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文化遺產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等。
一、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始建於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2022年2月,由邁點研究院獨家發布的「2022年1月全國5A景區品牌100強榜單」火熱出爐,平遙古城景區名列5A景區品牌100強第4名。
❷ 山西文化有哪些
說到山西文化,首先要提的是三晉文化,山西歷史從舊石器時代發端,歷經堯舜禹和夏商周
數千年的演進,到晉國和三晉時期已經形成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顯著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山西成為戰國法家、縱橫家、名辯家和兵家的發源地,也是先秦早期儒家的重要支脈,由此形成蔚為大觀的三晉儒學。這些進步思潮同處於百家爭鳴的時代,不僅有相互的砥礪和激盪,也有相互的補充和促進,共同創造了具有進步特色的三晉文化。
三晉文化中又誕生出出晉商文化 晉商是指山西(中國中原地區的一個省)商人,山西的簡稱為「晉」。晉商首創了中國歷史上票號。「票號」是當時商人通商的一種方式,商路遙遠,匯通天下,曾在中國歷史上顯赫一時。直至如今還傳頌著「山西人善於經商、善於理財」的說法。
飲食文化,以麵食為主
歷史文化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這片土地上,1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周朝時,山西是唐國的領地。後來唐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唐國臨晉水,改國號為晉。春秋時,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晉國。公元前403年韓康子和魏桓子與趙襄子三國分晉,從晉分出的韓、趙、魏三國,與秦、楚、齊、燕並稱為戰國七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山西設有太原、上黨、河東、雁門、代郡等五郡。到隋時,太原是黃河流域僅次於長安和洛陽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淵父子起兵於太原 ,建都長安後,把太原尊為「北都」,意即「別都」。五代時期,後唐 、後晉 、後漢和北漢都是以山西為根據地起家。在中國封建社會期間,山西的地位舉足輕重,而且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亂世越是顯得重要 ,誰擁有了山西,誰就可以稱雄天下。所以,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天下形勢,必有取於山西。金元時期,山西的經濟、文化在中國北部居領先地位。明代時,設山西行中書省於太原,後改為承宣布政使司,統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開始稱為山西。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美稱,還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禹鑿孟門」的傳說就發生在山西。中國上古時代的三個帝王堯、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為「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市)」、「禹都安邑(今夏縣)」。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時,大同(當時稱平城)曾作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時。省會城市太原,被譽為「龍脈」所在地,向來乃兵家必爭之地,隋朝末年,李淵父子起兵晉陽(今太原市),繼而奪取長安,建立唐朝,後把太原定為大唐帝國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連年戰亂,災荒頻繁,而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經濟繁榮,人口稠密,成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區。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幾次。洪洞縣大槐樹是當時一個主要移民站。全國不少地方流傳的「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即由此而來。明清時期,晉商和山西票號的崛起,著稱中外。 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山西的經濟、文化發展受到嚴重破壞。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擊了外敵的侵略。特別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山西人民進行了更加頑強的斗爭,在三晉大地上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上黨戰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從此揭開了山西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新篇章。幾十年來,山西人民為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為重大貢獻。 黃河流經山西,孕育了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在中國的各個歷史時期,山西曾涌現出眾多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霸主之一晉文公重耳,有中國唯一的女皇帝、唐代傑出的政治家武則天,有白袍將軍薛仁貴,有中國的「武聖」、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張遼,有唐朝名相狄仁傑、裴度,有抗擊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有創立「制圖六體」的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有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有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勃、王之渙、王維、王昌齡,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宋朝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有金朝文學家、詩人元好問,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戲曲家關漢卿、白樸、鄭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學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被嘉靖帝譽為「天下直臣」的高金,清末維新派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十大名將中的徐向前、傅作義等。山西,人傑地靈,代不乏人。而其中晉商的足跡更是踏遍華夏、享譽全球。
