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明故宮文化節在哪裡

明故宮文化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6 05:16:36

『壹』 明故宮在中國哪座城市面積有多大值得一去么

90後旅行,只為遇見:#90後旅行#中國的另一個故宮:面積比北京故宮大30萬平米,現在卻鮮有人知

眾所周知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不僅能夠游覽到數量較多的名勝古跡,而且還擁有悠久歷史,每次大家想要出門遊玩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到北京故宮游覽一番,所以北京故宮一直都是遊客們最喜歡的旅遊打卡地。事實證明,北京故宮的遊客從來都未曾減少過,對於細心的人,也能看到,在一些古裝劇裡面,偶爾也會看到故宮的畫面,尤其到了節假日,或者小長假來臨時,故宮都會人滿為患。

據了解北京故宮,就是參照明故宮建成的,通過明清兩代不斷參與戰斗的摧毀,使得南京故宮再也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但是一些前往南京遊玩的人們,也會到明故宮游覽一圈,以此來尋找歷史遺跡。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前往明故宮一游。

中國的另一座故宮:僅歷經3代皇帝,比北京故宮還大卻鮮為人知

『貳』 故宮的位置在北京市的什麼地方

故宮位於北京城中心。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叄』 明故宮的歷史

歷史概況: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朝初期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慶城外東北郊。初稱「吳王新宮」,後又稱「皇城」。由於當時朱元璋尚未稱帝,故新宮建築規模有限。只有中路的外朝和內廷建築,東西兩側空地均未興建宮室,新宮東西寬790米、南北長750米、有門四座、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入午門為奉天門、內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為文樓、武樓。後為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干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即位稱帝。以應天府為南京,開封為北京。並於次年在鳳陽興建中都城,由於人力物力全被集中於中都城池和宮殿的興建,因此南京宮殿的擴建工作再度終止,此後數年間只對已有宮殿進行了必要的維修。

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放棄營建中都的計劃,集中力量修建南京。此次修建,增設了午門左右兩闕,在奉天門左右增加了東西角門,並增建文華、武英殿等建築。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再次增建,在皇城外增設宮牆,以新牆之內為皇城,原皇城改稱宮城。在宮城前建造了端門,承天門、金水橋、形成「T」字型廣場,向南直抵1373年建造的洪武門。廣場東側為五部(刑部在皇城之北的太平門外),西側為五軍都督府。

南京故宮修建時注意了風水的問題,以紫金山的富貴山為靠山,但是由於選址的局限,內廷部分是在被填平的燕雀湖上建造的,雖然採用了打入木樁,巨石鋪底,以及石灰三合土打夯等方法加固地基,但日久之後仍然出現地基下沉的問題,宮內容易形成內澇,排水不易。同時宮城離外城過近,戰時不易防衛。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京師,建文帝出逃,馬皇後在宮中自殺。朱棣即位後仍居於南京皇宮中,但同時下令以北平為行在,准備遷都。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宮殿建成,次年朱棣遷都北京,此後南京宮殿不再使用,但仍作為留都宮殿,委派皇族和內臣管理。崇禎十七年(1644年),福王朱由嵩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權。此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毀,朱由嵩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了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滅南明後,改南京為江寧,將明皇城改為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康熙年間,曾取明故宮石料雕件修建普陀山廟宇。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後,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為宮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中華民國時期,曾計劃以明故宮地區為中央行政區,但由於財力和戰爭的原因,該計劃沒有全部實現,只是在明故宮遺址范圍內修建了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資料陳列館。1929年修建的中山東路從明故宮遺址中穿過,將其劃為南北兩部(明故宮遺址公園,午朝門公園),至民國後期,明故宮已成為一處小型機場。

建築布局

整個明代皇城區,位於南京城的東部,是以皇城與宮城為主體、以一系列建築旨在突出皇權「神聖」為內容、以全國最高中央行署機構為大明王朝核心區域(只有「三法司」在太平門外),也是明初南京城的核心所在。

