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國內兩座被譽「佛國」的城市,哪兩座城市呢
佛教文化在國內可以說是遍地開花,並且在很多地方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從東漢佛教傳入國內之後,慢慢的就能夠和本土的道教相提並論。但是再昌盛的宗教文化也有一個有的放矢,它會在一些地方有更大的影響,有更高的聲望,在另外一些地區的影響力自然就是要薄弱一些了。今天筆者要介紹的就是如今在國內被譽為「佛國」的2座城市。
千年佛國,自然有著非常豐富的佛教文化遺跡,其中包括橫崗山之上的佛家寺廟,這里也是武穴佛教昌盛的一個鼎盛點,另外還有浴佛井、龍湫寺等等。你認為武穴這個城市名稱還能再改回廣濟嗎?歡迎留言討論!
Ⅱ 目前中國內地哪個地方佛教最發達
要說佛教最發達的地方,應當是西藏。那裡有藏傳佛教,大乘顯宗與密宗法門都有,而且佛教教育發達,每個寺廟都是一個經學院,僧人得到良好的佛教教育。不像漢地佛教,除了佛學院,寺廟里沒有講佛學的地方,僧人的佛學水平不高。
但是西藏不是內地。內地佛教最發達的地方應當是佛教四大名山,即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華山、浙江的普陀山,分別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的道場,這四大佛教名山,香火比較旺。其中的五台山,個人認為是內地佛教最發達的地方。
五台山位於山西五台縣內,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是所有菩薩中地位最高的。不僅僅如此,五台山還是唯一一個青廟與黃廟並存的地方。也就是藏傳佛教寺廟與漢傳佛教寺廟並存的地方,在那裡可以得到良好的佛學教育。
Ⅲ 中國有哪些宗教文化景觀
佛教建築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築在初期受到印度影響的同時,很快就開始了中國化的過程。
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組成的嚴格對稱的多進院落形式。在主軸的最前方是山門——整個寺院的入口。山門內左右兩側分設鍾、鼓樓。中央正對山門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間穿堂形式的殿堂。穿過天王殿,進入第二個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軸上的是正殿,常名為「大雄寶殿」。正殿對於整個佛寺建築群體是中心建築物,它不論在建築體積和質量,都在其他單體建築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層樓閣形式。正殿後一進院落,常建築二層「藏經樓」。另外,多在主軸院落兩側布置僧房、禪堂、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樓的廣濟寺等都屬於這種類型。
小型的寺廟,一般只有一進院落——進山門迎面就是大殿,兩廂為僧房。
佛寺建築群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屬建築,如山門前的牌坊、獅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現存的佛塔都是磚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廣安門外遼代建造的天寧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門內元代建造的妙應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門明代修建的慈壽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覺寺金剛寶座塔(印度金剛寶座式);卧佛寺 在西山余脈聚寶山(壽安山)南麓,寺首創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壽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稱十方普覺寺。因寺內有元至順元年——二年(1330—1331年)鑄造的一軀釋迦牟尼涅盤銅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雲寺 在西山東麓,各組殿堂成階梯狀層層上升;始建於元代至順年間,初名碧雲庵,明代正德年間(十六世紀初)擴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規模擴建。
天寧寺塔 在廣安門外,是我國現存的密檐式磚塔中比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現存的這座塔是遼代建的。
二、喇嘛寺
喇嘛寺在我國信奉喇嘛教的是蒙、藏兩個兄弟民族,所以喇嘛寺的建築也因宗教內容的特點和民族的特點而和佛寺有所不同。
北京的喇嘛教建築是從元代開始出現的。