民俗風情
婚嫁:朔州人婚嫁,同其他地方一樣,一般都憑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盡管時代變遷,移風易俗,但大體仍沿舊習,特別是農村,重要禮儀程式,墨守成規,至今未變,大致都須經相親、訂婚、結婚、回門四個步驟。 相親:媒人為男女提親,介紹雙方的情況,如年齡、屬相、生辰、人品、長相,以及家庭經濟狀況和父母為人等。兩家權衡條件,集眾人商議後,有意結親者,男子隨媒人到女家相看。雙方同意,即約時間,再邀女方到男家相看,中意者便留在男方家吃飯,默允可商婚事,相看不中意即離去。 訂婚:經媒人在男女兩家之間多次說合,確定彩禮和嫁妝,婦方交換兒女生辰八字,擇吉日行訂婚禮,男方送「食盒」和部分彩禮給女方,並設宴慶賀。次日女方設宴請男方。之後,擇日領取結婚證,有的還出外旅遊,成婚後,男女互贈些服裝,稱換夏或換冬。 結婚:迎娶前一月行聘禮,俗稱「下茶」,男方使媒人將「新娘」出聘時所穿衣物(內衣)及「水禮」(米、面、肉)送至女家,並通知娶期。之後,男女方的至親各自請未來的新郎、新娘到家吃飯,謂之「吃喜頭飯」。娶親的前一日,親朋皆來,俗稱「待人」,有的請「鼓匠」助興,所以又稱為「安鼓」,晚上男女各自在自家吃「翻身餅」。迎娶日,男女家一大早炸油糕吃,稱「吃喜糕」。早飯後,男方奏鼓樂、抬花轎(有的用馬車或騾馱轎,現在基本上用汽車)到女家迎娶。一般由男方舅舅、妗子娶親。新郎要給新娘帶去一根紅褲帶,名曰:"喜結良緣";帶去一個瓶子,瓶中插一棵蔥,謂之"生根立後";帶五根肋骨的豬肉或羊肉一塊,叫做"離娘肉"、"五方喜慶",娶親回來時,男方要把其中的二根肋骨帶回,表示婚後夫妻和睦,名曰:"筋骨不離".女方設茶水、糖果、糕點等招待迎娶者。新娘換上男方帶來的衣服(一般為紅綿衣、綿褲),向父母拜別後,由胞妹摻扶上轎(車).同行人有送新的,開箱子的,後有「賀堂」(又稱圓飯)者隨行,按事先擇好的時辰進入男家。到男家後,新娘由攙親者攙引,踏"紅氈"進入新房,並為"賀堂"者"燒茶",吃"進門飯".正午新郎、新娘拜天地,禮畢即開始宴席,名曰:「坐席」。席間新郎新娘要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晚上由新郎姐夫主持鬧洞房儀式,俗稱「倒寶壺」,讓新郎新娘說繞口令,猜謎語,說笑話取笑,後夫妻吃對面飯,深夜方畢。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親戚朋友行禮,稱:「拜人」(有的地方在拜天地後舉行),並由受拜方出禮錢表示祝賀。 回門:一般在結婚典禮的次日,女家派人和車,親邀新郎新娘回門,設宴款待新郎新娘及女方親朋好友,席間向來賓敬酒,行禮,認大小,當晚或第二天返回。婚後第四日,女隨婿省親,稱為「住對月」或「住四六」。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朔州的婚禮風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禮節從簡。 喪葬:古代朔州的喪葬禮儀程序極其繁瑣,一般可分為小斂、大斂、燒紙、送燈、辭靈、出殯、復二等。 人亡後著壽衣,打破一孔窗戶紙,扶戶門板上,停於後杭,殺"倒頭雞",頭下燒紙、點燈、上香致祭,子女放聲號哭,此為小斂。然後貼"殃狀"並掛"告天紙"於街門外,訃告鄉里。晚輩披麻戴孝,孝子戴重孝到人主(死者至親)家稽首報喪。次日晚移屍入棺,俗稱"入斂",屍體蒙紅布,虛掩棺蓋,停柩於堂屋,置供品,點長明燈,朝夕奠。親友、族人、鄉鄰前往靈前燒紙弔唁。
❸ 山西五大特色文化是
炕圍畫,威風鑼鼓,祁太秧歌,山西民間麵塑,平陽木版年畫。
麵塑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是源於山西的漢族民間傳統藝術之一,以糯米面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山西民間麵塑源於先秦,而成型於漢代的中國節日風俗,是人類認識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積淀物。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歷法認識上的一個關鍵節日,所以對春節的祭祀活動顯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麵塑隨著人們的心理需求應運而生,並成為節日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基本信息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一般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❹ 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物質文化遺產有太原的晉祠、平遙古城、芮城永樂宮等。
一、晉祠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後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後邑姜後而建。
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晉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國宗祠;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集約載體,國內宋元明清至民國本體建築類型、時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屬彩塑壁畫碑碣均為國寶。
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AAAA級旅遊景區。2009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❺ 山西的三處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的三處世界文化遺產有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
