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將傳統民俗節日文化在幼兒園活動中滲透使得傳統文化得以更好地傳承
結合我國多個傳統節日,我園開展了各種直觀而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了解中華大地的民族風情和民俗習慣,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對中華民族正確的認知意識,使幼兒能從小樹立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下面結合我園開展的相關主題活動,談談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的有效途徑。 一、創設教學環境,讓幼兒初步認識傳統節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應創設有利於幼兒向環境學習與環境互動的條件,使幼兒在與環境的自然接觸中認識各種食物,獲得各種感受,理解各種現象。」每年的傳統節日是培養幼兒民族情感的良好契機,當每個傳統節日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先創設與節日相關的教學環境,例如:在元宵節前夕,我們老師利用舊紙盒、舊瓶子等廢舊物品,設計製作了許多元宵花燈,有平面的,有立體的,色澤鮮艷,款式各異,十分漂亮。各式花燈懸掛於活動室內外,輔以若干簡易燈謎穿插其中,幼兒通過直觀的視覺環境對「元宵節」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 科學合理的運用環境創設手段,是成功開展節日教學的重要環節。直觀的環境布置能夠幫助幼兒迅速感知節日信息,並初步形成「節日名稱――節日主題――節日元素」的聯想記憶鏈條,有助於下一步幼兒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二、運用教學手段,讓幼兒進一步了解傳統節日 我國每年有諸多個傳統節日,不同的傳統節日都有著不同的節日意義及傳統習俗。讓學齡前兒童認識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內涵,並在課堂活動的進行中培養幼兒的基本能力和愛國情感,是我們開展傳統節日教學活動的目的所在。 例如,在元宵花燈這天,我們安排了一整天的教學活動:白天,我們領著幼兒在「歡天喜地鬧元宵」大型壁畫面前,向幼兒介紹元宵節的由來和慶祝形式,引導幼兒玩「猜燈謎」游戲,並組織幼兒搓湯圓,讓幼兒在下午茶點時吃到自己動手搓出來的湯圓;晚上是元宵活動的高潮時刻,我們組織全園幼兒到戶外小區逛花燈,讓幼兒親身參與到各種傳統節日慶祝活動中來。寓教於樂的教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倡家園同步,讓幼兒更全面認識傳統節日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長河的源頭。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中寫道:「一個人知識豐富與否、思想發展與否、良好習慣形成與否,家庭教育應負完全責任。家庭教育是振興民族的希望,是整個教育的基礎,關繫到國家的命運。」《綱要》也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當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早期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時,將引導孩子朝著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家園合作對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因此,我們在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同時,應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與家長一起努力,提高對幼兒的教育效果。 有一位學者曾經說過:「越是傳統的就越是跨世紀的」。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注意挖掘身邊中華傳統文化題材,並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傳達給幼兒,就能凈化幼兒的心靈、陶冶幼兒性情、提高幼兒素質。 讓我們共同攜手,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用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對幼兒進行美的教育,讓幼兒從小耳濡目染,使幼兒的心靈受到精神文明的滋養和凈化,對中華民族文化產生由衷的認同感和共鳴。培養幼兒成為愛祖國、愛民族、崇尚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的一代新人。
② 如何在幼教中滲透鄉土文化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強調應從地方入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的社會資源,促進幼兒園的特色發展。我園在幼兒一日生活中自然融入「技藝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民居文化」「名人文化」,以游戲為主要活動,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引導幼兒去關注、體驗、感受鄉土文化資源,開闊眼界,豐富經驗,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培養幼兒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促進幼兒全面和諧地發展。
