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的歷史和文化的歷史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可以互相協助和啟發,語言與文化關系之密切。
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人們把認識世界的成果通過語言保存下來傳播下去。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富和發展。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思維的工具。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
語言不僅只表現在語音、語法、文字這幾個方面,而且還是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世界觀在生活當中的反映。
(1)語言如何影響文化和行為擴展閱讀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
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㈡ 為什麼語言是影響認知和行為的唯一因素
英語在全球傳播的過程中,它無可避免的要與其他語言甚至文化進行一定的融合。中國英語即是英語在中國的本地化。它不同於不合規范英語形式和規則的中式英語,中國英語以規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特有事物。通過漢語借詞,翻譯,詞彙再生等手段進入語言交際,其中國特色在語音,詞彙,句子和語篇層面均有體現。 語言態度是指個人或群體對某種語言或變體的評價,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語言態度又經常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本文試圖從中國英語和中式英語兩個概念入手,調查當代大學生對中國英語的語言態度。 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來收集數據,並通過SPSS17.0做相應的數據分析。中南民族大學的400位大學生做為研究對象。本文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目前大學生對中國英語的總體的語言態度以及對中國英語的認知態度,情感態度和行為態度分別是什麼? (2)認知態度,情感態度和行為態度之間是什麼關系? (3)語言態度的積極影響變數及消極變數是什麼? 本文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大學生對中國英語的總體趨勢是認可的;其中國英語的態度又受到學科和專業等因素的影響。語言態度三方面是相互關聯的。 (2)在認知態度方面:總體上大學生是基本接受認知態度的,但對中國英語的詞彙特徵接受度較低。來自更高年級英語專業的通過專四和專八的女生對認知態度有更高的認可和肯定。同時課本、媒介和老師的影響對中國英語的認知態度起積極作用。中學所在地、家庭背景和開始學英語的時間對其沒有太大的影響。父母職業和四級的通過對認知態度起消極作用。 (3)在情感態度方面:英語專業、英語水平、父親職業、書本和老師的影響是積極因素。四級成績是影響認知態度唯一的消極因素。 (4)在行為態度方面:大部分學生不管來自城市或農村都很願意學習中國英語。 (5)認知態度與情感態度高度相連,但與行為態度關系不大。同時,情感態度和行為態度直接聯系非常緊密。 本研究將有助於豐富中國英語的研究,有利於中國文化的傳播。
㈢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在系統,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並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探討.
語言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然而,人類的語言現象又如此神秘,是人類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東西.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都試圖從多方面對語言進行探討,形成了許多語言學流派.歸納起來,現代語言學主要來源於兩大傳統:語文學傳統和人類學傳統.語文學傳統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開始,根據文學作品和書面文獻的研究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比較.19世紀語文學家的工作為現代語言學的獨立研究奠定了基礎,後來發展到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這一傳統的繼承者強調語言的自然屬性,把語言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系統,把語言學看成是一門橫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獨立的邊緣科學.人類學傳統指運用人類學方法去研究沒有書寫系統和文字傳統的社會集團的語言.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認為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把語言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把語言置於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中研究.人類語言學的研究傳統誘發了文化語言學的出現和興起.通過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交際過程,語言學家們發現人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而且涉及同語言系統緊密關聯並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
在語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兩種提法:「語言與文化」和「文化中的語言」.為了界定語言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系,有的語言學家將文化分為兩大范疇,「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語言與大文化的關系是從屬關系,與小文化的關系是並列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總體概念來看,則語言屬於人類總體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疇.但它在總體文化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與總體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關系是相對應的.因此可以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也是使人與文化融合一體的媒介.它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
從小文化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語言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重要標志.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原始人與動物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人產生了語言,動物卻沒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習俗等屬於文化范疇的東西,動物則不可能有.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
在文化結構中,語義的基本單位是「義素」.義素是詞位通過文化結構表示語義的基本單位.一種語言中的詞位和義素之間的關系是基本穩定的.這種穩定關系反映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同時使語言成為了解文化的鑰匙.但是,詞位和義素之間並不一定總是一對一關系.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地區或不同社會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為也會影響詞位和義素的對應關系.
