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化到底有些什麼精神,我們該怎麼弘揚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產生很早。據《書·舜典》記載,舜曾要求其樂官做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和諧不僅是樂律的本質,而且是自覺追求的最高境界。《國語·鄭語》記載了西周末年史伯的話:「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和諧產生萬物,而雷同則不能使事物繼續發展;把具有不同特點的事物聯結在一起即「以他平他」,叫做「和諧」,而只把相同的事物疊加在一起,則新的事物不能產生,一切就完結了。比史伯晚200多年的齊相晏嬰則用「相濟」、「相成」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上述觀點。《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嬰在回答齊侯「和與同異乎」的問題時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先王之濟五味,和五聲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形象地用廚師做羹要調配不同的味道、樂師演奏要協調不同的聲音來比喻君主治理國家時,要傾聽不同的意見,「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就可以達到「政平而不幹,民無爭心」的和諧狀態。傳世本《老子》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孔子則更提出「和為貴」(《論語·學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的重要思想。《易傳·系辭下》也強調重和去同,主張多樣化的統一:「天下百慮而一致,同歸而殊途。」孟子強調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易傳》雲:「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乾·彖》認為:「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是和諧的最高境界,這樣天下自然吉祥。貴和是與尚中分不開的。古代兵家關於上下和諧的思想更加豐富。《孫子兵法》提出「上下同欲者勝」,「善用兵者,攜手若使一人」,《吳子》說:「昔之圖國家者,必先教百姓而親萬民。」《司馬法》說:「凡戰,三軍一人,勝。」《三略》說:「夫為國之道,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中庸》對和諧的概括更為精湛:「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體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達到「中和」狀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便各安其位,就都處於興旺的狀態。《論語·學而》雲: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中和」是道德的至高境界。以往把「中庸」歸結成平均主義、模稜兩可,或 「各打五十大板」的調和,實是誤解!「中庸」所強調的「中和」,當然包括必要的「折衷」、「調和」,但更重要的是強調協調、和解中的度,即分寸;強調在協調、和解各方面關系中要盡量的考慮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特點等等,要切忌「過猶不及」。
和諧是為了團結奮進,也是團結奮進的前提。如《國語·周語》說:「眾志成城,眾口鑠金。」《傳世本老子》說:「乘眾人之智者,即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者,即無不乘也。」而《管子》說:「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戰國策·東周策》也雲:「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中鑠金。」《呂氏春秋·本生》關於「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無不中」等思想,都強調了團結奮進的意義。
、重人輕神,以民為本
在科學未萌的遠古時期,由於對自身及宇宙萬物的無知,「神」的觀念的產生是很自然的事。人們曾普遍相信「天命」,但伴隨科學思想的萌生,「天命」觀念漸漸動搖,如《尚書·君奭》就稱:「天不可信。」於是「重人輕神」的觀念漸漸顯現,到西周,由迷信「天命」轉為「敬德保民」。雖然「祖先崇拜」也是一種迷信,但由崇拜「天命」到崇拜「祖先」,畢竟標志著人對自己在世間的主體地位的認識,對自身價值的肯定。由對死去的祖先的崇拜到對現實的活人的尊重,標志著中國人文思想的重大突破。到「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重人輕神,以民為本」的思想受到普遍重視。《左傳·昭公十八年》說:「天道遠,人道邇」,就體現出這樣的變化。而據《左傳·桓公六年》和《左傳·僖公十九年》記載,隋國的季梁和宋國的司馬子魚都說過「民,神之主也。」標志著「重人輕神」思想的確立。「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管子·霸言》)由此進一步認識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為本也。」(《晏子春秋·內篇》)孔子所說的「天下萬物,惟人為貴。」(《孔子家語》)因而「不語亂力怪神」(《論語·述而》),並強調「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智)矣。」(《論語·雍也》)「王者之道,厚愛其民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都說明了以民為本思想之普及。《禮記·緇衣》載:「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呂氏春秋·務本》稱:「宗廟之本在於民。」傳世本《老子》說:「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莊子·天運》也說:「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到孟子便明確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離婁上》)富有綜合創新精神的荀子也大聲疾呼:「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荀子·哀公篇》記載:「孔子曰: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把君與民的關系形象地比喻為舟與水的關系,是對民本思想的精確說明。後人多把這話誤認為出於唐太宗之口,不僅大錯,而且延後了千餘年。
補充:中國文化很多很多 我們作為龍的傳人應該堅守下去
B. 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
1、「人文」精神。炎黃時代已有其萌芽,以後孔子繼承了商周的人文精神,又有創造性發展。
其特徵是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通過自身的修養和學習,成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因而古代的人文精神特別重視禮儀,提倡德治,追求社會的和睦相處,並最終建立一個「天下為公」的世界。這些人文精神培育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堅忍不拔、敬老養老、救濟孤殘、勤儉治家治國等傳統美德。
2、「自然」精神。古代各個學派都從不同的方面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即「天人」關系。《老子》一書提出的「道法自然」,是中國傳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發點,強調要如實認識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觀想像。而《莊子》一書則強調人們應當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提出了保護生態平衡的卓越思想。
