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信士和居士的區別
1、定義的區別
居士:即是居家修煉的有道之士。
信士:只是相信或奉行道教的人士。
2、修行方式不同:
居士:因為社會、家庭或個人的原因,不能或不具備條件出家,而自己又願意入道的人士,經道門同意,正式擇師拜師,授以道名,傳以法派,即成為居士。
信士:由於各種原因,只信奉道教或信奉道教的某位神、仙,自己不能或不願意擇師叩拜、進入道教之列,這些人只稱為信士。
3、歷史文化不同
在我國古代,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在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
漢碑有「義士」之稱,泛指出財布施者, 宋朝時避諱太宗趙光義,改稱「信士」。後因專稱信仰佛教而出錢布施的人;誠實可信的人。
4、行為不同
簡而言之,居士是完全信奉並且拜師授業,是真正的修道之人。
而信士只是簡單的信仰,並未拜師授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施主」。
(1)文化博士和居士哪個好擴展閱讀:
依據中國道教協會《關於道教宮觀管理辦法》第六條第八款之規定:「宮觀可接受信仰道教的公民為居士。道教居士要遵守宮觀管理制度,不幹預宮觀事務」。由本人申請,自願選擇師父,經茅仙洞清天觀批准。
年滿18周歲,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尊師重道的道門信眾拜師皈依入道,居士證是道教宮觀核發的身份證明,它是居士的教職身份憑證。
遵守三皈、五戒和持齋,對人努力行善,對自己清凈身心,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佛教在家信徒修持的標准。實際上有不及這個標準的,也有超過這個標準的。
『貳』 我國哪些大學和研究機構招佛教專業博士研究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最好。具體給你看看這個吧。
哥們你真有勇氣~
http://www.buddhism.com.cn/fjwh/199805/tlpy199805.htm
『叄』 青蓮居士、香山居士、東坡居士、易安居士、柳泉居士、六一居士、隨園居士是誰
青蓮居士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香山居士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谷[1],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東坡居士 蘇軾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宋代女詞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柳泉居士 蒲松齡
(清代文學家)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六一居士 歐陽修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 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隨園居士 袁牧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江蘇,先後於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嘉慶二年(1797),袁枚去世,享年82歲,去世後葬在南京百步坡,世稱「隨園先生」。
拓展知識
居士
居士,指舊時出家人對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稱;同時,這名詞還是文人雅士的自稱,如道家李白自稱青蓮居士,蘇軾自稱東坡居士,唐寅自稱六如居士,孫越自稱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現於儒家《禮記·玉藻》:「居士錦帶。」 鄭玄 註:「居士,道藝處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稱謂,印度佛教傳入後,又被用翻譯入佛經。
在我國古代,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在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
『肆』 西方文化對我們的影響是好是壞
抵制「西方文化」對我國的「侵略擴張」
木聖居士
日前,在網上看了一篇《十位名校博士聯名抵制聖誕節》文後,再次令人深省、發人深思,深感當代中國人弘揚我中華文化之責任重大,刻不容緩。之前在2003年,我在網上也發過一篇《中國人,何時才能覺醒》的帖子,現在我博客[社會觀察]欄裏收藏著,與此殊途同歸,再發表一下自己的感言!
首先說明我不過聖誕節!
我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什麽糟粕精華都要學,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人家先進文化、科技、社會文明,以及科學的民主政治和先進的國家管理經驗。而「聖誕節」是西方的宗教節日,卻在中國悄然興起,颳起了中國人過「聖誕節」之風。有學習的必要嗎?看看各大商場、超市、酒店、賓館的裝扮結綵:聖誕老人、聖誕樹、聖誕快樂……,這是商家強制於顧客的視覺感觀,即使你是不信「耶穌」不過聖誕節的人,你也得接受這種視覺感觀與氛圍。請問那些商家們:這是在「教堂」裏?還是在購物公共場所?說白了,這是一種強制「視覺污染」。再更深層講,公民有不信宗教的自由,而商家的這種商業操作——強制於顧客視覺感觀與接受「聖誕節」氛圍,純屬於違法行為,這是在公共場所不是在「教堂」裏,不是商家們想怎麽搞就怎麽搞,那樣社會法理何在?只可嘆目前我國法制不健全,還沒有這種法律規定!並且商家們也不是慈善的「牧師」,有哪個商家大發慈悲藉此「節日」,廣開超市,物施天下?
