介紹了四種方法:
1.水浮法——將磁針上穿幾根燈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將磁針擱在碗口邊緣,磁針可以旋轉,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擱在手指甲上面由於指甲面光滑,磁針可以旋轉自如,指示方向。
4.縷懸法——在磁針中部塗一些蠟,粘一根蠶絲,掛在沒有風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還對四種方法做了比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點,水面容易晃動影響測量結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於摩擦力小,轉動很靈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較推重的是縷懸法,他認為這是比較理想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事實上沈括指出的四種方法已經歸納了迄今為止指南針裝置的兩大體系——水針和旱針。
南宋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介紹了另一類指南魚和指南龜的製作方法。這種指南魚與《武經總要》一書記載的不一樣,是用木頭刻成魚形,有手指那麼大,木魚腹中置入一塊天然磁鐵,磁鐵的S極指向魚頭,用蠟封好後,從魚口插入一根針,就成為指南魚。將其浮於水面,魚頭指南,這也是水針的一類。
指南龜是當時流行的一種新裝置,將一塊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龜的腹內,在木龜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對准並放置在直立於木板上的頂端尖滑的竹釘上,這樣木龜就被放置在一個固定的、可以自由旋轉的支點上了。由於支點處摩擦力很小,木龜可以自由轉動指南。當時它並沒有用於航海指向,而用於幻術。但是這就是後來出現的旱羅盤的先聲。
指南龜發明年代不晚於1325年。木塊刻成龜型,龜腹部中心嵌以磁體,木龜安放在尖狀立拄上,靜止時首尾分指南北。
要確定方向除了指南針之外,還需要有方位盤相配合。最初使用指南針時,可能沒有固定的方位盤,隨著測方位的需要,出現了磁針和方位盤一體的羅盤。羅盤有堪輿用的羅經盤和水羅盤、旱羅盤。
方位盤仍是二十四向,但是盤式已經由方形演變成圓形。這樣一來只要看一看磁針在方位盤上的位置,就能斷定出方位來。南宋時,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了有關這方面的文獻:「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是有關羅經盤最早的文獻記載。文獻中所說的「地螺」,就是地羅,也就是羅經盤。文獻中已經把磁偏角的知識應用到羅盤上。這種羅盤不僅有子午針(確定地磁場南北極方向的磁針),還有子午丙壬間縫針(用日影確定的地理南北極方向)這兩個方向之間的夾角,就是磁偏角。
盤面周圍刻二十四方位,內中盛水,磁針橫穿燈草,浮於水面。
現在人們已經知道,地球的兩個磁極和地理的南北極只是接近,並不重合。磁針指向的是地球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這樣磁針指的就不是正南、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這個角度就叫磁偏角。又因為地球近似球形,所以磁針指向磁極時必向下傾斜,和水平方向有一個夾角,這個夾角稱為磁傾角。不同地點的磁偏角和磁傾角都不相同。成書於北宋的《武經總要》在談到用地磁法製造指南針時,就注意利用了磁傾角。沈括在《夢溪筆談》談到指南針不全指南,常微偏東。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使指南針的指向更加准確。
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被應用到軍事、生產、日常生活、地形測量等方面,特別是航海上。指南針在航海上的應用有一個逐漸發展過程。成書年代略晚於《夢溪筆談》的《萍洲可談》中記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針的記載。文中指出,當時只在日月星辰見不到的時候才使用指南針,可見指南針剛開始使用時,使用還不熟練。二十幾年後,許兢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有類似的記載:「惟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到了元代,指南針一躍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儀器了。不論晝夜晴陰都用指南針導航了。而且還編制出使用羅盤導航,在不同航行地點指南針針位的連線圖,叫做「針路」。船行到某處,採用何針位方向,一路航線都一一標識明白,作為航行的依據。
指南針的發明是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結果。古代先民對磁現象的觀察和研究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質,並試圖更多地應用這些性質。傳說秦始皇修建阿房宮時,有一宮門是用磁鐵製造的。如果刺客帶劍而過,立刻會被吸住,被衛兵當場捕獲。這樣的故事還很多,《晉書.馬隆傳》記載馬隆率兵西進甘、陝一帶,在敵人必經的狹窄道路兩旁,堆放磁石。穿著鐵甲的敵兵路過時,被牢牢吸住,不能動彈了。馬隆的士兵穿犀甲,磁石對他們沒有什麼作用,可自由行動。敵人以為神兵,不戰而退。東漢的《異物志》記載了在南海諸島周圍有一些暗礁淺灘含有磁石,磁石經常把「以鐵葉錮之」的船吸住,使其難以脫身。
『貳』 結合史實說明秦漢時期我國科技文化的特點和成因.
