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日本文化最重要的是吸收了其他很多國家的文化,並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特點:矛盾性。最明顯的就是日本的禮儀和人際交往的關系......日本人在人際交往方面很開放,而禮儀有十分嚴格,就是它的保守性
㈡ 日本文化有哪些特點
關於日本文化的特點,引用湯重南老師的觀點來說,日本文化就像一個「洋蔥頭」,你一層一層的剝下去但就是找不著其內核。日本人善於學習,更善於將學習的東西與自己的本土文化與自身相結合,並使其成為自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學習的角度上講,這一點是中國需要向日本學習的。由於受到自身地理環境的限制,日本民族在形成中不自然的會對強者產生崇拜,從古代的學習中國到近代的脫亞入歐學習西方,日本始終能夠保持自身的學習。但是日本文化中又有一些糟粕,基於崇拜強者的思想,日本文化中產生比較奇怪的要素。軍國主義、剖腹死亡哲學以至於情色產業等等都可以從其民族特質中找到根源。建議你去讀讀湯重南老師的《日本文化與現代化》一書,個人認為這本書十分深刻的剖析了日本文化的變遷和發展,讀後絕對能給你重大的思考。
㈢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徵
日本民族是有獨特個性的民族,日本文化的特點也極其明顯。其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再看其語言文字,既有中國借來的漢字,又有獨創的平片假名,近年來又大量增加了羅馬字,如此復雜的文字世界罕見。日本文化產生「多重性」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日本人對異國文化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對本國文化也具有異常的保護心理。身居島國,不受外侵,根據自己的需要有目的地吸收外來文化,這也是日本人長期養成的性格特點。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有一句話說:「地が変われば品変わる」(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意思是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筆者在駐日使館工作期間,因公到過日本許多地方,南自沖繩北至北海道,對日本人的衣食住行等文化氛圍均有切身的感受,覺得沒有明顯的差異。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日本化
日本人具有模仿和改造的天賦,具有把外國文化轉化為日本獨特文化的能力。早在平安時代,日本人就以中國的漢字為基礎創造了自己的假名,完善了日語的書寫形式。
鐮倉佛教也是日本人把佛教改良為日本佛教的例證。6世紀,即鐮倉時代佛教傳到日本,當時的佛教大師法然和其弟子親鸞根據日本人的信仰習慣改良了外來佛教受到廣大民眾的青睞,深化了日本的宗教活動。
到現代,日本文化成為了世界各國文化的結合體,借鑒外國的東西,經過精心改良,已是[不和不中不洋]的第三種產物,具有日本獨特的風格。舉一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日本人對中國菜情有獨鍾,以橫濱中華街為代表的中華餐館數不勝數,品其味道,雖然早已失去了中華的原味,可是卻完全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為此日本人津津樂道中華料理的妙處。我國國內也有很多日式餐館,我們對日餐的要求就兩個字,那就是「正宗」,追求原汁原味。在日本,對外國菜追求原汁原味的想法基本不存在,只要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是「正宗」。日本有一個著名的餃子連鎖店叫「王將(おうしょう)」,其店鋪遍布日本全國各地,物美價廉,深受大眾歡迎。其實,中國人一看就知道,那不叫餃子,在中國叫「鍋貼」,只是和中國的鍋貼相比,個頭小了點兒,餡少了點兒,可是日本人一直認為這就是中國的餃子。
我們在借鑒外國時,以前常說的一句話是「洋為中用」,意思是說對外國的東西不能生搬硬套,要結合國情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為己所用。在這個問題上,日本人雖然嘴上沒這么說,但是可以說日本人做得恰到好處,仔細觀察一下,所有來自外國的東西,無一不經過加工改良據為己有了。這也是日本文化的明顯特點之一。
4.現實性
日本人是最重視現實利益的,這點集中表現在宗教信仰方面。信仰宗教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心一定要虔誠,還有一個大忌,那就是不能同時信神又信佛,如果同時信奉神和佛,遇到災難那就神和佛都不會幫你,說不定還會遭到報應,「一仆二主」一般來說是不會有好下場的。但是,日本人信奉宗教的原則卻是兼而得之,很多人同時信神又信佛。據統計,日本近1億3千萬人口,信仰宗教人數卻多達4億之多,說明很多人屬於「一仆二主」。其實,日本人自己心裡也明白,這種違反常規的做法,信也等於不信。事實上,除少數人以外,日本人的絕大部分是不信教的,這樣做只不過是一種精神寄託,遇事感到心安。比如,高考前很多考生都要到神社或寺院禱告、求簽,如果求了個上上簽,那就增強了信心,如果求的是下下簽,據說只要把它拴在旁邊的樹上,就可以逢凶化吉。總之只要你去拜了,禱告了,花上500日元(求簽一般需要500日元),就會心安理得,永保平安。 日本人過年時,有一個重要日程,那就是新年鍾聲響過之後都要去神社參拜,日語叫做「初詣(はつもうで)」,新的一年來臨,第一次參拜神社,這已經成為了日本人的固定習慣。有一年,我在日本趕上了新年,抱著入鄉隨俗的想法,新年鍾聲過後也去了駐地附近的神社,到了一看,那真叫逛廟會,人山人海,擁擠不堪,據說很多人早在2—3個小時之前就已經排隊靜候了,可見日本人為了自身的現實利益向神佛討個平安的心情是何等的迫切!
