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南黎族文化
少數民族永遠是中華宏偉畫卷上濃重的一筆,其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對人類歷史文明的生動證明。了解和發掘民族文化,有利於把握過去,展望未來。海南黎族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的足跡,將是人類考察海南豐富歷史的重要史料。
『貳』 儋州市文化廣場一圈多少米
您好,大概是1214米。
儋州市文化公園(俗稱文化廣場)位於位於儋州市城北區域,臨近恆大名都、水岸名都、西城國際等地,公園四面幾乎都是房地產。
儋州市文化廣場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在儋州市文化公園里,「文化」二字精髓仍然存在,不論是從十二生肖還是到儋州本地文化習俗以及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識,儋州市文化公園幾乎樣樣具備。
『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七仙文化廣場保護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加強七仙文化廣場的保護和管理,積極發揮廣場的公共服務功能,促進休閑旅遊市場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自治縣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七仙文化廣場(以下簡稱廣場)是具有文化傳播、節日慶祝、健身休閑、游覽休憩、綠化美化等功能的公共活動場地。其保護和管理區域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劃定並在廣場顯著位置立牌公示。第三條廣場屬國家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
保護和管理廣場,應當遵循公共性、開放性和永久性原則,推進黎族苗族文化內涵、市容環境和時代風貌的有機結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各類文化、休閑、健身、娛樂需要,促進宜居環境和美麗小城建設。
任何單位和個人應當共同遵守廣場秩序,文明開展體育鍛煉,節約利用場地資源,不得妨礙他人和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第四條自治縣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是廣場的主管部門。七仙文化廣場管理機構(以下簡稱廣場管理機構)具體負責廣場的日常保護和管理工作。
自治縣人民政府發改委、自然資源和規劃、旅文體、生態環境、財政、衛健、公安、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廣場保護和管理工作。
自治縣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部門(以下簡稱綜合執法部門)按照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的有關規定,負責集中行使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政處罰權。第五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將政府投資建設、管理和維護廣場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鼓勵單位和個人以投資、捐贈、志願服務等形式積極參與廣場建設、保護和管理。第六條廣場的用地范圍、使用性質和綠地面積應當按照城鄉規劃和專項規劃的要求嚴格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侵佔廣場用地或者改變其規劃用途。第七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和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保城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廣場的修建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應當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維護和促進廣場的公共服務功能。第八條自治縣人民政府修改自治縣和保城鎮城鄉總體規劃,在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前,應當先經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經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審議,認為自治縣人民政府修改自治縣和保城鎮城鄉總體規劃的決定減少廣場用地范圍和綠地面積或者改變廣場使用性質的,可以撤銷自治縣人民政府相關部分的修改決定,並在審議意見中載明。
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聽取和審議自治縣人民政府關於廣場規劃管理的專項工作報告,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的審議意見交由自治縣人民政府研究處理。常務委員會認為必要時,可以對專項工作報告作出相應決議。第九條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依法批準的有關土地用途和規劃進行廣場建設。
新建、擴建、改建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的,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委託有相應資質單位編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按照法定程序辦理有關手續。
建設工程設計方案應當符合廣場修建性詳細規劃和廣場設計規范,與廣場功能相適應,與廣場景觀相協調,重視文化品位和藝術效果。
禁止在廣場內建設或者設置商店、餐廳、茶樓等與廣場功能無關的商業性建築物、構築物和其他設施。已經建成的,應當逐步拆除。
禁止開發利用廣場地下空間,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十條自治縣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和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廣場周邊劃定一定范圍的控制區,對周邊新建的建設項目加以控制,使其與廣場景觀和環境相協調。
控制區內禁止建設超過規定高度的建築物、構築物,具體控制高度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另行規定。第十一條廣場管理機構應當按照有關規范、標准履行下列職責,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予以監督指導:
