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夏文化

如何看待夏文化

發布時間:2022-07-06 13:39:15

Ⅰ 夏文化的夏文化的定義

我們認為,要從考古遺存中確定夏文化,首先要從辨識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遺存人手;而要確認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則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夏王朝存在的年代范圍及地域范圍的基本確定;第二個條件是夏王朝地域范圍內及其相關周邊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及概差絕對年代框架的建立:第三個條件是有若干能與文獻記載的夏人禮制習俗和技藝水平相吻合的遺存發現。關於第一個條件,通過研究者們對歷史文獻材料的收集疏理,夏王朝存在於公元前2loo年至前1550年間的河南省中西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在已基本可以肯定,這個條件已經具備。關於第二個條件,通過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從龍山時代至商代早期,在河南省大部和山西省南部,考古學文化的序列已環環緊扣,並有較多的』『c測年數據可供參考:這個條件也已經滿足。至於第三個條件,目前的情況還不是那麼令人滿意,雖然有大型城邑和宮室遺存的發現,但尚缺乏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遺存(諸如保存較好的大型墓葬、晶級較高的青銅禮器等)。這就使得在夏文化研究時,每每有內證不夠充分的感覺。努力尋找這一方面的材料,使得這一條件逐漸具備,是今後論證夏王朝時期的夏人遺存和最終確定夏文化的重要任務之一。

Ⅱ 為什麼很多人質疑夏朝存在呢

夏的問題很復雜,而且確切說來,現在的學術界比以前更加自由開放,已經不是簡單用國籍來劃分立場了,對於夏朝或者夏文化,中國學者中同樣有不少人表示存疑,而西方學者也有人表示認可。所以要思考這個問題,首先就得跳出狹隘的民族或者國家立場,只說學術。

殷墟甲骨坑

但是,正如北大考古教授孫慶偉先生所說,發現商代殷墟甲骨,其實是一個很小概率的事件——首先甲骨不是當時的主要文字載體,而是貴族占卜用的,在所有的文字材料中屬於「小概率」;其次這些東西集中在一起掩埋,也是個小概率事件;最後這些東西被考古人發現,更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即便夏代有文字,我們也只能碰運氣。眼下沒有,未來或許會有。

Ⅲ 夏文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夏文化主要表現在人們對於整體的夏商時期的一些巨大的改變所描述出來的認識

Ⅳ 你認為如何認識夏朝歷史

夏朝(前2033?-前1562?)是中國歷史上第一王朝。
四千多年前,夏部落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虞舜的重用並最終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讓於他,是夏王朝的開端。大禹死後,其子啟即位,即歷史上所謂的「大禹傳子」,宣告了部落聯盟「禪讓制」的結束和封建世襲制的開始。
然而夏的統治並不鞏固,啟在位的時代就發生了伯益叛亂;啟之子太康也治國無方,當政期間更是戰亂紛紛,最後被東夷的後羿奪取了統治權,史稱「太康失國」。後羿與太康相同,也是一個無能的統治者,終日沉溺於游獵之中,將政事完全交與寒浞手中。寒浞掌權後,殺後羿而代之,自立為王。
後,太康弟仲康之孫少康與夏朝遺臣伯靡聯手,起兵打敗寒浞,恢復夏朝的統治地位,史稱「少康中興」;夏朝的統治這才得以鞏固,進入了國勢向上的相對穩定時期。自少康以後的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等八代的統治,政治穩定,經濟繁榮。
到夏代的第十三個國王孔甲執政,夏朝開始走向了衰亡。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引起人民的不滿和諸侯的叛亂。夏朝的統治從此發生危機,只過了四代便導致了亡國之禍。故而史書記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國語·周語》)。
夏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夏桀,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大量驅使百姓為其建造了無數的宮室台榭,又大肆興兵對外征伐,使得諸侯紛紛離之而去。而這時,黃河下游的一個夷人部落——商在其首領成湯的領導下興盛起來。成湯以討伐暴君夏桀為名,發動了滅夏的戰爭;夏桀兵敗,死於南巢(今安徽壽縣),夏朝宣告滅亡。
夏朝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由於年代久遠,加之至今我們仍未發現任何原始的文獻與文字記載,故而,我們今日了解夏朝只能從一些上古典籍及一些傳說中略知一二。近年來,通過對夏都遺址的考古工作及「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使我們對夏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村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正是夏朝文化的代表。其中,發現了大量青銅器、陶器及大面積宮殿遺址群。由此看來,夏朝已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並且掌握了冶金與鑄造技術。與石器時代相比,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據傳說,釀酒業也是由夏朝開始的。《世本.作篇》有「伐狄作酒」的記載。)另外,從一些古典籍中我們可以看到,夏朝已經採用干支紀年,並且出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夏時」,這都是當時科學文化水平的見證。
夏朝共經歷十三世、十六王,他們分別是: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發—夏桀,前後約四百七十一年 。夏王朝是一個古老的王朝,雖然距我們已經四千年,但關於夏的一些傳說至今還廣為流傳。由此可見,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夏作為上古三代的開始,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夏朝就沒有此後中華民族的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文明歷史。
夏朝簡史
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為繼承人。
禹收九洲,金鑄九鼎,以顯其功績及威信權力。
禹之子啟,承襲父位,中華歷史第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夏朝。
奴隸制社會大致形成於禹在位時期。
禹傳位啟,啟傳位太康,後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發、履癸。履癸即桀,夏王朝最後一位大王。