.秦漢文化的基本特點
秦漢時期是中華文明的大發展時期。突出表現在以下五個特徵:一是統一性。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一步統一思想文化。二是多樣性。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同時,邊疆民族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三是先進性。秦漢時期有許多創造發明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張衡地動儀、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造紙術的發明等。四是開放性。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例如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等。五是氣勢恢宏。秦漢時期涌現出了如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等世界矚目的文化成就。
⑴、 我國使用紙作為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麻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造紙術是我國對於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⑵、 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某些內容具有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⑶、 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
⑷、東漢末年,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被後世尊為「醫聖」。
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編制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
6、漢代絲織品精美,織錦遠銷羅馬享有很高的聲譽,秦漢時期使用手搖紡車、提花機
7、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大大提高了冶鐵的質量。
8、秦漢時期冶鐵技術重大發展:兩漢時期,發明「炒鋼法」和「百煉鋼」,工藝,冶煉出優質鋼鐵,鍛打出鋒利的兵器。
原因:⑴、國家的統一,秦漢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強大,形成大一統局面。秦漢時期封建經濟繁榮,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⑵、先秦時期創造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豐碩成果,為秦漢時期文化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⑶、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明創造為秦漢文化提供了條件
⑷、各民族各地區經濟文化交往加強
⑸、秦漢時期中外交往突破性進展
『叄』 文化的特徵包括什麼性
文化具有哪些特點
2020-04-14 09:17:17
文/葉丹
特徵包括人為創造性、後天習得性、共享性、象徵性、傳遞性、變遷性等。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1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的作用
(1)整合。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對於協調群體成員的行動所發揮的作用,就像螞蟻過江。社會群體中不同的成員都是獨特的行動者,他們基於自己的需要、根據對情景的判斷和理解採取行動。文化是他們之間溝通的中介,如果他們能夠共享文化,那麼他們就能夠有效地溝通,消除隔閡、促成合作。
(2)導向。文化的導向功能是指文化可以為人們的行動提供方向和可供選擇的方式。通過共享文化,行動者可以知道自己的何種行為在對方看來是適宜的、可以引起積極回應的,並傾向於選擇有效的行動,這就是文化對行為的導向作用。
(3)維持秩序。文化是人們以往共同生活經驗的積累,是人們通過比較和選擇認為是合理並被普遍接受的東西。某種文化的形成和確立,就意味著某種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被認可和被遵從,這也意味著某種秩序的形成。而且只要這種文化在起作用,那麼由這種文化所確立的社會秩序就會被維持下去,這就是文化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
(4)傳續。從世代的角度看,如果文化能向新的世代流傳,即下一代也認同、共享上一代的文化,那麼,文化就有了傳續功能。
『肆』 科技文化的特點
科學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各種亞文化之一,不用說具有人類文化的共性。科學文化又有不同於其他亞文化之處,具有自己獨有的個性,或具有與其他文化相較顯得特別突出的性質。
(一)科學文化的對象和內容是實在的而非虛幻的。科學文化面對的對象是自然界(以及社會和人的某些方面),它們都是現實存在的即實在的,不管這樣的實在是實體還是關系。科學文化的內容盡管有某種約定的甚至虛構的成分,但是由於其外部實在的強制,以及客觀而嚴格的方法的約束,加之公開的批評和多元競爭的格局,所以科學知識不可能天馬行空,基於其上的思想、精神、心態當然也不會成為虛無縹緲的東西。
(二)科學文化是最有效的研究真實世界的途徑和知識生產的理想形態,是富有啟發性的文化。在人類所有文化的知識體系中,無論就其系統性和嚴密性而言,還是就其量的多少和質的精粹而言,科學文化的知識體系無疑獨占鰲頭。
(三)獨創性是科學文化的獨特要求和鮮明標識。獨創性使科學文化區別於重復的物質生產文化,也區別於有價值的和可復制的精神生產文化。獨創性是科學文化的重要標志。在科學文化中,只有世界冠軍或世界第一,沒有世界亞軍和世界第二。因此,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都十分重視優先權。
(四)科學文化是尤為強烈的理性的和實證的文化。史前時期和前科學時期的各種文化也具有某些理性的和經驗的特徵,但卻顯得特別薄弱或不甚突出。在科學文化出現之後,同時代的其他亞文化雖然有長足的發展,但是與科學文化相比,其理性和實證的成分顯然要遜色得多。科學強烈地受到理性和經驗的制約;科學文化的最大特色之一是以經驗實證為根基,以純粹理性為先導,理性和實證成為科學文化的鮮明標識。
(五)懷疑和批判是科學文化的生命,也是科學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公開讓人懷疑和批判,科學文化內部的懷疑和批判對於科學發展和進步來說是生死攸關的。懷疑和批判是摧毀舊科學觀念的破壞性力量,也是建設性的力量。懷疑是迷信的清洗劑,批判是教條的解毒葯。在科學文化中,作為懷疑和批判主體的科學家不光是懷疑和批判他人的或共同體的已有觀念,也自我懷疑和自我批判——這是抑制草率的或有缺陷的科學產物出籠的有效工具,這對於科學的健康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在許多情況下,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並不是自以為是,而是自以為非。
