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的特點!
1、文化的含義
「文化」這個概念極為抽象和復雜,國外的學者已先後對它下過近200種定義,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見.我國的學者一般認為,文化有廣義、中義、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大致可歸納為物質文化、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部分.其中,物質文化指生產工具、生產設備、交通工具、房屋僳俱、衣飾與飲食等,社會文化是指社會制度、生產方式、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價值觀念,道德標准和行為模式等;精神文化指科技知識、文學藝術、哲學、思想、信仰等.廣義的文化概念包括社會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部分.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它包括上述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即,科學、文化藝術、哲學、思想、信仰、風俗、習慣、人際關系、價值觀念、道德標准和行為模式等.有的人將其歸納為:真,真理化;善,道德化;美,藝術化等三個方面.又可歸納為兩點: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2. 文化的作用
綜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既表現在對社會發展的導向作用上,又表現在對社會的規范、調控作用上,還表現在對社會的凝聚作用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驅動作用上.
(1)文化是社會變革的內燃機.任何社會形態的文化,本質上不只是對現行社會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著對現行社會的評價與批判,它不僅包含著這個社會「是什麼」的價值支撐,而且也蘊含著這個社會「應如何」的價值判斷.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當一種舊的制度、舊的體制無法進一步運轉下去的時候,文化對新的制度、新的體制建立的先導作用十分明顯.蘊藏在新制度、新體制中的文化精神,一方面為批判、否定和超越舊制度、舊體制提供銳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種新的價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價值世界為藍圖,給人們以理想、信念的支撐.因此,人類歷史上新的制度戰勝舊的制度,文化起到了內燃機的作用.
(2)文化是社會常態的調控器.如果說新的制度代替舊的制度、新的體制代替舊的體制的過程,是社會處於非常狀態的表現,那麼,新的制度、體制建立後,社會在一定秩序中運行發展就是社會常態的表現.由於社會是人的社會,而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自身素質和精神物質需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常態中的社會仍然會存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矛盾,而且還存在人自身的情感慾望和理智的矛盾.如果這些矛盾不能妥善解決,這個社會的常態就會被打破.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人們解決這些矛盾常常採取多種手段,而依靠文化的力量去化解這些矛盾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方面.這是因為,法律、理想、道德、禮俗、情操等文化因子,內含著社會主體可以「做什麼」和「哪些不可以做」,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那樣做」的意蘊.所以,要化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等種種矛盾,就必須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勵的作用,發揮先進文化的凝聚、潤滑、整合作用,通過有說服力的、貼近民眾的方式,將真誠、正義、公正等文化因子潛移默化地植入民眾的心田.只有這樣,一個社會才能健康、有序、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3)文化是凝聚社會的粘合劑.文化雖然說是屬於精神范疇,但它可以依附於語言和其他文化載體,形成一種社會文化環境,對生活於其中的人們產生同化作用,為他們的價值觀、審美觀、是非觀、善惡觀塗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為他們認識、分析、處理問題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點,進而化作維系社會、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
(4)文化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文化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的導向賦予經濟發展以價值意義,經濟制度的選擇、經濟戰略的提出,經濟政策的制定,無不受到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以及決策者文化水平的制約.文化給物質生產、交換、分配、消費以思想、理論、輿論的引導,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經濟發展的方向和方式.二是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極高的組織效能.人作為文化的單元,不僅受文化熏陶,而且也依一定的原理相互感通,相互認同,從而形成社會整體.文化的這種滲透力是人的社會性的體現,它能夠促進社會主體之間相互溝通,保證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在一定的組織內有序開展.三是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更強的競爭力.經濟活動所包含的先進文化因子越厚重,其產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帶來的附加值也就越高,在市場中實現的經濟價值也就越大.