Ⅳ 自己怎樣看待夏朝

‍‍其實夏代是應該存在的,只不過我們暫時是沒有找到它實際活動范圍和出土文物。畢竟,我們的很多地方都有對夏代的紀念,比如說大禹像,總不可能是這么有默契的大規模造假吧。還有一個就是,如果沒有夏代,我們國家直接到了商代的話,商代發展也太成熟了吧?相當於是沒有任何過渡的情況下,我們直接由部落體質進入一個國家體制,這個飛躍太過巨大,而且根據目前考古得知,商代的社會已經很成熟了,從文字到政治體制再到社會結構,這些不可能是一步達到的,必須有較長時間積累。所以持此觀點的學者由此推測,認為商代之前必然有體制較為完整的國家存在,他們也認為未來是能找到夏代的文物的。‍‍

Ⅵ 二里頭文化與夏代文化的關系如果是,請舉例證明。如果不是,談談你對夏文化的看法。

夏民族起源於東方說無論是從古獻的的記載上還是從考古發掘上都有很可靠的依據,比河南伊洛地區說更令人信服。今年來,通過一些學者的努力探索,取得了不少新成果,夏人本起源並建國於今山東省之說已近成定論〔20〕〔21〕〔22〕〔23〕〔24〕。所以,加強對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東夷文化的考察和研究,是解決夏史之謎比較正確的途徑。
夏人居於河南說和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都斟鄩說都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那些文獻都是由於古代學者把《逸周書·度邑》中武王所說的「有夏」錯誤地理解成商以前的有夏後,逐步附會、演繹出來的,並非真是的古史記載;《度邑》中的「有夏」實乃周人的自稱;河南伊、洛地區應是商人的活動區域,二里頭應為先商時期某商王的都邑;夏都斟鄩當以山東濰坊的斟城說為是;夏人的活動區域是在今山東省及其周邊地區,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和歷史學上的「東夷文化」才是真正的夏文化。

〔關鍵詞〕度邑;有夏:河南;山東

現在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多把河南伊、洛地區當成夏人之居,把偃師二里頭遺址當成夏都斟鄩,研究夏史者也多以此為研究的重點對象。《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說:「古本《竹書紀年》稱『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另據《逸周書·度邑》、《國語·周語上》和《戰國策·魏策一》等文獻,太康、羿、桀諸王之都斟鄩應在洛水附近。二里頭遺址面積達9平方公里,發現有宮殿、大墓、鑄銅作坊遺址與精美的玉器、青銅器和陶器,因此有學者認為二里頭遺址是夏都斟鄩」〔1〕。

近年來,據一些學者研究,禹所居的陽城實際上就是春秋時還存在的陽國的故城,在今山東省青州東南,後來齊逼遷之於今沂水縣西南,其地一直有陽都城,並非在河南也。〔5〕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關於「夏後啟有鈞台之享」的說法。

《左傳·昭公四年》:「夏啟有鈞台之享」,杜預註:「啟,禹子也。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陂,蓋啟享諸侯於此。」