明南京皇宮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成為後來興建的北京皇宮的母版。明南京皇宮由內宮城和外皇城兩部分組成,均坐北向南。

宮城

宮城,又稱大內、內宮,俗稱紫禁城、紫垣,是朱元璋起居、辦理朝政、接受中外使臣朝見以及皇室成員居住之地,位於南京四重城垣最里邊一重,有御河環繞。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受朱元璋之命,由精通堪輿術的劉基占卜後填湖而建,因而地勢南高北低。宮城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長方形,宮牆主體南北長約0.95公里,東西寬約0.75公里,周長約3.4公里。

在宮城牆體上,初期開有城門4座,洪武「十年改作大內午門,添兩觀。中三門,東、西為左右掖門」,故共建有6座城門:南面的正門為午門,在午門左右兩側為左掖門和右掖門,西門為西華門,東門為東華門,北門為玄武門。玄武門,俗稱「厚載門」(即今誤稱的「後宰門」),取《易經》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皇城

皇城,是護衛宮城最近的一道城垣,環繞宮城等距而建。永樂年間拓皇城西垣,致使西華門至西安門的距離,要比東華門至東安門的距離長一倍左右,平面呈倒凸字形。皇城與宮城以及所囊括的建築,合稱為「皇宮」。

在皇城城垣上共開築城門7座:皇城的正南門是洪武門,位於京城正陽門(即民國時期改稱的光華門)內北面。進洪武門後,為南北向的千步廊,兩邊建有連續的廊屋,由南而北,到承天門前的橫街分別轉向東西而成為曲尺形。千步廊後面兩側為「五部六府」中央官署的所在地。過了外五龍橋即是承天門(相當於北京天安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改建大內金水橋,在宮城南面正中的午門至皇城南面正中的承天門之間,建端門以及端門和承天門樓各五間,端門兩旁的御道東西兩側,建有南北向的宮牆,把東面的太廟、西面的社稷壇隔在外頭,使得這條御道更加森嚴,成為通向宮城的惟一交通線,因而承天門雖是建在皇城的正南,實際上成為進入宮城的正南第一道門。承天門前南北走向的皇牆上,建有銜接長安街東、西相向的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在皇城主城的東面為東安門,西面為西安門,北面為北安門。

在皇城西南角的皇牆下,為宦官諸監所在地。其他各司、局、庫、房、廠等為朝廷服務的機構,有的設置在宮城裡,有的設在皇城內。

皇宮內、外的河道上,除了建有內、外五龍橋,還在東長安門外附近建有「青龍橋」,在西長安門外附近建有「白虎橋」,即堪輿術中常用的所謂「左青龍,右白虎」之制。

建築特色

選址依山:

在選址上自然權衡各種利弊作出最佳選擇宮城卜地於城東鍾山之陽,北倚鍾山的「龍頭」富貴山,並以之作為鎮山,放棄了對平坦的中心地帶——原六朝及南唐宮殿舊址的利用,而採用填湖造宮的辦法。究其原因,除了「六朝煙祚不永」的忌諱外,不外是「(舊內)因元南台為宮,稍庳隘」,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而且舊城居民密集,又有諸多功臣府第,大量拆遷有關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屬丘陵地帶,平地難尋,而因地就勢依山而建,能創造出氣象宏偉的效果。這種選址,在金陵有歷史先例可循,六朝宮城便是選擇在雞籠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灘上,東瀕青溪,西達五台,雞籠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風拱衛於宮城之後。明代南京宮城以富貴山作為依託,並巧用原來的東渠作為皇城西城隍,將午門以北的內五龍橋、承天門以南的外五龍橋和宮城城濠與南京城水系相互連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輝映的效果。而宮城偏於城之東,則可減緩居中布局常帶來的交通阻塞問題。因此南京宮殿選址是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和社會心理因素而進行決策的結果。

