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據你所知,目前有哪些中國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失傳
民俗活動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像是踢毽子,滾鐵圈,下象棋跳棋五子棋軍棋,舞獅,舞龍,看馬戲團的表演,也成了回憶。柳條做成的扁擔\籮筐\手榴彈,仍留在記憶深處……時代變遷,有了手機有了4G網,這世界推陳出新,好多傳統文化都在慢慢消失之中。
『貳』 歷史上,有哪些著作失傳了﹖
魏無忌的兵書
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失傳
中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這不但表現在時間的跨度長,而且表現在內涵的豐富多彩。從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歷史遺留物品和由典籍記載流傳下來的事件中,我們都可以強烈地感覺到這種文化內涵的震撼力。但是歷史記載當中還有許多我們只能聞聽而再也無法感覺和觸摸到的文化寶藏,對這些歷時千年以上的文化損毀所留下的空缺,我們除了留存在心頭的遺憾而外,只能一遍遍地默念著她們的名字,將她們牢牢地記在心間了。這些只能讓我們追思而再也無法使我們企及的遺憾主要有:
一:《連山》
《周易》被稱為「萬經之首」,可見它對中國文化史和思想史有著多麼重要的影響了。目前中國學術界普遍的認為是:周易中的「八卦」是由伏羲氏傳下來的,後來由周文王演繹為八八六十四卦,並由孔子補寫了「十翼」,形成今天我們看到的樣子。但是,周文王不可能根據伏羲的一張八卦圖就能演繹出那麼詳盡而具體的卦辭、爻辭,並能夠無中生有地把陰陽不同的三爻相疊加而形成六個爻位的卦象,使得伏羲的學說一下子就有了幾何級數的增長。那麼他是否借鑒了前人的經驗和提示了呢?
其實有不少古書記載:在《周易》出現之前,在文字產生之前的時候,夏、商二代就已經有各自的《易經》了。漢代以後的人們在整理古代典籍的時候,把夏代的易經稱為《連山易》,把商代的易經稱為《歸藏易》。而我們所熟悉的《周易》只是流行於周代的易經。
與《周易》明顯不同,「連山易爻卦大象」歌是以社會為系統的:「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八象組成,艮卦為首,雲氣皆出於山。以山為主,崇山為君,伏山為臣,列山為民,兼山為物,潛山為陰,連山為陽,藏山為兵,疊山為象。據記載:《連山易》有八萬言,多佚失。目前保留的僅有一些卦名,幾個爻名和卦爻辭,象辭,及五十二條諸家論文。
《歸藏易》是以生命過程為系統的:「歸,藏,生,動,長,育,止,殺」八象組成,以坤卦為首,萬物皆歸藏於地。每一象都是以「氣」為主;天氣為歸,地氣為藏,木氣為生,風氣為動,火氣為長,水氣為育,山氣為止,金氣為殺。《歸藏》有四千三百言,多已佚失,保留下來的,只有六十四卦的卦名,爻名。
《周易》 是以乾天為首,天上天下具無所不「周」備之意。這《周易》的本稱為《乾坤易》,是以宇宙為系統的。「天,地,日,月,山,川,雲,氣」八象組成。以「形」之象為主。乾形為天,坤形為地,陽形為日,陰形為月,土形為山,水形為川,雨形為雲,風形為氣。
有學者認為:《連山》這個名目和《歸藏》一樣,實出於漢代劉歆的偽造,不足據信。但也有人認為:據古書記載,孔子曾見過《歸藏》。若果然如此,則連山、歸藏二易當果真是周易前的古易了。
專門研究貴州苗族水書文字圖案的韋章炳先生介紹說,一九七四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的夏代彩色陶器,上面的八角星紋圖案與水書太極圖一模一樣。據此,水書、《連山》、《歸藏》的創制年代也大約相同,同為夏代或更早一些。他認為,這些特徵表明水書極有可能就是散失四千多年的《連山易》和《歸藏易》。
不論怎樣,《周易》直到現在看來,也是一部相當成熟的著作。它不太可能憑空出現並一直完整地流傳到現在。偉大的《周易》是藉助什麼思想和學說形成和成長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連山》、《歸藏》二易的意義只能說不會低於《周易》。她們的失傳,對中華民族來說,實在是千古的遺憾了。
二:禹鑄九鼎的失傳
大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先驅。秦漢以後民間就廣泛流傳禹鑄九鼎傳於商周的故事,如《史記》說「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用於祭祀,「遭聖則興」,周滅亡「鼎乃淪伏而不見」。《資治通鑒外紀》更說「禹復為九州,收天下美銅,鑄為九鼎,以象九州」。大禹治水不僅使九州恢復了生機,而且加強了各地的聯系。九鼎就是由九州的貢金所鑄,所以可引申為國家統一的象徵。它遭聖則興,亂世淪伏,因此不僅是統一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還是盛世的象徵。