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語音符號系統和書寫符號系統,是一種語言區別於另一種語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就無法辨認該語言的語音或書寫的符號,並從中獲取語義.沒有掌握法語語言結構的人,就很難辨認法語字母不同組合後所表現出的詞義,同樣,不懂俄語的人,也會把俄語當成抽象的字母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達的詞義.
㈣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1.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對於文化,大多學者認同,其主要包含兩方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具體的以實例去展示文化現象對與我們的理解會大有好處,物質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紗麗,尼泊爾喜歡手抓飯,日本人喜食生魚片,中國人見面愛握手,毛利人見面碰鼻子,韓國人習慣盤腿習地,這都是各個民族物質文化的表現,而精神文化就是在社會發展中,人們的意識形態集中起來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法律條例,審美意趣,而語言就是在人類產生之後,隨著文化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它屬於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語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殊性,
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它作用於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6體和容器(許國璋1991、1)」。每一個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就像最簡單的中國人說中文,美國人說英語,韓國人說韓文,一個民族的語言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社會心理,民族風情,價值取向,社會觀念等。
3.語言是文化的傳播方式
語言是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實際上也是文化形成和傳播的表現,人類因有思維而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創造了文化,又在不斷的語言交流中互相傳播各自民族的文化。偉大的語言學家索緒爾(F.D Saussure)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明確指出:「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系統,而且是最重要的符號系統」iv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人類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不同的文化,繼而文化又催生出與它相對應的語言。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工具,人類的各種創造物常常需要藉助語言的詞彙或言語來加以記載鞏固的,正是因為有各種書籍和歷代學者的研究匯總,我們才能分析出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上面我們現在已經不再使用的甲骨文的含義大多是占卜祭祀用的,試想如果沒有語言以書面形式的記載,我們現代人事很難破解出甲骨上艱澀難懂的文字的含義,甚至我們可能無法了解那些都是文字,或許還會只是把它們當成了一種古人塗鴉繪畫而已。語言在文化傳播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現代生活的人們,不必也不可能有過祭祀的活動,但是人們往往可以通過詳細記錄祭祀行為的文獻,口頭傳述,甚至電視電影中的情節去了解祭祀行為的產生、發展、變化過程。
4.語言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相互制約
雖然說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傳播工具,但並不是說語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從屬於文化,鑒於語言的特殊性,筆者認為語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長,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
語言(英文名:Language)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表達方式。人們藉助語言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徵之一。一般來說,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英語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世界語和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據德國出版的《語言學及語言交際工具問題手冊》說,現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種語言。在這些語言中,約有1400多種還沒有被人們承認是獨立的語言,或者是正在衰亡的語言。 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其現今的空間分布也是過去發展的結果。根據其語音、語法和詞彙等方面特徵的共同之處與起源關系,把世界上的語言分成語系。每個語系包括有數量不等的語種,這些語系與語種在地域上都有一定的分布區,很多文化特徵都與此有密切的關系。
