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理解教育的文化制約性和教育的文化功能如何充分發揮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傳播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改造文化的功能(選擇和整理、提升文化);
3、教育具有傳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更新和創造文化的功能。
文化對教育發展的制約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文化觀念影響教育觀念;
2、文化對教育具有價值定向作用;
3、文化促進學校課程的發展;
4、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5、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6、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㈡ 為什麼說教育有創造文化的功能
因為文化是靠人來創造的,而教育的第一大功能正是培養人,就是一個這么簡單的邏輯。
㈢ 教育學 簡述現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從文化繼承的角度看人類文化,是人類生產與社會活動的產物,同時又是人們創造新的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人類的文化與教育是密切聯系著的。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文化,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又依賴於教育,即教育從一開始就成為了傳遞和保存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現代教育的特性:
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的理想和理論走向現實世界。
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徵。
現代教育之所以稱為現代教育,首要之點就在於它能提出培養現代人即全面發展的個人這一目的並將它付諸實施。以往一切教肓都不能做到這一點。換言之,如果不能培養全面發展的個人,就不能認為是現代教育。
㈣ 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的傳遞的功能。文化是人類在活動中創造的,對個體來說是後天習得的,它不可能通過遺傳的方式延續,而只能通過傳遞的方式發展下去。
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選擇的功能。文化選擇是文化變遷和文化發展的起始環節,它表現為某種文化的自動選擇或排斥。
第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與創造功能。文化是人類創造的,教育不僅負有對既有文化的傳遞功能,還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發展的功能。
第四,現代教育的開放性還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文化是一定時期特定地域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共同方式,在這個意義上,任何的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閉型。
㈤ 教育具有創造文化的作用怎麼理解
人們從教育中學到原本現有的文化,再根據學習創造,提高自身創造力,在原有文化基礎上創造出新的文化
㈥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傳承、選擇、融合和創新。
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是指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不僅關繫到文化自身的發展和進步,更重要的是它將極大地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學校教育選擇文化的精華編成教材,提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觀念、態度與知識、技能,並通過教育評價手段進一步保證和強化這種選擇的方向性。學校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表現為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同時還有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是文化交流的產物,表現為不同文化的相互吸收,結合而趨於一體的過程。教育的文化創新功能是指教育不僅僅是傳遞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在人類已有的舊文化中力求更新與創新。使之適應新的社會環境。
㈦ 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第一,教育具有文化的傳遞的功能。文化是人類在活動中創造的,對個體來說是後天習得的,它不可能通過遺傳的方式延續,而只能通過傳遞的方式發展下去。
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選擇的功能。文化選擇是文化變遷和文化發展的起始環節,它表現為某種文化的自動選擇或排斥。
第三,教育具有文化更新與創造功能。文化是人類創造的,教育不僅負有對既有文化的傳遞功能,還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發展的功能。
第四,現代教育的開放性還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文化是一定時期特定地域人們的思想、行為的共同方式,在這個意義上,任何的文化都具有地域性和封閉型。
(7)如何理解教育的創造文化功能擴展閱讀:
任何社會的教育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發生發展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都是一定社會文化的表現。任何一個國家的教育無不體現該國的文化精神。
另一方面,文化總是通過教育的傳承作用,促使個體參與文化實踐、實現文化創新來保存發展文化的。沒有教育,文化就不可能發展。教育促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表現為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不僅僅是傳遞固有的文化,而且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在人類已有的舊文化中力求更新與創新。使之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必須不斷地創造與更新文化。
而人類正是通過教育,把已有的文化財富內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財富,培養、造就他們與文化發展相關的個性和創造力,從而使文化得以發展和更新。
更新與創造文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教育對文化選擇、批判、融合、構建新的文化特質和體系,使文化得到不斷更新發展;教育要創造一種新的文化:直接途徑(直接生產新的文化)和間接途徑(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沒有文化的更新與創造,就沒有文化的真正發展。教育更新、創造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教育通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人來發揮其文化創造的功能。人及既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創造者。
(2)教育直接創造新的文化。新的文化包括新的作品、新的思想、新的科學技術等。
㈧ 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四個方面,分別是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教育的文化選擇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功能、教育的文化創造功能。
首先來看教育的文化傳遞功能。
如果人類文化不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那麼,人類文化的保存、積累與發展就將成為不可能。新的一代如果去重復他們的前輩所經歷的事,人類就不可能進化,就永遠只能停留在結繩記事、鑽木取火的蒙昧時代。教育傳遞著文化,使得新生一代能較為迅速、經濟、高效地佔有人類創造的文化財富。使一個人從毫無文化內容的「自然人」變成一個具有攝取鑒賞、創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社會性信息,因而也是人類的獨有信息,獨立於人體之外,不能靠生物遺傳方式去為他人獲得,而只能通過「社會遺傳」。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它以文化為中介,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實現文化的傳承,客觀上起著文化傳承和普及的作用。在教育活動中,教育者將人類積累起來的文化,經過選擇、加工成教育語言和文字的形式,在與受教育者的共同活動中傳遞給受教育者。於是,上一代的文化被傳遞到下一代,為他們所繼承、接受、理解、掌握。文化的傳承和保存在教育過程中得以實現。