《水經注·潁水》:「(嵎水)東經三封山東,東南歷大陵西連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即鈞台也。《春秋左傳》曰:『夏啟有鈞台之享』是也,杜預曰:『河南陽翟縣南有鈞台。』」(按:「……連山,亦曰啟筮亭。啟享神於大陵之上」,孫詒讓校訂為「《連山易》曰:『啟筮享神於大陵之上』」,見《札迻》卷三,或是也。)

首先說「夏啟有鈞台之享」的說法確系古傳,是可信的,關鍵是鈞台的位置,杜預、酈道元認為鈞台在今河南的禹縣(即古之陽翟)。可是古易書《歸藏》卻有不同的說法:

1、昔者夏後啟享神於晉之虛,作為璿台,於水之陽。——《文選·王元長〈三月三日曲水詩序〉》注

2、夏後啟筮享神於晉之靈台,作璿台。——《太平御覽》卷一七七

3、昔者夏後啟筮享神於大陵而上鈞台,枚占皋陶曰:「不吉。」——《太平御覽》卷八二

這是記載了夏後啟兩次享神的地點,一在晉之虛,在那裡作了一個璿台;一在大陵,鈞台就在大陵之上。

晉之虛一般認為在今山西省翼城西,傳言為堯之封國唐的故墟,故成王封弟叔虞於晉而號唐叔虞。《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於大夏,主參,……故參為晉星。」楊向奎由此認為「晉地即大夏,亦即夏虛也。」〔3〕王國維、楊向奎、程德祺諸先生認為夏民族本起源於東方,所謂「東方」是指以今山東省為中心及其周邊地區,後來河北、陝西、山西乃至甘肅、四川等地有了夏人的遺跡,那是夏朝滅亡後,一些夏朝的方國氏族遷徙過去的,是一種「後夏文化」〔6〕〔7〕〔8〕。故夏代的晉之虛不當在山西,而當在今山東省境內。

春秋之時,今山東境內的魯國仍有地名曰鄑,《左傳·庄公十一年》:「公敗宋師於鄑」,杜預註:「魯地」。《說文》:「鄑,宋魯間地。」在今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在其東約50里處的兗州地古亦稱負夏,其地有大丘曰夏丘,後亦寫作瑕丘。此夏丘當即最古老的夏虛,亦即夏代的晉之虛。蓋夏代時的晉國曾在此附近,而夏都一度曾建於此,故此地即曰晉之虛,又稱大夏或夏丘也。夏後啟享神於此,做了一個璿台,於水之陽,水當即古泗水,水北為陽,夏丘正在泗水之北也。夏亡後,晉也西遷至山西,仍名曰晉,而其故地則加邑部為地名矣。

大陵當即大陸,原為夏王朝疆域西南部的一座大山,夏人西遷後,用之名澤藪,《爾雅·釋地》:「晉有大陸」是也。《說文》:「陸,高平地。」《山海經·海外西經》作「大樂之野」,又作「大遺之野」,其《大荒西經》作「大(一作天)穆之野」。

《海外西經》雲:「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舞《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開(啟)。開(啟)上三嬪(賓)於天,得《九辨》與《九歌》以下,此大穆之野,高二千仞,開(啟)焉得始歌《九招》。」

此陵、陸、樂古音皆來母字,雙聲音近;遺古音為余母字,與來母為准雙聲,音亦相近;陸、穆音同覺部,疊韻音近。故大陵、大陸、大樂、大遺、大穆其實一也。《大荒西經》言「大穆之野高二千仞」,古以八尺為仞,二千仞約為一萬六千尺,約合十里強,可見此是一座高峻而頂平的大山,故可曰陸、曰野也。此即崮類山,地理學上又稱為方山,夏後啟享神的鈞台即築於其上。可是在河南禹縣一帶,哪裡有這樣高大的方山?《水經注·潁水》所言的大陵只不過是一座小山丘陵而已,鈞台陂之情形更是與古記不符,這明顯是出於古人的附會,因為按照古人的想法,禹(夏)都陽翟,啟也應都陽翟,那麼啟享神的大陵鈞台也必然要在陽翟附近,所以才在陽翟附近找了個地名附會上去,其實夏人從未居過河南,禹也根本不曾都過陽翟,啟又何曾享神於此呢?

