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外學者辯稱中國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
2018年世界格局千變萬化,文化如何突破藩籬溝通彼此?40年改革開放成就今日中國,而中國文化如何真正走出去?世界哲學大會期間首個場外沙龍「壁壘與對話: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日前在京舉行。 論壇聚焦在跨文明對話的語境下,中外學者精英結合自身經歷探討中國文化如何打破壁壘實現真正走出去。
在阿克曼看來,中國學者和漢學家們首先要清楚,文化要走向哪裡去?要講給誰聽?「文化的傳播不在於是不是傳統,而在於其是否能給今天的社會問題提供一些思考和解決方案」。
北京師范大學特聘教授、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終身教授倪培民同樣表示,「佛、儒、道」等東方哲學能夠幫助西方哲學看到他們的不足,西方哲學也能夠幫助東方哲學看到自身的不足,這種交流才更加有價值,「只有讓西方社會看到東方哲學蘊含在生活中的價值,才能更加容易的走出去」。
這場沙龍同時也是「致敬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平行論壇的一場。「致敬國學: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由嶽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和一點資訊聯合主辦,旨在推動海內外華人共同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守護全球華人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家園。接下來,組委會還將於9月份在武當山舉辦第三場國學高峰論壇,10月下旬還將舉辦第三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的頒獎盛典。
來源:中國新聞網
❷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人民日報社
人民日報新論:中華文化如何更好「走出去」
2015年01月22日05: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周 虹
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近年來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有了長足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在文化對外傳播的現場,往往會有這樣的尷尬:「走出去」因語言和文化障礙停留在表面,深度介紹中國歷史、正面展現中國現狀的產品少之又少;以外國人為受眾目標的文化活動,參加者大多是為捧場而來的「熟面孔」,對外文化交流演變成自娛自樂;認為文化就是文藝,國外演出接二連三都是文藝團體,給外國人造成中華文化就是唱歌跳舞的印象;習慣性地依賴政府主導、財政埋單,片面追求規模、速度和轟動效應,因過多的公款投入和過濃的政府色彩反而招致疑慮和反感。
上述問題有其歷史和現實根由。鴉片戰爭以來,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急切盼望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當我們今天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這個目標,自然會產生急於得到別人承認的心理。當此之時,一定要從歷史角度和國際視野探尋新的思路,從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成功實踐中汲取經驗和營養,擯棄不由自主的急躁和沖動。
首先,要順其自然。文化傳播是一個自然而然、循序漸進的過程,古今中外的歷史表明,國家的興盛和文化對外影響力的提高一向相伴相隨。中國歷史上的「萬邦來朝」,並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國家和社會良性發展的必然。因此,只要我們保持住發展勢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度和影響力必將有質的飛躍。
其次,要依託經貿。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而是附著於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伴隨著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上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後傳入中國,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賓士」和「寶馬」、美國大片和「蘋果」,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
上述事例告訴我們,中華文化要走出去,靠送人免費閱讀、請人免費觀賞的辦法,不僅收效甚微,也無法長久持續。中國必須創造出更多世人喜愛的優質產品,在產品中蘊藏文化,在商業中傳遞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文化能否跨越障礙邁出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將自己的優秀文化產品賣出去。
第三,要立足民間。中華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於廣大人民群眾之中,離開了民間的廣泛參與,文化對外傳播不僅失去了意義,而且也會失去內在動力。減少政府參與、淡化官方色彩,是當今國際文化交流領域的總體趨勢,也是為減少別國誤解和疑慮而採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門應進一步轉變職能,重點從體制和機制上解除制約文化發展的枷鎖和藩籬,充分挖掘中國民間及海外華僑華人的潛力,讓民間力量和人才在國際競爭中充分釋放能量。
第四,要體現尊重。世界各國人民培育和創造了各自獨特的傳統和文化,共同構成當今世界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中華文化必須展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魄和風范,尊重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和文化,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並舉,避免造成中華文化單向強勢輸出的印象。謙遜是許多外國朋友高度贊賞的中華傳統美德,在國力增長的背景下,我們要特別警惕剛拋棄自卑又滋生自大的傾向,讓中華文化更具親和力和感召力,使中華文化在海外走得順暢、走得長遠。
(作者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文化司副司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2日 05 版)
❸ 中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要考慮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首先必須明確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長期以來,國人認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豐富燦爛、博大精深,固然都是事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評價,或者是就東亞漢語文化圈而言。如果放在世界范圍內,與其他文化進行比較,整體上說只能是各有千秋。
在生產力和交通運輸能力都還很落後的古代,世界上各大文化區之間缺少必要的人員和生活必需物資的交流,基本上都是獨立發展的。正如恩格斯所總結的,「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這些文化都適應了各自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並無優劣可言。由於不存在交流和比較,也談不上哪個先進,哪種落後。
從不同文化的群體開始相互接觸以來,文化的傳播一直有兩種方式——自願的和強制的。一般來說,對物質文化的接受大多是自願的,而對精神文化的接受則兩者兼而有之。強勢文化往往會依靠武力、權力、財力、人力強制推廣自己或抵制其他,今天世界上的制度、宗教、語言、文字以至生活方式的分布,大多是這樣的結果。