(六)科學文化具有普遍性、公有性和共享性。各種宗教、民俗和藝術門類(文學、音樂、繪畫、戲劇等)的人文文化具有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從實質內容到表現形式,可謂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科學文化盡管在創造過程中及初級階段多少帶有一些地方特點和個人色彩,但是經過科學共同體的充分交流和再加工,這種差異在成熟的理論中便大為減少,從而具有其他亞文化所不具有的普遍性。也就是說,科學文化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共同的,能為每一個樂於分享它的個人和群體所共享。
(七)科學文化具有自主性、主動性和非歷史性。科學文化之所以自主性強,是因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和結果較少受文化與境的影響,也是因為科學強固的內在邏輯引導科學自主發展。這種自主性決定了科學文化的主動性:對其他文化影響較大,而本身受其他文化的影響則相對較小。這樣一來,歷史中的科學的某種非歷史性,顯然是由科學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引起的,當然也與經驗事實的穩定性有關。
(八)科學文化是見解和詮釋多元化的競技場,是爭論和辯駁制度化的語境。科學爭論使用的語言是在正式科學交流中的有節制的、沒有感情色彩的語言,許多傳統的駁斥模式——諸如對個人的惡毒攻擊、譴責卑鄙的動機、訴諸權威、演戲般的講演等——在科學中極少公開使用。否則,它們會被認為是病態的,而且幾乎肯定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科學發展伴隨著科學觀念的局部調整,科學革命是科學觀念急劇而根本的改造。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學派擁有各自的科學觀念(也可以廣而言之稱其為範式),即不同的理論實在和認識框架等,見解和詮釋的多元化蓋源於此。對於科學理論的評價和取捨既有外部的確認,又有內在的完美,但前者更為根本。
(九)可靠性(即可信性)的聲譽在科學文化中是首要的個人資產,同行評議是科學文化的關鍵制度。齊曼揭示,這份資產作為長期的物質資助和社會尊重的來源如此寶貴,以至於科學家不會冒險求取短期收益。在科學家的教育以及他們從事研究的學徒生涯中,這是被大力強調的,並且被諸如同行評議之類的許多社會實踐所強化。他還特別指出,同行評議是科學文化的關鍵制度。身處科學文化氛圍中的科學家,相當多的人並不把權力和金錢放在第一位,也不投機取巧以獲取立竿見影之效,而是看重自己的學術聲譽和道德聲譽,追求長遠的、意義比較重大的科學目標。求實的和嚴格的同行評議制度,也使科學共同體的成員較少仰賴長官和權威,而把個人信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
(十)科學文化具有某些倫理道德的蘊涵,尤其是誠實第一。科學文化主要是知識體系及其伴隨物和衍生物,並不是倫理道德體系,但是它也蘊涵某些不成文的行為准則和規范,其中最重要的是誠實。如果科學家在做實驗和寫論文時弄虛作假或抄襲剽竊,他就會被從科學界清除出去。與誠實原則相關的還有另一個原則,就是不要把威脅作為迫使別人改變觀點的手段。要別人改變觀點應該擺事實,講道理,憑證據,以理服人。
(十一)科學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有機的、生物的現象。馬赫早就認為,科學無論就其起源、目的而言,還是就其行為、進化而言,都是一種類似生物的、有機的現象。他說:「我們的整個科學生活在我們看來好像只不過是我們有機體發展的一個方面」,「我們在科學領域中的行為一般而言只不過是我們在有機體生活中的行為的副本」,「科學顯然是從生物的和文化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的」。辛普森沿著這條思想進路進一步強調:科學中的所有系統具有類似生物的組分。文化本來就是生物現象,科學作為文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生物現象。
(十二)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在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多元張力中為自己開辟道路的。我在1980年代中期曾經論述過,科學是在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張力中成長起來的。其次,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科學研究的結果必須與經驗事實符合或對應,這就決定了科學的客觀性——沖淡為「主體間性」的客觀性也是客觀性的一種形式——是不可抹殺的。但是,科學概念又是思維的自由創造和理智的自由發明,科學的基礎也具有某種虛構的特徵。這就形成了科學文化中的客觀主義和主觀主義的張力,關鍵是如何在二者之間維持正確的比例和微妙的平衡。
『伍』 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物等體現了文化哪個特徵
文化發展與創造的特性
『陸』 文化的一般特徵主要有哪些
文化的特點是: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柒』 科學發現,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各有什麼特點三者有何關聯
科學發現:科學活動中對未知事物或規律的揭示,主要包括事實的發現和理論的提出。科學發現在科學發展的總進程中是必然的,合乎規律。
技術發明: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
技術發明是新穎的技術成果,不是單純仿製已有的器物或重復前人已提出的方案和措施。
技術發明不僅要提供前所未有的東西,而且要提供比以往技術更為先進的東西,即在原理、結構特別是功能效益上優於現有技術。
技術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創新,它有明確的目的性,有新穎的和先進的實用性。
技術創新是指以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
(包括但不限於各種方法、元素、路徑、環境等等),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科技創新通常包括產品創新和工藝方法等技術創新,發明、發現、技術創新是互相發展、緊密聯系的過程。發現引出新發明。在近代,變質性的發明總是建立在新的科學發現的基礎上的。發明能導致新的科學發現,質變性的科學發現亦離不開新發明的幫助,從某種意義上說,發明是科學發現的基礎。創新的基本特徵就是創造和創效(創造效益)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但主要不是「創造新東西」,而是將「新東西」創造性地引入社會經濟系統。創新的出發點和目的,不僅僅在於「創造新東西」,而主要在於「首次實現其商業價值」。技術創新不是純粹的科技概念,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科學發現和發明,而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觀。重大的技術創新會導致社會經濟系統的根本性轉變。
