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文化力

什麼是文化力

發布時間:2022-07-07 03:16:43

⑴ 什麼是民族文化力

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具有悠久歷史而光輝燦爛的文化,它博大精深,澤被東西,充分顯示了炎黃子孫的無窮智慧和寬廣胸懷。西方文化是以古希臘及希伯萊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輝煌文化,充分表現了西方民族奔放、進取、民主、自由的獨特性格。這兩種文化,都是人類優秀文化,它們互相滲透,互相促進,為整個人類文明的演進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文化構成看,中國當代文化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明代以來吸收的西方古典文化和西方近現代資產階級文化;五四運動以來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可見,中國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僵化的文化系統,而是一個充滿了活力的開放的文化系統,它「是在主體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汲取內外多維文化的營養,在開放的溶匯中發展。即以本位文化為基礎,大量汲取、溶匯異質文化的精華,以對異質文化的開放,促進本位文化的開拓。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文化是一種多維開放的動態結構。」(鍾明善 朱正威
主編《中國傳統文化精義》第8頁,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尤其是19世紀以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擴張,「全球一體化」的加速,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也在加速,以致到了今天,中國文化中的西方因素就十分豐富。下面,我們試從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角度,看一看西方文化因素的存在及其影響。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獨立發展的體系,有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具有空間上的統一性、時間上的連續性。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時空統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強調整體至上,人倫道德,中庸和諧。.....具有非宗教性的人文精神,具有泛道德性的理想追求,具有儒道互補,內聖外王的完善性。」(董廣傑著《龍的傳人與龍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透視》第11頁,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年版)同時,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又有強大的自我更新的機制與能力,19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就是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將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將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相調節、相整合、相超越的更新自我的顯著表現。

這里所說的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指的是19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科技文明轉變的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隨之發生的深刻變異。在這一長期的尚未完成的轉變過程里,無疑近現代西方文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方文化的不斷楔入,給中國文化帶來了深遠而巨大的震盪。

丁守和先生說得好:「近代西方文化是伴隨著血與火湧入中國的。因而西方文化的沖擊帶有強烈的侵略性質,中國被迫打開大門,承受西方文化,則具有明顯的屈辱、被動和非自覺性。一是從天朝上國的尊崇地位,淪於落後挨打的屈辱地位;二是從優越發達的文化傳播,轉入被迫接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三是從積極主動的文化交流,轉入消極被動的文化選擇。這就使中國文化步入近代歷程的時候,蒙上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正義理性的道德因素,同走向世界,適應世界潮流的發展產生矛盾,從而加深了中國固有文化向現代化轉變的艱難性。」(湖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所主編《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第110頁,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中國文化沒有在自己的社會內在發展中走向近代,而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引起變化,在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矛盾沖擊的過程中,互相會通融合,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與傳承,而形成新的文化。中國當代文化就是近兩百年來中西文化矛盾與交融的結晶,當代中國文化的各個領域都活躍著大量的西方文化因子。

⑵ 什麼是文化影響力

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2)什麼是文化力擴展閱讀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

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⑶ 什麼是「文化實力」

文化是綜合國力中的軟實力。張國良委員說,文化安全是國家穩定發展的精神前提,
繼資源、管理、科技和人才競爭之後,當今世界已經開始了第五輪競爭,即文化戰略的競爭,文化正在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

⑷ 文化力的簡介

本書除了《緒論:文化力是軟實力的核心》外,共分21章,內容包括文化元素力、文化潛移力、文化吸引力、文化影響力、文化競爭力、文化創造力、文化生產力、文化思維力、文化先導力、文化孵化力、文化和諧力、文化和合力、文化微調力、文化平衡力、文化鈍感力、文化形象力、文化破壞力、文化安全力、文化揚棄力、文化凝聚力、文化永恆力。

⑸ 什麼是文化力量

《文化是一種力量》是一本2013年湖北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洪宇。

主要講述了這本書由文化、文化系統與文化學研究,文化的歷史、傳統與變革,中外文化人物及其貢獻,文化建設與文化繁榮四大部分組成,《文化是一種力量》收錄了作者多年來對文化領域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探索的成果,從理論到實踐等層面提出了一些創見。《文化是一種力量》由周洪宇所著,「文化,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是以人的活動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動所創造的產物。」這個定義強調了文化是人的產物而非其他動物的產物。文化為人類與生俱來之物。文化的本質關聯到人的本質。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本質是有意識有目的活動(勞動實踐)。人類的活動(勞動實踐)使主體客體化,也使客體主體化。