在古代中國內部,同樣如此。一方面,自認為居於「天下之中」的華夏諸族(漢族)對自己文化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因而絕不會向「非我族類」、尚未開化的「蠻夷」推廣,僅給那些「仰慕華風」又具備學習條件的人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蠻夷」歸化以後,就必須接受中國的主流文化。如清朝改土歸流後,新設置的府、州、縣內就必須辦學校,興科舉,尊孔孟,以儒家學說教化百姓。民間信仰和宗教一旦對主流文化構成威脅,也會被堅決取締。
時至今日,在世界多數國家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條件下,物質文化的傳播已經不存在障礙。但在大多數人已經具有宗教信仰或其他信仰,自由平等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條件下,精神文化的傳播只能以自願接受為前提。中國文化再博大精深,儒家學說再高明玄妙,中國模式再快速高效,也別指望能取別人已有的信仰、文化、觀念、模式而代之。
因此,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主要目的,是讓世界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由於主觀或客觀的種種原因,直到改革開放,中國與世界各國一直缺少人員和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主動走出去,能讓各國人民近距離或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豐富多彩和獨特魅力,有利於改變以往形成的片面和偏見。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大批中國人走向世界,他們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傳帶者。如果他們普遍具備了優良的素質和文明的舉止,中國文化的地位就能隨之提升。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學習世界文化。我們不能坐待各種文化主動傳入中國,而且通過走出去後的比較借鑒,同類文化優劣立顯,取長補短順理成章。中國既然已以代表世界最先進的文化自期,了解和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是必不可少的。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徑,是向世界提供盡可能多的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這也是傳播文化的有效途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文化商品大多還是來樣加工、貼牌生產,外銷商品中的文化含量還很低,文化服務近於空白,發展的餘地非常廣闊。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不同文化的相處之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正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期待。
❹ 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對我國文化如何走出去,提出建議
1、打造內容品牌
在世界范圍內極具知名度的、大家耳熟能詳的奧斯卡、格萊美、迪士尼等美國文化品牌影響力覆蓋全球。美國不僅是一個經濟強國,也是一個文化強國,美國的文化產業佔GDP的24%,美國文化的GDP產值佔了全球的四分之一。
我國要想讓文化走出去,也應該打造屬於自己的品牌文化,獨具特色和傳播價值的內容品牌。
2、國家支持要落到實處
當今的中國文化企業規模普遍都偏小,上百億美元量級的少之甚少,因此,中國的文化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與大財團競爭和對抗就存在論難。因此需要國家的資金支持。正如法國電影之所以在國際數一數二那是因為國家對法國本土電影的保護和出資支持,還有一些優惠的稅收政策。
3、打造文化龍頭企業
美國電影有超過三千家的企業,真正有全球競爭力的卻只有六家。但是這六家每年產生和輻射的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我國也應該培養一批龍頭企業,起到帶頭示範作用,和在國際舞台上能夠佔領潮流具備話語權的企業巨頭。如此一來,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將會減少很多阻礙。
(4)中華文化怎麼走出去擴展閱讀:
文化走出去意義:
當今這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信息交互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擁有話語權,建構良性互通的話語權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現實意義,實際的成效,以及面臨的困境和瓶頸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化的建樹是一個需要積累、沉澱,逐步發展的過程、中華文化走出去也需要循序漸進,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❺ 怎麼樣才能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廣出去嗎
怎麼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廣出去,最好的捷徑和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向世界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件這件事情,交給那些移民到世界各國的中國人去做,讓這些移民的中國人,在異國的文化圈裡,用星星之火的力量,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在世界范圍里點燃,燃燒成熊熊烈焰,佔領世界文化陣地。
這是一項既光榮有又大的使命,派你去組織改掉了國籍的中國人,為把中國文化推廣到全世界做出貢獻。
你心裡是不是覺得欲哭無淚。
按照你的思維邏輯,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培養出來的精英,應該是留在美國致力於向他們推廣中國傳統的文化吧。如果這些留在國外不回來的學子們,也全部都加入到你的推廣隊伍里,你的心願一定會更快地實現。
把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推廣出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應充分發揮海外僑胞和外國來華留學生的作用,應充分加強與各國的文化交流,才能日益見效。
❻ 中國的文化是怎樣輸出到全世界的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國家之一,從出現文化到現在歷經5000年之久。在這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文明,不斷向前發展,同時也對世界各地的國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影響不僅僅是在亞洲,包括美洲,歐洲,都收受到我國文化的影響。在古時候就有很多西方國家來我國學習,使我國的文化傳輸到世界各地。正是是因為我國有著寬宏、包容的態度,接納西方國家,使得我們的文化發展與傳播越來越廣泛。
到了如今這個時代,我國依然呈現著一種接納包容的姿態,願意接受西方的文化。近幾年來,由國家倡議的一帶一路發展的愈加繁榮,這使得我國的文化進一步傳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的人民都了解我們國家,了解我們的文化。
❼ 中國古代文化要怎樣才能走出國門
中國文化具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但是文化卻出現了斷層且無人繼承的現象,而且,古代文化想要走出國門,也並非一件易事。如果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必須要進行重新包裝美化,然後通過教育、網路、還有一些綜藝節目的電視效果等等多方面,不斷向國外輸出,讓外國人知道我們中國有著這么豐富的文化寶藏。
文化想要走出國門,那麼就一定要進行創新,畢竟很多古代文化都是有一定的受眾的,就算在國外也一樣,他們也是在用一種非常欣賞的眼光看待中國文化,因為這對於他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也會讓他們從熟悉到喜愛,慢慢的了解中國文化。
❽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意義