『捌』 文化的特徵
1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制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
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文化的特點
1、超生理復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制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
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
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
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2文化對人的作用
1)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優秀文化作品,總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為照亮人們心靈的火炬、引領人們前進的旗幟。而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歷久不衰,激勵人們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玖』 唐代科技文化發展的特點
科技:發明和使用曲轅犁瓷器生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如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蜀錦,雙面錦。雕版印刷,孫思邈發現火葯,唐朝末年,火葯開始運用於軍事。
顯然,農具的進一步創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瓷器的出現體現了民間技術的高超,印刷術和火葯的出現都使得唐朝的國力大大的加強,對世界科技產生重大的影響。
『拾』 古代的科技文化具體具現在哪幾個方面
中國古代的科技文化一、備考導航
本專題主要包括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科技、思想、教育、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宗教的傳播和影響等基本知識。掌握中國古代各時期領先
世界的科技成就及產生的原因、影響,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社會環境的促進與制約關系。認真分析儒、道、法、佛等家的思想主張及其產生原因和社會影
響,深刻認識文化同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關系。了解各時期教育、史學方面的成就及其與階級統治的關系。用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認識各個時期文學作品
的.時代特色。通過比較各時期文化發展的異同點,培養歷史比較能力以及理解繼承與發展的基本觀點。
二、專題知識歸納
(一)科學技術篇
1、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及西傳
⑴造紙術:①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②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③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⑵印刷術:①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②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
籍。③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④元朝出現錫、鉛活字。後來又有
銅、鉛活字印書。⑤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⑶指南針:①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②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③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⑷火葯:①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②北宋時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
和火器。③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④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
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⑤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2、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⑴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⑵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⑶春秋:留下世界公認得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⑷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⑸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公元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⑹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⑺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
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⑻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先行公歷同,但早於先行公歷300年問世。
