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園林植物有哪些文化

園林植物有哪些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06 05:55:19

① 古代園林中,具有象徵意義的植物有哪些

下面是我分別從幾個網頁匯總以及經驗寫的,希望採納~
梅花

薔薇科落葉喬木,花先葉開放,白色或淡紅色,芳香,花期3月。梅在冬春之交開花,「獨天下而春」,有「報春花」之稱。梅傲霜雪,象徵堅貞的品格;梅喻女人,竹喻夫,梅喻妻,婚聯有「竹梅雙喜」之詞。男女少年稱為「青梅竹馬」;梅花吉祥的象徵,有五瓣,象徵五福:快樂、幸福、長壽、順利、和平。
竹子

竹屬禾本植物,常綠多年生,莖多節,中空,質地堅硬,種類多。賢人君子,在中國竹文化中,把竹比作君子;竹又諧音「祝」,有美好祝福的習俗意蘊;絲竹指樂器。
桂花
木犀科,常綠灌木至小喬木,花小,黃白色,具濃香。花期正值中秋佳節,香飄數里。桂樹是可香滿天下,譽滿天下的樹木,是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
牡丹
芍葯科,落葉灌木,花型多樣,花色豐富。是我國傳統名花,花大而美,姿、色、香兼備,素有「花王」之稱,被譽為「天香國色」。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徵。
迎春
木犀科,落葉灌木,枝條鮮綠,早春黃花滿枝,艷麗無比。迎春花在開放的時候像一條金腰帶,古代「金腰帶」寓意達官貴人,所以古人常在庭院中種植迎春來表達做官的願望。
海棠
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或灌木,春季開花,秋季可觀果。海棠品種繁多,花色有清新淡雅也有艷麗繽紛。開花時花繁如錦,美麗動人。陸游在詩中蹭寫到「猩紅鸚綠極天巧,疊萼重跗眩朝日」形容海棠花鮮艷的紅花綠葉及花朵繁茂與朝日爭輝的形象。同時海棠也象徵遊子思鄉,表達離愁別緒。
玉蘭
木蘭科,落葉喬木。花大,潔白,芳香,開花時極為醒目,宛若瓊島,有「玉樹」之稱,是我國著名的早春觀花樹木,由於開花時無葉,花感甚強。玉蘭既寓意高潔清雅,又寓意吉祥如意,可謂雅俗共賞。古人因玉蘭淡雅清香植於所居之處。以示高雅。蘇州拙政園有玉蘭堂用玉蘭營造景觀,以表達「此生當如玉蘭潔」的志銘。又叫辛夷。
松樹
松樹的豐姿雄態醉人千古。它是一種生命力極強的常青樹。不管冰凍風寒,依然蒼蘢茂郁。人們賦予它意志剛強,堅貞不屈的品格,與竹、梅一起比作「歲寒三友」,而予以敬重。民間更愛它的常青不老,在傳統裝飾中它是長壽的代表。
蘭花
中國傳統名花,是一種以香著稱的花卉。它幽香清遠,一枝在室,滿屋飄香。古人贊曰:「蘭之香,蓋一國」,故有「國香」的別稱。蘭的葉終年常綠,它多而不亂,仰俯自如,姿態端秀、別具神韻。中國自古以來對蘭花就有看葉勝看花之說。它的花素而不艷,亭亭玉立。蘭花以它特有的葉、花、香獨具四清(氣清、色清、神清、韻清),給人以極高潔、清雅的優美形象。古今名人對它品價極高,被喻為花中君子。在古代文人中常把詩文之美喻為「蘭章」,把友誼之真喻為「蘭交」,把良友喻為「蘭客」。
水仙
冰肌玉骨,清秀優雅,儀態超俗,雅稱「凌波仙子」。水仙開花於新春佳節之際,被視為新歲之瑞兆,也是吉祥之花。
蓮花
在佛教上被認為是西方凈土的象徵,是孕育靈魂之處。佛身多置於蓮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稱蓮座。歷代詩人贊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蓮花喻為君子,給以聖潔的形象。蓮花亦稱荷花。它那一莖雙花的並蒂蓮,是人壽年豐的預兆和純真愛情的象徵。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種子(蓮子)並存的。蓮花以它那美、愛、長壽、聖潔的綜合象徵成為中國人喜愛的名花,因此常藉與「連」同音組合在傳統的吉祥圖案中。
萱草
又稱黃花菜。其葉叢生,粗看像蘭葉,花朵狀如漏斗。品種亦多。母株開花六至九朵,千姿百態。中國歷代詩人的眼中把萱草看作使人忘憂消愁、怡養心情的花卉。因此萱草又稱「忘憂草」。
靈芝