1、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於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內,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山西平遙被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2、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3、五台山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❻ 山西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區使用晉語,晉南大部地區使用中原官話,廣靈縣使用冀魯官話。
晉語是中國北方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使用人口約6305萬。多數晉語有五個聲調,部分地區有六個、七個或四個聲調,有復雜的連讀變調現象。
2、山西鑼鼓
山西鑼鼓以粗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現了黃河兒女純朴、率直、激昂、豪邁的情懷,因而被譽為「中國第一鼓」。山西的鼓品種達數十種,有山西威風鑼鼓、黃河鑼鼓、太原鑼鼓、花敲敲。
3、廣靈剪紙
廣靈剪紙是中國傳統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以其生動的構圖、傳神的表現力、細膩的刀法、考究的用料與染色、精細的包裝製作工藝,獨樹一幟,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在中國剪紙中佔有重要地位。
2009年,廣靈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部分申報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麵塑
麵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麵人。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發飾和衣裳。
5、旺火
生旺火是山西地區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裡面放柴,外面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單等午夜十二點,鞭炮齊鳴之時,將旺火點燃。
❼ 山西的文化底蘊
山西的文化底蘊如下:
1、戲曲
山西民間麵塑主要是對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禱,是生活理想的體現。麵塑在造型意識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棗山,祭供灶神的叫飯山、花糕,形制都較大,謂之米面成山。
❽ 山西有那些傳統文化
1、戲曲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被稱為「戲曲搖籃」。漢代時山西大地就出現了戲曲萌芽;元代時山西成了全國戲曲藝術的中心,全國所發現的元代戲台基本都在山西(晉南);1980年晉查顯示,山西地方劇種達54個,佔300多個劇種的六分之一。
2、添倉節
每年農歷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講究是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上了年紀的居民習慣在添倉日購米買面,以兆全年豐衣足食。
3、山西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特色是「威風」:從鑼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隊的組織、表演、著裝,都在展示威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戰劉武周部,擊鼓迎戰,鳴鑼收兵,取得勝利,於是流傳下威風鑼鼓。
4、麵塑
山西民間麵塑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品,在民間叫面花,是作為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信物或標志,是一種由風俗習慣久而積淀成的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
生旺火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一種歷史悠久的風俗習慣,主要以山西為主,有說法認為,山西煤炭資源比較豐富,而根據煤炭開發使用的歷史推斷,現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漢代,並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區形成了一種生旺火的風俗習慣。
在春節除夕和元宵節時進行。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塔狀,稱之為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
❾ 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山西的世界文化遺產為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台山。
1、平遙古城:位於山西中部平遙縣,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1997年12月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平遙城牆現存有6座城門瓮城、4座角樓和72座敵樓,其中南門城牆段於2004年倒塌,除此以外的其餘大部分都至今完好,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歷史較早、保存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亦是世界遺產平遙古城的核心組成部分。此外,還有鎮國寺、雙林寺和平遙文廟等也都被納入世界遺產的保護范圍。
2、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中國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世紀60年代,國家科委將石窟保護項目列入十年科研規劃之中;1961年成立「雲岡石窟保護委員會」。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決定以「雲岡石窟第1、2窟為試點」進行修整試驗;從1974年開始至1976年結束,對雲岡石窟展開了大規模的維修保護。稱為「三年保護工程」,保護原則為「搶險加固、排除險情、保持現狀、保護文物」。
3、五台山:五台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餘里。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現存宗教活動場所共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