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漢族的文化正統在哪裡

漢族的文化正統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6 20:29:51

❶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的發源地在哪裡

漢族的發源地在中原地區。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

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漢族別稱「漢人」、「華人」,「唐人」、「秦人」、「桃花石」等。

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

(1)漢族的文化正統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族的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

西周時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體系,即禮樂文化,周禮非常繁縟,據《周禮》有吉、凶、軍、賓、嘉五禮,樂在西周很重視,有專門職官管理,金文中也記有樂官。周代樂舞如《大武》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較完善教育制度。

如「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就是周代貴族的文化教育內容,中國最早的經典如《周易》、《尚書》、《詩經》、《周禮》、《樂經》(已佚)、《春秋》都產生這個時期,以及春秋時期的諸子學說等。

至漢武帝時(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統治思想,統治漢族古代思想與文化近2000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著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中國相鄰的國家。

❷ 漢族血統是世界上最純正的嗎

按照最新的基因組研究來說是的,因為漢族血統純度達95%以上,世界上哪個國家民族的血統有這么純?即使有也是少數的吧。
古漢族人樂於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使得中國創造了很多奇跡和先進文化,只要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中國古代典集和歷史的人都會驚訝於中國古人的智慧和聰明才智,中國,在古代可不只是四大發明,還有很多今人的未解之謎。
所以希望我們能極大地振興和發揚自己的漢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的主題文化,其他的民族文化只能做輔助,否則就有分裂的威脅。

❸ 漢族正統血統是指炎黃時的,還是秦漢時的,還是唐宋時的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
古史學專家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遷移,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漢族別稱「漢人」, 「秦人」、「唐人」、 「華人」等。到了近代,「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❹ 正統的漢人在中國的哪些省份

正統的漢人,應該在西晉(公元313年)以前存在於中國中原地區、吳及蜀地區。到南北朝以後,尤其是618年唐朝建立以來,真正的漢人已經不存在的了。這時,所謂的漢人,其實是南北朝以來各民族大融合的結果,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正統漢人了。楊隋、李唐開國之君即非全為漢人血統,更別說其它了。
dna檢測解密,中國無純種漢族人。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最近,經過科學家的研究發現,中國實際上並不存在純種的漢族人,甚至連漢族的概念,在dna檢測下都已經不復存在。

❺ 漢族文化的簡介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多年,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統治漢族思想與文化兩千餘年;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如張衡、祖沖之等已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佔有顯著地位,涌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也涌現出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漢族人民善於學習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形式。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❻ 正統的漢族有什麼特徵

正統的漢族特徵如下:

1、頭發直而質地較粗,橫切面呈圓形;

2、鼻形為鼻根較低扁;

3、臉形為顴骨較突,面形扁平;

4、體毛為體毛和胡須較少;

5、發色為黑色;

6、膚色為黃或黃褐;

7、眼形為杏仁眼,兩眼分開較遠,眼臉較厚,具有蒙古褶;

8、眼色為黑褐色。

(6)漢族的文化正統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現代中國人的體質特點不僅可以追溯到殷商之際,而且可以至新石器時代,甚至一直到北京人的遠古時期;

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

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佔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

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擁有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各諸侯國出現過百家爭鳴的生動活潑的局面,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大體同時的古希臘文明東西輝映;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這就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的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聯系起來,便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親屬系統。

❼ 中國什麼地方的人,漢族血緣最純正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嗣,炎黃子孫。 」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曾經稱「華夏」或「諸夏」。作為廣泛含義上的漢族,前史上通過數次大規模搬遷、交融,許多少數民族也變成了漢族。那麼,在中國,哪些省份的漢族血緣最朴實呢?

(皇帝)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嗣,是在中國及海外中國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在前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以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華夏邊際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構成自稱為漢人的「文明共同體」。 漢族別稱「漢人」、 「中國人」, 「唐人」、 「秦人」、 「桃花石」[9] 等。到了近代今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變成這一族群的正式稱號。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規模,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華夏區域為活動規模;主要分布在這一區域的仰韶文明和龍山文明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明,通常以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明遺存。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一致的多民族國家構成、開展過程中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明及國家的一致有了新的開展,原稱華夏的華夏居民稱為漢人。在今後的前史開展中,漢人變成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員絕大多數,在各方面開展中佔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交融,構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區域及城市會集分布,在邊疆與本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色。別的,在前史開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員移居海外,構成本地的華裔或華僑。

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後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供給了前史條件。別的,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往來中,別的民族稱漢朝的戎行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所以,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往來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號為華夏民族之名。呂思勉說:「漢族之名,起於劉邦稱帝今後。」 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今後,便開端叫漢族。」 總而言之,漢族之名自漢王朝始稱。東漢今後,華夏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支離破碎,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在大割裂、大混戰、大動亂當中,各民族或部族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繁入主華夏,史稱「五胡亂華」,江漢區域的有些蠻族也涌進華夏,在華夏區域構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交錯雜居的局勢;而北方漢族公民又大批南移;史稱「衣冠南渡」,在長江及珠江流域構成漢族與蠻、俚、僚等南邊少數民族或部族交錯雜居的局勢。但他們大多已被漢族同化,喪失了本民族的特色,變成了漢族的一有些了。