又有瑞芝、瑞草之稱,乃為仙品。古傳說食之可保長生不老,甚至入仙。因此它被視為吉祥之物。如鹿口銜靈芝表示長壽,如意的頭部取靈芝之形以示吉祥。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古人喜歡的植物:桃花、紫藤、楊柳、荷花、相思。

②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源遠流長,品味高雅。作為一門藝術,它承載了豐富的中國傳統精神文化。而在物質載體上,環境氣氛給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風格給人以形象感知,象徵涵義給人以聯想認識。而本文著重講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內涵。

一.情感藏體。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 以及托物言志時常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謂之「歲寒三友」。

表示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亦用以表示經得起嚴酷環境的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松,蒼勁古雅,不畏霜雪風寒的惡劣環境,能在嚴寒中挺立於高山之巔,具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的品格。孔子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竹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韻。「未曾出士先有節,縱凌雲處也虛心」, 因此竹被視作最有氣節的君子。難怪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園林景點中如「竹徑通幽」最為常用。

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具有剛直、高潔、清逸,瀟灑等品格。陸游詞中,「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贊賞梅花不畏強暴的素質及虛心奉獻的精神。

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荷花被視作「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更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畫欄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連高雅的梅花也為之生妒。隱逸高姿的菊花也為他含羞。可見桂花的高貴。

二.文化符號和吉祥如意的象徵。

松柏為長生和子孫興旺的象徵: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梅」和「眉」諧音,與喜鵲組合為「喜鵲登梅」的圖案,寓意「喜上眉梢」,廣泛地運用在落地罩雕刻圖案上,營造歡樂祥和的氣氛:竹視為春天的象徵,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一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之深意。竹還有象徵子孫興旺的意思。竹子還是佛教教義的象徵:荷花為佛教的象徵,為佛土神聖潔凈之物,成為智慧與清凈的象徵:梧桐在《詩經》中就與鳳凰相聯系。

三.歷史的見證 古樹。

古樹指生長百年以上的老樹:名木指具有社會影響、聞名於世的樹,樹齡也往往超過百年。古樹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文物價值,古樹之「古」作為一種文化品格,它是歷史文化的積淀, 是園林中的活文物。這種古的文化品格,常常被看作民族、江山的象徵。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已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干徑增粗極慢,形態上給人以飽經風霜、蒼勁古拙之感。