當然,這是商家們利益驅動的商業操作,但是這種強制顧客視覺的手段,喪失了倫理,喪失了民族精神,為宣傳「崇洋媚外」的「精神」起了推波助瀾作用。然而,「聖誕節」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國大地悄然興起也絕非偶然,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社會、宗教、文化問題,而是一個令中國人震驚的「西方文化侵略」,已上升到了一個政治問題,並且是波擊到了國家民族命運的問題,將在後文講述。
我們沒有必要大張旗鼓的、大勢渲染的來過洋人的節日。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眼下國人也快全不過了,現在也只剩「中秋」與「春節」了,中國人有那麽多民族傳統節日不過怎有興趣過洋人的「聖誕節」?難道「聖誕節」就那麽好?我們中國也有孔聖人,為什麽不過中國式的「聖誕節」?並且中國自古就有自己的本土國教——道教與儒教,以及外來的佛教,幾千年來蘊含著深厚中華文化內涵的「三大宗教」,哪個不是勸人向善?尤其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中國現在還有嗎?中華文化之根呢?中國思想之根呢?為何不去發揚國教?弘揚國學?弘揚民族易學文化?
對於宗教信仰,這是人們的自由,我們干涉不了!但是,對於一個西方宗教以及西方文化來嚴重的沖擊著中國文化,我們絕不能麻木不仁、執迷不悟,更不能熟視無睹、冷眼旁觀。此時,有覺醒的中國人就感到中國文化已危在旦夕,這些有良知的中國人就不得不站出來吶喊——抵制「西方文化」對我國的「侵略擴張」!
先從改革開放說起,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進入了空前的學習西洋文化「全民運動」中,尤其是「英語熱」,嚴重地沖擊著「母語」與「中華文化」,以及中國人「熱衷」過洋人的這些「節日」……,這是「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侵略擴張」的一個典型的社會縮影。目前,中國社會已在被西方文化「同化」中,這是有目共睹的,也是無可爭議的!
從近年來,國人的「崇洋媚外」思想,商家的「棄我揚外」操作,「英語熱」對「國語」的沖擊,以及「西方文化」在中國本土的興起對「民族文化」的沖擊……,種種跡象說明,如今中華文化已走在失落的邊緣了,中國已危在旦夕!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每個上過初、高中的人,都知道政治課本裏常提到的兩個詞:「顛覆」與「滲透」。早年毛澤東就提醒中國人民,我們要警惕帝國主義列強,警惕帝國主義的顛覆與滲透。當年中國人緊綳的那根神經,早已被西方國家用西方文化這一「軟刀子」割斷了。目前,商家們「棄我揚外」的商業操作,以及部分中國人「崇洋媚外」的「精神」,和中國當前的「英語熱」……,全完吻合了西方國家要顛覆與滲透中國的政治企圖——「全盤西化中國」!此時,美國人高興了,西方人笑了……,「顛覆」與「滲透」中國已成功一半了!
再進一步說明,近年來西方文化在中國大地的瘋狂擴張,明顯是對中國的一種「文化侵略」,這是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的一種「黑客」政治手段。他們多年來用西方文化這一「軟刀子」痛割中國,瘋狂的「文化侵略」中國,就是為了實現一個政治目得——「全盤西化中國」:改變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態,接受西方世界主流意識形態,接受西方人的世界觀、價值觀……
這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蓄謀已久的「顛覆」與「滲透」的政治陰謀。
一種民族文化就代表著一個民族,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與中華文明的失落,標志著中華民族靈魂的喪失。那麽,一個失去自己文化靈魂的民族,又何談復興?
要知道,一種民族和國家被他國掠奪與侵略,不外乎就用他國語言或文化來滲透與顛覆是最好的手段了,一個民族和國家被他國語言、文化掠奪與侵略了,那麽這個民族、國家也就快不復存在了!(《中國人,何時才能覺醒》)
此時,中華文化在被西方文化的嚴重沖擊下,以及中華文化在近代史上的兩次浩劫已是遍體鱗傷,尤其是「文革」的沉重打擊更是傷痕累累,中華民族的靈魂受傷了!中國與中華文化已危在旦夕了!
所以,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失落的中華文明,才能復興中華民族!
所以,當前中國不是要安裝「防火牆」來防禦西方政治「黑客」的滲透顛覆和「文化侵略」,而是要徹底「殺毒」抵制政治「黑客」攻擊。否則,晚了也就完了!