形制循禮:

在宮殿形制上,朱元璋力圖恢復漢族文化傳統的政治主張,集中表現為遵循禮制。即建築形式的內容極力尋找禮制的依據:例如採用三朝五門,即《禮記》鄭玄注所稱,周天子及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天子有五門: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但實際上,自戰國以後,都城宮室制度中,循此制者無幾,直到唐長安始有其意。這就是唐西內有五門(承天門、太極門、朱明門、兩儀門、甘露門)和三朝(外朝奉天門、中朝太極殿、內朝兩儀殿)。元失此制,明南京宮殿則又用此制,其五門為:洪武門、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三殿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至於後妃六宮,按周禮,「天子後立六宮,……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夫人雖不分六宮,變分主六宮之事,或二宮則一人也。」南京宮殿在歷史上兩次建立後妃六宮以交序列的形制,以趨合禮制的要求。關於門闕,《禮記》有「以高為貴」的規定。早在秦漢時期,高台建闕(觀)就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設置,標表入口以壯觀瞻。唐代宮殿門闕已作冂形平面,並直接影響到五代洛陽五鳳樓、宋東京宣德門。南京宮殿午門採用冂形高大門闕便是吸收這種傳統建築形式建成的。通過門闕的體量和所組成的空間,體現皇帝所需的崇高與威嚴。

此外,朱元璋還刻意借「天道」來加強禮制在宮殿建築上的作用。所謂「禮者天地之序也」。「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幫天秉陽,垂曰星,也秉陰,窮於山川。播五行於四時和而後月生也。……故聖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曰星為紀,以月為量」。講究天人感應和禮制秩序的朱元璋,在南京宮殿中極力利用這些原則來強化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禮制的權威。如在正殿之後建立乾清、坤寧二宮,象徵帝後猶如天地;在乾清宮之左右立「日精門」、「月華門」,象徵日月陪襯於帝後之左右;在東安門外者曰青龍橋,在西華門外者曰白虎橋,取自星宿二十八宿,以象徵天津之橫貫。在建築的稱謂上也採用一些擬天的象徵手法,如前朝正殿名為「奉天」,意為奉天命而統治天下,明人的解釋是「明人主不敢以一人肆於民上,無往非奉天也」,以此強調新王朝的合法性與權威性。「華蓋」本是星名,古稱天皇大帝座上的九星叫「華蓋」,象徵明太祖統一天下是應帝星之瑞。「謹身」是說皇帝加強自身修養。

軸線合一:

開創了明清兩代宮殿自南而北中軸線與全城軸線重合的模式。南京宮殿和衙署都沿著這條軸線結合在一起。從《洪武京城圖志》載京城圖中可見,以南端外城的正陽門為起點,經洪武門至皇城的承天門,為一條寬廣的御道,御道兩邊為千步廊,御道的東面分布著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和工部等中央行政機構(只有刑部在皇城以北太平門外),西面則是最高的軍事機構--「五軍都督府」的所在地。御道心頭承天門前是長安左、右門形成的東西橫街——長安街(廣場)和外五龍橋,向北引延,經端門、午門、內五朧橋至奉天門,進入宮城。經三大殿兩大宮抵宮城北門玄武門,至皇城北門北安門出皇城,正對鍾山「龍頭」富貴山,而以者城的太平門為結束。這種宮、城軸線合一的模式,既為南京特殊的地理條件使然,亦很突出地表達出封建集權統治唯我獨尊的精神。成為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改建北京城和設計宮城的藍本。

『肆』 故宮資料

鏈接: https://pan..com/s/1Igszim6J2cjl0XUrmn0rrw

提取碼: agsw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你好呀!故宮

『伍』 2019元宵節北京故宮舉辦什麼活動

2019元宵節期間, 2019年2月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活動地點主要安排在故宮博物院的午門展廳、太和門廣場、故宮東城牆、神武門等區域。