㈤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並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有些社會學家認為,語言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從另一個方面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徵,它不僅包含著該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由於文化和語言上的差別。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問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難。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語言的人在交談時,常常發生下列情況:由於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語言准確無誤,也會產生誤會。對於不同的人們,同一個詞或同一種表達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義。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談一個嚴肅的問題時,由於一句話說得不得體,可以使聽者發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無惡意的話可以使對方不快或氣憤;由於文化上的差異,在國外演講的人經常發現聽眾對他講的某個笑話毫無反應,面無表情,鴉雀無聲;然而,在國內,同一個笑話會使聽眾笑得前仰後合。
㈥ 語言和文化有哪些關聯
1.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
對於文化,大多學者認同,其主要包含兩方面: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具體的以實例去展示文化現象對與我們的理解會大有好處,物質文化就是:印度女人穿紗麗,尼泊爾喜歡手抓飯,日本人喜食生魚片,中國人見面愛握手,毛利人見面碰鼻子,韓國人習慣盤腿習地,這都是各個民族物質文化的表現,而精神文化就是在社會發展中,人們的意識形態集中起來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法律條例,審美意趣,而語言就是在人類產生之後,隨著文化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它屬於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語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殊性,
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它作用於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許國璋1991、1)」。每一個民族因文化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語言系統,就像最簡單的中國人說中文,美國人說英語,韓國人說韓文,一個民族的語言蘊含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社會心理,民族風情,價值取向,社會觀念等。
㈦ 語言如何影響我們解決社會差異問題的能力
一、對比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和趨勢
對比分析。即對比語言學.分為理論對比分析和應用對比分析。前者重在尋求比較的理論模式,以便對語言進行系統的比較,後者重在把對比的成果應用於教學、翻譯、詞典編寫等。當對比分析運用於教學的時候.它不再是純語言學的。而是把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篇章語言學、文化語言學、語用學、語言哲學、思維與文化等理論運用於對比研究,成為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這一方法認為,外語教師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外語學習中產生錯誤的原因.才能有效地防止和糾正這些錯誤。而學生的錯誤.至少是那些可以清楚地找到根源的錯誤。除了粗心和一時疏忽之外,大部分是由於母語的干擾。因此,外語教師只有認真地把學生的母語和他們所學的外語進行具體比較。才能了解學生究竟錯在哪裡。錯誤分析則是建立在刨造性建構的外語習得理論基礎之上的。以往對這兩種研究方法的運用主要是用來研究詞彙、語法現象和句式結構等,研究的成果主要應用於字典、語法書籍的編撰。而忽視了對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
二、英漢文化差異問題研究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是文化的載
2.文化習俗方面。東西方國家在稱呼、打招呼、謙虛、贊揚、表示關心及談話題材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在稱呼方面.由於中國有著兩三千年的封建統治的歷史。封建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人們非常重視血緣關系。強調等級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而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在稱謂上就簡單多了.無論是爺爺還是外公都叫「G r andpa」,叔叔、舅舅都稱「uncl e」。在語體的使用上也存在著根本的區別。在漢語中,特別是在正式交際場合中,漢語常用「請+祈使式」結構。而英語族人在正式交際場合中邀請對方時則常採用問旬的形式.給對方接受和拒絕的選擇。如「C om e a nd have di nne r w i t h us」(來吃晚飯吧。)顯然,與「請光i臨寒舍」相對應的英語語體表達應是」W oM d yo u obl i ge m e w i t II a vi s i t?」如果在這里把漢語正式語體表達方式遷移到英語中.發出」Pl ea se obl i ge m e w i t h a vi si t.」這樣的邀請,是必造成對方的誤解。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於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 ei ght,A代表age,R代替r el i gi O i l,M 代表m ar ri a 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