⑹ 什麼是文化生產力 淺談讓文化成為生產力

文化產業視域下的文化生產力是社會整體生產力的一部分,從生產力理論出發對文化生產力進行研究是從普遍性到特殊性的研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什麼是文化生產力,歡迎閱讀。
什麼是文化生產力
即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能力。文化生產力在當代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構成文化生產力的兩個方面。文化產業的水準反映文化事業的發展程度,沒有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為基礎,沒有原創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識產權,文化產業不可能發展;同時,如果沒有發達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會缺乏動力、缺乏資金,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也會遭到削弱。要像透過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來發展物質生產一樣,要透過不斷地進行文化體制改革來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文化生產力還應當包括文化生產的溢出效應。文化生產力的發展將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例如廉政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對政治發展的促進,先進管理理念、最新知識的傳播對經濟發展的促進,對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國先進文化的傳播對文化發展的促進,公益文化的傳播對社會發展的促進,生態文化、節約文化的傳播對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促進,等等。這種現象符合馬克思主義關於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原理
淺談讓文化成為生產力
文化是人的文化,離不開人類,特指人類社會的意識形態,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作為企業,企業文化固然重要,因為有人就一定有文化,像類似我們這樣的以生產為主的企業生產基地,更是以人為本,文化自然必不可少,要讓文化成為生產力那比起生產技術、生產設備、產品原料等緊乎生產的東西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理。
企業文化就像一根具有巨大能量的彈簧,不理它,它可以靜靜的在那裡就是一根卷了圈圈的鐵絲,如果去拉它,讓它發揮作用,那麼它可以彈到無窮大,發揮它的巨大力量。那麼這根彈簧拉大,可以大到隨時激勵員工,增強大家的積極性,傳播企業正能量,它要是靜靜的在那裡,可以小到不去關注它,只顧生產,當然這不是不可以,一定可以,那麼長期下去可能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缺乏靈性,缺少精神意識,人沒有靈魂,沒有精神隨時都有可能倒下,企業也不例外,那麼文化就是支撐企業生存的精神支柱,要讓文化成為生產力,帶動生產發展,人必須要有精神。
如何使人有精神?就是文化活動的落實到位,讓企業目前擁有的企業文化項目時報刊登、板報宣傳、文化幹事工作等等發揮彈簧的作用,使企業有企業靈魂,使企業的每位員工有積極的個人靈魂,把企業的正能量通過有效的宣傳逐層送到員工的心中,提高員工的各方面的意識,讓員工在工作之餘有心和有平台去學習和了解更多的生產及生活知識,豐富他們的生活,提高他們的思想意識,綜合素質以及精神境界,讓他們能夠切切實實感受到企業的溫暖,員工的心情愉悅了,工作起來自然得心應手,團隊凝聚力會大大增強,這些無疑就是文化推動生產發展,那麼文化則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力。
生產力簡介
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1-3]
定義
生產力狹義指再生生產力,即人類創造新財富的能力。從橫向來看,生產力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從縱向來看,生產力分為短期生產力、長期生產力;從層次來看,生產力分為物質生產力、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是生產系統的功能,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社會文化制度體制環境,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就是組成生產力系統的要素之間的關系。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快;生產力系統的結構如果不對稱,生產力發展速度就慢。生產力系統結構的對稱程度決定生產力的發展速度,所以生產力發展是主客體相互作用、資源再生的結果,是社會系統的整體功能。生產力發展是增長向發展轉化的中間環節。[1-3]
釋義
按照恩格斯的觀點,從本原看,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古猿通過勞動轉化為人產生勞動生產力,是生產力形成的標志和歷史上的開始。所以,生產力就是人實際進行生產活動的能力,也是勞動產出的能力,是具體勞動的生產力。生產力的表現是生產中的主體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的結果的存在,即勞動產物。按主體性質的不同,生產力可分為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
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生產力的研究是分兩塊進行的。一是工藝學對生產的物質內容的研究,把握物質世界的物質運動以及人本身的生理運動及其實踐模式。這就是以生產力實踐科學為依託的各門自然學科。二是生產力理論科學。後者對生產力運動方式和運動構造進行研究。這一方面的工作內容是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的結果,如涉及地理學、文化學、考古學,因此不獨是自然科學,而同時囊括了社會科學的一些基礎領域。

⑺ 什麼叫文化力校園文化力與學校發展是什麼關系

文化力就是文化作用於人所產生的效應,也可以說是文化中存在的力量。精神力、道德力、輿論力等等都是文化力的具體形式。文化力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凡有組織,就會有一定的組織文化;只要存在文化,就存在相應的文化力。