『陸』 明孝陵在明故宮裡面嗎

不對。
明故宮是明初的宮殿(相當於北京故宮),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的陵寢(相當於北京明十三陵)。
明代南京城自內向外有四重城垣:宮城、皇城、都城及外廓,就地理位置而言,明故宮是宮城,而明孝陵地處都城之外,紫金山獨龍阜。

『柒』 故宮是什麼地方

故宮一般指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捌』 沈陽元故宮有多大,遺址在具體什麼位置,南京明故宮有多大,遺址在具體什麼位置

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稱帝。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這座佔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始建於1625年(後金天命十年),建成於1636年(清崇德元年)。全部建築90餘所,300餘間。

沈陽老城內的大街呈「井」字形,故宮就設在「井」字形大街的中心,佔地6萬平方米,現有古建築114座。沈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中路為
清太宗時期續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雎宮、衍慶宮、啟福宮等;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築,正門有兩根盤龍柱,以示庄嚴。大政殿用於舉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頒布詔書,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等。十王亭則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辦事的地方。這種君臣合署在宮殿辦事的現象,歷史上少見。從建築上看,大政殿也是一個亭子,不過它的體量較大,裝飾比較華麗,因此稱為宮殿。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開的10座亭子,其建築格局乃脫胎於少數民族的帳殿。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帳篷的化身。帳篷是可以流動遷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來了,顯示了滿族文化發展的一個里程。

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稱「金鑾殿」,是沈陽故宮最重要的建築。整座大殿全是木結構,五間九檁硬山式,辟有隔扇門,前後出廊,圍以石雕的欄桿。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柱是圓形的,兩柱間用一條雕刻的整龍連接,龍頭探出檐外,龍尾直入殿中,實用與裝飾完美地結合為一體,增加了殿宇的帝王氣魄。此殿是清太宗日常臨朝處理要務的地方,公元1636年,後金改國號為大清的大典就在此舉行。崇政殿北首的鳳凰樓,三層,是當時盛京城內最高的建築物。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1625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庄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八角重檐攢尖式,八面出廊,其下為須彌座台基。殿頂滿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中相輪火焰珠頂,寶頂周圍有八條鐵鏈各與力士相連。殿前兩明柱各有金龍盤柱,殿內為梵文天花和降龍藻井。殿內設有寶座、屏風及熏爐、香亭、鶴式燭台等。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舉行重大典禮及重要政治活動的場所。1644年(順治元年)皇帝福臨在此登基繼位。

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前後出廊硬山式,殿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正脊飾五彩琉璃龍紋及火焰珠。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徹上明造」繪以彩飾。內陳寶座、屏風;兩側有熏爐、香亭、燭台一堂。殿前月台兩角,東立日晷,西設嘉量。此殿為清太宗皇太極陛見臣下,宴請外國使臣以及處理大政的常朝之處,「東巡」諸帝於此舉行「展謁山陵禮成」等慶賀典禮。

十王亭位於大政殿兩側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的反映,此建築布局為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史所僅見。其東側五亭由北往南依次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側五亭依次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貝勒、大臣議政及處理政務之處。

文溯閣建於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專為存放《文溯閣四庫全書》而建,另有《古今圖書集成》亦存於閣內。閣後是仰熙齋,東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讀書之所。

鳳凰樓建造在4米高的青磚台基上,三滴水歇山式圍廊,頂鋪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此樓為盛京最高建築,故有《盛京八景》之一「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鳳凰樓上藏有乾隆御筆親題的「紫氣東來」匾

『玖』 1.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北京故宮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三大殿左右兩翼輔以文華殿、武英殿兩組建築。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拾』 北京故宮在朝陽區嗎

北京故宮不在朝陽區。故宮在北京市的中心,屬於東城區。朝陽區是北京市中心東部地區。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約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閱讀全文

與明故宮文化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