3.價值體系與思維模式方面。「傳統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胡文仲。1992)每一個社會體系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體系.這套體系直接影響著人們思維的方式,交往的規則.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著指令性作用。對於隸屬於某一文化的人來說.行為受價值觀的支配,在語言上也打下了價值觀的烙印。中國傳統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是處於統一和諧的整體結構中。體現在思維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維。是一種整體優先的認知活動,體現在語言上就是整合型旬式。這個思維模式首先注重整體形象。然後再注重細節。為先整體後局部。與此對應。西方文化堅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學觀點。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人與自然是相對分立.人應處於支配和改造的地位。體現在思維模式上往往以個別部分為起點.然後把這些部分拼合成一個整體。即分異型思維。也稱解析式思維,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分異型句式。我們常看到這樣的句子:。房間里有一張桌子」(先整體後局部)。而英語則說「t her e i s a de s k i n t he r oom-」(先局部而後整體)體現了中國人整體思維優先而英語族人解析思維優先的傾向。
158
在時間取向上.中國人以過去為主。往往考慮過去做什麼.有什麼經驗教訓。而西方人著眼於未來。有強烈的時間「緊迫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即:英漢哲學在「為道」與「為學」的側重點不同決定了英語語言的邏輯性和客觀性。客觀性在句式上體現為被動語態。漢語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差別決定了英語語言的空間結構,漢語的無標記性體現了漢文化追求和諧統一的整體思維。中國人在研究英語這門語言時往往受了這一內在影響,在用英語表述時間關系的句子時往往會按照時間順序。如:「放學後我回家」總是用「A ft er sc hool1w ent hom e」。而較少使用:「1
w en t hom e af t er s chool」這種結構。雖然兩種句式都正確,但仍可以反映出兩種不同時間觀念在英語句式中的差別,英語學習者應有意識增加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使所學英語句式更地道.更純正。
綜上所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於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具有不同的思想體系和信仰體系。而在交際中會涉及到不同的文化格調、風俗習慣等等。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學習者要把文化的主要層面,如價值觀,思維模式等當作宏觀的理論認識。同時結合理論對於體現差異的詞語、句子、篇章的文化內涵作微觀分析.把文化的異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就會有一個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種具體差異.便會從目的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事物。因此。外語語言研究應該對文化差異現象引起足夠的重視,引導學生了解和適應西方國家的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培養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避免由於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用能力。
㈧ 語言和文化是如何互相影響的
我認為語言包括文化,語言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相互制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傳播工具,但並不是說語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從屬於文化,鑒於語言的特殊性,我認為語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長,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
㈨ 網路語言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是什麼
網路以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多種形式呈現,但最主要的還是文字,所以從網路誕生開始,網路語言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網路語言包括編輯網頁和編程所使用的計算機語言,與網路設施、技術有關的術語,與網路有關的特別用語,人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詞語和符號。本文所說的網路語言,是指人們在網路聊天室和BBS上常用的、帶有明顯網路背景和自身特點的詞語和符號。該類詞語和符號,生成速度快,使用頻率高,不僅以獨特的方式在網路中流行,而且已經堂皇地步入報刊雜志、廣播電視、大中學校等現實生活,成為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愛乃至標榜的時尚,對人們的思想行為和傳統文化觀念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值得我們予以高度重視。①本文就網路語言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較大的三個方面(禮俗等差、倫理道德和語言文字)進行論述,以期使網路語言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起積極的傳承和光大作用。
