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客家人是個怎樣的存在他們是怎樣發展成如今這樣的
存在著這么一個民系,他是中國唯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漢族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邊是客家人。中國大陸地區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梅州、江西、四川、廣西等地。國外也存在著大量的客家人,東南亞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甚至存在於其他大洲。其獨特語言客家語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語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全世界大概有8000萬客家人,國內大概000萬,其餘近3000萬主要分布往國外。客家人也稱得上是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了。其分布特點的特殊也讓國內外的學者好奇,對其不斷的研究也漸漸揭開了客家人的前世今生。
經過這貫穿中國歷史的六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千年之後客家人也形成了屬於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習慣和文化。客家語中含有大量的文言文,因為這些南下的人們方得以保存,客家文化甚至被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⑵ 客家人的歷史發展歷程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布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民族和民系。民族是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同時還有其他廣泛的用法,如中華民族、阿拉伯民族等。民系這一概念,是客家學研究專家羅香林先生在30年代為研究客家而自創的一個新術語。它的內涵是同一民族內部的各個獨立的支系或單元。今天,漢民族內部各民系的概念幾乎已成為學術界約定俗成的一個專業術語。J/w
今天,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廣西、台灣等省區;國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對長江流域和閩、粵、贛三角地帶的開發,對華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對漢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壯大和漢文化及中原文明的傳播、發揚,都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客家先民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優秀兒女英才輩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斗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篇章。在當今世界發展浪潮中,客家人風采依然,卓有建樹,功勛可嘉。
客家民系並非自古就有的。從客家被稱之為「客」而又自稱為「客」的情況,可以看出客家民系是歷史移民的產物。遷徙—僑居—再遷徙—再僑居,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客家人以其獨特的生存方式與頑強的生命力,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廣大的社會區域,從而成為漢民族一支人口眾多、分布廣闊、英才輩出的特殊民系。
那麼,什麼是客家人呢?可以這么說,客家人是漢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漢民系的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人的聚集地為贛南、閩西、粵東三角區(這里有二十九個純客縣,是客家人的大本營)。客家話是客家人的獨特語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習俗;客家人具有獨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說,客家人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定的一個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態(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定特徵的人,可以稱為客家人。
⑶ 客家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聊「客家菜」之前,我們先要來了解一下「客家人」,畢竟飲食文化的背後,必定有一群傳承文化的人。說起客家人,北方大部分人可能並不是特別了解,因為按民族分類來說,客家人並不隸屬於56個民族,他們僅僅是漢族下面的一支重要分支,但客家文化在南方地區還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客家人主要聚集在廣東、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當然了,廣西、海南、湖南、四川、台灣等地都有分布。此為,在海外地區,近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遠至馬達加斯加、南非、模里西斯等非洲地區,都有客家籍人的分布。
客家人分布如此之廣,那麼他們是怎麼來的呢?其實,客家的形成與發展是民族遷徙的產物,也是民族融合的結晶。自東晉以來,中原地區戰亂頻發,以及受各種天災影響,中原人迫不得已舉家南遷。經過數百年的遷徙與融合,他們在南方形成了「自己人」的群體,並逐步形成了全新的客家文化。