《山海經·大荒西經》說大穆之野在「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但是這句話明顯被篡改過了,因為據《海內西經》說:「流沙出鍾山,西行又南行昆侖之虛,西南入海、黑水之山。」又說:「赤水出(昆侖)東南隅,以行其東北(此五字乃別處文字誤兌於此者,《淮南子·地形訓》用此文無之,是其證),西南流注南海、厭火東。」由此可知,流沙是一條河流,先是西流,又向南流經昆侖之虛,又向西南流入海;赤水則是發源於昆侖東南隅,又向西南流的河流。由此,赤水只能是在流沙之東,二者有一段基本是平行而流,那麼大穆之野在赤水之南,決不可能再到流沙之西;同理,在流沙之西也決不可能在赤水之南。因此其原文當是「赤水之西,流沙之南(或東)」。據何幼琦研究,赤水即沂水(沂河),流沙即泗水(泗河)〔9〕,在沂水之西、泗水之東的魯西南地區以多山著稱,其山中有許多是高峻的崮類山,沂蒙山區素有「七十二崮」之說,較有名者如孟良崮、五王崮、抱犢崮等等,皆山勢高峻而山頂平整寬闊,如抱犢崮,原名君山,《嶧縣志》卷五雲:「君山,……一曰抱犢崮,山頂有平田數頃,昔有隱者王老,抱犢耕種其上,後仙去,因得此名。又《齊乘》:『高九里,周四十五里,漢曰樓山,魏曰仙台山』。」其情形與大穆之野頗似。因此,大陵(大樂之野、大穆之野)當是在今魯西南一帶的某一座崮類大山,只是目前不能確定是哪一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夏後啟享神的大陵鈞台不在河南禹縣,那裡的大陵鈞台純系後人的附會,與古記並不相合,因而不可信。



下面我們再來探討一下太康、羿、桀都鄩邑說,現在學界把偃師二里頭遺址當成夏文化來研究,主要原因就是認為二里頭就是夏都斟鄩,因此這個問題相當重要。

實際上,雖然自秦漢以降說夏人居於河南的不少,但在《竹書紀年》沒出土之前,還沒有人說夏都斟鄩實在河南鞏(舊作鞏)縣的鄩邑的,如《說文》說鄩是「周邑」,《左傳昭公二十三年》:「郊、鄩潰」,杜預註:「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郊、鄩二邑皆子朝所得」,都不言是斟鄩。杜預《春秋左傳注》、應劭《漢書注》等都認為夏都斟鄩就是今山東濰坊的斟城,看法很一致。但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或曰太康元年或二年,即公元280年或281年)《竹書紀年》的出土,給史學界帶來了大量翔實寶貴的史料的同時,問題也就跟著來了。

最早把夏都斟鄩說成在河南的,是晉代的薛瓚(或以為於瓚或傅瓚,古書多稱為臣瓚)的《漢書集注》。《漢書·地理志上·北海郡·平壽》下應劭注曰:「故斟鄩,禹後,今斟城是也。」其地在今濰坊市西南50里(一說在濰坊市東清池鎮冶渾村,漢代於此置斟縣)。可薛瓚不同意,他說:「斟鄩在河南,不在此也。《汲郡古文》雲:『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尚書序》雲:『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於洛汭。』此即太康所居為近洛也。又吳起對魏武侯曰:『昔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河南城為值之。又《周書·度邑篇》曰:『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南望過於三塗,北瞻望於有河。』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

薛瓚的觀點很明確,《汲郡古文》(即《竹書紀年》)說斟鄩是夏王之都,而《尚書序》、吳起和《度邑》都說夏人本居於伊、洛地區,那麼斟鄩自然應該是在河南。他不僅理解錯了《度邑》中的「有夏」,而且相信了吳起和《書序》的話,因而他的說法表面上看根據很充分,可實際上沒有一個靠得住,從根本上就錯了。

酈道元在《水經注·巨洋水》中對薛瓚的說法做了辨析,他說:「余考瓚所據,今河南有尋(鄩)地,衛國有觀土。《國語》曰:『啟有五觀,謂之奸子。』五觀,蓋其名也,所處之邑其名曰觀,皇甫謐曰衛地。又雲:『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諸侯於斟尋氏』,即《汲冢書》雲『相居斟灌』也。既依斟尋,明斟尋非一居矣。……是蓋寓其居而生其稱,宅其地而表其邑,縱遺文沿褫,亭郭有傳,未可以彼有觀目謂專此為非,舍此尋(鄩)名而專彼為是。以土推傳,應氏之據亦可按矣。」