③ 中國園林中體現出了哪些傳統文化與藝術色彩

1: 儒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漢武帝 採納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並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在儒家創立和發展的過程,形成了自己 的一套理論學說: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 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並溶入了重民、三綱五常、道統等思想,以及提倡以義制利的價值觀。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積極 的作用,但同時又帶來一定的抑制和制約作用。其崇性抑情、重道輕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歷代崇尚自然的文學家的批評。於是,儒學在吸取、借鑒道教的基礎 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調和,從而使儒學得到進--步的發展。儒學學者吸取了道教以道為宇宙本體,"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周易》中強調天、地、人三才以人為本,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盡管人與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為重要,但儒學並不把自然看作異己力 量,而是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萬物與吾一體"之說。於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合於自然, "崇尚白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 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現出園主視己與自然渾同一休,陶然與自然的閑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題思想產生-定的影 響。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義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種象徵。自古以 來,人們就把竹子作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徵。人們把竹子隱喻為一種虛心、有節、挺拔凌雲、不畏霜寒、隨遇而安的品格精神。歷史上不少詩人、文學家都寫許多關於竹的詩文。
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竹曰:"竹解心虛即我師"唐代文人劉岩夫寫的《植竹記》中將竹與君子的人格相比擬,道:"勁本堅節,不受雪霜,剛也;綠葉萋萋,翠筠 浮浮,柔也;虛心而直,無所隱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聳,必相依以擢秀,義也;雖春陽氣旺,終不與眾木斗榮,謙也;四時-貫,榮衰不殊.恆也。"從竹子的人 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種形式屬性本身往往在審美意識中不佔主要的地位,相反,人們更注重從自然景物的象徵意義中體現物與我、彼與己、內與外、人與自然的同 一,除了竹子以外,人們還將松、悔、蘭、菊、荷以及各種形貌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徵。
2: 道家思想與中國園林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並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在哲學上,老子道"為最高范疇,認為"道 "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指出:"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聖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 "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莊看來,大自然之所以 美,並不在於它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全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 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於對潛在自然之中;道"與"理"的探求。
由此可見,道家的自然觀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藝術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精神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朴質貴清、淡泊自由、浪漫飄逸, 於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據《關中記》載,上林苑設牽牛織女象徵天河, 置噴水石鯨、築蓬萊三島以象徵東海扶桑。另上林苑中有大型宮苑建章宮,建章宮北為太液池,是一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神山而著稱。據《史記·孝 武小記》載;其北治大池,漸台高二十餘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梁,象海小神山,龜魚之屬;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 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這中在宮苑裡鑿池築島,用造闊的方式來摹擬東神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
(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沼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 樣水面浩瀚的主水。昆明池遺址的面積至今仍是清代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面積總和的三、四倍。同時,主附水體之間已有明確的仰承呼應關系。班固雲;前唐中(池)而後太液,覽滄海之湯湯。"數量眾多,相互映襯的水面形態,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於龐大宮苑建築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木空 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
(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體與水體之間的關系由過去長期的一水環一山,一池環一台變成了一龐大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3)以水體為紐帶的山、水、建築組合關系的建立在已往單純的山或高台建築為核心,以道路建築為紐帶的園林形式中加入了以水體為核心和紐帶的新格局。這不僅大大豐富了園林藝術手段,促進山、水、建築及植物景觀間更復雜的穿插、滲透、映襯等組合關系的出現和發展,為傳統園林最終採取一種流暢柔美、富於自然 韻致的組合方式准備了必要的條件。
"一池三山"的模式後來為歷代皇家宮苑所沿用,並影響到宮苑以外的園林,如揚州曾有"小方壺園",蘇州留園有"小蓬萊",杭州三潭印月景區有"小瀛洲"等。
3 :禪宗思想與中國園林
禪宗是由於佛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叫中國佛教宗派。
中國園林與宗教色彩
它不僅吸收了以往佛教諸派思想以及玄學思想之所長,而且還融合了中國文化中有關人 生問題的思想精髓,從而與華夏民族注重現實生活的文化傳統構成水乳文融的整體,成為與儒、道並稱為傳統文化的三大成之-它提們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 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種超脫與自由。在禪學看來,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與自然並不僅是彼此參與的關系,更確 切地說是兩者渾然如一的整體。為了在人的生命歷程中展現出這種自然宇宙與人的整體境界,禪學認為,內心的體驗便是達到這一境界的關鍵,這是因為宇宙萬物的 -切都是人心所生。正如六祖惠能的傳世之偈中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物,何處惹塵埃。"它不僅體現了"不立文字"、"明心見性"的禪 宗旨趣,還闡析了禪學對於宇宙本體的追求,實際上是一種在剎那之中使自已獲得解脫的覺悟或感受。禪宗思想可謂有以下幾個特點:
(1)"梵我合一"的一元世界觀,即所謂我心即佛,佛即我心;
中國園林與宗教色彩
(2)設定了頓悟見性的修行方式,也就是通過漸修或頓悟發見本心;
(3)"以心傳心"、"自解自悟"、"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
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入中國園林林的創作中,從 而將園林空間「畫境」升華到「意境」從禪宗的觀點看,世間萬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即"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若般。"這就為園 林這種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藝術提供了審美體驗的無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與大自然的的根本界限。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構築廠文人園林中以小見大、咫尺山林的園林空間。因此,與皇家園林不同,充滿禪趣的文人園林多顯露出以小為尚的傾向。這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潭、 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游性則相對降低;另一方面表現在立意於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是十 分廣泛的。在繪畫方面「咫尺有千里之勢」;在詩詞方面,"五絕隻字,最為難之,必言短而意長而聲不足,方為佳矣。"園林之佳者如詩之絕句,詞之 小令,皆以少勝多,以咫尺面積創無限空間:小何以大?小是客觀的,指園林的面積,大是主觀的,指人的感受。大通過小而體現出來。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 想像餘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正如沈三白《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中所說的那樣"以叢草為林, 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除了以小見大的創作方法以外,園林中的"淡"也是源於禪宗思想。園林的"淡"可以通過兩方面來體現。一是景觀本 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視覺效果,其中簡、疏、古、拙等都可構成達到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過"平淡無奇"的暗示,觸發你的直覺感受,從而在思維的超越中達到 某種審美體驗。
事實上,中國古代傳統哲學文化思想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以及人們對自然美的認識和追求,常常與社會的劇烈變革、政治動 盪以及思想活躍程度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老莊對自然美的整體認識,那恰好是周王朝衰落,群雄割據,戰亂連年的時代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兩漢國力強盛, 這時儒學上升為正統獨尊的地位,人們的心理特徵是普遍的人世和進取精神。為國家效勞、建功立業、揚名後世是士大夫普遍追求的人生理想,對個體自我意識的要 求和發展處在次要的地位,對自然美的追求也不是社會的主流。因此,時代本身不具備對自然美作深層次發掘和開拓。"悟對神通"的理論主張,使山水詩畫的創作達到了一個追求形外之意的境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表現出對自然美的一種怡然、閑 適的深遠情思。中唐以後,士大夫藝木思維層次得到了提高和深化。由於盛唐自安史之亂以後轉入哀落,士大夫的心理又依次失去平衡,這時糅合了老莊和玄學的禪學得到迅速的發展。它所提倡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心悟、頓悟的領悟方式對藝術創作有了深遠的影響。於是,人們在追求自然美的過程中,總喜歡把 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系在一起,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之中,物我交融為一,從而早創作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確抓住自然美的精華,並加以再 現。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4 :結語
縱觀中國古典園林發展,我們可以看到,表現在 古典園林中的這種具有古代中國人審美特徵的園林觀,絕不僅僅限於造型和色彩上的視覺感受以及一般意義上的對人類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還是文化 發展的必然產物,即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徵和意義。