由於南方山區相對封閉,受外在沖擊較少,客家先民也因而較好地保留了相對完整的中原傳統文化。不管是語言方面,還是飲食習俗,客家地區與中原地區相比,都有頗多相似之處。
客家飲食文化的形成
如果說要考究客家飲食文化的形成,那麼不妨從客家人的南遷歷史說起。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了五次的遷徙之旅,從東晉開始,持續至清朝同治時期,數百年間,客家人一次次的南遷,也不斷壯大了客家群體。
客家人從中原地區遷徙至南方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中原飲食文化。比如我們最常見的「包子」與「餃子」,在客家地區就衍變成為了「釀粄」和「釀豆腐」。而宋朝時期中原地區的「茗粥」之俗,經過客家人南遷之旅,也衍變成了如今客家地區獨具特色的「擂茶」。
但是,客家飲食文化又並不完全等同於中原飲食文化,初入異鄉之後,必定會與當地習俗文化相互吸收與相互融合,經過長時間的猛烈碰撞之後,自然也會產生全新的飲食習俗。
比如客家人好食水產,這就有別於中原。南方地區潮濕多雨,各種池塘生物也走上了客家人的餐桌。除了青蛙、泥鰍、田螺之外,南方山區還較多蛇類出沒,因而客家人形成了「以蛇為珍品」的食俗。當然了,客家地區喜好吃「魚生」,甚至受東南少數民族「 甘犬嗜鼠」之習的影響,也鍾情於食狗肉,這些在中原飲食文化中都是比較少見的。更別說福建客家地區的著名傳統食品「汀州八干」裡面的「老鼠干」,在中原美食中更是聞所未聞。
⑷ 客家文化的來源及現狀
客家文化概述
概述一:
客家文化是以漢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體,融合了畲、瑤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種多元文化。客家文化具有質朴無華的風格,務實避虛的精神和返本追源的氣質。客家文化的內容包括:歷史文物遺跡、方言文化教育、民居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風水文化和民間文藝等。
概述二:
客家文化根植於河洛文化,肇因於移民生活,因而在語言、信仰、民俗、民居建築等諸文化要素上,客家人既繼承了中原古文化的精華,又在新的環境里創造豐富了它,從而使它嬗變成了一種內有自己特色的新文化——客家文化。
概述三:
客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廣義的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在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客家人自身中,在客家人求生存、爭發展奮斗過程中,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相對穩定的、被客家人認同和接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客家話、客家風俗、生活習慣、客家人的性格、氣質、心態、思想、觀念、意識及它們的載體;客家人物特別是眾多的客家精英、客家建築、裝飾、客家婦女的服飾、藝術品、客家文藝,各類客家文獻資料等等,都是客家文化的具體體現。
客家是中華民族一個特殊的民系.唯其特殊,因此,產生了許多問題,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研究者們首先面臨的是客家源流問題。關於「客家",史學界一般認為:客家是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由於受到邊疆部族的侵擾,客家先民從中原輾轉遷到南方.以後,繼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遷徙,形成客家散布許多地區的局面。較早提出「客家南來說」的是羅香林先生。在其作《客家源流考》中,他認為「客家先民東晉以前的居地,實北起並州上黨,西屬司州弘農,東達揚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豐。換言之,即漢水以東,潁水以西,淮水以北,北達黃河以至上黨,皆為客家先民的居地。」他指出中原先民經五次南遷而形成客家人。這五次遷徙的過程現已較多地為研究者們所接受。<A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遷移,是由五胡亂華侵擾割據所引起.為避難,自晉代永嘉以後,中原漢族開始南遷,當時被稱為「流人」。逐漸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後,遠的到達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則仍徘徊於潁水淮水汝水漢水一帶。<BR> 第二次南遷,由唐末黃巢起義引起。十幾年動亂,中國各地人民都分頭遷徙。這次遷徙,遠者,少數已達惠、嘉、韶等地,而多數則留居閩汀州,還有贛州東部各地。<BR> 宋時,由於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遷徙。這次由於文天祥等組織人馬在閩粵贛山區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處成為雙方攻守的重地。於是,先至閩贛的中原氏族再分遷至粵東粵北。而與此同時,流入汀州者也為數日多。<BR>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內部人口已不斷膨脹,另一方面,滿洲部族入主中國。在抵抗清的入駐無力之後,民眾再次分頭遷徙,被迫散居各地。相當一部分人,遷入四川等遭兵火毀滅之地,重新開辟墾殖。是即第四次遷徙,「移湖廣,填四川」。<BR> 第五次遷徙,當在清後期。這可以說是一次世界范圍的遷徙。人口日多,山區條件差,不足養口。於是,客家人分遷往南至雷州、欽州廣州潮汕等地,渡海則出至香港澳門台灣南洋群島,甚至遠至歐美等地。<BR> 經過多次的輾轉遷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終至今日成為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FONT>
隨著研究的擴大與深入,近年來學者們開始對「客家南來說」及其遷徙過程產生了疑問,並作出了新的探討。試舉幾例關於客家源流之論述:<BR>
1、客家民系的形成取決於集團自覺性意識的形成。種族集團自覺的強烈程度取決於時間和空間,種族自覺亦有高潮有低潮。客家的自覺性,第一次是在17世紀的嶺南出現,第二次是在19世紀。<BR>(梁肇庭《客家歷史新探》)<BR>