酈道元指出薛瓚說的斟鄩可能就是指河南鞏縣的鄩邑,但他不同意這個說法,其理由是從地名的沿褫上來看,應劭的斟城為斟鄩說是自古就有的,推傳之跡斑斑可按,而薛瓚的說法是「創新」,雖然他引了一些古材料為證,可在此之前還沒有說鄩邑就是夏都斟鄩的,因而他傾向於應劭的說法。明顯的證據就是他在注《洛水》的鄩中、南鄩(上鄩)和鄩水時,只引了京相璠曰:「今鞏洛渡北有鄩谷水,東入洛,謂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謂之北鄩,於是有南鄩、北鄩之稱矣。又有鄩城,蓋周大夫鄩肸之舊邑。」對於夏都斟鄩的事情隻字未提,可見酈道元對薛瓚的說法根本就不相信。

另外,《後漢書·郡國志一》雲:「雒陽,周時號成周。……河南,周公時所城雒邑也,春秋時謂之王城。……鞏,有尋谷水。」劉昭註:「鞏伯國,《左傳》曰:『商湯有景亳之命。』」也是沒提夏都斟鄩的事情,可見劉昭也不採信河南鄩邑是夏都斟鄩的說法。

不過,薛瓚在文中並沒有明確地說斟鄩就是鄩邑(鄩城),把這個說法明確下來的,是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他在《夏本紀正義》中先引用了臣瓚的那段話,然後說:「《括地誌》雲:『古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他大約是看過酈道元在《水經注》里的辨析,而且前人也鮮有持此論者,因而說這話的時候底氣不足,不敢十分肯定,故用了個「蓋」字,就是蓋然之辭,但後人不加考察,把這些都一一承認下來,於是河南鞏縣的鄩城就是桀都斟鄩的說法便這樣「三人成虎」地確定下來了。後來相當於夏代的二里頭遺址被發掘出來,學界便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夏都斟鄩相聯系,一唱百和,於是二里頭為夏都的說法也被肯定了下來,可是誰也沒有去仔細考察一下其文獻依據的可信性。

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凡是持河南鞏縣鄩邑或偃師二里頭為夏都斟鄩說的,基本上都是引《度邑》、吳起說、《書序》來做最古的證據材料,然後便是薛瓚和張守節的話,其他證據便更後了,甚至還有引今本《竹書紀年》做證據的,這本書本身的問題就有很大爭議,就更難以據信。窮本究源,都是因為吳起首先誤解了《度邑》中的有「有夏」,把洛邑的地理位置當成了有夏之居安在了夏桀身上造成的,此後便以訛傳訛,積重難返了。實際上,《太平御覽》卷一五五引《博物志》曰:「河南偃師屍鄉,湯所都;河南鞏,東周所都」,才是真實的歷史記載。

就現在能掌握的古文獻記載上看,在夏代,伊洛地區本來是商人的活動范圍,所以偃師二里頭應當是先商時代(時間相當於夏代)某位商王的都邑,劉緒說:

「二里頭遺址從調查開始就懷疑與成湯亳都有關,爾後的多次發掘簡報也總是把它同西亳聯系起來。特別是60年代初一號宮殿的發現,更堅定了這種認識。在1977年第一次全國夏文化討論會召開之前,這種認識在考古界比較一致,差不多已成定論。」〔10〕

二里頭遺址是否確為湯都西亳雖不敢說得那麼肯定(因為1983年在偃師市西郊又發掘出一座大型商城遺址,有學者認為這才是湯都西亳),但說它是先商時某王的都邑應該沒有問題,至少比說它是夏都斟鄩更為可靠。但不知現在學界為何偏要拋開這個「差不多已成定論」的正確看法而去採信那些不可靠的材料,得出的結論自然也是錯誤的。若照此路走下去,夏史研究極可能走入一個矛盾百出、一片混沌的誤區乃至死地。

總之,筆者認為不論是鄩邑還是二里頭,都不是太康、羿、桀所都的斟鄩,夏都斟鄩仍當以杜預、應劭之說為是,在今山東省濰坊市,從地理和古記上看,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另外,還有一條資料是持「夏居河南說」者經常引用的,就是《國語·周語上》載內史過的話:「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韋昭註:「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陽城,崇高所近。」

