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6 08:55:40

❶ 文化基礎

一,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1.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

2.表達應用:正確使用標點符號,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辨析並修改病句(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辨析和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二,文學,文化常識:

能識記文學,文化常識。識記中國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識記文學體裁常識,識記基本文化知識(包括哲學,歷史和人文常識)。

三,古詩:

能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理解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四,現代文閱讀,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文章。

1.理解: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1)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

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

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❷ 初中文學基礎知識包括哪些

1、孔子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稱「聖人」。《論語》是一部輯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書,共20篇,是語錄體散文,南宋朱熹把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編為「四書」。明代以後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五經」包括:《詩》《書》《禮》《易》《春秋》
2、《詩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詩經》的第一首詩是《關雎》。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3、《左傳》 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一部文學名著和史學名著,又叫《春秋左氏傳》所學《曹劌論戰》記述了長勺之戰的情形。
(二)戰國
1、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孔子以後的儒家大師。「孔孟」並稱,人們尊稱「亞聖」,主張施行仁政,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孟子及其門人所作,現存7篇。課文《得道多助,失首寡助》《生於憂患,列於安樂》《魚我所欲也》 。
2、墨子 名翟,相傳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戰國時期的墨家學派的創始人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現存53篇,所學課文《公輸》 。
3、《莊子》,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庖丁解牛》
(三)西漢
1、司馬遷 字子長,史學家,文學家。人稱「太史公」。《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共130篇,10表8書12本紀30世家70列傳,「世家」主要記諸侯之事,魯迅評價「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陳涉世家》選自《史記》記敘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原因,經過和浩大的聲勢。
2、劉向 根據戰國史書整理編輯了《戰國策》共33篇,共12策,這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唐雎不辱使命》 。
(四)東漢三國
1、曹操 字孟德,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歌以「慷慨悲壯」見稱。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所學《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
2、諸葛亮 字孔明,蜀國丞相,為蜀漢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政治家、軍事家。 《出師表》

❸ 事業單位考的」文化基礎知識「范圍是什麼、

基本內容包括:社會文化、地理、歷史、政治、法律、政策、時政等。
范圍非常的廣泛,它要求回答者知識面廣,對國內外大事有一定了解。
你可以上網去查查相關的題庫,有很多類似的試卷的。

❹ 文化和旅遊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有哪些

文化和旅遊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如下:

1、語言知識

2、史地文化知識

3、政策法規知識

4、心理學和美學知識

5、旅遊業務知識

6、交通知識

7、海關知識

8、貨幣保險知識

9、郵電通訊知識

10、社會知識

需知:

一般旅遊主要是從資源的角度出發尋找差異和特色,不管其挖掘過程是否考慮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關系,著眼點仍不能脫離資源。文化旅遊則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資源的束縛。

它能夠綜合各種因素,包括資源、環境、市場、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進行創造,亦即創意。離開了創意,文化旅遊亦將會失去生命力。

❺ 教育教學文化基礎知識具體指什麼

1、中小學教育理論知識包括哪些內容?
中小學教育理論知識考試范圍主要涉及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教育政策法規、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教學能力等;其中主要考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2、幼兒園的教育理論知識和中小學考的一樣嗎?
中學和小學的教育理論知識一般不做明顯區分,考試用的是同一張試卷。幼兒園崗位的考試一般以學前教育理論知識為主,主要包括學前教育學、學前心理學、學前專業知識等。
3、中小學教育理論知識有沒有考查重點?
從各地歷年考試來看,教育理論知識雖然考查范圍廣泛,但相對來說,教育學是重點考查的學科,案例分析題一般都考查的是教育學的知識。一般在只考查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試卷中,教育學往往能佔到半壁江山。
4、教育理論知識都包括哪些題型?
教育理論知識的題型分為客觀題和主觀題兩大類型。客觀題主要是指單選題、多選題、不定項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等;主觀題主要包括名詞解釋題、辨析題、簡答題、論述題、材料/案例分析題、教學設計題(活動設計題)等。一般地域不同,題型也有所區別。

❻ 文化包括哪幾個方面

文化是隨著人類文明的出現和發展而存在的,因此,文化的發展成果也會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隨之增加。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可以分化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主文化、亞文化和反文化
主文化是在一個社會中處於支配地位的正統文化,也可以稱之為主流文化。比如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儒家文化就是那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統治者依靠儒家文化的傳播來統一民眾的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一個社會的主文化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不同。
亞文化則是在一個社會中處於次要地位的一種文化。就像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占人口比例大多數的漢族的文化就是主流文化,而其他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就是所謂的亞文化。
通常,在一個社會中除了主文化和亞文化以外,還有一種文化叫做反文化。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反文化也是亞文化的一種,但是,反文化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當一個社會的主流文化已經走向畸形或者衰落的時候,反文化所帶來的沖擊往往可以使這個社會的文化重新振興。就像當年的新文化運動一樣,它雖然是一種反文化,但它的興起與發展為當時被封建腐朽文化所籠罩的中國帶來了光明與希望。
(二)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和階層文化
民族文化是世界上各個不同的民族在其各自的發展歷程中所創造出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類型。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該民族歷史傳承的紐帶。
區域文化主要是偏向於地理環境特徵而言,由於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的差異,因而不同的地區所形成的文化也會因帶有明顯的區域特徵而有所不同,從而形成了特定的區域文化。
由於各社會階層所從事的職業和社會分工的不同,因而不同階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活動也會因為各自的社會地位的不同而產生各種各樣的階層文化。