一、網路語言對中國傳統禮俗等差的影響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在傳統社會中無處不有、無時不在。從社會文化角度看,禮是溝通天人的儀式,是貴族等級的標志,是鄉里庶族的規范,是立身處世的准則。②從表現形式看,禮在社會上下層有不同表現,在社會上層表現為等級分明的貴族禮法制度,在社會基層則表現為鄉里庶族家禮俗規。
傳統禮俗具有鮮明的等差性特點。所謂「等差」,即等級、差別,人與人之間的秩序。《禮記·祭統》雲:「夫祭有十倫,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③這種君臣父子、長幼上下等十種人倫關系是宗法社會基本的等級關系。禮的作用就在於區分並維持這種等級關系,根本職能就在於按照等差原則調整社會關系,使「民不遷,農不移,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④從而達到穩定社會秩序的目的。
由於傳統禮俗過度強調等差關系,重在保障尊者、長者和貴者的權益,底層的人們或相對弱勢群體由此積聚著一種壓抑的心理,正常的個性不敢張揚,正確的主張不敢表達,正當的利益不敢爭取。但是,從人類的本質來看,他們始終在等待或尋求機會,以張揚其個性,表現其主張,實現其利益,始終會把成為高層或優勢群體作為終身或階段性的奮斗目標。但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很難給底層的人們或相對弱勢群體以這種機會。然而,新興的網路卻給接觸它的群體慷慨地提供了這種機會。
網路空間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民們可以藉助屏幕的遮蔽,掩飾自己的身份,隱藏自己的年齡,隱瞞自己的性別,改變自己的語言習慣,通過網路自由交流。交流的對象即便是官員,他可以「Slap」(打耳光)他;即便是長輩,他可以稱他為「BB」(孩子);即便是仇人,他可以「愛老虎油」(我愛你);即便是妻子,他可以把她當作「BB」(情人);自己是男性,可以「娶」交流的男性對象為「妻」,甚而「結婚、登記、生子」。交流當中,沒有君臣之義、父子之倫,沒有貴賤之等、親疏之分,沒有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更沒有爵賞之施、上下之際。
這種釋放壓抑、追求平等的思想的出現,有多方面原因。一是人們(特別是年輕網民)的思想觀念中本來就沒有形成必要的禮俗秩序。二是社會的局部方面,傳統的禮俗秩序對人們過於束縛,而人們又苦於不得不接受,於是,來到無拘無束的網路世界,通過網路語言的聊天交流來獲得徹底沖破束縛的快感。三是優秀的傳統禮俗規約,盡管人們懂得它的好處,但由於教育的長期偏向以及社會環境的驅使,未能使人們自覺接受與遵從。
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樂網不疲,就是因為在網路里,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網路語言,通過網路語言,釋放現實沉重的壓抑,享受內心渴望的平等。誠然,這種虛擬世界的發泄與享受,不失為是一種難得的心理調劑。但是,這種原本只在網路中流行的思想方式與行為,已經來到了現實生活。許多年輕人用自我標准去評價長輩或上級領導,凡不合自我標準的長輩或領導就不尊重,用利己的價值觀去評判他們的決策,凡對自己不利的決策就不執行或消極執行。這是一種必要的禮俗等差秩序嚴重缺失的現象,這種現象不予以重視並有效地加以修正,容易導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從而出現社會的無序。
事實上,傳統禮俗等差秩序有其可繼承和發揚的一面。現代社會的長幼之間、管理層面的上下級之間,盡管從人格上講是平等的,長者和上級也應該虛心、認真聽取下輩或下級的建議、意見甚至批評。但由於所處的位置不同,所想的角度不同,所負的責任不同,所具的經驗和能力不同,一般而言,長者和上級的決策相對而言更為正確,因此,我們應該尊重他們,認真執行他們的決定。在其他方面也一樣,為了保障社會和諧,必要的禮俗等差秩序還是必須要有的。
因此,從網路語言在傳統禮俗等差方面表現出來的問題來看,我們既要調整過於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傳統禮俗規約,但也應該通過適當的教育,使人們自覺遵守必要的傳統禮俗秩序。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有序、和諧地存在和發展。
二、網路語言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經驗的總結,是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歷史上的各種哲學派別都曾對傳統倫理道德規范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其中儒家思想的影響最大。
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在繼承西周時期倫理觀念的基礎上,建構起了第一個完整的道德規范體系,形成了相對系統的倫理道德思想。孔子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這三個方面,可以視為三基德或三母德。⑤他還提出了孝、悌、忠、恭、敬、誠、信、剛、直等德目,把人與人之間的道德規范進一步具體化。孟子豐富和發展了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認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⑥具體表現為四端:「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父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⑦四端又發展成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四德」是孟子倫理思想的主要范疇,是處理「五倫」關系的行為規范。發展到漢代,董仲舒更是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婦綱」的「三綱」倫理,明確規定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和隸屬關系。