④ 請論述如何挖掘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涵

如何挖掘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涵?
園林景觀中的文化內涵是園林建設的特色及意蘊的形成。
這里的文化內涵通常包含兩個內容:一方面是園林各要素所要倡導和營造的主題;另一方面是借園林各要素來表現的審美情趣和貫穿的設計理念。

園林建設的這種從「囿」、「苑」及「園」的演進過程,事實上也是中國園林文化從雛形到豐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尤其以孔子之尊的儒家思想中「比德」文化對我國的園林建造產生了很大影響。
許多人結合自身體驗、文化素養、倫理觀念、人生境遇等,有感而發、賦詩懷情,極大地塑造提升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形象,由此可見文化內涵就是園林景觀的生命之源。
園林景觀的文化內涵包含如下兩個層面:一方面是園林各要素所表達的文化主旨和場地精神,另一方面是如何表現審美情趣和設計理念。現代社會越來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注重植物對人的情趣感觀和心性思想的影響作用,植物文化在中國園林建設中的獨特地位日益顯著。只有用文化內涵支撐的植物造景設計才能令入園者產生共鳴並激發聯想,這是設計師們普遍的共識和工作著眼處。隨著時間的推移,各時期賦予的植物文化也在與時俱進不斷補充新的內容,這樣便衍生了新的文化內涵即傳統景觀的人類文化。文化帶有一定的時代性,因此在傳統文化基礎上應創造出具有當代文化造詣的園林景觀。把具有時代氣息的文化內涵與植物景觀有機組合起來,通常認為植物的時序布局有助於其構景功能和觀賞性的實現。但是容易忽視的一點是植物在園林構景中還扮演著文化符號的角色。植物包含的那些內容,寄寓園主人的意願和情懷,才是園林建設最具魅力之所在。這不僅反映了景點的群落布置、物種更替以及四季各色的物質世界,也是順應園主真實內心的文化象徵。因此,
我們首先要從造園者思想角度開始建造園林,其次要從觀賞者角度欣賞景觀,使得園林既成為一個文化產品又成為一種思想產物。每一座園子就是一個時代思想文化精髓的薈萃,就是一代人精神生活的家園。