3、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⑴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⑵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⑶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⑹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又著《綴術》一書。
4、中國古代的醫葯成就
⑴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還出土了石砭鐮等醫療用具。
⑵戰國:扁鵲石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葯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⑶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
⑷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醫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⑸隋唐: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自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⑹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1800多種,方劑10000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5、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⑴《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⑵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⑶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⑷北魏的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⑸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2個世紀。
6、農業、手工業論著
⑴《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作,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⑵《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⑶《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⑷《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7、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⑴先秦: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的國家,半坡人培植了粟,河姆渡人培植了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絲織品的國家,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經養蠶
繅絲。夏朝的有關史料和商朝地甲骨文,保留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和石申的《甘石
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春秋戰國時期創造的鑄鐵柔化處理技術比歐洲早2000年以上。戰國時期出現的手工業工藝的專著《考工記》,在當時世界上
是獨一無二的。
⑵秦漢:編寫於公元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的耕犁上安裝了犁壁,比歐洲早1000多年。西漢《九章算
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陷阱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東漢張衡的地動儀式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一起,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道小數點後七位,比歐洲早1100多年。
⑷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
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時期的雕版印刷品。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葯的國
家,唐朝中期的書籍里就有製成火葯的配方,唐朝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葯武器。
⑸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⑹明清: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2個世紀。
(二)文學藝術篇
1、中國古代的文學成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⑴詩詞:①春秋:相傳由孔子編訂的《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300多篇,絕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的詩歌。②戰國:屈原用楚國方言,利
用民間歌謠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後人成為「楚辭體」,代表作《離騷》。③兩漢:樂府詩流行,以《樂府》和《古詩十九首》為代表。④三國:「建安
文學」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七哀詩》和蔡琰《悲憤詩》等。⑤東晉:陶潛詩這一時期著名詩人,田園詩的鼻祖,代表作有《歸園田居》、《歸去來
辭》等。名作《桃花源詩》和詩序《桃花源記》,反映了他對黑暗現實的不滿。⑥南北朝:樂府詩最為流行。南方民歌代表作有《採桑度》、《子夜歌》;北方民歌
有名的有《敕勒歌》、《米蘭辭》。⑦唐朝:a.初唐: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陳子昂市唐詩革新的先驅。b.盛唐:詩歌成就最大,詩人輩出。山水田園詩人有
孟浩然、王維,邊塞詩人有高適、岑參。其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的成就最高。李白的《蜀道難》、《望廬山瀑布》,杜甫的「三吏」、「三別」等都是
千古絕唱。c.中唐:詩壇倡導詩歌要反映生活,白居易的諷喻詩《新樂府》50首,是這類詩的代表。D晚唐:詩人杜牧、李商隱,別創新格,他們的詠史詩感人