讓我們覺醒的中國人團結起來,共同抵制「西方文化」對我國的「侵略擴張」,徹底粉碎西方國家對我國「滲透」與「顛覆」的政治陰謀!大力向世界弘揚我中華文化,復興我中華文明,復興我中華民族!
此時,
中國也該覺醒了!
中華民族也該覺醒了!
中國政府也該覺醒了!
中國人民也該覺醒了!
『伍』 織簾居士,四休居士和圓通居士分別是誰知道哪個都好
織簾居士:南朝沈麟士。少好學,家貧,織簾誦書,口手不息。隱居不仕,不與人物通。出自《南齊書.高逸傳.沈麟士》。成語「織簾誦書」出自他。
沈麟士(419—503),字雲禎,南朝齊教育家。人稱「織簾先生」。吳興武康(今屬浙江)人。少時家貧如洗,以織簾為生,但好學不倦,苦於無書,特至京城,閱讀經,史,子,集四部。他隱居德清吳羌山(又名乾元山)講授,學生數百人,各造屋依居其側。時人稱頌「吳差山中有賢士,開門教授居成市」。教學內容除經學,老莊之學外,重陸機《連珠》。南朝宋升明(477—479)末,太守王奐上表推薦,詔任奉朝請,不就。南朝齊永明六年(488),吏部郎沈淵、中書郎沈約又表薦麟士,稱:「吳興沈麟士,英風夙挺,峻節早樹。」又下詔征為太學博士,不就。建武二年(495),征為著作郎;永元二年(500),征為太子舍人,均不就。著有《周易·兩系》、《莊子·內篇訓》、《老子要略》等,注有《易經》、《禮記》、《春秋》、《尚書》、《論語》等。
四休居士:宋代 孫昉。孫昉別號四休居士,省稱 四休。
宋黃庭堅有《四休居士詩序》:「太醫孫君昉,字景初 ……自號四休居士。 山谷問其說。四休笑曰:『麤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山谷曰:『此安樂法也。』」 金劉仲尹 《別墅》詩:「灶下旋添溫坑火,床頭剩買讀書油。可人誰似黃夫子 ,著意裁詩寄四休 。」
圓通居士:竹子的代稱。
宋陶谷《清異錄.圓通居士》:"比丘海光住廬山石虎庵。夜夢人,長,清瘦而斑衣,言捨身為庵中供養具。俄,窗竹生一筍,花紫籜,如夢者之衣。既成竹,六尺余,無節,黃綠瑩凈……光乃用為拄杖,曰直兄。光來都下,予因見之,光雲夢者自稱圓通居士。"後因稱竹為"圓通居士"。
『陸』 中國古代的十大居士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十大居士:
青蓮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歐陽修,東坡居士蘇軾,淮海居士秦觀,易安居士李清照,石湖居士范成大,幽棲居士朱淑真,六如居士唐寅,柳泉居士蒲松齡。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成紀。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安西都護府),後遷居四川。天寶初,入長安,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後漫遊江湖間,永王李璘聘為幕僚。璘起兵,事敗,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貴州省)。中途遇赦,至當塗依李陽冰,未幾卒。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
李白所作詞,宋人已有傳說(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證以崔令欽《教坊記》及今所傳敦煌卷子,唐開元間已有詞調。然今傳篇章是否果出於太白,甚難斷定。今仍錄《菩薩蠻》、《憶秦娥》各一首。李白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後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後為杭州刺史,又為蘇州、同州(今屬陝西)刺史,以刑部尚書致仕。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早年與元稹齊名,稱「元白」;晚年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詞不多,但影響後世甚大。有《白氏長慶集》。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天聖八年進士。以翰林學士修《新唐書》。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近體樂府》、《醉翁琴趣外篇》。汲古閣本有《六一詞》,略同《近體樂府》。歐陽修自幼喜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讀,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成誦;少年習作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不必擔憂家貧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僅可以創業光宗耀祖,他日必然聞名天下。」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 。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秦觀(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虛,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學家、詞人,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進士。曾任太學博士(即國立大學的教官)、秘書省正字、國史院編修官。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被貶為監處州酒稅,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號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秦觀生性豪爽,灑脫不拘,溢於文詞。他十五歲喪父,自幼研習經史兵書。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其夫趙明誠,卒於宋南渡時。易安晚年,流寓在浙江金華、紹興。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謚文穆,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父母早亡,家境貧寒。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初授戶曹,歷官監和劑局、處州知府,累官起居郎。范成大的作品在當時即有顯著影響,到清初則影響尤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游《劍南詩稿》)之說,與尤袤、楊萬里、陸游號稱「中興四大詩人」。晚年退居故鄉石湖。有《石湖詞》。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說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余篇。
唐寅(1470年-1524年)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字伯虎,又字子畏,以字行,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禪仙吏等,南直隸蘇州吳縣人。吳中四才子之一。在畫史上又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或「吳門四家」。民間有很多關於唐伯虎的傳說,最為人熟悉的《唐伯虎點秋香》曾多次被改編成戲劇,以及拍成電視劇及電影,也宣傳、加深了唐伯虎在民間的形象。唐寅出生於世商家庭,有一妹一弟,父親唐廣德,經營一家唐記酒店。唐寅作品以山水畫、人物畫聞名於世,其創作的多幅春宮圖也為他個人添加了「風流才子」的名聲。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柒』 我是出家好還是做在家居士好就是我這個人只有一點點小善,我想。這輩子能夠往生能夠做有利於人的事情!
