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蠻,有文化上的歧視嗎
有,蠻字有蟲,那是將對方與蟲獸等同,說對方不是文明人
⑵ 南蠻文化是什麼意思
「南蠻之地」都被人認為是偏僻、落後、愚昧的代稱,而古時中國對地理的劃分是按方位進行的,稱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這是一種地理特點,因此他們認為南蠻並不是貶義。
「荒蠻」的山水不等同於草木不長的窮山惡水,從文化的視角來說,「蠻荒」實際上是一種沒有遭受過人類破壞的純自然形態,是一種原生態領域的深厚大美。
「南蠻」一詞在古時泛指長江流域以南地區,隨著中原政治經濟文化的持續擴張和影響,隨著中原大一統的政治格局和地方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南蠻」的地理區域實際上已經囊括了整個東南亞。
而「南蠻文化」是數千年以來中國地區及其東南亞地區政治經濟民俗宗教地理生態等各種歷史元素演繹的結果,因此,「南蠻文化」的內容廣泛、內涵豐富、蘊含厚重、概念獨特,它是中國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遠古的楚辭,中古的古文運動和唐詩宋詞,近古的理學,無不顯示出南蠻文化的無窮魅力。
⑶ 蠻人代表哪個民族
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可見「中華」還是「蠻夷」都是個文化的概念而非血統的概念。
所以對於我們來說所有文化不同者皆謂蠻人。
⑷ 先蠻文化
先蠻,是一個時期的統稱,當時的生產能力低下,文明程度極低。先蠻文化是指先蠻時期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⑸ 蠻族藝術在歐洲興起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5世紀到11世紀是歐洲民族大遷徙的時期。公元5世紀,來自東方和北方的曰耳曼人和汪達爾人等游牧民族部落,大規模遷徙到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由於這些游牧民族尚處於氏族社會解體階段的生產水平,經濟文化遠落後於羅馬,被「高貴的羅馬人」稱之為「蠻族」或「野蠻人」。「蠻族」的入侵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他們摧毀了高度發達但已漸趨衰敗的奴隸制度,最終建立了新型的封建王國,確立了封建制度在歐洲的地位。他們在和當地居民混居後,帶來了質朴原始的土著文化,為西歐中世紀藝術向前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
⑹ 解釋蠻族
蠻族,(Barbarian),該詞在西方歷史中源於羅馬帝國時期未開化的部落和民族的稱呼,在當時,日爾曼人也屬於蠻族。在中國歷史中,蠻族一詞指涉非中原地區的、文化落後於漢族的民族,最早在先秦時代,「蠻」字僅用於指涉位於南方的的非華夏族群,後來才及於其他四周民族。
蠻我國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亦稱南蠻。殷周時分布於今長江中游及其以南地區。秦漢以來,仍以蠻泛稱南方少數民族。
巴主要分布在今川東、鄂西一帶。曾以今重慶為中心,建立奴隸制政權。
越亦稱百越、百粵。秦漢以前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以南。部落眾多,故有百越之稱。後逐漸與漢人融合,部分與今壯、黎、傣等族有淵源關系。
畲民今畲族的古稱。有關記載最早見於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福建、廣東、江西等省的山區。
羌最早見於甲骨卜辭。夏商時起,分布於今青海、甘肅、四川一帶。秦漢時,部落眾多,有先零、燒當、婼、廣漢、武都、越巂等部。後逐漸與漢族與其它民族相融合。今分布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後裔。漢代的發羌,與今藏族有淵源關系。
吐谷渾亦作吐渾。原為鮮卑族的一支。游牧於今遼寧錦縣西北,後西遷至今甘肅、青海一帶
⑺ 何謂"南蠻",它的地域劃分
南蠻是漢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現在也通稱南方人為「南蠻」。
南蠻在古代一般是指四川雲貴高原一代。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以南的大部由於文化落後,中原文化稱之為蠻.也就是今天長江以南的地域。
西漢末期,隨著對南方的開發,漢文化重心逐漸南移,蠻荒之地縮小。
東漢以後逐漸指代西南山區。
唐以後,隨著漢文化的發展,南蠻等詞以失去原本地域意義.
南蠻的民族成分相當復雜,大體可分為百越、百濮與巴蜀三大族系。百越族系分布於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百濮族系分布於今湖南、貴州一帶,巴蜀族系分布於今四川、重慶一帶。現今南方的少數民族大多由南蠻民族演變而來。值得注意的是:西蜀三星堆文明與南蠻是同一個祖先——祝融(燭龍)。
⑻ 戎、狄、蠻、夷 分別指的是哪些民族
那是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即:「南蠻、北夷、東羌、西狄」不是戎!即:南方的是蠻人,北方的是夷人,東方的是羌人,西方的是狄人!漢人在中原。
⑼ 什麼是蠻族藝術
公元5世紀,來自東方、北方的日耳曼人、汪達爾人等游牧民族,大規模遷徙到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最終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由於這些民族尚處於原始公社的生產水平,經濟、文化遠落後於羅馬,故被稱為"野蠻人"或"蠻族"。他們的入侵從另一方面推動了歷史的前進,他們摧毀了羅馬高度發達但已逐漸衰敗的奴隸制度,最終確立了封建制度在歐洲的地位,特別是在文化意識和藝術創造上為歐洲輸進了新鮮血液。
在蠻族藝術的遺物中,主要是手工藝美術品,大多是以金屬模鑄、錯鍍金銀、鑲嵌玉石、髹繪彩畫等手段製成的日常用品。例如,1939年在英格蘭東海岸的薩頓胡發掘出土的錢包蓋,據考定,它出自625-633年間東盎格魯人國王的墓葬。這個銅制的錢包嵌有寶石和琺琅裝飾,製作精緻、色彩美妙,在圖案設計中將抽象與具象的因素、固定程式與自由想像結合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兩旁伴有野獸的人形、鷹鳥組合以及野獸相鬥的纏繞紋樣,這些圖案設計的動機可以在遠古西亞的蘇美爾藝術和地中海地區的古羅馬藝術中找到根源,而此時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正處於轉向基督教的前夜,這種工藝品揭示出克爾特-日耳曼動物風格的來源和遷移狀況,在藝術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日耳曼民族的這些動物形態通常以金屬製品為主,但也出現在木製的或石制的作品中。或者在手抄本的插畫上。在挪威南部的奧斯堡出土了9世紀初期的一個木製獸頭,它是維金民族船頭的一個飾物,造型上表現出一種穩定的特點,顯示了與銅制的錢包蓋的一致性。在牙齒、鼻孔等地方充分展示出一種基本的寫實傾向,在獸頭的表面有一層交錯的幾何形花紋更明白無誤地揭示出它和金屬製品的親緣關系。作為一個船頭的飾物,它無疑帶有薩蠻教的色彩,象徵著避邪與祈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