② 文化的特徵是什麼呢
文化的特徵如下:
(1)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不同的區域,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
(2)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
(3)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質。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質,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異常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見識文化教育而逐漸培養出來的。
(4)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
文化的作用
(1)文化來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誕生深刻的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自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③ 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中的一分子所獲得的任何技巧與習慣。它是人類後天習得的,他為人類所共同享有。文化的特點是:
1、超生理性和超個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們後天習得的和創造的,文化不能通過生理遺傳。超個人性是指個人雖然有接受文化和創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卻不在於個人。個人只有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才需要文化,才能接受文化,才能影響文化。
2、復合性:任何一種文化現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多種文化要素復合在一起。
3、象徵性:文化現象總是具有廣泛的意義,文化的意義要遠遠超出文化現象所直接表現的那個窄小的范圍。
4、傳遞性:文化一經產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包括縱向傳遞(代代相傳)和橫向傳遞(地域、民族之間)兩方面。
5、變遷性與墮距(滯後):變遷性是指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是處於變化中的。一般認為大規模的文化變遷有三種因素引發,第一,自然條件的變化,如自然災害、人口變遷;第二,不同文化之間的接觸,如不同國家、民族自技術、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交流;第三,發明與發現,各種發明、創造導致人類社會文化的巨大變遷。滯後性是指文化的各部分在變遷時的速度不一樣,導致各部分之間的不平衡、差距、錯位。
轉自網友且忘的回答。
④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有什麼特點
中國的文化演變是持續的,不斷向前進行,每個階段都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沒有出現明顯的文化斷層,各個階段之間沒有出現明顯的差異和變革,中國的文化演化彷彿是一艘緩緩前行的巨輪,雖然沒有驚濤駭浪但卻每時每刻都在變化。
我們有著文化的傳承,孔孟文化直到現在仍然指導著我們,我們同時也在不斷演進,給這些文傳統文化加入了一些新的東西讓它們更好地指導我們生活。
⑤ 什麼是文化特點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這是中國的
⑥ 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文化的特點是文化現象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不同的區域,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文化又是人們的一種素養。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一個時代的文化和精神產品,往往是這一時代社會發展軌跡的反映。
文化理念
文化理念從體系模型構建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文化,研究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現代企業管理已進入文化管理階段。文化應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便於制度的實施,解決企業的實際問題,文化要起飛,更要落地。企業文化建設是建立在應用型文化的基礎上,圍繞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等方面進行展開,支持戰略的實現和文化建設。
⑦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那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4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文化特徵分別是:
1.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2.什麼是道家?所謂道家,最初見於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司馬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瞻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知變,因變,應變」可謂道家之特長。
3.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開始生根、發展,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部分。佛教是一種倫理道德色彩相當濃厚的宗教。佛教以人生為苦,因而它就把追求人生的解脫作為自己的最高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便提出了一套去惡從善的理論學說和倫理道德准則,形成了有關宗教倫理道德的思想體系。
4.老子像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盡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⑧ 文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習慣,文化理念,社會風尚等等
⑨ 文化的特性是什麼
異質性、多樣性和培育、呵護性是文化基本屬性。
第一異質性:異質性是文化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存在的基礎,是一種文化之所以被稱為文化,被稱為特定的文化而不是另一種文化的根基。失去異質性也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必要性。具體到中國文化,因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異質性),是中國稱之為中國,不是美國、日本、英、法等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不間斷發展的最古老的文化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極具向心力、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是中華文化幾千年歷練中積淀的精華;是中華文化在其傳遞過程中不斷加強的異質性,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失去了異質性,則失去了中華文化,失去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基,最後中國人消失在別的文化之中——中華龍消失了(棄龍的人願意看到的一幕出現了);在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西方人的文化,建立起了西方人的國家!這絕不是危言聳聽!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即為龍的子孫,那麼龍就是中華兒女的母親,而所謂的專家、學者中華龍都可以拋棄,母親都可以不要,還有什麼不可以拋棄的呢?必須警惕:有居心的人的惡意中傷、詆毀、攻擊我們的母親,就算是母親性格暴戾、醜陋不堪,我依然愛我的母親!況且我們的母親是多麼的勤勞、溫柔和善良。總之,拋棄了文化的異質性就等於拋棄了文化本身,就等於拋棄了國家。意味著民族的消亡。
第二多樣性:多樣性是文化的另一個屬性,是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世界的物質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適應與物質形式多樣性的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多樣性促進文化異質性的發展,沒有文化多樣性的碰撞就沒有文化的發展;同時文化的發展必須立足與文化的異質性,沒有異質性作保證的文化的發展,就迷失了發展的正確的方向,必將導致文化的衰退,甚至消失。只有建立在文化異質性基礎上的,由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的文化的發展才是正確的發展和健康的發展。中國古代的文化融合,在多樣性的碰撞中,中華文化以其深厚的根基和博大的胸懷吸收、融合了外來文化,對其進行提煉和升華,使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達到了提升、豐富自己的目的。實踐證明外來文化並不可怕,它們不但威脅不了中華文化,反而成為中華文化的添加劑和助推器,有助與中華文化的發展。
第三,文化的培育性和呵護性:文化的多樣性促進異質性的發展,但文化不會也不可能自己發展自己,而是需要人的培育和呵護,沒有培育和呵護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歷代學者努力培養的結果,不努力或不進行艱苦的努力都將導致文化的衰退。在當前的中外文化的碰撞中有些頂不住外來文化的壓力,拋出了棄龍、棄中醫等的言論。這是一種畏懼困難,不願承擔責任,不敢競爭的自暴自棄的表現,他們既不願在國內坐冷板凳精心的培育自己的文化,又不想作苦行僧去外國宣傳、弘揚自己的文化,而是試圖通過簡單化的拋棄,來達到文化融合的目的。欲速則不達。這種做法非但無助與文化融合反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中華文化——使當前的文化虛無狀態更加雪上加霜
⑩ 文化主要具備哪些特點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運行就不屬於文化范疇。
2、社會性。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系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系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拓展資料: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信息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文化(culture)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