筆者認為這個崇山也就是《書·舜典》中「放驩兜於崇山」的崇山,虞去夏不遠且相繼,二者自應為一。偽《孔傳》以為是「南裔」,《正義》雲:「《禹貢》無崇山,不知其處,蓋在衡嶺之南也。」都不認為是現在的中嶽嵩山,但《孔傳》以為崇山是「南裔」顯然有誤,《書·舜典》言「流共工於幽州,放驩兜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偽《孔傳》雲:「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東裔。」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認為「幽州」本應作「幽都」,是也。幽都亦是山名,見《山海經》。那麼,《孔傳》說得對不對呢?其實《舜典》的「四裔」之地的說法主要根據的就是《山海經》,只要查一查《山海經五藏山經》就明白了。

據《五藏山經》,幽都山在《北山經》的《北次二經》(又見《海內經》,稱「北海之內有山,名曰幽都之山」),三危山在《西山經》的《西次三經》,羽山在《南山經》的《南次三經》,沒有崇山。但由此可知,幽都(幽州)在北,三危山在西,羽山在南,那麼崇山一定是在東而不是在南,否則「四裔」之說便無著落。《孔傳》之釋只說對了幽州和三危的位置,崇山、羽山的位置都說錯了。

今知羽山在今山東省臨沂南60里處,古今一詞,當無疑義。此為「南裔」,那麼崇山為東裔必定還在羽山之東,如果說是今河南省的嵩山,在地望上就不合。溫玉春、張進良認為夏代的嵩山即今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的嵩山〔11〕,在地望上庶幾近之。此山海拔758米,其地今設有嵩山鄉。《舜典》言放驩兜於此,鄒漢勛《讀書偶記》二認為驩兜即丹朱,是也。據景以恩考察,在嵩山腳下的臨朐縣境內古有丹山、丹河、朱虛冢等古跡,丹河即《竹書紀年》言「後稷放帝朱於丹水」之丹水,朱虛即丹朱之虛,丹朱冢即丹朱之墓,又稱朱封,今其地尚有村名曰西朱封也〔5〕。可知此地古代確有丹朱(驩兜)的傳說,則「放驩兜於崇山」之說亦非無據。

由此可知,虞夏時代的崇山是在今山東省境內,實際上,臨朐的崇山一帶當時夏民族的初興地,《連山易》說「鯀封於崇」,當在此;《竹書紀年》說「禹都陽城」,韋昭說「夏居陽城,崇高所近」,他認為是在今河南的嵩山附近,但是臨朐的嵩山下亦有陽城,今在此山東北13里處尚有陽城村,當與此有關,很懷疑禹都的陽城本來在此,因為古人好遷徙,後遷之青州東南,新地亦常用舊地名命名,故此地亦名陽城。

因此,虞夏時代的崇山與今河南的嵩山無關,故「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這句話不能用來證明夏民族是興起於今河南的嵩山一帶(極疑心這個「融」實際上就是指丹朱,因古文「融」通「彤」,「彤」、「丹」音形並近,古文就以彤為丹。是禹和後稷聯合放逐了丹朱後奪取了帝位才建立了夏政權,故曰「夏之興也融(丹朱)降於崇山」。此當另文詳之)。



通過以上辨析,則河南伊洛地區為夏人之居說和二里頭為夏都斟鄩說已經完全失去了文獻上的依據,僅靠考古發掘的成果立論,那是盲人摸象,很難得出令人信服的結果。王玉哲先生說:「田野考古的發掘我們當然應當同等尊重,但是探索夏文化,如果離開夏文化的文獻記載,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12〕先秦古籍對夏史的記載雖然不如商周的豐富,可還是有不少的,對於這些材料應予以特別重視。但這些材料由於多轉錄自古史傳說,真偽、虛實相雜,特別是漢代以降的夏史材料,更多的是對古史記載的誤解、附會、演繹甚至虛造,還有的以後為先,以真為妄,把夏亡後夏人的遷居地當成了其故地,如此等等,難以勝記。因此在使用時首先要做好兩項工作:一是辨別其真偽,確定其可信度;二是正確詮釋和理解材料的內容,否則就會犯錯誤,其害尤大於無。把伊洛地區當成夏人之居,把二里頭當成夏都,就是因為錯誤地理解了古史材料而犯的一個極其嚴重的錯誤,對夏史研究起了很大的誤導作用,至今仍有許多學者在對著二里頭遺址研究其「夏文化」,「成果」連篇累牘,恐怕是郢書燕說。

那麼,探索夏史之謎的正確途徑在哪裡呢?