一、挖掘鄉土特色豐富課程內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有豐富的地方資源和本土文化,為幼兒園主題活動研究的實施提供了條件。永春漆籃是福建省漢族傳統竹漆工藝品,原材料是竹子,將竹子或切片或切成細條,片可做柄,細條用來編織籃子,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活動中我們讓孩子通過看、摸、剝、編感知竹子、籃子的外形特徵,教師還展示各種工藝品,幫助孩子觀察、認識其內部特徵,如:扁籃、格籃、盛籃,還有盒、盤、竹竿、竹籃、竹匾、竹筷等。還可以介紹關於竹和筍的資料、圖片等,供大家觀賞豐富經驗。同時,將教學融入自然社會大課堂,帶幼兒去看竹林、挖竹筍、拍資料,製作筍食品、利用竹子製作各類區域活動材料等。同時,我們還引導幼兒發現植物的生長規律,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引發幼兒探索自然,體驗發現的樂趣。這些課程資源的開發運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使我們的教學富有生機。在「美麗的家鄉」主題活動中,我們邀請編織藝人到幼兒園,現場進行編織演示,教授幼兒進行簡單的編織製作。通過編織藝人的現場展示教學,將幼兒的已有經驗進行了整合提煉,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發揚。
在主題活動「家鄉特色小吃」開展期間,我們組織孩子學習製作各種本地的小吃。如包春卷,先讓老師展示春卷的製作流程。春卷是用白麵粉加少許水和鹽拌揉捏,放在平底鍋中攤烙成圓形皮子,然後將制好的餡心(肉末、豆沙、菜、白糖等)攤放在皮子上,將兩頭折起,捲成長卷。孩子們看到後既新奇,又興奮。之後讓孩子們進行了「包春卷」的嘗試,讓孩子們品嘗,讓幼兒感受到了家鄉的飲食文化,同時培養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挖掘鄉土特色游戲材料,激發幼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和願望,那麼我們所有的想法、方案都會化為灰燼。」如何激發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呢?我們在游戲材料的選擇上,除了必須考慮到其安全性、實用性,還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例如,我園充分利用永春縣岵山古民居村落的資源,將本土化的區域活動進行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農家小院》主題區域。將富有農家特色的洗衣苑、小沙池、農家廚房、客廳、卧室等融入幼兒自理能力、手工、益智、建構等區域材料,使幼兒沐浴本土文化的同時,在寬松、自由的活動區中,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動,自主愉快地發展。此外,還以永春佛手茶的傳說為主要內容,創作適合幼兒閱讀的繪本故事《佛手茶說》。讓幼兒通過課件的閱讀和觀賞,了解永春佛手茶的由來及制茶工序,在了解的基礎上,融入表演游戲,讓幼兒運用閩南語進行表演,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繪本的魅力。
三、注重課程內容的積累和創新
在民俗課程中,我們注重資料的積累,將每個主題活動預設、目標、環境創設一一記錄,作為一手資料進行積累,以便在今後的活動中借鑒和使用。因此,我們特別支持、鼓勵教師們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在原有的課程資源基礎上進行創新,使其內容更加豐富,拓展教育渠道,使鄉土教育形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育形式往往局限於課堂教學,鄉土文化的浸潤需要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感受家鄉的歷史文化,親身體會當地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把教育囿於課堂,而應拓展教育渠道,比如:以親子活動的形式,請家長帶孩子參觀永春紙織畫,了解紙織畫的製作工藝,並了解紙織畫的藝術價值。活動中教師巧妙的問題設計,激發了孩子活躍的思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了豐富的感性知識。除了把課堂搬到校外,走進社區,我們還把藝人請進幼兒園,讓他們走進課堂,教孩子們織畫、編籃子、唱閩南歌……看著一群群圍在老爺爺身邊編籃子,唱閩南歌的小傢伙笑得那麼開心,教師心中多了份暢快與愜意。我們深知,只有拓展教育渠道,使孩子們獲得感性的知識和情感體驗,才能使鄉土文化在孩子們身上得以傳承。
因此,讓鄉土文化資源融入幼兒一日生活,開闊孩子們的眼界,豐富孩子們的經驗,彌補幼兒園教育資源的不足,拓展幼兒園課程的內容,使幼兒關心社會,了解家鄉,關注家鄉的發展,在了解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輕松愉快地融入社會,從中體驗到一種被社會接納、重視的感受,形成對家鄉的美好情感。
③ 端午節對幼兒園的活動有哪些意義
孩子們在濃濃的節日氣氛里學習了包粽子,既鍛煉和發 展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又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獲益匪淺
④ 幼兒園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怎麼導入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
⑤ 小班 端午節可以開展哪些 活動
幼兒園端午節活動方案(一)
活動目標:
1、欣賞端午節傳說中有關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的愛國詩人。
2、能認真傾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述,樂於在集體中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活動准備:有關《屈原的故事》的圖片。
活動過程:
1、觀看圖片,傾聽《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指導語:你們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嗎?