眾所周知,日本人在科學研究方面,一貫輕視理論研究,而十分重視應用技術的開發,在規格改良和質量上下功夫。這也是考慮現實利益的集中表現。
以上簡要歸納了日本文化的主要特徵,其實,因為日本人不僅大量吸收了東西方的先進文化,同時還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傳統,現象比較復雜,以上四點實難概觀。
㈣ 日本文化有哪些特點
日本民族是一個勇於和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過吸收、選擇、融合外來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文化時代,當時的日本是一個狩獵國,擁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徐福人海東渡對日本社會變革及文明進步起了推動作用。公元3世紀至公元7世紀渡來人源源不斷地將大陸先進文明帶進日本。日本對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時代達到高潮。在長達千餘年的對大陸文化的借鑒中,日本把大陸文化變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後使大和文化日漸豐盈起來。二戰後,美國文化又滔滔湧入。這三次外來文化對日本的沖擊過程也是日本貪婪的吸收過程,日本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將傳統與現代、外來文化與自我文化有機地結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雜文化」。
㈤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啊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
比如:日本沒有一個地方不把「刺身」(生魚片)和「お壽司」(壽司)作為美味佳餚的,也沒有一個地方不吃「生卵」(生雞蛋),不喝「味噌汁」(大醬湯)的。狹窄的國土,眾多的人口,日本人長期以來養成了重視集體和國家的習慣,可看成是形成日本文化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5)日本現代文化有哪些特點擴展閱讀
在日本,櫻花被視為吉祥之物。在傳統的婚禮等喜慶場合,經常要飲用一種在鹽浸的櫻花瓣里加入開水的櫻花湯,便是取櫻花的吉利之義。櫻花盛開的四月,也正是入學、就職的時節,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因此櫻花又代表了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形象。
除此之外,在日本到處都是用櫻花命名的街道、車站、市鎮、商標、飯菜、茶點、湯飲。
文學家寫詠櫻詩,畫家繪櫻花圖,音樂家譜贊櫻曲,銀行印出櫻花圖案的鈔票,工場制出櫻花工藝品,電視台以櫻花為背景作節目,還特別辦了報告櫻花開放動態的專欄等,櫻花的魅力和影響力滲透到了日本人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日本也稱為「櫻花之國」。
㈥ 日本文化的文化特點
無論日本和中國在歷史上文化交流是多麼頻繁,相互影響是多麼深遠,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還是有它的許多特點,有許多既不同於中國,又不同於西方的發展規律。在日本文化(包括性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看起來是很矛盾對立的現象,可是又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東亞文化,這種情況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所以美國哲學家穆爾認為,日本文化是「所有偉大的傳統中最神秘的,最離奇的」。
這種矛盾與統一首先表現在文化的吸收性和獨立性方面。
從歷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時間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國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權崩潰、明治維新開始後,日本進入了「文明開化」時期。在這個時期,日本按照11個世紀前全盤接受中國文化的方法引進西方的文明,並取得了巨大的效果,為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奠定了基礎。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要受許多因素的影響,該國的和外國的歷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對日本文化起過作用,日本在變化,但是卻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以上這種情況可以從日本社會的許多現象看出來。電視、空調、汽車、電腦、出國度假等已深深地滲入了日本的普通家庭,日本人的生活表面變得無可辨認了。盡管如此,在現代化的帷幕背後仍舊保留了許多屬於日本本土文化的東西,從深層分析看,日本仍是一個傳統的國家。例如,他們愛吃生冷的食物,比較崇尚原味;喜好素淡的顏色和天然情趣;家族勢力、家族意識和集團意識很強;民間信仰和巫術特盛;
女子對男子的溫順和依賴;想發財,能發財,但發了財以後又不知所措;等等。
這種矛盾與統一又表現在文化的輸入與輸出方面。
日本是個十分重視也十分善於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的民族,從7世紀的「大化革新」大規模地輸入大唐文化,到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相比較而言,中國在歷史上就不太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固然是一種優勢,但是如果只注意輸出而不重視輸入,不重視從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吸取營養、不斷地發展自己,那麼這種優勢也會走向反面。