喇嘛教建築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和佛寺相近的宮室式木建築;另一種是屬於碉房式的砧石建築。北京的雍和宮和東、西黃寺都屬於前者,只有頤和園後山的一組喇嘛寺是碉房式的。
木建築的喇嘛寺仍舊採用了四合院式布局,寺廟前半部的山門、天王殿、大殿,都和佛寺差不多。但大殿以後的部分常有高大而雄偉的建築,在布局上也有所變化;例如雍和宮的後部採用三殿並列的制度,用復道將高大的萬福閣和兩側的永康閣、延寧閣連接起來,氣勢十分壯麗。
喇嘛教的塔不同於佛塔。它是由印度的 屠坡演化而來的。中國的喇嘛塔也有用為僧侶墳墓的,但建築在寺廟中的喇嘛塔,卻和佛塔的作用相同。
教堂的建築風格主要有羅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種。羅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一些大教堂普遍採用的建築式樣。它是仿照古羅馬長方形會堂式樣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築。巴西利卡是長方形的大廳,內有兩排柱子分隔的長廊,中廊較寬稱中廳,兩側窄稱側廊。大廳東西向,西端有一半圓形拱頂,下有半圓形聖壇,前為祭壇,是傳教士主持儀式地方。後來,拱頂建在東端,教堂門開在西端。高聳的聖壇代表耶穌被釘十字架的骷髏地的山丘,放在東邊以免每次禱念耶穌受難時要重新改換方向。隨著宗教儀式日趨復雜,在祭壇前擴大南北的橫向空間,其高度與寬度都與正廳對應,因此,就形成一個十字形平面,橫向短,豎向長,交點靠近東端。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徵耶穌釘死的十字架,更加強了宗教的意義。
拜占庭式建築的主要成就與特徵是穹頂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蓋穹頂,並把重量落在四個獨立的支柱上,這對歐洲建築發展是一大貢獻。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築。其堂基與羅馬式的一樣,呈長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頂由一巨大圓形穹窿和前後各一個半圓形穹窿組合而成。東正教教堂的特徵是堂基由長方形改為正方形,但在建築藝術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風格。東歐的教堂是突出穹頂,提高鼓座,使穹頂更加飽滿。現在蘇聯紅場上的華西里·伯拉仁內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築。其特點是中央一個大墩,周圍八個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個大小不一的穹頂。該建築是世界宗教建築中的珍品。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著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有巴黎聖母大堂,義大利米蘭大堂,德國科隆大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堂。
新教的教堂,各派教會亦有差異。總的來說,教堂建築比較簡朴,大都為長方形禮堂。內部由於重視講道,講台一般置於顯著地位。新教加爾文派的教堂甚至沒有聖像、宗教畫、彩色玻璃和聖壇。近期,歐美各國建築藝術呈現多樣化,宗教建築也擺脫舊的傳統風格,出現一些新的式樣。
第一,中國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國清真寺絕大多數採用中國傳統的四合院並且往往是一連串四合院制度。其特點是沿一條中軸線有次序、有節奏地布置若干進四合院,形成一組完整的空間序列:每一進院落都有自己獨具的功能要求和藝術特色,而又循序漸進,層層引深,共同表達著一個完整的建築藝術風格。
第二,中國化的建築類型。內地清真寺的結構體系和建築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國的特點。這些特點突出表現在大門、邦克樓和禮拜大殿等主要建築上。
甘肅及西南迤西一帶清真寺,一般也多用三五開間的大門,大式大木結構。大門上起樓,多為三數層木塔式建築。大門前時常利用前檐柱作為木牌坊三門,帶八字牆及斗栱等。這種大門既是清真寺的標志和出入口,又可以起到邦克樓的作用,一物三用。
中國大木起脊式的禮拜大殿。內地清真寺的禮拜大殿及主要配殿,通常都是大木起脊式建築,用斗栱。大殿一般由前卷棚、大殿殿身、後窯殿三部分組成。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頂,上面用勾連搭的形式連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統一而又起伏靈活的大殿建築。大殿的平面型制多樣化,有矩形、十字形、凸字形、工字形等。後窯殿一般不採用磚砌圓拱的早期做法,而是亦木亦磚,搭配使用。後窯殿的式樣更是百花齊放,有單檐、重檐、三重檐的十字脊或各種亭式脊,變化甚多,不勝枚舉。