3、「奇偶」精神。我們的祖先在勞動實踐中創立了「陰」和「陽」這個哲學概念。當人們用這兩個概念來解釋自然和人事變化的時候,又在數字方面歸納出「奇」「偶」概念。例如從「無音」、「五色」「五味」中的「五」看事物的構成與變化。唐代後,中醫又受「八卦」說的影響。
奇與偶的離合,成為古代思維方式的一個顯著特徵。於是相生相剋、安危、動靜、盈缺、尊卑、知行等相對的概念便應運而生。孔子的「中庸」說、老子的「抑損舉補」理論等,都是這種「奇偶」變化的理論說明。宋儒所說的「一分為二」,也是奇偶的結合。觀察「一」,要看到它自身的「二」;最後又歸結為「一」,這時人們對於某事物才有了真切的認識。
4、「會通」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內個民族人民共同創造的結果,同時也吸收了外國的優秀文化,這種不斷吸納並完善的特質,就是「會通」精神。例如,西漢時期,儒、法走向了結合。以後,儒、道又走向了兼容,並吸取了佛學的精華。這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C.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與基本精神有哪些這個解釋很全面
1、中國文化的特徵:
第一,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第二,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第三,歷史悠久
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第四,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2、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
第二,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的確立,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內容的嬗變,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看目標的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
第三,剛健有為
剛健有為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們處理天人關系和各種人際關系的總原則,是中國人的積極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第四,貴和尚中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D. 中國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有哪些
1、包容博大的精神
中國文化是開放的文化,是海納百川的文化。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並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兼容的一個具體體現。
2、天下大同的精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凌弱小。今天中國提出的「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念,也是大同精神的體現。歷史上強大的中國,沒有主動侵犯小國。
中國版圖的擴大,是在回擊當時的外族侵略以及外族文化主動融入中原文化的結果。強大的明朝派遣鄭和下西洋,給各國送去的是絲綢、瓷器等各種物品。今天西方某些人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是他們以西方對抗和競爭性的思維、以自己愛好侵略的歷史來揣度以和諧大同為核心特色的中華文化的表現。
3、中庸的精神
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一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一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智、仁、勇」的結合才是完善的人格,而非強調一端,就是中庸精神的表現。「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就是中庸。「隨心所欲」但是「不逾矩」,就是中庸。
4、以民為本的精神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主之有民也,猶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唐朝的李世民就說過:「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毖。」進入現代的中國,「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宣示,也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以民為本的思想一脈相承的。
5、愛護他人和擔當社會的精神
「仁者愛人」、「兼相愛,交相利」,都是強調對他人的關愛。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真正的個人幸福,必然是與他人及社會整體的福祉相連。傳統文化中的「大人之覺」、「內聖外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等倡導,都是強調把個人的能量和才智運用到對整個社會幸福的追求之中。
范仲淹、文天祥……無數的仁人人士,都有擔當天下為民請命的情懷和為歷史記誦的感人事功。乃至古代賢明的帝王那裡「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的面對家國的態度,也都是這種擔當天下的文化精神的體現。
E.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
1四個基本精神
1.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
2.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3.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辮證思維
4.民惟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
2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基本精神.dox》
下載本篇文章
F. 紅色文化精神有哪些
紅色文化精神有軍民團結、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不怕艱難險惡的長征精神,改變作風、提高素質的延安精神。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北大荒精神。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攀科學高峰的兩彈一星精神。
紅色精神:
紅色精神是指共產黨的紅色精神,最早表現為一九一九年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百色這塊土地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里豐富地紅色資源蘊藏著巨大的精神財富,是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材。該站通過組織官兵到百色起義紀念館,百色起義烈士陵園、紅七軍軍部舊址、靖西縣革命烈士陵園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參觀學習,觀看了一幅幅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聆聽了一個個真實感的動人故事,讓官兵在了解革命戰爭時期先輩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中接受洗禮,實現精神升華,讓官兵在感悟祖國燦爛歷史文化中,培育愛國之情,激發報國之志。
G.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
H. 傳統文化精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還有很多學者都對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做過精闢的概括和總結。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