2、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指導語:①人們為什麼要過端午節?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②人們是用哪些方法來紀念屈原的?③假如你是屈原,國君不接受勸告,你會怎麼做?(教育幼兒珍惜生命,以積極的方式解決問題。)
3、拓展交流: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
幼兒園端午節活動方案(二)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端午節的傳說及人們在節日中的習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發幼兒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
活動准備:
幼兒用書人手一冊或賽龍舟的錄像和圖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鴨蛋、粽子各一個。
活動過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節」的傳說。
提問:這是什麼?你們吃過粽子嗎?都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兒自由討論,說說大家在這段時間里經常看見大人包粽子、吃粽子,這是為了什麼?
介紹端午節來歷的傳說。
2、組織幼兒觀看圖片或幼兒用書,了解端午節的習俗。
在端午節,人們會進行哪些活動?
龍舟是什麼樣的?人們在怎樣劃龍舟的?一邊劃龍舟還做些什麼?他們為什麼這樣做?
綠色的粽子裡面有什麼?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麼包出來的?
你吃過粽子嗎?你吃過什麼樣的粽子?
3、教師介紹其他的有關的風俗習慣。
小結:端午節是中國人特有的節日。
4、品嘗粽子,感受節日的氣氛。
幼兒園端午節活動方案(三)
(一)活動要求:
1.引導幼兒模擬構造龍舟,學習結構物體的基本特徵與某些細微部分的建構方法。
2.引導幼兒欣賞和評價自己和別人的作品,與同伴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二)活動准備:
1.准備花片、積塑、各種玩具。
2.組織幼兒參觀龍舟的畫展。
(三)活動過程:
1.結合端午節的劃龍舟比賽,引導幼兒根椐自己的已有經驗說一說龍舟的基本特徵(幼兒也可自由討論)。
2.引導幼兒想想用什麼玩具拼插龍舟?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舟的三角形船頭、還有龍的形態,特別是龍頭的建構。
3.幼兒分組製作龍舟,採用各種已學的技能進行拼插。教師重點引導幼兒拼插龍頭,指導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拼插龍舟的龍頭。
4.啟發幼兒可大膽設計不同的龍舟,裝飾龍舟的外形。
5.將幼兒自己製作的龍舟放在活動室的周圍,並讓幼兒互相參觀、交流、評評誰的龍舟最有特色、最有創新。
活動反饋:
1、幼兒對建構活動有濃厚興趣,他們喜歡各種結構材料,尤其是花片、積塑。在拼插物體造型時,在顏色搭配、牢固程度等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2、幼兒在拼插龍舟時,特別是龍舟的龍頭拼插的比較難,所以在活動中我重點引導幼兒如何拼插龍頭或是引導幼兒用其它的辦法來解決如:用紙張畫出龍頭來,然後貼在積塑上等等。也有一部分幼兒拼插好龍舟後自己坐在龍舟上劃龍舟玩的很開心。
幼兒園端午節活動方案(四)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了解端午節的風俗和來歷。
2、通過實踐操作活動,感知粽子的形狀和品種,鼓勵幼兒與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培養幼兒創新意識。
活動准備:1、故事錄音。2、各種形狀的粽子,粽葉若干、米、皮筋、點心盤、毛巾等。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
T:小朋友你們知道端午節嗎?誰能告訴我端午節是什麼時候?在這一天,我們會吃什麼?(粽子)今天老師也為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粽子,請你拿一個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裡拿的粽子像什麼?並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一說。活動介紹:淡淡棕葉香,濃濃世間情,根根絲線連,切切情意牽,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五月節、端五、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有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小結:粽子的形狀真有趣!
二、品嘗粽子,並講述。
1、認識粽葉。
T:粽子的形狀真有趣,我們來聞一聞,香嗎?你們知道這陣清香來自哪兒?是從粽子外面的這片葉子上散發出來的,它叫粽葉。
2、幼兒品嘗。
T:你們吃過粽子嗎?你吃過哪些粽子?今天老師也為你們准備了很多的粽子,我們來吃吃看,跟你吃過的一樣嗎?