阿彌陀佛
出家是為了度眾生自己今生修行成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發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心。出家人靠十方供養,不要為了逃避世間而出家。 想出家可以親自去寺院里詢問,看哪個寺院和你有緣分,
問:出家修行要具足什麼條件?
老法師答:首先,要明了出家的真實意義。一般人只懂得出世俗之家,以為到寺廟剃頭、染衣,就是出家了。其實這只是一種形象的出家,而佛法著重的是實質的出家。何謂實質的家?煩惱是家,生死是家,輪回是家。佛教導我們,斷煩惱就出煩惱之家;了生死就出生死之家;脫離六道輪回,就出輪回之家。形式上無關緊要,實質非常重要。在家居士如果明白這個道理,能夠斷煩惱、了生死、出輪回,就是真正出家。
形式上發心出家,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正如北京師大所標榜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是形式出家必須具足的條件。念念要為一切眾生做表率、做模範,使一切眾生看到你的行宜,聽到你的言說,能夠覺悟,也能夠發出家之心,發出離煩惱、出離生死的意念。
因此,出家人必須要「遠離貪瞋痴,勤修戒定慧」,這是最低的標准。戒學裡面,基本的要求是「凈業三福」和「六和敬」。如何能夠達到?《無量壽經》教導我們,要善護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這是總綱領,一定要認真去做。處事待人接物,念念之中要想到佛的教誨。我根據佛陀的教誨,編了一本《凈宗同學修行守則》,同修們要念熟,要記得住、做得到,就是受持。
然後要讀誦經典。凡是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聽經太少,境界、念頭轉不過來,所以決定要多聽。我這一生學佛能得一點受用,實在講就是四十年在講台上沒有中斷,天天勸別人,也就是勸自己,這樣才把念頭轉過來,這是為人演說。一定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才能得到效果。這樣,出家條件就具足了。
老法師---出家、在家是形式,證得佛果是實質,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個道理要懂,要尊重。在家真正證果的人,要把他當佛一樣看待。
『捌』 對付沒有文化的人應該怎麼辦
用他對付別人的方式來對付他
『玖』 請問居士、大師和法師都有什麼區別阿彌陀佛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大師:佛的十尊號之一。即天人師。《瑜伽師地論》卷八二:「謂能善教誡聲聞弟子一切應作不應作事,故名大師。」後遂為僧人的尊稱。《晉書·藝術傳·鳩摩羅什》:「[ 姚興 ]嘗謂 羅什 曰:『大師聰明超悟,天下莫二。』」 宋 庄季裕 《雞肋編》卷上:「而京師僧諱和尚,稱曰大師。」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大師一一問行藏,小生仔細訴衷腸。」
法師:梵文 dharma-bhanaka,又譯說法師。凡能演講佛經的出家比丘,稱法師。所以,釋迦及其弟子也都是法師。唐朝的玄奘因精通三藏,被稱為三藏法師。但在今天中國民間,大概為了尊敬出家人或根本不懂『法師』兩字的意義,凡見了出家人,甚至小沙彌,不管對方有講經資格與否,竟都稱他為法師了。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的稱號,要通達佛法能為人講說的人才能稱法師,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的。還有較高的學位,精通經藏的稱為經師,精通律藏的稱為律師,精通論藏的稱為論師。更高的是三藏法師,是遍通經律論三藏者的學位,如唐代玄奘、義凈都受到這個稱號。
『拾』 茅山居士與悟道居士哪個名好
悟道居士吧!既然是悟道當然是居土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