增強國際話語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以經濟為代表的硬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逐漸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從國家的整體發展和戰略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強弱也影響著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文化「走出去」成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也直接關繫到我國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和國家意識形態建設。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西方國家一方面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等多角度的合作,維持共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又擔心中國的崛起會對自身的利益、地位造成威脅,於是採用文化滲透、價值觀輸出等方式沖擊中國的文化市場,並且在國際社會宣揚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論,比如「中國威脅論」「文明沖突論」等,煽動國際社會情緒,破壞中國的文化建設和詆毀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利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和諧國際關系的構建。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可以進一步加強世界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增強國家的話語權建設,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
增強綜合國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在中國經濟硬實力逐漸強大的背景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具體來說,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和深入,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如果說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與世界交流、合作的實力是「中國製造」,那麼隨著自身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優化,在未來與世界各國進行深入合作的可能是「中國金融」、「中國企業」以及「中國倡議」等。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開展,越來越多的國家積極響應,不斷深化與中國的合作,值此契機,中華文化也可以實現對外的傳播。通過發掘中華優秀文化,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吸引力。
闡釋中華文化的深刻內涵。中國文化「走出去」,能夠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的文化實現交流、碰撞,增進世界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從而有利於求同存異、增進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西方敵對勢力給中國造成的不良影響,重塑國家整體形象。實施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有利於更好地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國的文化內涵。
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堅持軟實力與硬實力共同發力,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對外傳播
硬實力與軟實力是我國不斷發展進步的兩大重要因素,只有使其協調發展,才能共同增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促進國家的社會建設。近年來,我國對軟實力越來越重視,多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發展硬實力的同時需兼顧軟實力」,這些政策措施對於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從兩者的屬性來說,軟實力不同於硬實力,其本身是一種無形的力量,通過文化因素,可以影響、改變人們的行為,並且對社會各個領域產生深刻的影響。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可以為硬實力的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和價值遵循。雖然文化具有強大的力量,但它的發展並不是孤立的,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依然需要依託於經濟硬實力。軟實力與硬實力協調發展,不僅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發展規律,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強大支撐。同時,軟實力的發展也可以帶動硬實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硬實力「走出去」。中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行列,硬實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實現軟實力和硬實力的充分結合、協同共進,從而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中國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最重要的靈魂部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該成為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要唱響核心價值觀的主旋律,著重展示我國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涵、文化淵源。通過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獲得世界其他國家的認可,進而增進國際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使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等相關言論不攻自破,從而樹立負責任大國的良好形象,也可以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建設。
❾ 為什麼中華文化走不出去
中華文化走不出去的原因是:在近代歷史上比較恥辱,現在雖然強大了,但是外國人的觀念還沒有修改過來。
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亦稱華夏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華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華文化,相傳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到中國第一個國家夏朝建立發展,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文化簡介:
中華文化又稱「中國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華夏文化」「中華古文化」「中國古代文化」和「國學」(一般研究中華文化的外國人稱為「漢學家」,而中國人研究中華文化多稱「國學大師」),包含民俗、戲曲(主要是崑曲、豫劇和黃梅戲)、棋藝、茶道、中國傳統樂器、文人字畫等。當前,中華文化正在通過網路等方式,傳播至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