關系:http://www.e6.com/gxfc/ShowArticle.asp?ArticleID=2587

資料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

⑻ 企業競爭有哪三力,文化力的作用是什麼

企業文化的主要功能
1.導向功能
企業文化能對企業整體和企業每個成員的價值取向及行為取向起引導作用,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企業成員個體的思想行為起導向作用;二是對企業整體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起導向作用。後者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企業文化便員工潛移默化地接受本企業共同的價值觀,人們在文化層面上結成一體,朝著一個確定的目標而奮斗獻身,這樣,那些繁復瑣悄的規章制度反而顯得不怎麼重要了。
2.約束功能
企業文化是無聲的號令、無形的管制。企業文化對企業員工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作用。企業文化的約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約束,而是一種軟約束。軟約束產生的依據在於人的文化性和社會性,任何一個作為組織成員的人都有一種心理需要,那就是自覺服從基於組織的根本利益而確定的行為規范和准則。員工在企業中的行為如果得到承認和贊許,就能獲得心理上的平衡與滿足,相反,就會產生挫折感與失落感。這種約束會造成強大的使個體行為從眾化的群體心理壓力和動力,使企業成員產生心理共鳴,繼而達到行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
企業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當一種價值觀被企業員工共同認可後,在特定的文化氛圍之下,員工們通過自己的切身感受,產生出對本職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對本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員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行為與整個企業聯系起來,從而使企業產生一種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發揮出巨大的整體效應。
4.激勵功能
企業文化具有使企業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高昂情緒和奮發進取精神的效應。企業文化把尊重人作為中心內容,以人的管理為中心。在 一種「人人受重視,個個被尊重」的文化氛圍中,每個人的貢獻都會及時受到肯定、贊賞和褒獎,而不會被埋沒。這樣,員工就時時受到鼓舞,處處感到滿意,有了極大的榮譽感和責任心,自覺地為獲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瞄準下一個目標。企業文化給員工多重需要的滿足,並能對各種不合理的需要用它的軟約束來調節。所以,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准則會形成強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驅動力,成為員工自我激勵的一把標尺。
5.輻射功能
企業文化是一團很好的酵母、一種熱力強大的輻射源。所以當企業文化一旦形成較為固定的模式,它不僅會在企業內部發揮作用,對本企業員工產生影響,而且也會通過各種渠道(宣傳、交往等)對社會產生影響。

⑼ 文化的三力是什麼

文化「三力」,,即文化凝聚力,文化創新力和文化競爭力。

⑽ 怎樣理解文化力是綜合國力的一種體現

●文化生產力在當代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目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的發展,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勢產業的地位,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的優勢尚未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優勢
●十六屆四中全會特別強調以創新的精神領導各方面的文化建設。這種創新的精神體現在提高引導輿論的能力上,注意媒體既是黨的意識形態工具,又是表達民意、反映民情的載體,提出輿論宣傳要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

由於文化發展在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由於文化生活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的重要地位,引導、駕馭、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能力成為衡量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尺。正因為如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成為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討論的重要內容和《決定》的組成部分.
人類發展到今天,一國的文化再也不可能在封閉或守成的狀態中得到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了科技革命、市場經濟和全球化進程,也就把中國文化建設置於一個更加開放的全新的經濟政治社會環境之中。在去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曾經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社會環境、傳播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們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善於在更加開放的環境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段話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當今文化現實的清醒認識。十六屆四中全會以「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的特點,從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宣傳輿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學文化教育五個方面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了我黨研究文化建設新情況、解決文化建設新問題的總體思路。其中有幾個特點值得關註:
――高度重視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問題,積極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也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依據這一科學認識,面對國際國內兩方面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盪,思想文化、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多元並存、新舊交替的文化現實,全會強調,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同樣不可置疑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是與它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緊密相連的。馬克思主義要能夠指導實踐,就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因而,全會強調,要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大力營造理論創新的社會環境,用理論創新的成果指導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
――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決定》鮮明地提出「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命題。文化生產力在當代不僅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構成要素之一,而且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兩翼,是構成文化生產力的兩個方面。歸根結底,文化產業的水平反映著文化事業的發展程度,沒有高度發達的文化事業為基礎,沒有原創性的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識產權,文化產業是不可能上水平的;同時,如果沒有發達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發展就會缺乏動力、缺乏資金,民族文化的競爭力、影響力也會遭到削弱。目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仍然滯後於經濟的發展,在進行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承,實現文化認同和社會整合,培養和塑造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方面還有著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國文化產業仍處於弱勢產業的地位,我國文化資源和文化市場的優勢尚未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優勢,我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在國際國內文化市場中所佔有的份額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針對這種現實,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促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國際影響力」。可以預見,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即將加快,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即將來臨。
――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特別強調以創新的精神領導各方面的文化建設,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的要求。這種創新的精神體現在提高引導輿論的能力上,注意媒體既是黨的意識形態工具,又是表達民意、反映民情的載體,提出輿論宣傳要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積極開展輿論監督。正視互聯網等新型傳媒的出現導致媒體全球化,信息渠道多元化,信息傳播的范圍、速度、效果都顯著增大和提高的現實,提出重視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引導,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和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快速反應機制,建立健全互聯網等新型傳媒的管理體制和隊伍建設,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等建設性要求,以保證我黨始終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
這種創新的精神體現在努力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上,提出堅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社會群體的思想問題,鼓勵先進和照顧多數、統一思想和尊重差異、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新思路;體現在對教育和科技在社會生活中的優先地位的認識上,要求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充分發揮教育和科技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針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滯後的問題,特別強調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提高基層特別是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服務能力;體現在黨決心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上,全會把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條件。要求激發各行各業人們的創造活力,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信號。因為創造力是文化繁榮的源泉,一個富有創造活力的社會必然是高度文明、民主與富強的社會。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文化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