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有什麼文化遺產
安徽省的文化遺產如下:
1、徽州民謠:徽州民謠是古徽州地區人民創作、吟誦、口傳心記的傳統民間口頭藝術,反映了古徽州人勞動、生活、習俗、時政和思想感情,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寶庫中獨具特色的珍寶。
2、壽州鑼鼓:壽州鑼鼓是流傳於壽縣以及沿淮周邊縣、市的一種民間傳統表演藝術,是古老楚文化積淀的產物,是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素有「會說話的鑼鼓」之譽,在沿淮地區獨一無二。
3、銅陵牛歌:始於何時,現已無法確切認定,但是從歷史上看,沿江江南是以農耕為主的。有耕就有牛,有牛就有牧,有牧就有牧童,有牧童就應該有牧歌。
4、桐城歌:桐城歌是起源於安徽省桐城市的一種地方歌調,是勞動人民集體創作的一種韻文形式。
5、孔雀東南飛傳說:本詩以時間為順序,以劉蘭芝、焦仲卿的愛情和封建家長制的迫害為矛盾沖突的線索,也可以說按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別離、抗婚、殉情的悲劇發展線索來敘述,揭露了封建禮教破壞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惡。
2. 安徽有哪些特色
安徽特色文化
黃梅戲 原名 「 黃梅調 」 ,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桐城市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 「 桐城歌 」 或 「 黃梅歌 」 。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 「 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 」 。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如《 蕎麥記 》《告糧官》《 天仙配 》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 女駙馬 》《 羅帕記 》《 趙桂英 》《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 牛郎織女 》、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 春暖花開 》《 小店春早 》《 蓓蕾初開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嚴鳳英 、 王少舫 、 吳瓊 、 馬蘭 等是著名的黃梅戲演員。
徽劇 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 亂彈 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音樂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 撥子 。乾隆年間,撥子與 四平腔 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黃腔又與湖北 西皮 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布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 「 三慶 」 、 「 春台 」 、 「 四喜 」 、 「 和春 」 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 漢劇 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 京劇 。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名勝古跡 安徽大地錦綉多姿,文化古跡甚多,是中國旅遊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 5 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其中黃山為安徽山水典範,區內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堪稱 「 四絕 」 , 1990 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 四大佛教名山 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現存 78 座古寺廟,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巢湖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並存,以水見長,湖光、溫泉、山色是 「 巢湖風景三絕 」 ;著名的道教聖地 齊雲山 ,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 「 南嶽 」 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有 45 峰、 86 怪石、 18 瀑等勝景; 琅琊山 以宋代 歐陽修 的《 醉翁亭記 》而名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 19 處省級風景名勝區。
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 亳州 、壽縣、安慶、 績溪 、歙縣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 新安畫派 、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築、 徽菜 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於此。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貌猶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築的傑作,成為安徽民俗旅遊的必游之地。
省內還有 9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黟縣、 桐城 、 鳳陽 、 蒙城 、 渦陽 、 潛山 、和縣、 池州 、 宣城 。
安徽特產 安徽資源豐富,本省茶竹林特產豐富,全國 十大名茶 中,安徽占 4 個: 黃山毛峰 、 太平猴魁 、 祁門紅茶 、 六安瓜片 。此外廣泛分布於皖浙贛接合地區的氣味清香的屯溪綠茶也很有名。竹編製品舒城舒席篾片細致薄軟,曾在國際賽會上獲獎。另外,滁菊亳菊也很有名。安徽是我國主要的中成葯產地之一,名品有 銅陵鳳丹 、宣城木瓜等。傳統的亳州 古井貢酒 、淮北 口子酒 為榮獲全國金獎產品。
著名果品有 碭山酥梨 、 徽州雪梨 、 懷遠石榴 、宣州蜜棗、 三潭枇杷 等。水產以長江鯽魚、 巢湖銀魚 、清水大蟹為佳品。特產風味食品有宿州 符離集燒雞 、無為熏雞、安慶 胡玉美蠶豆醬 、當塗採石茶乾等。傳統工藝品有文房四寶 宣紙 、 徽墨 、 宣筆 、 歙硯 ,以及 蕪湖鐵畫 、 徽州木雕 等。集散於涇縣的皖南特產宣紙生產有 1000 多年來歷史,綿韌、潔白、不腐、耐折,是名貴的書畫用紙,明《 永樂大典 》、清《 四庫全書 》用之而得以久存傳世,徽墨有 「 葯紙如漆,萬載存真 」 之譽而光輝千古。蕪湖鐵畫出自明清,它吸取了傳統國畫構圖法及金銀首飾、剪紙、雕塑工藝,是中國工藝美術品的奇葩。
3. 請至少寫出三個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民俗文化
1、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叫雙條鼓,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歌詞都是悲悲切切的內容:「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九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舊時鳳陽旱澇災荒不斷,許多人家唱著花鼓,乞討為生。鳳陽花鼓成了貧窮討飯的象徵。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鄉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2、潁上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是由勞動人民創造且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產生於淮河流域廣大農村,主要流行於淮河沿岸的潁上等二十多個縣、市地區。潁上花鼓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良好願望,展現淮河兒女的禮義風情、勤勞勇敢,表現青年男女純真、朴實的愛情,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嚮往。