夏亡,成湯把九鼎移至商邑,又為殷鎮國重器。殷亡,九鼎為周所得,周武王又遷至洛邑。陳於西周鎬京。周公制禮作樂,創列鼎制度,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是也。鼎於是成為權利的象徵。「問鼎」成為爭奪天下權利的表現。春秋時期,魯宣公三年(前606年)楚莊王也曾向周的使者詢問鼎之大小輕重,結果被王孫滿以一席話頂回去,並說,在德不在鼎,「鼎之輕重,未可問也」。弄得楚莊王十分沒趣。以楚莊王的實力,求鼎似乎也沒有問題,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周天子雖然諳弱,但還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直接去取天子九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掠取九鼎時傳說九鼎突遇風浪沉沒於泗水,秦始皇曾派人多次打撈,始終沒能得手。記載著中華民族統一歷史的九鼎就此失去了下落。
到了漢代,先是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方士新垣平說: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汾陰有金寶氣,周鼎要出現了,要在汾陰南,臨河建廟迎周鼎。後新垣平因詐稱「金寶氣」等事發被誅殺,並株連其家室宗族。但武帝即位以後,方士們在新垣平鼓吹迎取周鼎的五十年後,詐稱汾陰出土寶鼎,造了一隻假鼎獻於武帝,武帝大赦天下,還因此改年號為「元鼎」,以示慶賀。
自夏禹鑄九鼎,作為傳國之寶,這九鼎就成為權利和國家的根基和象徵。周滅商後,移九鼎於鎬京,舉行隆重的定鼎儀式,自此「定鼎」就喻為國家政權的奠基,「遷鼎」則指國家權利的轉移,「問鼎」乃是覬覦政權的非法行為,由此演繹出過許多的歷史故事。
九隻傳國寶鼎的失落,實在可以算做幾千年中華文明史當中遺失掉的最為珍貴的一筆財富了。
三:和氏璧、傳國玉璽的失落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傳奇色彩和最珍貴的一塊寶玉石。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塊玉石能珍貴到與它相提並論。早在春秋時期,它就與「隨侯之珠」一起並列為當時中國的兩大奇珍了。發現它的卞和也因為和氏璧而聞名古今。卞和不僅因為遭到楚厲王、楚武王的誤解而失去了雙腳,更因為楚文王聽從了他的解釋而剖開了璞石最終發現了這塊寶玉,並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寶玉而獲得了生命的價值。隨著秦昭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取這塊寶玉的故事流傳開來,和氏璧的身價扶搖直上。最終被「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用作了傳國玉璽,成為檢驗一個「帝王」是否正統的唯一標准。
歷史上對和氏璧的材質有各種猜測:有認為是和田羊脂白玉的,有認為是夜明珠的,也有認為是陝西藍田玉的。史書上稱它「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把它放在黑暗處,它能熠熠發光,能除塵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稱「夜光之璧」。可見確有它的珍奇、稀罕性。
一九八三年工程師郝用威在全國地史報告會上稱:「和氏璧即是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發源地板倉坪、陰峪河一帶」。再次引起了近代人渴望了解和氏璧的由來、傳說和質地的好奇心。
和氏璧和由它製成的傳國玉璽在中國歷史上斷斷續續流傳了很長的時間,直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唐。當時石敬塘引契丹軍攻至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再也不見了蹤影。
從那時以後的各朝各代,都是當朝的帝王自己刻制自己的玉璽,再也沒有能得到歷朝歷代都認可的真正的「傳國玉璽」了。這個損失之重,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來說是多麼的巨大,誰都能掂量出其中的分量來。而傳國玉璽到底是什麼材料製成的,恐怕真的成為一個千古之謎了。
四:焚書坑儒與先秦文化的失落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果斷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統一國家的政策,對穩定當時的政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這些政策也產生了不可預計和估量的一些後果,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甚至對此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人人皆知的「焚書坑儒」就是這樣的一個事件。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在咸陽宮置酒宴飲。博士僕射周青臣當面頌揚始皇,稱其「神靈明聖,平定海內」、「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齊人淳於越則不以為然。