第三,中西合璧的建築裝飾。豐富多彩的建築裝飾,是中國清真寺建築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清真寺建築的鮮明特點之一。不少清真寺都成功地將伊斯蘭裝飾風格與中國傳統建築裝飾手法融會貫通,把握住建築群的色彩基調,突出伊斯蘭教的宗教內容,充分利用中國傳統裝飾手段取得富有伊斯蘭教特點的裝飾效果。
第四,富有中國情趣的庭園處理。中國清真寺大多具有濃厚生活情趣的庭園風格,反映出中國穆斯林不避世厭俗、注重現實的生活態度。他們在寺院內遍植花草樹木,設置香爐、魚缸,立碑懸匾,堆石疊翠,掘地架橋,大有「小橋流水」的園林風味。試想,人們在完成嚴肅的宗教功課之餘,漫步庭院,觀賞那裊裊香煙、吐芳花木,站在小橋聽流水潺潺、賞金魚游嬉,內心該是何等欣慰。
第五,中國清真寺的伊斯蘭教特點。無論其如何花樣繁多,也無論其如何大量吸收中國傳統建築手法,中國清真寺都必須嚴格遵循伊斯蘭教建築的一些基本原則,具備伊斯蘭教建築的某些特點。
Ⅳ 中國宗教信仰最多的城市
在大多數城市都有信仰宗教習慣,我的阿姨信的是天主教,她就是在廣東的。
北京,外國人也多啊,他們都信基督或者天主
Ⅳ 中國十大寺廟分別坐落在哪個城市
第一名:白馬寺,洛陽市
第二名:大昭寺,拉薩市
第三名:法門寺,扶風縣城北十公里的法門鎮
第四名:關帝廟,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關
第五名:晉祠,山西
第六名:孔廟,曲阜城中心
第七名:拉卜楞寺,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城西
第八名:少林寺,河南嵩山
第九名:塔爾寺,湟中縣魯沙爾鎮,距西寧40公里
第十名:懸空寺,山西恆山
Ⅵ 中國的哪個城市最具有文化氣息
是北京。
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數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歷史孕育了故宮、天壇、八達嶺長城、頤和園等眾多名勝古跡。
1.宗教
北京地區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萬,約佔北京市4%。信仰的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其中佛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對北京的歷史、文化、藝術產生過較大的影響。北京現有宗教活動場所達100多處。
2.傳統建築
北京在歷史上曾為六朝都城,在從燕國起的2000多年裡,建造了許多宮廷建築,使北京成為中國擁有帝王宮殿、園林、廟壇和陵墓數量最多的城市。
3.皇家建築
北京故宮,明朝時叫大內宮城,清朝時叫紫禁城,這里原為明、清兩代的皇宮,住過24個皇帝,建築宏偉壯觀,完美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存最大的宮殿,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天壇以其布局合理、構築精妙而揚名中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的地方。
4.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東西廂房圍繞中間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傳統住宅的統稱。北京四合院源於元代院落式民居,是老北京城最主要的民居建築。
5.廟宇
北京現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雲居寺、八大處等。道教的白雲觀等。伊斯蘭教的北京牛街禮拜寺等。藏傳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宮等,天主教西什庫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門教堂等。
6.京劇
京劇是中國國粹。京劇的源頭還要追溯到幾種古老的地方戲劇,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戲班——三慶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後進京獻藝。徽班常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演出,於是,一種以徽調「二黃」和漢調「西皮」為主,兼收崑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戲精華的新劇種誕生了,這就是京劇。
7.飲食文化
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居內地之首。北京的風味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用料講究、製作精細,堪稱有口皆碑。
Ⅶ 中國宗教信仰最廣泛的是哪個省份
河南,青島,西藏,甘肅 ,等,,,,,,,,。其實哪裡都有宗教信仰,不知道 你說的「廣泛」指的是門派?還是,,,,?說到廣泛光基督教的分支就上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