隨著日本經濟的高度增長,日本向外推銷自己文化的意識越來越強烈,而且提出了戰略性的口號,那就是曾任日本首相的中曾根康弘所說的「國際化」。在這方面,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據90年代的一份統計資料說,由日本官方機構主持的海外文化交流項目,諸如邀請或派遣學者、留學生,開展大型文化活動等等,每年的經費預算為10億日元。日本外務省所屬的國際交流基金,鼓勵、資助的主要是和日本有關的項目,例如國外的日語教育,日本文化和文學著作的研究、翻譯和出版,或與此相關的文化活動。政府的這種大投入推銷該國文化的舉措收效顯著。日本的茶道、花道之所以享譽世界,日本的文學作品之所以有眾多語種質量較好的譯本,和這些舉措是有密切關系的。
還有一個矛盾統一的方面是日本舊時的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
在日本古代,不論政府如何強調外來文化,可是民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還是有所保留。例如,在平安時代(公元794-1185年)大力提倡大唐文化的時代,日本所有的文人男子都用漢語寫作,但是婦女不這樣,結果她們成為日本本土文學的先驅。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人們可以在政府准許、控制的許多地區的界線內隨心所欲。在那裡,男扮女裝的演員、男性賣淫者、妓女、木版畫家都能取悅於神。江戶時代的城市民間文化,尤其在比較繁榮的17世紀,和這個狹小的享樂世界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許多作家、音樂家、演員、畫家都出入於或活躍於這個受官方蔑視、可是卻深為平民所喜愛的「淫盪世界」。暴烈的娛樂和荒誕的色情在官方的嚴格控制下仍舊成為人們發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不論時代如何變遷,這類文化的根本性變化很小,對這個現象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最後,這種矛盾統一又表現在對性的文雅和粗俗方面。
應該認為,總的說來,日本民族是一個文雅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輕柔、溫順、禮貌而且溫和」,他們是以「溫和的人的感情」而不是以「乾巴巴的、生硬的理論思想」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和大多數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更受感情的約束。例如,當兩個人爭論時,西方人往往生氣地說:「你難道不明白我說的意思嗎?」而如果是日本人,他會將怒火和不悅隱藏在禮貌的面具之下,說道:「你難道不明白我的感情嗎?」從總的看來,日本人比較寬容,常常用不同的方式維持表面的和諧,沖突總是被一層溫和的、禮貌的面紗所掩蓋。
這種文化現象當然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表現在男女的性問題上。在日本男女的性交往過程中,即使是嫖妓,人們也講究規矩,講究禮貌,把最粗鄙的性動作用一層文雅的外衣遮蓋起來,否則怕被別人看不起,而絕大多數日本人是很要面子的。在這方面,似乎和中國古人所提倡的「溫、良、恭、儉、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不同的地方是,日本人更重視把這種態度形成一種外在的禮節,而且還存在形成鮮明對比的粗獷、暴烈的一面。
㈦ 日本文化特點有哪些代表
東經答:提到日本旅遊,首先想到的就是富士山了,日本人認為「登上富士山頂是英雄」,很多人以登上富士山為榮。蘊含著日本文化特點的富士山像巨大的磁鐵,具有神奇的魅力。日本料理也是代表日本文化特點的符號之一,壽司和海鮮刺身都是日本料理的基本食材,刺身也就是生魚片,生魚片又稱魚生,是以新鮮的魚貝類生切成片,蘸調味料食用的食物總稱。生魚片起源於中國,有著悠久的日本文化習俗歷史,在日本是很受歡迎的食物,它特有的烹飪方式和一絲不苟的烹調精神吸引了眾多好奇的目光。日本文化特點習俗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多地少,可以居住的土地面積非常少,日本房屋木質的建築和裝飾充滿了古韻日本文化特點,精細小巧滿足了日本人的生活使用習慣。日本人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將狹窄擁擠的空間,營造成溫馨舒適的家。
㈧ 現代日本的文化特色是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與刀。在日本有著名的
"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
中國傳入日本的格鬥運動。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僅使用拳和腳,與其它格鬥運動相比,是一種相當具有實戰意義的運動形式。
㈨ 日本文化有什麼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的歷史文化影響,尤其是深受盛唐時期的文化影響,從古至今,日本文化的發展雖然保留著自身的很多特點,但是還是有很多文化與中國的文化有相同之處。比如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日本主要信神和信佛,而且很虔誠,而日本的佛教最開始是從中國的唐朝時期傳入的。
貓在日本的文化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其實,早期的日本是沒有貓的,一直到平安京時期遣唐使從唐朝帶回了貓咪,貓咪才算是正是步入日本。在那時,日本的貓咪是非常少的,一般都被養在宮廷中,平常人甚至都見不到貓咪,只聽過在宮廷中有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正因如此,所以相較於其他動物,民眾心中,貓咪的地位會更尊貴,也更受追捧。
而且當時貓還肩負著保護在日本正倉院的經書的重任;因日本人篤信佛教,而且鑒真在日本也像神一樣的存在,所以很多人也信奉保護經書的貓能帶來好運,因此貓被賦予了靈化能力,這這些都慢慢形成了各大寺院的貓的御守文化,這就是正倉開運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