他認為:古時殷周分封子弟功臣,故能長有天下。「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一旦有事,誰來救助?為此,他主張以古為師,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本來議論朝政意見相左是正常的事情,甚至是對朝政有好處的事情。但時任丞相的李斯卻出於自己的利益考慮,向秦始皇進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治國措施。「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三代之事,何足效法!因此,李斯建議禁止私學,規定「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天下「書同文、車同轍」,一切以秦國的標准為是。除了《秦史》之外,六國的史書全部焚毀,除了秦史官保存的詩、書、百家言和農、醫、卜筮等書之外,凡民間所藏之書全部焚毀。秦始皇被「建萬世之功」的言論所蒙蔽,遂同意了李斯的意見,下令焚書。「書同文」後,則統一按照李斯的小篆體寫字。六國以各自書體所記錄的全部書籍、手稿、政令、文件等均被付之一炬。秦小篆前六國所書的大篆從此再也無人能識。
就在焚書的次年,即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發生了一起「坑儒生」的事。公子扶蘇受到牽連被叱到邊塞去了。天下便一步步落到了秦二世、趙高等人的手裡。秦始皇想借「焚書坑儒」來達到穩固自己江山社稷的目的並沒有達到,李斯想借「焚書坑儒」來為自己揚名立萬的目的也隨著自己被趙高「腰斬」而徹底落空了。
經歷這一場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浩劫後,中國到底損失了多少歷史記載、文化典籍、宮廷記事和民間傳奇故事等無法估量的歷史寶藏,至今也沒有人能夠統計得出來。要不是孔聖人家中的影壁里藏著《尚書》,「五經四書」恐怕就要少一經了。這不能不算做中國歷史上的一大文化浩劫帶來的千古遺憾。
五:阿房宮的損毀
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是歷史記載當中最為雄偉的宮殿建築了。無論是前三代還是後來直到清末的兩千多年間,再也沒有任何古代的建築可以和阿房宮相比較高低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國力日益強盛。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中開始營造朝宮。由於工程浩大,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一座前殿,即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巔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咸陽。」其規模之大,勞民傷財之巨,可以想見。
秦時一尺約合0.23米。以一步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計,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當約六百九十米,南北深進一百一十五米,佔地面積約八萬平方米,容納萬人自然綽綽有餘了。相傳阿房宮大小殿堂七百餘所,一天之中,各殿的氣候都不盡相同。如今在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還保存著面積約六十萬平方米的阿房宮遺址。可見,阿房宮宮殿之多、建築面積之廣、規模之宏大,是世界建築史上無與倫比的宮殿建築。
唐代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這里,杜牧把阿房宮的誕生與六國的覆滅直接聯系起來,可見在秦覆滅一千多年後的唐代,阿房宮之雄偉大氣的形象還深深影響著那時的人們。其「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卧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台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的氣勢,借杜牧的《阿房宮賦》流傳於千年後的今朝,至今仍令人想入非非。
但阿房宮這座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跡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它與現在遺留下來的古建築之間有些什麼傳承關系?是否有些當時建築時奇巧的工藝沒能流傳下來?這些看來都將是千古之謎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阿房宮能夠留存到現在,她一定比印度的泰姬陵、法國的盧浮宮要壯觀得多!從秦始皇陵墓陪葬的車馬坑裡出土的銅車馬上我們可以看到:那時的工藝是遠遠超乎我們想像的!而如果阿房宮能存留到現在,對我國建築技術和工藝將有多麼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啊!