2、客家是由古越族殘存者與秦漢以來中原流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們共同體。客家人並不是中原移民。他們既不完全是蠻,也不完全是漢,而是由古越族殘存者之後裔與秦統一中國以來來自中國北部及中部的中原流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們共同體。<BR>(房學嘉《客家源流探奧》)<BR>
3、客家的形成與畲族關系密切。客家是入遷的漢人和當地的畲族文化互動於閩粵贛交界處形成的一個新的文化共同體。客家的形成可能始於元代,明清時期是其發展壯大的歷史時期。(蔣炳釗《試論客家的形成及其與畲族的關系》)
4、客家血統與閩粵贛等省的其他非客家漢民的血統並無明顯差別。客家民系是由南方各民系融合而形成的,他們都是中華民族一千多年來大融合的結果。陳支平《客家源流新論》)
總之,「客家」稱謂的界定及客家源流的探討,眾說紛紜,都是尚待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工作。或許這將有賴於新的材料的發掘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提出。尋根問祖的事業能否最後成功,客家人翹首以望。
⑸ 客家人的歷史以及文化是怎樣
客家為漢族的一個民系或「次民族」。
一般而言,客家民系是於唐末宋初的南遷漢族人在閩、粵、贛交界地區,融合了部分的畲族、瑤族、南越族(「越」又通「粵」,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指華南百越地區。)等東南亞的土著居民。
客家文化的主要文化特徵繼承了中古時期的中原漢族文化,也混合了南越族(南粵族)文化,進而形成特別的客家文化。
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一個種族的概念,乃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非常團結合作,在中國大陸多居於閩粵贛地區,故有濃厚的山區文化,客家人也被稱為「丘陵上的民族」。
由於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亦有「東方猶太人」之稱。
⑹ 台灣客家文化的歷史發展
在歷史上,客家人先後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經過1600多年的發展,至今中國內外客家人總數已達6560多萬,分布在大陸17個省約有5512萬人、港澳台地區的有595萬人,散居在海外84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54萬人,分布范圍相當廣,因此客家人也有「日不落」民族之稱。
客家人遷居台灣,主要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客家人在遷移台灣的過程中,由於遷入地人口及經濟發展的狀況不同,以及向台灣遷移路線的差異,導致客家人在台灣各地的分布及形成村落的時間也不盡相同。
由於客家人遷移來台的時間較泉、漳州族群慢,平原一帶肥沃的土地,已先被開發,因此客家族群在台開墾的地區大多集中在南台灣的六堆地區、中台灣的東勢地區以及北台灣的桃、竹、苗地區。大致而言,客家人在台灣的分布,經歷了一個以台南為中心,繼續向南開發,然後再向北發展的先南後北的過程。現在客家人是台灣重要的族群之一。了解客家族群的來源、遷徙的歷史,有利於我們進一步認識這個具有刻苦民族性的族群。
⑺ 客家文化起源於什麼時候如何發展的
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是漢民族在我國南方的一個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徵,另一方面又容納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華。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勛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
⑻ 客家來源文化史
所謂客家人,意指做客他鄉之人。專家學者對此曾有「主客說」、「給客說」、「時間劃分說」、「自稱說」等種種詮釋。但無論哪種詮釋,真本質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有土著之人,是從外地遷入的。迄今為止,客家人的歷史可以說經過四個發展變化階段。
第一階段是起源階段。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現在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系。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於相當落後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後,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後,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後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陣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龍川縣令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並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第二階段是異變階段。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並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徵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徵。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後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徵,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後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三階段是形成階段。