⑤ 中國園林在植物配置設計中的文化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特定文化環境的植物配置
特定的文化環境,要通過不同的植物配置,形成不同種類的植物群落,從而使其具有相應的文化氛圍。如紀念性園林綠地,要顯示出庄嚴、肅穆的氣氛,常用常綠的松科植物和塔型的柏科植物對稱列植,用植物人格化,擬人化的手法使人產生聯想,象徵被紀念人的高風亮節和情操;
幼兒園綠化設計,常用低矮和色彩豐富的樹種,如紅花槿木、金葉女貞、十大功勞由紅、黃、
綠三色組成,顯示出活潑的氣氛。又如要營造開敞空間,一般要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草坪,使人產生輕松、自由的滿足感;半開敞空間,其封閉面要能夠抑制人們的視線,
從而引導空間的方向。比如從公園入口進入另一個區域,通常會採用「欲揚先抑」的手法,設置
一個「障景」,使人一眼難以望到盡頭
二、特殊環境植物配置文化性的體現景觀立意應根據特殊環境形成相應主題。
如高地或高台較易形成秋景,取「秋高氣爽」之意,因此植物應以落葉喬木中的秋色植物為主,
如楓香、重陽木、銀杏、巒樹、五角楓、三角楓、雞爪槭等;濱河綠地宜形成夏景,
植物應選用高大濃蔭的落葉和常綠喬、灌木為主,如垂柳、旱柳、烏桕、楓揚、水杉等
,以營造濃蔭、繁茂的夏季景觀。同時有效地利用點植、片植、對植、叢植、群植、孤植
,在林下補植杜鵑、海桐、構骨等,豐富植被層次,實現喬、灌、草的植物多樣性。
三、城市文化在園林植物配置中的體現城市文化的特徵之一是地域性,因此城市文化在園林植
物配置中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即樹種的選擇。大到一些地帶性植物的應用,如椰子樹、棕櫚就是南國風光的代表,而在北方城市,楊樹則是獨特的地域性風景體現。小到市花市樹的應用,
市樹、市花是一個城市的居民經過投票選舉並經過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是受到大眾廣泛喜愛的植物品種,也是比較適應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的植物。
它們本身所具有的象徵意義也上升為該地區文明的標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徵。