漢族人員約為13億,佔世界總人員的19%,也是世界上人員最多的族群,在世界各地皆有分布,漢族是數個現代國家或區域的主體族群。佔中國大陸人員92%,佔新加坡人員74%,占馬來西亞人員24.5%,佔中國台灣人員98%。漢族的正統血緣是遠古時的華夏族,只限制在黃河中游區域,全部華夏民族是不斷擴大同化的前史,從這個含義上是不行能有朴實的華夏血緣的。作為廣泛含義上的漢族,前史上通過數次大規模搬遷、交融,也很難有真實含義的朴實漢人。相對對比朴實的漢人基本集合在浙東、浙南、浙西、閩西、閩南,廣東全省、廣西東南部一帶,因素是五胡亂中華和後來的唐朝安史之亂時,大批北方漢人避禍到此,因為地輿因素,這一帶區域相對阻塞,長時間來與外界交流較少,所以與異族通婚很少,血緣相對純凈一些,粵語、閩南邊言就被考證是最具有古漢語特徵的言語,能夠為此佐證

❽ 漢族的文化

漢族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五千多年,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至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於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同時,程度不同地影響其他少數民族,甚至影響到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在軍事理論方面,早在春秋末期就有軍事名著《孫子兵法》問世。西漢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別是宋朝以來一直作為武學必讀的《武經七書》,集中了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注重史學也是漢族文化史的一個突出的特點。自司馬遷撰《史記》,歷代都有紀傳體史書,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編年體以《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為代表;在自然科學方面,天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一向為世人所矚目,如張衡、祖沖之等已被公認為世界文化名人。在文學方面,詩歌、散文的創作,佔有顯著地位,涌現了許多藝術成就極高的作家與作品,散文有著名的秦漢古文,至唐中晚葉,由韓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導恢復秦漢古文運動,到歐陽修(1007~1072)、蘇洵(1009~1066)、曾鞏(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蘇軾、蘇轍(1039~1112)時,古文運動大獲全勝,號為「唐宋八大家」。小說創作,到明清時獲得很大發展,長篇巨著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在繪畫、書法、工藝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方面,也涌現出不少蜚聲中外的名家。
漢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漢字經過3000年的演變,發展成通用簡化漢字。漢族的語言通稱漢語,屬漢藏語系,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豐富的語言之一。
信仰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敬天法祖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
歷史上漢族人大多數人信仰的是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
文化心理
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淀,逐漸形成的。雖然近百年來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的輸入,使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可是它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這就在人們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形成了漢語所特有的語用特點。
首先,以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這種封建的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系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強調。因此在言語交際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講究親屬稱謂的使用,長幼輩分的嚴格區別。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的情況,這在中國人的交際中是不允許的,對親屬中的長輩,交談時都必須使用稱謂,這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而且親屬稱謂還作為一種尊稱,大量用於非親屬的交談者身上,如稱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認為是對對方的尊敬,表示關系的親密。
重視長幼的宗法觀念被移用到社會的人際關系,就變為等級觀念。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提倡長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們對有官職的談話對象歷來有以職務相稱的習慣,在古代這就被認為是敬稱。在交際中為了抬高對方的地位,往往就壓低自己,於是有了一批與敬稱相對的謙稱,如貴姓--敝姓、府上--寒舍、賢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見--愚見、淺見。
其次,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與個性,而強調群體。這也是與封建社會的宗法關系相連的,它與近代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為了強調人際關系的親密,常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的談話者;中國人見面後常以對方的私人生活作為問候的內容,如見面問「吃了嗎?」倒不是真正擔心你會挨餓,僅僅是表示關心,表示親熱。
至於問你工資多少,多大年齡,有無對象,或有幾個孩子一類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也是密切人際關系,聯絡感情的表現,是所謂的東方式的人情味。
望採納。

❾ 有人說經過多年歷史北方漢族都不是純正漢族,都是混血漢族,更純正一點的漢族只能在南方找了,有道理嗎

總的來說,北方漢族的民族源流比較單一,民族融合很少。南方漢族融合了很多南方少民,但是他們的外觀更接近原始黃種人。

模糊的歷史紀錄是不信的,而且較真兒的看,歷史中的明確的有關民間廣泛存在的民族融合記錄完全沒有。

棕色人種(高顴骨,小眼睛,單眼皮,眼窩淺,塌鼻樑,寬下頜)較早的到達了亞洲,今天的蒙古人有70%以上的棕種血統。原始的黃種人很像北歐人(大眼睛,雙眼皮,眼窩略深,中等鼻樑,低顴骨,高眉骨,尖圓臉),但是漢人的祖先到達東亞的時候,攜帶的女性太少,於是他們就殺光了棕種男人,掠奪了大批棕種女人,經過融合之後,漢族就長成現在的樣子了。然後漢族又擴張到全國各地。所以漢族的相貌介於純黃種人與棕色人種之間。

有些南方少數民族是從海邊向內陸走的,生活條件好,女人多,所以對棕種人的屠殺更徹底。南方漢族吸收了南方少民血統,黃種人血統有所回升,所以眼窩比北方較深,顴骨也比較低。

在漢族形成之後,北方漢族很少與少數民族融合。

突厥人的Y染色體編號中普遍存在R1a1),但是漢族裡只有比較古老的R,沒有R1a1。

蒙古人中有一個比較重要的C3c,這可能是成吉思汗的標記,北方少數民族普遍存在。漢族有很少的C3,C3c一個也沒有。

通古斯人中普遍存在從中國南方遷徙來的O2產生的O2b,在南方沒有這個分支。而中國北方漢族別說O2b,連O2根本就沒有。

這些抽樣基本上是幾百人幾百人抽的,總數也就幾千到一兩萬(具體我沒統計過),就算上千萬的抽樣,這些沒抽到的類型也不會超過千分之一。從這里看,在中國北方,民族融合微乎其微。

閱讀全文

與漢族的文化正統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