(一)制定和實施日常管理的各項制度,完善廣場管理檔案,制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二)為特定健身休閑活動劃定區域、時間,在醒目位置標明注意事項;
(三)負責廣場內的地面、建築物、構築物、通道、燈光、標識和其他設施的管理、修復、更換、保養;
(四)負責廣場內的綠地、景觀、水系、駁岸、噴泉、雕塑、園林設備等園林綠化工程的管理、修復、更換、保養;
(五)負責安全管理、衛生保潔、水體保持、植被養護、有害生物防治,維護廣場活動秩序;
(六)負責防災減災設施的日常維護,做好防風、防雷、防汛、防火、防震和安全用電等防災減災工作;
(七)根據管理需要,在明顯處設置禁止游泳、洗澡、垂釣及水深危險等危險標識牌、警示牌;
(八)設置公共廁所並設立明顯的標志或者指示牌,保持干凈、整潔;
(九)及時勸阻、制止破壞公共設施、妨礙管理秩序等行為,協助調解群眾矛盾;
(十)履行自治縣人民政府及住房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等行政主管部門賦予的其他職責。
『肆』 青州東夷文化廣場在哪啊
青州東夷文化廣場位於山東省青州市雲駝峰景區內,具體在頤壽路以東,鳳凰山西路以南,望壽路以西,豐收路以北。
可乘坐青州3路車到駝山路南口站下車,往南走100米即到。也可乘坐青州9路或11路車到南門站下車,往南走200米即到。
青州東夷文化廣場佔地1700畝,主要包括主題雕塑區、東夷分布區、東夷文字展示區、歷史神話故事浮雕區、演藝區、24管制圖騰展示區、東夷文明體驗區。綠化面積21萬平方米,廣場面積4萬平方米,水域面積1.4萬平方米,噴泉兩處,主題雕塑、歷史文化雕塑各一處,大型圖騰柱24根。
『伍』 黎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
黎族人民居住在海南島的中南部,黎族中84.7%分布在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瓊中、保亭、白沙、樂東、昌江、陵水6個自治縣和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的三亞、通什、東方3市,少數散居於萬寧、儋州、瓊海3市和屯昌縣等。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5)黎族文化廣場在哪裡擴展閱讀:
「黎」是他稱,是漢民族對黎族的稱呼。西漢以前曾經以 「駱越」,東漢以「 里」、「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來泛稱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島黎族的遠古祖先。
「黎」作為今天黎族的族稱,最早見於唐後期劉恂著的《嶺表錄異》一書。該書有「儋、振夷黎,海畔采(紫貝)以為貨」的記載。另外,《新唐書·杜佑傳》卷179中有唐德宗年間(780—805年)「朱崖黎民三世保險不賓,佑討平之」的記載。
但《新唐書》為宋人歐陽修所作,「黎」之稱應以《嶺表錄異》的記載為最早。宋代,各類史籍中普遍以「黎」代替了「俚」、「僚」,作為今天海南島黎族的專有族稱。
根據考古材料,可以推知黎族的先民在3000年前的殷周之際,就定居在海南島,過著原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生活。
當時人們居住在靠近河流的山崗和台地上,使用石斧、石錛、石鏟等工具,進行「砍倒燒光」的原始鋤耕農業和狩獵、捕魚等生產活動。採集在黎族先民的生活中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黎族人民在解決溫飽的同時,還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熱帶水果、熱帶作物、冬季瓜菜的特色農業,大大拓寬了致富門路。香蕉、芒果、荔枝、龍眼等熱帶水果在黎族地區已逐漸形成基地化、規模化、
商品化生產態勢;橡膠、椰子、腰果、劍麻、咖啡、南葯等熱帶經濟作物已成為黎族地區的優勢產業;冬瓜、毛瓜、甜瓜、豆角、西紅柿、辣椒等冬季瓜菜種植已達200多個品種,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島外和出口港澳等地。
『陸』 黎族主要分布在哪個省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關於黎族的族源,過去有多種不同見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學者根據文獻記載,結合大量的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數人認為,黎族是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特別是和「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系更為密切。
從語言系屬來看,黎語與源於古代越族的壯、布依、侗、水、傣等族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徵,說明其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6)黎族文化廣場在哪裡擴展閱讀
黎族傳統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各方言區差異比較明顯(尤其是女子服飾),在歷史上曾經是區分不同血緣集團和部落群體的重要標志。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為主,「山欄」香米是黎區特產。把生魚、肉摻以炒米粉,加入少許食鹽,用陶罐封存製作而成的肉茶、魚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風味食品。
黎族傳統民居多是簡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傳統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蓋,以藤條或竹做地板,離地約半公尺左右。
『柒』 雲南有黎族嗎主要分布在哪
雲南沒有本土意義上的黎族,黎族93.9生活在海南島,4.5%在貴州省,與彝族雜居,兩省和為98.4%,其它地方沒有。
『捌』 黎族主要聚集在那
黎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東方、 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縣 和樂東、瓊中、保亭黎族苗族 自治縣。黎族以農業為主,屬稻作犁耕農業文化類型,兼有狩獵、捕魚、採集和林業等多種經營。黎族由古代越人發展而來,與"百越"的一支駱越關系更為密切。歷史上黎族有"(亻孝)"、"杞"、"本地"、"美孚"和 "賽"自稱。在宋代以後,黎族的名稱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 ,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黎族是最早的紡織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