儒家所倡導的道德規范體系,總體上促進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光大。同時,傳統倫理道德逐步發展成為中華民族所共同尊崇的價值原則。在這種價值原則的作用下,中華民族形成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品德。這些美德,比如仁愛孝悌、重義輕利、謙和禮讓、真誠有信、崇尚聖賢,不僅為過去中華民族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也必將為中華民族未來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
在互聯網,尤其在公共布告欄BBS上,網友之間完全平等,身份意識完全淡化,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對象進行交流,可以自由闡述自己的主張,駁斥他人的觀念,甚至與以往的權威直接交鋒。從網路語言中表現出的是人們在現實生活難於表達的內心真實情感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⑧網路語言以它特有的方式建構著人際交往中直抒真情的交流模式。
但是,隨著網路的飛速發展,傳統美德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網路的虛擬性、遮蔽性以及網名的非真實性,很容易使交流者放心、放鬆甚至放肆,自然也就導致了恣肆放縱、不文明不道德的網路語言應運而生。有的不守口德,隨意謾罵和進行人身攻擊,擾亂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有的為使自己受到別人的重視故意發表反調言論、表現另類性格,與現實社會的行為規范存在明顯沖突。有的肆意詆毀、無端誹謗已有歷史定論的古聖先賢,誤導青少年的道德取向。有的甚至粗話、臟話連篇,喪失起碼的文明,如TMD(他媽的)、S## (神經病)、K ick your ass(踢你的PP)、爆頭(打得腦袋開花)、748(去死吧)、TNJJ(踢你的JJ)等等。
網路語言表現的非道德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網民的道德素質。網民的道德素質取決於平時的道德教育,平時道德教育的效果取決於人們所處的道德環境,道德環境的好壞在於人們的道德行為表現,道德行為表現的好壞在於社會對道德行為的評價與取捨。網路語言反映的道德問題表明,我們高度重視的道德教育,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在網路中所表現的非道德現象,真實地反映出網民們低層次的道德素質。網民們在現實生活與網路世界中所表現的道德反差,既顯示出當今社會的道德環境存在著問題,也表明網民們接受了現實的道德環境,習慣了這種表裡不一的道德行為。這些現象,實際上是道德的缺失,尤其嚴重的是,網民以及更多的人們對這種道德的缺失沒有感覺,而有感覺的人們,往往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對改變這種現象在責任上進行逃避。
因此,我們要從網路語言表現出來的非道德現象中,意識到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針對不同的對象,確定不同的教育內容,採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輔以不同的教育措施,以使倫理道德教育真正取得實效。
三、網路語言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字的影響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它具有較大的穩固性,但也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際的需要而發生相應的變化。⑨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為了便利的需要,人們總是不斷地追求它的形體的簡明化。人們的這種追求,以及書寫工具的重大變革,從不同的側面,直接或間 接地影響著文字的發展變化。但是文字的發展變化,不是個人的主觀意願和個人活動的產物,而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具備了文字變化的一定條件,經過社會成員集體自覺的努力自然促成的。
網路出現以後,人們傳統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書寫工具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於是產生了適應這種交流方式和書寫工具的網路語言。網路語言對中國傳統語言文字的影響,在中國語言文字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語音方面。隨意用諧音字代替漢字,如用「美眉」代指妹妹,用「大蝦」代指大俠(網路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網路管理員),用「果醬」代指過獎,用「稀飯」代指喜歡,用「醬紫」代指這樣子,用「竹葉」代替主頁.用「氣死我樂」代替氣死我了,用「菌男」代替俊男。
第二,詞彙方面。網路語言對詞彙的影響是最大的。(1)錯別字替代,像「在——再」、「這——著」、「厚厚——吼吼」、「泥稱——昵稱」、「似忽——似乎」、「飛常——非常」等。(2)拼音縮寫,像「MM——妹妹」、「GG——哥哥」、「XDJM——兄弟姐妹」、「PMP——拍馬屁」、「JS——奸商」、「BS——鄙視」、「BT——變態」、「BD——笨蛋」等。(3)英文縮寫,像「GF——女友」、「BF——男友」、「LOL——大笑」、「PK——比拼」、「VG——Very Good很好」、「PC機——個人計算機」等。(4)字母和數字諧音,像「CU——See you(再見)」、「I Love U——I Love you(我愛你)」、「3X——Thanks(謝謝)」、「9494——就是就是」、「555555——哭」、「7456——氣死我了」、「847——別生氣」等。(5)直接用英文單詞替代,像「樂一樂——Happy」、「興奮——High」、「一般——So so」、「追星族——Fans」、「動畫——Flash」等。(6)中英文音譯,像「Cool——酷」、「愛老虎油——I Love you(我愛你)」、「FANS——粉絲,迷」、「E-mail——伊妹兒」、「Show——秀」等。(7)轉變現有詞語的意思,像「恐龍——長得難看的MM」、「菜鳥——初級水平的電腦新人」、「婚檢——系統檢測、殺毒」、「寫情書——編寫應用程序」、「頂——支持」、「偶像——嘔吐的對象」、「天才——天生蠢材」、「耐看——耐著性子看」、「善良——善變又沒天良」、「賢惠——閑在家裡什麼都不會」、「樓上——上面的帖子」等。(8)用方言音替代詞語,像「粉——很」、「偶——我」、「木油——沒有」、「速哦——是哦」、「搞掂——搞定」、「嘎哈——干什麼」、「東東——東西」等。