在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據史料記載,其中一次是三國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亂華」之時,不少中原人為避戰亂而南遷;另一次是隋唐時期,因北方匈奴及其他外部入侵,加上唐末發生黃巢起義,致使大量北人離鄉背井,避亂南方;再一次是宋朝期間,先是宋室南遷,由北宋轉為南宋,再後來忽必烈派兵馳驅南下,南宋朝庭又從長江邊退到廣東,許多中原人民和大批的皇室貴宦及商賈文人隨朝庭來到了南方;還有一次是元末明初,因政權更換,中原地區的許多民眾再一次為避戰亂南遷。這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可以說,隋唐以前的南遷北人都是以平民為主的,人數居多,卻缺乏文化底蘊,宋元之後的北人南遷則不同,他們除了一般平民外,還有不少官宦人家、文人騷客和仁人志士,特別是宋朝,當時中原文化非常繁榮,北人南遷是隨官府朝庭不斷南移而進行的,他們不僅人來到南方,還帶來了濃厚的中原文化。所以,隋唐之前的中原人來到南方,為客家人的數量起了壯大的作用,但因缺乏文化因素,難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民系文化。宋元之後,隨著一些望門貴族和文人騷客來到南方,既使客家壯大了規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會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據史料考證,客家人正式定稱於宋朝,在宋朝的戶藉立冊中,凡是廣府語系和潮洲語系的人都列入主冊,北方來的人都列為「客藉」。這就說明,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終形成於宋代。
第四階段是外遷階段。現在,全國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這些客家人都是從嶺南地區遷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時期是客家外遷的重要時期。客家人外遷有五個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為求新的生存空間。宋元之後,嶺南地區客家人爆滿,但又無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區擴展,只好外遷到其他省份,或漂詳過海到海外謀生;二是為避難而外遷。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國起義失敗以後的一段時間為甚,太平天國起義隊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國失敗後許多客家人為避難逃離原藉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窮鄉僻壤避難。三是從軍從政落居外地。如台灣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有的是隨鄭成功收復台灣時去台灣的,有的是隨乾隆年間武狀元李威光剿海盜時留居台灣的。四是由官府組織外遷。如四川的客家人,他們的先祖多數是清朝「湖廣填川」時而遷到四川落居的。五是從商外遷的。明清期間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從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經商群體。
以上四個階段,是客家歷史基本脈絡。
⑼ 贛南客家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贛南是歷史上客家人的重要集散地和當今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歷史上一直處於贛南中心的贛縣,其地居贛江源頭,籍舟楫之利,北扼中州,南撫百粵,東接八閩,西連三湘,加之地勢開闊、土地肥沃、物阜年豐,成了最早接納南遷中原漢人的重要一站,是客家人的主要發祥地、中轉站、大後方之一。贛縣於漢高祖6年初建縣,因《山海經》所記「南方有贛巨人」而得縣名,《山海經》上有關於贛縣上洛山一帶有「木客」的敘述,是人類對客家贛南最早的記載。作為贛閩粵金三角客家源頭行政建制第一縣,世代客家人在這里繁衍生息,在長期艱苦創業中孕育了「團結、勤儉、文明、開放」的客家精神和光輝燦爛的客家文化。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白鷺、夏府宗祠群、田村契真寺、楊仙嶺等古跡,獨具風韻的搶打轎、燒瓦塔等客家民俗留傳至今。
從贛南各縣市姓氏源流資料來看,河東片唐朝宋以來世居姓氏較多,以寧都、石城為代表,河西片明末清初回遷姓氏居多,有的縣佔百分之六、七十。他們中的一部分進入贛南後,再循著北上至贛中之吉安,贛西之安福、宜春、萍鄉、萬載及湖南之醴陵、瀏陽、平江,至贛東之銅鼓修水等縣,大大擴展了客家人的分布區域。因而,贛南在客家民系的發展壯大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贛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一個說法,比較貼近實際:客家民系,形成於贛 南,成長於閩西,成熟於梅州,發展於海外。
⑽ 客家文化發展的現狀
客家文化源遠流長而且內涵豐富,客家人形成了許多特點,如團結聚聚,家庭,民主婦女參加活動,尊老愛幼,吃苦耐勞,開拓進取,愛國愛鄉的特性 。形成了獨特風格的客家文化 這家文化繼承包括了漢民族的語言,文化治理興家主張和思想 。且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偉大精神 。客家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是客家人鍛煉,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勇於創業的性格和團結奮斗。愛國愛鄉的精神 。要文化發展也存在不足 ,這家文化往往表現為感覺敏銳,勇於嘗試,但耐力不足,缺乏創新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