3、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台「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台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
4、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於皖中,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里曾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兒唱到哪兒,干什麼活唱什麼歌。
5、徽州目連戲
明萬曆年間,安徽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特點。腳色分生、旦、末、凈、雜、襟,臉譜有鬼臉、標臉、花臉等。
4. 安徽文化遺產有哪些
安徽文化遺產有黃山、皖南古村落、當塗民歌、淮北花鼓戲、徽派版畫、六尺巷傳說等等,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構成安徽特有的文化魅力,是安徽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結晶,也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安徽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5. 安徽四大文化
安徽四大文化分別為徽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淮河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徽州文化極具地方特色,學術界對其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研究,與「敦煌學」和「藏學」並稱為走向世界的中國三大地方顯學。
皖江文化:即「安慶地區的歷史文化」,是以潛山為中心的古皖文化,屬江淮文化的發祥地。皖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以京劇、黃梅戲徽劇為代表的戲劇文化;以李公麟、鄧石如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禪宗二祖、三祖為代表的桐城派文化,以及其他新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等。
廬州文化:安徽省四大文化圈之一,以廬州為代表的廬州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有包拯、李鴻章、劉銘傳、周瑜等歷史名人。周邊景點有蜀山、徽園、逍遙津、包園。
淮河文化:同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可綜合稱「皖文化」,是炎黃子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的淮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區域主要景點有皇藏峪、垓下之戰遺址、八公山等。
安徽不僅有著上述特有的文化,還因坐落有長江和淮河兩條大河,有著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歷史上就養育了眾多的人口,從而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旅遊景觀,吸引著眾多的人前去旅遊。
6. 安徽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安徽的地域文化是比較豐富的,比如有淮河文化,安徽的淮河流域就是我國文明發祥地之一,安徽除了有淮河文化之外,還有新安文化、皖江文化、瀘州文化,不同地區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風俗傳統,那麼安徽的風俗傳統有哪些呢?安徽的風俗傳統,1、小年前後上墳祭祖。安徽大部分地區的人在臘月二十四小年前後會去上墳祭祖。2、辦土地會。3、除夕進香。4、初一吃步步糕。安徽有一部分地區大年初一早上就吃步步高,有步步高升越來越好的意思。5、殺年豬。三年豬通常在臘月二十六,如今基本上是買肉。
7. 安徽的特色是什麼
安徽的特色:
一、戲曲
徽菜是中國漢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黃山地區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揚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發端於南宋年間徽州歙縣,徽州因處於氣候交接地帶,雨量較多、氣候適中,物產特別豐富。
黃山植物就有1470多種。山珍野味,構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獨到之處。主要名菜有「腌鮮鱖魚」、「黃山燉鴿」等上千種。
8. 安徽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安徽的文化遺產有如下:安徽境內的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黃山。
1、安徽境內的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西遞、宏村古民居村落位於安徽省黟縣境內的黃山風景區,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載體,集中體現了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態保存完好,風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術、重教化,文風昌盛,集中體現了明清時期達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現象。它們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園風光、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態、工藝精湛的徽派民居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內涵而聞名天下。
2、黃山是1988年作為全國第二批推薦項目,由國務院批准,經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審核,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項目申報的。主席團在預審時,中國同時申報的大熊貓保護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因種種原因被否決,僅將黃山一項提交委員會審議。黃山市在那次申報過程雖然時間緊迫,卻信心十足。因為在1990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派的高級考察專員吉姆·桑塞爾博士在考察報告中對黃山的評價已經使此次競爭基本失去懸念,他寫道:中國有20多個具有東方特色的森林、名山、自然區、保護區,黃山就是其中之一。其自然景色無與倫比。黃山居中國藝術、文化、環境遺產的中心,優美的自然景區,以中國古代藝術、文字、建築及歷史上六十四座廟宇所裝飾潤色,顯得格外高崇。黃山的自然美和自然文化世上罕見,應增列為世界遺產之內。
9. 安徽內地有關鼓的特色文化形式或特色鼓
皖中南地區的廬州大鼓。
「廬州大鼓」是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瑰寶。廬州大鼓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濃郁的地方口音,是特有的地域文化。廬州大鼓說唱時,鼓書藝人邊說邊唱,時而摹擬動作,繪聲繪色。其講究韻律板眼,主要唱腔曲調為四弦書、鑼鼓書和地方民歌。唱腔有歌嗓和內嗓之分。
10. 安徽有哪些特色文化(列舉兩個)
安徽的特色文化有很多。但是比較出名的特別有安徽的黃梅戲。還有安徽的宣紙,這都代表安徽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