至深。⑧五代:南唐後主李煜是五代時期最傑出的詩人。⑨兩宋:★詞:a.蘇軾對詞的發展有突出的貢獻。他拓展了詞的內容,著重表達豪邁奔放的思想感情,給
詞注入強勁的生命力。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創始者和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b.柳永的詞具有市民氣息,是婉
約派的代表流傳很廣,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等。c.傑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生活在兩宋之交,她的詞風格委婉,是婉約派的代表,感情真摯,語言清
新雅潔,明白如畫,生活氣息很濃。d.南宋詞人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的豪放詞風,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他得作品經常流露出對祖國山河分裂
的悲痛,散發著濃厚的時代氣息,作品有《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e.陸游:因為主張堅決抗金,他的詞不乏感慨國事的悲憤激
情。陸游也有一些婉麗飄逸的詞作,如《釵頭鳳》寫得纏綿悱惻,一往情深。★詩:a.南宋的陸游:代表作《示兒》。b.金朝的元好問:他的詩風格沉鬱,豪放
悲涼,被稱為「喪亂詩」。
⑵散文:①戰國:諸子散文中孟子的文章以剛柔相濟的辯論見長,游揚雄肆,令人欽服。莊子的散文文字優美,想像豐富,是諸子中才華橫溢的大文學
家。他的《秋水》、《逍遙游》等都是古代文學名篇。②兩漢:賦的興起,代表作有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和《上林賦》等;東漢班固的《兩都賦》。
⑶小說:①唐朝:由於城市的繁榮,為適應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文學領域出現了情節多奇的短篇小說——傳奇。②東晉南朝:志怪小說。③宋代:話本
是宋代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先由城市藝人口頭講述傳授,後經記錄整理,流傳中不斷補充,因而情節完整,語言生動,藝術成就比較高。④明清:小說成為文學主
流。
⑷戲曲:①元代:元曲是元雜居和散曲的合稱。元代的劇作家人才輩出,關漢卿是最傑出的代表,一生創作60多種劇本,悲劇《竇娥冤》是代表作。②明朝:湯顯祖的《牡丹亭》。③清朝: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進京,京劇形成。
2、中國古代的藝術成就
⑴美術:①春秋戰國:a.長沙楚國遺址出土地帛畫《婦女鳳鳥圖》和《御龍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帛畫。b.四川出土地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表明青銅
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發展為完整的畫像。②兩漢:馬王堆漢墓帛畫是漢代帛畫的精品。山東嘉祥武梁祠等地的畫像石,四川、河南地畫像磚,題材豐富,藝術性
強。③三國兩晉南北朝:帶有宗教色彩。著名畫家有三國時期的曹不興、東晉的顧愷之。顧愷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④隋唐: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用線條表現人物的神態,山水、花鳥成為繪畫的主題。傑出的畫家有初唐的閻立本(代表作有《歷代帝王圖》
和《步輦圖》)和盛唐的吳道子(代表作有《天王送子圖》)等。⑤北宋a.隨著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風俗畫出現並日益增多。b.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
上河圖》,描北宋東京汴河風光和繁華景象,是我國美術史上不朽的作品。
⑵音樂:①戰國: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編鍾。②三國兩晉南北朝:從西域引進了《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異域傳來了天竺樂、扶
南樂、高麗樂等。③隋唐:隋唐的樂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風格多樣,具有壯闊歡騰的盛世特色。隋代有九部樂,唐代擴充為十部樂。著名樂曲有《秦王破陣
樂》。
⑶雕塑:①夏商周:商周兩朝雕塑盒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頂峰。商朝青銅器早期就出現平雕和浮雕兩種技術;西周青銅器的最大特色,是有大量青銅銘文出
現。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的大型青銅鑄像是這時期青銅藝術的傑作。②秦漢:精品包括秦始皇陵兵馬俑、奴婢伎樂俑和動物俑三類。秦漢大量的磚瓦、瓦當,也
是富有藝術價值的陶塑藝術。青銅鑄像水平高超,代表作有秦陵彩繪銅車馬、武威銅奔馬。③三國兩晉南北朝:山西的雲岡石窟、河南的石門石窟等石窟藝術。④隋
唐:敦煌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⑷文字書法:①半坡氏族:出土的陶缽口沿上刻有符號二三十種,可能是原始文字的最早起源。②商周:a.甲骨文已經具備象形、指事、形聲、轉
注、假借「六書」構字規律,與今天漢字基本相同。b.金文是鑄造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古時青銅器也稱金而得名。古代青銅器多以鍾、鼎為代表,故又稱鍾鼎
文。在金屬器物上鑄刻,習稱銘,金文又稱銘文。商朝青銅器上文字很少,一般僅有極少的人名或族名;西周開始有了長篇銘文。③秦朝:以小篆作為標准字體通令
全國使用,後來又出現了隸書。④東漢:書法成為一種藝術,著名書法家有蔡邕。⑤三國:鍾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⑥東晉:王羲之地楷書達到獨立完美境地,他還
擅長行書、草書。代表作《蘭亭序》、《黃庭經》。其子王獻之也是著名書法家。⑦隋唐:書法匯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的風格。著名書法家有由隋
入唐的歐陽詢等初唐三大家,主要受王羲之的影響;盛唐的顏真卿創立了氣勢雄渾的「顏體」,代表作有《顏氏家廟碑》;中晚唐之際的柳公權,與顏真卿齊名,創
立了「柳體」,代表作有《神策軍碑》;唐朝的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懷素等。
(三)思想、教育、史學篇
1、中國古代教育發展概況
⑴春秋: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興辦私學,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他的「學而優則仕」思想,實質是舉賢的思想;他的因材施教、啟發式教學、德才兼備的人才思想,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