⑥ 一種或幾種園林植物與文學之間的關系

園林植物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有:松柏、荷花、梅花、竹子等
1 傳統觀賞植物的文化內涵
1.1 比德傳統
「比德」說是儒家的自然審美觀,它主張從倫理道德(善)的角度來體驗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鳥獸魚蟲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賞者的美感,就在於它們的外在形態、生態上的科學生理性質、以及神態上所表現出的內在意蘊都與人的本質、本質力量發生同構、對位與共振,也就是說有與人好的本質、本質力量相似的形態、性質、精神的花木可以與審美主體的人(君子)比德,亦即從山水花木欣賞中可以體會到某種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們,在經營園林植物及其景觀中,便總是以具比德內涵的植物為首選花木。例如,在園林植物中,廣泛被園林採用者首推松柏。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知後凋」《論語·子罕》;《荀子》中又有:「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於君子的堅強性格。與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宋代周敦頤《愛蓮說》更把荷花「比德」於君子「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認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潔身自好的品格的寫照,是人們品格磨練的極好榜樣。另外「疏影橫斜水清淺」的梅花、「挺拔虛心有節」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遠播」的深谷幽蘭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圍中,文人們會根據各自的素養、水平,對植物做不同的欣賞,你可以欣賞它們的剛直美、高潔美,也可以領略它們的雅逸美、瀟灑美,但總的都是在尋找植物的某些內在特性,賦予文化的內涵,構成賞景、賞花與文化相關聯的特有傳統的審美方式。
1.2 具有「雅、靜、清、逸、飄」等閑情美
對古典園林植物景觀單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觀,顯然是過於單調,缺乏情趣。所以,園主常根據自身之愛好,特別是那些官場失意,隱影於朝外的士大夫,總是選取適合於觀賞、吟誦的植物,配置在園林中適當的位置,依照植物時序季相的變化,可以四時八節的邀約知心好友,欣賞吟詠。例如,在中國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種具有「標格清逸」精神屬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說它:「梅以韻勝,以格高」(《梅譜前序》;徐致中贊美它:「要知此花清絕處,端知醉面讀《離騷》」;陳與義贊美道:「巧畫無鹽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殊」;洪璐贊美它:「性姿素樸,儀容古雅」。正由於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屬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愛。林逋的七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則可謂「梅以韻勝」的千古名句。最為突出的是宋代張磁,他提了六條榮寵之道:「為煙塵不染;為鈴索護持;為除地徑凈落瓣不溜;為王公旦夕留盼;為詩人閣筆評量;為妙妓淡妝雅歌。」按此標准,賞梅就格外超塵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華而自逸」,是頗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宋代於石《西湖荷花》一詩中,收月夜賞荷的意境美,寫得如畫如歌:「夜深人靜月明中,方識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凈質芳姿澹相顧;亭亭翠蓋擁群仙,輕風微顫凌波步;酒暈潮紅淺渥唇,膚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嬌泣露;湖光花氣滿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霧;恍然人在蕊珠宮,便欲移家臨水住!」
竹子,又是一種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為中國古代文人看重。蘇軾《於潛僧綠筠軒》中對竹子的雅逸美說到了極致:「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將有竹與無竹提高到雅與俗之分,可以說是蘇軾對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並為以後所有文人所公認。
1.3 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無論儒、道、佛三家都講「天人合一」,認為人對自然要採取順應、尊崇的態度,人要與自然建立起一種親密和諧的關系,特別是道家極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為法。」「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莊子》)。這種思想反映在園林植物應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僅植物材料來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來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的。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和「吾家滿山種秋色,黃金為地香為國」(楊萬里)表現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蘇軾《松風亭下梅花盛開》)這是梅花的俯態美;「半粒能含萬斛香,一枝解奪千姝麗」(楊基)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聞其響,必欣然為樂」,南朝齊梁陶弘景特愛聽松,這是松的音響美;「雲破月來花弄影」這是植物的光影美。古代人賞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兩忘的賞花境界,如「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陽宮到浣花溪」(陸游《梅花》);「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陸游《梅花》)。
1.4 具比興內涵
與「比德」傳統不同,「比德」說側重於通過花木形象寄託,推崇某種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興」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傳達某種情趣、理趣,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荊象徵兄弟和睦」;「竹報平安」;「玉棠富貴」;「前櫸後朴」等,總之,這是中國傳統賞花的一個突出特點:善用比興,賦予花草樹木以一定象徵寓意,其內涵多是「福」、「祿」、「平安」、「富貴」、「如意」、「和諧美滿」等吉祥的祝願之意。
1.5 田園美
「寓善於美」的傳統古典審美觀,使得一些鮮果時蔬也成了古典園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時,採收時用以招待親友或家人嘗新,親手勞作,共享時鮮,也不失一種田園情趣,其樂也融融。《上林賦》中就提到了39種植物,諸如盧桔、黃甘、橙、枇杷、留落(石榴)、離支(荔枝)、蒲桃(葡萄)、隱夫(山櫻桃)、桿(銀杏)、胥邪(椰子)、燃(酸棗)、亭奈(棠梨)、棗、楊梅、櫻桃等果樹,這說明在上林苑中果樹也是裝點園景和採食鮮果的兼用造園材料。拙政園中的嘉實亭是取梅實為主景的;而枇杷園更是選擇具田園野趣的枇杷並築富田園風光的梯田狀樹壇來表達田園生活的;秫香樓原本屬王心一的歸田園居,這是一處極富田園風光的景點,裡面選擇的植物以稻穀為主景,再配以其它觀賞植物營造鄉村生活的。有一些果樹不僅形實兼麗,而且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語林》中說:「梅李至東而花,春得而食;」《世說新語》記述魏武帶兵,兵渴,望梅生津止渴的故事,都給梅李等增添了豐富的審美內涵。
在有限的空間里,僅僅配置上這些頗具文化內涵的植物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古代士大夫們常常藉助一定的表現手法以創造出無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