(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物質產品,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以及創造物質產品的技術。物質文化來源於技術並與社會經濟活動的組織方式直接相關。它通過經濟、社會、金融和市場的基礎設施顯示出來。物質文化是人類發明創造的技術和物質產品的顯示存在和組合,不同物質文化狀況反映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水平。物質文化不單指「物質」,更重要的是強調一種文化或文明狀態。

精神文化是人類在從事物質文化基礎生產上產生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意識形態,它是人類各種意識觀念形態的集合。精神文化的優越性在於一是具人類文化基因的繼承性,還有在實踐當中可以不斷豐富完善的待完成性。這也是人類文化精神不斷推進物質文化的內在動力。

擴展內容: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實體功能是人類為滿足自身需求所進行的一系列的生產活動,而文化的根本功能則是實現作為主體的人的擴大再生產。
(一)生理需求功能
人類創造出文化,首先是要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生理需求。因此,就這一方面來說,物質文化的出現主要是用來滿足人類的生理需求的。
生理需求是人類能夠在地球上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為了滿足這一需求,人類開始進行勞動生產,種植作物,製作禦寒的衣服,建造避風的住所,隨之而來的,便出現了飲食文化、服飾文化、住宅文化等。可以說,文化在其形成之初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滿足人類生理需求的功能。
(二)心理需求功能
文化的心理需求功能的出現,正是人類在滿足了自己的物質需求之後,為了得到心靈上的慰藉和追求精神上的歸宿而創造出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文化的這種功能可以幫助人們在無助或者是遇到在物質方面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能夠獲得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是支撐人類心靈的精神支柱。
(三)社會需求功能
就像人類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一樣,社會的發展也需要文化提供相應的幫助來滿足其自身的發展需求。文化的社會需求功能對於維系整個社會的穩定,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1.整合功能 。文化通過整合,可以協調文化內部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比如風俗、道德、信仰、制度、生產等,使之形成一個和諧一致又聯系緊密的整體。文化的整合功能還表現在可以規范同一個國家或同一個民族成員的觀念、制度、意識和行為,使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成員能夠對自己的國家或民族有一種共同的歸屬感。通過文化對一個社會的不斷整合,可以出現 「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文化也可以互相融會貫通,從而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2.導向功能。文化在社會中的導向功能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文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導向,可以使一個呱呱墜地的嬰兒從懵懂無知到慢慢地開始在家長的教導下掌握語言的能力,從而完成在兒童時期的社會化,可以正常地參與社會生活。
3.規范功能
文化出現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形成各種各樣的制度規范來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以保證一個社會能夠進行有序的運轉和穩定的發展。

參考資料:

精神文化_網路

物質文化_網路

文化(廣泛的知識並將之活學活用與根植內心的修養)_網路

❼ 文化基礎知識一般指些什麼

一、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

1、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

①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

②識記現代漢字的字形;

2、 表達應用

①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

②正確使用詞語(包括成語) ;

③辨析並修改病句(病句類型: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

④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 ;

⑤辨析和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 。


二、文學、文化常識 能識記文學、文化常識。

1、識記中國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

2、識記外國重要作家及其國別和代表作 ;

3、識記文學體裁常識 ;

4、識記基本文化知識(包括哲學、歷史和人文常識) 。

三、古詩 能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1、識記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

2、理解中學課本中出現的古詩中的名句;

3、初步鑒賞淺易的古詩。

四、現代文閱讀 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文章。

1、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綜合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

❽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知識簡介

1、四書

四書又稱四子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的合稱。南宋朱熹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文章單獨成書,與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記錄孟子言行的《孟子》合為「四書」。

四書增刪注釋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編撰時間間隔達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後,《大學》《中庸》成為學校官定教科書和科舉考試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2、五經

五經一般指儒家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詩》溫柔寬厚,《書》疏通知遠,廣博易良,《易》潔靜精微,《禮》恭儉莊敬;《春秋》屬詞比事。中醫學指指肝、心、脾、肺、腎五臟的經脈。

3、六藝

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

中國周朝的貴族教育體系,開始於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御、書、數。

出自《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這就是所說的「通五經貫六藝」的「六藝」。


4、對聯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5、燈謎

燈謎又稱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但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紛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

《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我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❾ 基礎文化知識有哪些



基礎文化知識包括歷史、地理、政治等三個方面。文化基礎知識屬於文化綜合科目的考試內容,主要考查考生對歷史、地理、政治等三門中學課程的基本技能的整體把握和運用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簡稱「文科綜合」或「文綜」,指的是在高考中由文科政治、歷史與文科地理三大學科組合而成的試卷,即「3+X(綜合)」考試中的「3」是指語文、數學(分為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英語,「X」是指由政治、歷史、地理組成的文綜或由物理、化學、生物組成的理科綜合,分數是語數英三大科的二倍(文綜或理綜300分、語數英均為150分),由考生自己選擇學習文科或理科,若選擇學文科是由政治、歷史、地理組成的文綜,則「綜合」是「文科綜合」。與其相對應的是「理科綜合」。

❿ 文化基礎知識是什麼

了解社會文化的一種工具,有了它可以深入的了解社會
融入社會,包括文化常識,基礎思想,和一些必須背下來的東西

閱讀全文

與文化基礎知識包括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