⑵秦漢:①秦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用統一的語言文字進行教學。②漢武帝創建中央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建立起中國封建官學制度,以儒學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
⑶隋唐:唐太宗和唐玄宗重視發展教育。官方在京師辦有國子學、太學,在地方辦有州學、縣學等,學生主要學習儒家經典。
⑷兩宋:由於印刷術的普及等原因,宋代教育超過前代,學校制度更加完備,王安石變法時曾改革科舉和學校制度。
2、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概況
⑴春秋:《春秋》相傳為孔子編訂,我國第一部編年史;《尚書》是夏商周三代一些歷史文獻和傳說資料的匯編,相傳也由孔子編訂。
⑵兩漢:①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黃帝至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②東漢班固的《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敘述了西漢一代的歷史。
⑶三國兩晉南北朝:私家修史之風盛行,劉宋范曄的《後漢書》和魏晉時期陳壽的《三國志》,編撰水平最高,被後人列入「前四史」。
⑷唐朝:我國開始確立官修正史的制度,修史規模超過前代。
⑸兩宋: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上起戰國,下至五代,記述了1300多年的歷史。
3、中國古代的宗教及其傳播
⑴佛教:①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進入中國中原地區。②東漢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馬馱經,建造白馬寺,佛教在中國逐漸傳播開來。③南北朝時
期,佛教廣泛流行,統治者廣修寺塔,寺院經濟過度發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從加強統治出發,曾兩次滅佛。④唐朝武則天時,佛教備受寵遇。隋唐時的佛教
漸趨中國化,形成許多宗派,以禪宗流傳最廣。
⑵道教:①東漢時,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和黃老學說的某些成分結合,形成了道教。《太平經》是道教的主要經典。②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宣揚采葯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地主階級的宗教。③蕭梁時,道教經典增多,陶洪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④唐宗室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擁有特殊地位。唐玄宗在位時,道教極盛。
4、中國古代思想領域的變化
⑴儒家思想:①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義的性質;主張「禮」,維護周禮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後
來發展成為中國古代正統文化。②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張實行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思想;主張「政在得民」,反對苛政;主張給農民一定的土
地,不侵犯農民勞動時間,寬刑薄稅。③西漢的董仲舒以儒學未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學。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於《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④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學,是宋代主要的哲學思想。朱熹是理學發展的集大成
者,朱熹繼承了北宋哲學家程顥、程頤的思想,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了客觀唯心主義的理學體系,後人稱之為程朱理學。其核心內容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
第一性的;「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慾」對立起來,認為人慾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這實際上
是為封建等級秩序辯護。⑤明中葉王陽明反對朱熹把心與理視為兩種事物的觀點,創立與朱熹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理論——心學。理學由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
主義演變,說明它已經走向極端。
⑵進步的思想家及其思想
①戰國:荀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主張「制天命而用之」。②東漢:王充著《論衡》深刻批判讖緯神學。③明朝:李贄是明後期「異端」進步思想
家,他指責儒家經典並非「萬世之至論」,揭露道學的虛偽,反對歧視婦女和壓抑商人。他是我國反封建的思想先驅,他的思想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
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色彩。④清初:a.黃宗羲:在明亡後,隱居著述,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對「人治」,反對只重農部重商的
重農抑商政策。他的思想震動了當時的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想的興起也有一定的影響。b.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強調「經世致用」的實際學問,主張把學術
研究與解決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力圖扭轉明末不切實際的學風。著《天下郡國利病書》。他提倡「實學」的目的在於批判理學,反對君主專制政治。顧炎武的學風對
清代學者影響很大。c.王夫之:是以為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認為「氣」是物質實體,「理」是客觀規律;提出「氣者,理之倚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主
義觀點,對朱熹的理學和王陽明的心學,給予批判,他還提出「靜即含動,動不含靜」,否定理學家主靜地形而上學思想。他用發展觀點來看待歷史,認為歷史發展