3、幼兒講述粽子的餡及它的味道。
小結:原來粽子的品種這么豐富啊!
三、請小寶寶們表演朗讀端午節的兒歌。
小(1):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小(2):五月五,是端午,背個竹簍入山谷;溪邊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小(3)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 陽,處處都端陽。
小(4)五月節,天氣熱,放下鋤頭歇一歇;山上清風爽,楊梅紅出血。
⑥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於幼兒教育中
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於幼兒教育中
(一)將國學內容放在幼兒園課程中
通過誦讀經典,對幼兒的語言和言語發展上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給孩子傳授《大學》《論語》《老子》《弟子規》等經典文化精髓,讓孩子在大腦發育最迅速的年齡階段,通過接觸代表人類最高智慧的經典文化,開發其高度智力、培養其健全人格。
(二)將傳統游戲放在課程安排中 畢業論文 http://www.lw54.com
游戲是幼兒課程中的重要形式。近百年來,西方的游戲和玩具紛至沓來,傳統的游戲和玩具變成了「土玩藝」。但我國的傳統玩具游戲能使兒童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哲理性、道德性啟迪,如拼七巧板、下棋能夠訓練兒童的智力。猜謎、歌謠等游戲,使兒童在無形中受到知識的洗禮。通過游戲的方式,培養兒童勤勞、勇敢、堅定、吃苦的精神和品德。
(三)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
將老師和家長一起納入學習傳統文化的范疇,具有十分重要的示範作用和現實意義。部分家長可能會質疑:這些所謂的傳統文化是否對於當今的社會環境還適用?因此,只有當老師和家長都認可了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積極意義,才能加入到幼兒的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開設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講座,並邀請有經驗的幼兒教師或家長參加,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這種方法充分調動整個社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學習,進而深刻地影響幼兒的品行和道德。
⑦ 龍舟精神在我們身上該如何傳承與發展
龍舟文化,源遠流長;龍舟精神,永遠流傳。
首先要借用實物、圖片、視頻等,了解龍舟的外形。去現場體驗的龍舟,在看、猜、體驗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了龍舟,加深了對龍舟的認知,感受到龍舟的獨特魅力。去博物館聽講述賽龍舟的起源。詳細描述龍舟由鼓手、劃手和舵手組成。鼓手在船頭敲鼓,掌握劃行的節奏;劃手是一艘船的發動機,他們十分團結,每一槳都會用盡自己的最大力氣;舵手是龍舟的靈魂,掌握著龍舟前進的方向。三者默契配合,才讓龍舟活起來。
龍舟文化作為一種傳統文化,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那麼知道龍舟精神是什麼嗎?「是團結合作!」「是勁往一處使。」「是要整齊。」「是永不言敗。」「是……」通過互動問答,結合一個個例子,充分理解「不拋棄、不放棄」、團結合作、互相幫助、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龍舟精神。觀看龍舟隊比賽的精彩視頻,緊張刺激的龍舟比賽震撼人心,領略了這項競技運動的巨大魅力,也真切領會到了龍舟比賽你追我趕、永不服輸、力爭上游、精誠團結的內涵。
龍舟文化歷經千年而不衰,它所弘揚的民族精神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龍舟文化進校園,讓文化變得觸手可及,也在心中播下了傳統文化的種子,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⑧ 幼兒園賽龍舟(以竹棒)的玩法及規則
摩托車輪,繩子,紅黃藍綠頭巾若干。
玩法:
將自己的「龍舟」放在起點線後面,坐在輪胎里,雙手撐地,聽到口令同時出發,雙腳伸縮,推動輪胎向前滑動,劃動「龍舟」,誰先超過終點線誰就為勝者。幼兒熟悉玩法後,將小「龍舟」變為大「龍舟」,先請兩個幼兒合作用繩子把兩條小「龍舟」連接成大一點的「龍舟」。兩只「龍舟」連接起來後,兩個水手一起劃,兩個人要互相配合、同時用力、動作一致,「龍舟」才能劃得快。可以逐漸增加人數,加大游戲難度,培養幼兒合作意識。
規則:
1.水手坐在輪胎里,屁股不能離開輪胎。
2.多人合作時,動作要協調一致,龍舟連接牢固,不能斷開。
3.中途起身,從起點重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