⑦ 舉例說明園林植物(花木)有哪些形態美及社會意境美

園林植物大多有它天然的獨特形態美,有的蒼勁雄得、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古雅奇特、有的提根露爪、有的俊秀飄選、有的挺拔剛勁、有的情影婆娑,如樹冠有球形、塔形、傘形、圓錐形等,可謂千姿百態。但有的園林樹木形態風姿欠佳,有的形態雖美,但要經過人工的整形修剪,進行藝術加工,會更加美妙。如側柏修成龍形、蝶形、馬形、虎形、葫蘆形、花瓶形等形狀,則觀賞效果令人耳目—新。 進行園林樹木造型主要是為增加樹木的觀賞性,增加其美學觀賞價值。樹木造型的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造型形式有自然式、造型式、理想式、建築式及其它形式: 自然式是樹木的自然形態為標渡、保薛其大自然的造化神茵,只是對植株本身不盡人意之處稍加整理修飾,使其更加完美,如雪松斷主尖,可以綁立一個側枝為主尖,雙尖的可以剪除一個尖;油松以誘引造成奇形,但總體上要保持它的自然風貌,不露人工做作的痕跡。 造型式是選樣枝葉豁密,不易透露,枝條柔韌,不易折斷及萌發力強,生長快速健壯,耐修剪的樹種,按照人工想像的設計要求,運用綁扎、誘引、修剪等辦法,製作 成雄獅望月、丹風朝陽、仙鶴凌空、蛟龍探海、猛虎上山、孔雀開屏、熊貓觀雲等。這些造型能充分展示人工獨具匠心的藝術美。 理想式是以樹木原有的形態為基礎,對美之所在而進行修飾整形加工。如龍柏自然生長就近似盤龍,若順勢進行近度的修剪,使它更具魅力,栩栩如生;垂柳婀娜多姿,人工剪除樹幹上影響美觀的櫱枝,讓其生長得瀟灑自如,俊秀飄逸;黃楊自然生長近球形,經人工細致剪修,使它更加渾圓、秀美。 建築式是將樹木修剪成建築物的形狀,如方柱、球體、圓柱、菱形、樓形、塔形、亭形、橋形等形狀,根據樹木的生長勢態,按照建築物的特點,因勢利導,因樹施藝, 掌握好比例結構、形狀特點、凸凹變化,將枝條合理布局整理成建築物的輪廓,再經過細致巧妙的綁扎、精心修飾、剪裁,便可做成精美絕倫的綠色建築造型,提高了 樹木的觀賞性、藝術性,既發揮了綠化、美化的效果,又體現了建築的藝術特色。 建築式與造型式是樹木藝術造型的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常用的樹種主要是常綠樹種。如黃楊、檜柏、女貞、龍柏、六月雪、榆樹等,所做的造型枝葉細密,雅潔秀美,翠氛融融,四時常綠。用落葉樹也可製作成觀賞樹枝、樹干為主的藝術造型。如龍爪榆、龍爪槐、龍爪棗,這些樹木分別用兩種以上的樹木品種嫁接而成,將其枝條再稍經人工蟠扎,奇妙曲折,繞臂交織。把株距靠近的兩株同種樹木靠接在一起,可形成雙干同抹的造型、成為夫妻相親相愛的美好象徵。也可做成門樓、花瓶、長廊、組字等造型,多寓意幸福安康,國強民富。園林植物的藝術造型,增添形態美感,又滿足了人們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時,又能保持生態平衡,提高環境質量、為人們提供合理的生存環境.
常易為人們注意的是植物的形體美和色彩美,以及嗅覺感知的芳香美,聽覺感知的聲音美等。除此以外,樹木(植物)尚具有一種比較抽象的,但卻是極富於思想感情的美,即聯想美。最為人們所熟知的如松、竹、梅被稱為「歲寒三友」,象徵著堅貞、氣節和理想,代表著高尚的品質。其他如松、柏因四季常青,又象徵著長壽、永年,紫荊象徵兄弟和睦,含笑表示深情,紅豆表示相思、戀念,而對於楊樹、柳樹,卻有「白楊蕭蕭」表示惆悵、傷感,「垂柳依依」表示感情上的依依不捨、惜別等。在民間,傳統上更有所謂「玉、堂、春、富、貴」的觀念,對此,有的認為是粗俗的觀念,但是在某些地區,廣大的民間卻喜歡在歡樂的節日里,家中能有玉蘭、海棠、迎春、牡丹、桂花開放,哪怕只有其中的一種能在家中盛開,就會給其帶來全年精神上的快樂與安慰=實際上,這種民間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習俗是不應受到貶責的,園林工作者應當熱情地給予支持,使千家萬戶都能有名花盛開。