王國維說:「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夏自太康以後以迄後桀,其都邑及地名之見於經典者,率在東土。」〔6〕他說的「東方」、「東土」即指今山東省及其周邊地區。楊向奎對古籍中所載的夏代地名作了詳細的考察後,得出的結論是:「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在今山東、河北、河南三省間,而以山東為重點,」〔13〕「中夏以前、啟以後夏之政治中心在今山東,其勢力及於河北、河南。」〔16〕程德祺更明確地指出夏就是東夷諸國組建的國家〔14〕。筆者認為夏王朝故國原本在今山東境內,夏人各部族自稱為「夷」,即人,後來桀在魯西一帶為湯所敗,夏朝滅亡,其部族流散於四方(主要是西北),後來的「東夷」就是夏王朝沒有遷徙的遺民,東夷文化實際上就是夏文化〔15〕。

Ⅶ 夏朝文化有什麼特點

親……首先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商朝好么。。。
夏朝的青銅文化和商比較相似但是沒有商那麼發達。
總體特點如下:
主要是兵器和禮器,還有少數食具,幾乎沒有青銅農具;青銅器被視作溝通天地自然的渠道,所以很多青銅器上有動物和神靈樣子的花紋;青銅器代表了當時手工藝的最高水平,是身份的象徵。青銅器上出現了「鍾鼎文」,可以說是甲骨文的進化形式吧。
常見的形式有:鼎、鍾、酒爵(那個字我找不到了。。。是一種酒杯)。闊刀、長戟

Ⅷ 談談你對「最早的夏文化」有怎樣的認識

夏人活動區域內夏王朝時期的居民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存叫夏文化。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對象。

Ⅸ 學術界對有無夏文化有著怎樣的爭論

學術界歷來對有無夏文化有所爭論,據郭沫若意見:1.殷商之前中國有先住民族。2.此先住民族為夏民族。3.禹是夏民族傳說中的神人。4.此夏民族與古匈奴當有密切關系(《郭沫若全集歷史篇·夏禹的問題》)。

目前出土的樂舞文物資料,可以證明為夏代的,並以此可以想見夏代的樂舞情況。如1980年在山西臨汾地區襄汾縣陶寺出土的文物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約在公元前4300餘年,相當夏代。出土的樂器和舞蹈道具共三件:土鼓、鼉鼓、特磐,同時出土的還有龍盤一件。傳說夏人始創社祀祭壇,有禮器祭器,從下述幾件樂器,可以想見夏代樂舞文化。

Ⅹ 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是怎樣介紹夏朝的,我們要怎樣看待

編版的新教材,重新採用通史的編撰模式。因此第一課是介紹原始社會和夏商周時期,共8頁,篇幅十分客觀。一共有《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從部落到國家》《商和西周》三個標題。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首先,文章介紹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區別,舊石器時代的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新石器時代的主要工具是新石器。正文中介紹了中國發現的最典型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遺址——元謀人和北京人。然後給出一張舊石器遺址分布地圖,並且讓學生思考其分布規律(主要位於河流兩邊)。


文中並沒有說元謀人是否是現在中國人的祖先。不過在開頭的引文部分,提到了“鏟形門齒”,這種牙齒是現在亞洲黃種人普遍擁有的牙齒類型。教材並沒有定論是說人類起源於哪裡,這一點和老教材有了區別。記得老教材說亞洲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

然後介紹西周的衰亡。其中對“國人暴動”和“共和行政”有了合理的解釋、過去的老教材認為國人暴動是奴隸起義,共和行政是貴族共同執政。現在改了,認為國人暴動是貴族驅逐了國王,共和行政是“共伯和被推舉攝政”,共和是共伯和的簡稱,並非共和制度。最後,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內亂,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最後一段講商周的奴隸制經濟,可見該書雖然已經進步了很多,但是還在繼續沿用“五種社會形態說”。“歷史縱橫”中還專門介紹商周的奴隸。商周的農業制度為“井田制”。除了農業還簡單介紹了手工業。


在“問題探究”中,展示幾個西周“民本”思想的材料,提出了“你認為西周民本觀念產生的意義是什麼”的問題。這實際上就是在讓學生思考西周的文化以及和儒家思想的關系。在“學習擴展”中又提出了“就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的問題。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夏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