是有規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趨時更新」。王夫之地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三、重點問題精講
1、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關系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方式決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初
唐和盛唐政治的清明與經濟的繁盛反映在意識形態方面便是文化成果的燦爛;明清時期政治上的衰落和經濟上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反映在意識形態方面便有反對君主
專制的民主思想的產生。此外,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也有反作用。比如諸子百家的思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在觀念上的反映,反過來它又為歷史變革起了摧毀廓新、
敷陳新義。
2、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提條件
①社會環境因素:分析當時的社會是否安定或相對安定。②政治因素:分析國家是否
統一,政治是否清明穩定。③經濟因素:分析經濟是否發展繁榮。④文化政策因素:
分析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否有利於文化的發展。⑤文化交往因素:分析各民族之間,
中外之間是否存在有利於經濟文化發展的因素。⑥前代科技文化成就為後代科技文化
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這是我國古代科技文化領先於世界的根本原因。
3、文學藝術是對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反映
一定時期的文學作品是當時社會社會生活在上層建築領域的反映。如兩宋時期多民族國家並立,國家分裂,陸游的詩反映了人民渴望祖國統一的願望;從唐代傳奇到明清生活也是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生活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
4、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世界地位及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中國古代科技長期領先於世界,並且向世界各地傳播,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對於西方近代文明的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中國古代科
技發展的原因:①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社會條件;②古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封建經濟的發展,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③封建教育
的發展,思想觀念的進步,為科技的發展提供了人才條件;④科技重為「農本」思想服務的如天文歷法、醫學、數學等受到統治者的重視;⑤廣大科技勞動者積極進
取、勤奮鑽研的精神;⑥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科技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中國古代科技在近代衰落的原因:①封建小農經濟的落後性和閉塞性的束縛;②腐朽封建制度的制約性;③傳統價值觀念的約束性。因此,科技能否轉化為生產力,取決於經濟狀況、社會環境和人的觀念等。
之所以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具體來看:①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中國古代學者形成了
「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中國學者缺乏必要的科學試驗的傳統訓練。②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
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③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
關的科技的發展。④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文字獄等,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
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⑤教育的落後,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而言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近代科技出
現的最根本原因。
學習古代科技史,必須正確認識:中國古代科技的世界地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與社會環境的促進與制約關系;科技創造是科學家勤奮鑽研的結果等。
6、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
中國古代的思想具有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戰國時期的荀子,東漢的王充,南北朝時
期的范縝,唐朝的柳宗元和劉禹錫,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其學術成就達到了舊唯物主義的高峰。中國唯物主義的優良傳統,表現在它確認世界的物質性,確認存在地客觀性,確認規律的可知性,並往往與政治上的進步傾向相聯系。
7、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
縱觀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變化,對當時社會和後世影響較大的,並在社會上形成一定
氣候的思想流派主要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宗教思想、樸素
唯物主義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和重農抑商的經濟思想。
中國古代治國思想的三種主要觀點:(1)儒家推崇「仁治」,實行「仁政」;(2)法家提倡「法治」,主張用法令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3)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順應時勢和民心。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