樹木聯想美的形成是比較復雜的,它與民族的文化傳統、各地的風俗習慣、文化教育水平、社會的歷史發展等有關。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在欣賞、謳歌大自然中的植物美時,曾將許多植物的形象美概念化或人格化,賦予豐富的感情。事實上,不僅中國如此,其他許多國家亦均有此情況,例如日本人對櫻花的感情,每當櫻花盛開的季節,男女老幼載歌載舞,舉國歡騰;加拿大以糖槭樹象徵著祖國大地,將樹葉圖案繪在國旗上。中國亦習慣以桑、梓代表鄉里,出現於文學中。一個較著名的例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俄羅斯在德國柏林建立一座蘇軍紀念碑;在長軸線的焦點,巍然矗立著抗擊法西斯、保衛祖國、保衛和平的威武戰士抱著兒童的雕像;軍旗傾斜表示庄嚴的哀悼,母親雕像垂著頭沉浸於深深的悲痛之中,在母親雕像旁配植著垂枝白樺,白樺是俄羅斯的鄉土樹種,垂枝表示哀思。這組配植使我們想像到來自遠方祖國家鄉的母親,不遠萬里來到異國想探視久久思念的兒子,但當她得知愛子已犧牲而來到墓地時的心情。這組配植是非常成功的,當你細細品味時總是感人淚下,從而喚起反對法西斯、保衛世界和平的感情。還會覺得戰士的英靈也會得到慰藉,因為他得到人民的尊重並且有母親和家鄉的草木在身旁陪伴而不會感覺是在異國他鄉。我國首都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及毛主席紀念堂南面的松林配植也是較好的例子。

植物的聯想美,如前所述,多是由文化傳統逐漸形成的,但是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會轉變的。例如「白楊蕭蕭」是由於舊時代,一般的民家多將其植於墓地而形成的,但是在現代卻由於白楊生長迅速,枝幹挺拔,葉近革質而有光澤,具有濃蔭匝地的效果,所以成為良好的普遍綠化樹種,即時代變了,綠化環境變了,所形成的景觀變了,遊人的心理感受也變了,所以當微風吹拂時就不會有「蕭蕭愁煞人」的感覺。相反地,如配植在公園的安靜休息區中卻會產生「遠方鼓瑟」、「萬籟有聲」的安靜鬆弛感而收到充分休息的效果。又如梅花,舊時代總是受文人「疏影橫斜」的影響,帶有孤芳自賞的情調,而現在卻應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的富有積極意義和高尚理想的內容去轉化它。

總之,園林工作者應善於繼承和發展樹木的聯想美,將其精巧地運用於樹木(植物)的配植藝術中,充分發揮樹木(植物)美對人們精神文明的培育作用。

⑧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的造景特點和審美特徵有哪些

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的植物的審美表現出三個主要的特徵。
一是重視植物與環境的協調性,把對植物的審美放置在特定的環境中,要求其在尺度、姿態、寓意商與環境相協調。
二是注重欣賞植物表現出的動態感,松濤竹韻、桐雨蕉霖,殘菏聽雨,柳廊聞鶯,是瞬間的動態美,煙霞出岫
,倦鳥歸林,月下觀菏,春梅,夏荷、秋菊,冬松
是一年之中不同季節的美感,古梅、古松、古柏、古槐表現的是歷經百年滄桑而生命不息的頑強之美。
三是對植物的審美中更多包含了人生的理想與期寄,菊野逸如隱士,梅矍爍似老者,松堅貞如勇士,柳傷感如怨女,牡丹富貴,蘭花優雅,槐示忠,竹有節,植物暗示著祥瑞,表現著人格,承載著文化。

⑨ 園林植物在傳統文化中的作用

園林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對植、列植、叢植和群值等幾種:孤植
主要顯示樹木的個體美,常作為園林空間的主景。對孤植樹木的要求是:姿態優美,色彩鮮明,體形略大,壽命長而有特色。周圍配置其它樹木,應保持合適的觀賞距離。在珍貴的古樹名木周圍,不可栽植其它喬木和灌木,以保持它獨特風姿。用於庇蔭和孤植樹木,要求樹冠寬大,枝葉濃密,葉片大,病蟲害少,以圓球形、傘形樹冠為好。對植
即對稱地種植大致相等數量的樹木,多應用於園門,建築物入口,廣場或橋頭的兩旁。在自然式種植中,則不要求絕對對稱,對植時也應保持形態的均衡。列植
也稱帶植,是成行成帶栽植樹木,多應用於街道、公路的兩旁,或規則式廣場的周圍。如用作園林景物的背景或隔離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樹屏。叢植
三株以上不同樹種的組合,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隔離措施。配置宜自然,符合藝術構圖規律,務求既能表現植物的群體美,也能看出樹種的個體美。群植
相同樹種的群體組合,樹木的數量較多,以表現群體美為主,具有"成林"之趣。原文鏈接: http://www.yt160.com/a/news/2334.html?1308212848

閱讀全文

與園林植物有哪些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