教育通過使人類掌握文化傳遞的手段和工具實現文化的傳承和保存。人類通過教育不僅可以繼承文化、保存文化,而且教育亦可使受教育者掌握繼承和保存文化的工具和手段。伴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各種新的文化傳媒不斷涌現,教育一邊利用這些傳媒高質高效地進行文化傳播和保存,同時,也把使用這些傳媒的方法教給了學生。於是,學生便可利用這些新的工具和手段,如電視、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等自己去獲得文化。
其次,來看教育對社會文化的選擇功能
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時,實行「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辦學方針。因而,在當時的北大,既有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也有宣傳資產階級學說的,還有鼓吹中國傳統儒家學說的。這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利用教育對文化進行選擇。教育對文化的選擇,在多種文化觀念相沖突的歷史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和重要。
教育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它必須對浩瀚的文化作出選擇,根據統治階級的需要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對社會現實的文化狀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去偽存真,向學生提供科學的、有價值的文化。 這既能引導社會文化向健康方向發展,更能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選擇和批判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發展。
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文化選擇。這些途徑有通過培養目標選擇文化,通過課程標准和教材選擇文化,通過教育過程選擇文化,通過教師群體選擇文化,以及通過學校的種種制度選擇文化等等。
在動態發展中進行文化選擇。縱觀人類教育的發展史,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並不是靜止的,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變化的,表現在:選擇的范圍不斷擴大,由窄到寬,由區域文化到世界文化,選擇的重點發生轉移,由宗教文化到世俗文化,由古典文化到現代文化。
再來看,教育對社會文化的交流功能
教育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一是內在的教育過程本身。教育過程本身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學習,對文化進行選擇、整合,形成新的文化,促進文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二是外在的交流活動。如互派留學生、對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等,促進不同民文化間的相互吸收、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
最後,來看一下教育對文化的創造功能。
教育對文化的選擇、批判和融合功能,也就是在構建新的文化特質和體系,使文化得到不斷的更新和發展。教育不僅直接產生新的文化,如新的作品、新的思想和新的科學技術,還通過培養創造性人才,來從事文化創造活動
首先,教育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培養了一支文化建設的生力軍,為文化的創造提供了可能性。人是文化的主體,人不僅是文化的承擔者,同時又是文化的創造者。教育作為形成人、發展人的手段,就是利用人類已有的文化成果去影響人,塑造人的個性,把社會文化轉化為個體文化,外在文化轉化為內在文化,使人由愚昧的野蠻人成為開明的文化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無限地發掘了人創造文化的潛能,增強了人創造文化的力量。
其次,以科學研究為主要形式的文化創造活動正成為現代教育,特別是現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科學研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職能,有科學研究就有科技成果,有科技成果就有其在實際中的應用,就有新文化的不斷產生。因此,從教育與文化發展的歷史來看,高等教育創造新文化是積極的、推動社會發展的。
總之,文化的生命不僅在於它的保存和積累,還在於它的更新和創造,只有時時更新的文化才能源遠流長。而教育是實現這一切的最好手段。
㈨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麼
教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作用。
「傳遞」是指在從時間上來看,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時期中,教育通過對文化的傳承、傳遞來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繼承性,如我國儒家思想的流傳百世。
2、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傳播」是指文化能夠通過教育活動單向地傳播出去,比如我國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傳播孔子的古典名著及理論思想。「交流」是指文化能夠通過教育活動雙向地進行交融、融合,促進不同國家、民族間的匯合,相互補充,共同進步,比如一些國際學術會議的開展,正是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相互交流學習。
3、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作用。
「選擇與提升」是指通過教育可以使文化內容得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摒棄不良的文化,以達到文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
4、教育具有更新、創造文化的作用。
「更新與創造」是指教育可以激活文化,不斷激發出新的文化內容,煥發文化的生機與活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活化」文化。
教育價值
基礎的九年義務教育,價值在於解決受教育人群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科學教育等的原始啟蒙。促使和幫助受教育人群具備接受和接納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
隨後的中專、大學等中高等教育,價值在於解決受教育人群具備基本的科研、實踐、實驗、試驗、仿製、創新啟蒙。促使和幫助受教育人群具備和接納科學發明創造等專業化、工業化、標准化、信息化等生產實踐的基本技能。
㈩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麼
教育文化功能是指教育系統對文化的保存、發展所起的作用。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之一。
主要表現為:
1.選擇、傳遞、保存文化。教育藉助公開課程(教學計劃所規定的課程)和隱性課程等形式,為學生提供適應社會生活的知識、技能、規范和價值,有選擇地繼承文化遺產,保存社會文化模式。
2.創造、更新文化。教育系統中進行的科學研究、設計,以及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與文化相關的個性和創造力,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文化的創造和更新。
3.傳播文化。現代教育,尤其是現代高等學校的校際交流(學術交流、資料交流、聯合培養學生等),直接促進了不同社會或地區文化的傳播。
4.影響「身份文化」的分層。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賦予不同的個體以一種相對特殊的「身份文化」一定的社會期望、自我認同、自我期望、知識結構等。
關於教育是否是文化的更新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教育社會學中的功能論學派和沖突論學派之間存在不同看法。功能論學派視教育為文化的革新者,沖突論學派則認為,文化具有階級性,資本主義教育不可能更新文化,而只是再生產某種「支配性文化資本」,以維持階級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