由於聊天、交流的時候,網民的心情處於一種急迫的狀態,他們依據各自掌握的信息輸入方法,不假思索地選擇計算機最易顯現的信息,作為表達思想的具象來交流。同時,聊天、交流處於特定的語境,雙方彼此能夠理解隨意替代的詞語所表示的意思,久而久之,使用詞語的替代成了他們的習慣。而且,很多網民(尤其是年輕人),為標榜自我、張揚個性,發揮各自智慧,故意創新詞語。這種簡潔、隨意、創新的網路語言恰好符合網民的心理和行為需要,加上頻繁的接觸和使用,網路詞語便成了網民們的常用詞語。
但是,綜觀網路語言,其中大部分詞語以及構建新詞的方法,不符合現代漢語新詞產生的規律,不僅給讀者造成一定的認讀困難,而且還使人們養成不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網路詞語不僅在網上流行,而且已向日常生活蔓延,應該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網路語言的迅速傳播,對語言教育也帶來沖擊。青少年學生是上網族的主要群體,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而網路語言簡約、快捷和形象的特點,對於喜歡追求新穎時髦、貪圖便捷的青少年學生來說,正中下懷。他們不僅在網上享受、傳播、創造網路語言,而且還將網路語言運用進了自己的作文、日記、隨筆以及班級牆報中。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網路語言對中小學生的影響最大,尤其是對中小學生的語言文字教育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⑩青少年學生正處在語言能力的培養、提高階段,對語言正誤的鑒別能力和語言優劣的鑒賞能力比較低,經常與網路打交道,他們極可能養成不規范使用語言的壞習慣,從而干擾、影響他們正常的語言學習。特別是錯別字的反復使用,對原本語言還未穩固的青少年學生來說,簡直是災難性的。這個問題尤其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網路語言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年輕學生通過大量語言規范、文字優美的文章的學習,不斷地積累漢語言文字材料,提高語文能力。網路上的文章大多是網民們「貼」上去的,本身語言水平就不高,而且這些文章又沒有經過網路編輯的字斟句酌,因而錯字、錯句、病句連篇累牘,滿目皆是。如果年輕學生經常接觸網路,花過多的時間「泡網」,他們還未穩固的語言運用能力不但不會提高,反而會受到負面的干擾。
四、結語
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網路語言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網路語言中所投射出來的追求平等、富於創新、尊重個性的時代精神,是對傳統文化精華的發揚光大。簡潔經濟、方便快捷、形象直觀、幽默詼諧、富於生機活力的語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傳統語言的發展。(11)
我們要以積極、寬容的態度對待網路語言,但不能對它放任自流。我們應適時建立與網路語言發展相適應的規章,引導和規范網路語言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以使其對優秀傳統文化起積極的傳承和光大作用。
注釋:
①於根元、熊征宇:《網路語言概說》,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版,第92頁。
②⑤王寧:《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頁。
③《禮記·祭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865頁。
④《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頁。
⑥《孟子·公孫丑上》,廣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頁。
⑦《禮記·中庸》,廣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31頁。
⑧孫紹榮:「淺析網路語言對語文教育的沖擊及對策」,《英才高職論壇》2006年第3期,第15頁。
⑨邢公畹:《語言學概論》,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頁。
⑩李鐵范、張秋杭:「網路語言的負面影響與規范原則」,《修辭學習》2006年第2期,第61頁。
(11)於根元:《語言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68頁。
㈩ 語言文字對文化起什麼作用
語言文字對文化起傳承的作用,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志,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無論是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還是提高我們的文化軟實力,都需要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
語言文字對民族的重要性:
語言文字受到保護和尊重,是民族和諧、社會和諧的保證。凡有母語的民族,不論大小,都熱愛自己的母語,都與母語有著深厚的感情。民族平等,自然包括語言文字平等;對民族的尊重,自然包括對其語言文字的尊重。
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一是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的關系。在任何一個多語言的國家,不同語言之間都會存在強勢和弱勢之分,語言文字政策要促使二者協調互補、和諧共存。
二是語言互補和語言競爭的關系。不同語言共存於一個社會,由於語言背景、語言功能、語言使用人口的不同,除了互補還會有競爭。語言競爭是不可避免的,國家的語言政策應有利於調節語言矛盾,促使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因素。
三是母語和通用語的關系。少數民族學習國家的通用語是必須的,對於少數民族的發展、繁榮也是有利的。在少數民族分布的地區,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雙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