六:華佗《青囊書》的焚毀
華佗行醫在東漢末年,是中國最早能實施外科手術的醫生。他一生的傳奇醫術令歷代國人嘆服。單是給關羽刮骨療毒的事跡就被寫入了正史、改編為各種戲劇,廣為流傳在民間。
從史料上看,華佗最為神奇的是他的外科手術。這種外科手術歐洲是在一千四五百年後才開始實施,而華佗在東漢時就可以用他發明的麻葯「麻沸散」給病人實施麻醉,然後剖開病人的肚子對內臟進行清洗,而後切除其中壞死的部分後將其縫合,再放入腹中,最後縫好傷口。貼上膏葯後,病人在一月內就可以痊癒了。
且不說「手術」和「麻沸散」早於世界各國一千多年,單看史料記載的手術過程之規范,難度之大,也不是當今一般醫院都可以實施的。有這樣醫術的醫生在近兩千年前不被人稱為「神醫」,恐怕也得被人尊為「神仙」了。可惜這樣的「神仙」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和信任的,當華佗打算給曹操打開腦殼引出「風涎」,根治他的偏頭痛病的時候,曹操卻誤以為華佗將要害他,將其關入大牢。
華佗自料逃不出曹操的手心,在牢里把自己的平生所學寫成《青囊書》,打算流傳下去造福人類。他將《青囊書》交給看押自己的吳押獄,想叫他繼承自己的醫技。以下有兩種說法:其一,吳押獄很高興地接下書,向華佗表示一定繼承他的醫術,當個救民於水火之中的好醫生。他把書帶回家小心翼翼地收好後,回到衙門辭去差事,准備回家研讀醫書。可是到家後卻發現其妻正在焚書,他上前搶過剩下的書頁,只剩下最後幾張記載閹割雞、豬之術的內容了。相傳現在閹割動物使用的依然是那《青囊書》所傳下來的法子。吳妻說:縱然你學得像華佗一樣,也不免像他那樣死在牢中。有什麼用!其二,吳押獄當時就未敢接書,華佗大失所望,自己舉火把《青囊書》燒毀了。
不論哪種說法,《青囊書》是就此消失了。《黃帝內經》流傳下來,使得中醫理論得以確立;《傷寒論》流傳下來,使得張仲景「醫聖」的地位得以確立;《本草綱目》流傳下來,使得李時珍「葯聖」的名頭世界傳送。可惜的是,華佗的《青囊書》卻沒有流傳下來,中國醫學就此所損失的東西太多了:華佗對人體內臟有著怎樣的認識?他對人的大腦有著怎樣的了解?他打算從腦子的哪個部位「引出風涎」?他的麻沸散是什麼配方?他怎樣控制「麻沸散」的用量?他怎樣解決消毒問題?怎樣對付可能出現的感染?這些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只能是一些千古之謎了。
七:《蘭亭集序》的失蹤
東晉時期的書聖王羲之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至今無人能夠撼動。他傳頌千古的最佳書法作品就是寫於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蘭亭集序》,這是任何對中國書法有起碼了解的人都熟知的事情了。有關《蘭亭集序》的故事也在歷史上廣為流傳,最為人們認可的一種說法就是:唐太宗派蕭翼到辯才和尚那裡騙取到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蘭亭集序》後,把他一直帶在身邊,並留下了遺囑:死後用這一絕世珍品殉葬。世傳閻立本作《蕭翼賺蘭亭圖卷》(現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即以繪畫形式反映此事。所以後人都認定《蘭亭集序》最後的歸宿是在唐太宗的昭陵里。
當年,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當時就名滿天下、惹人追捧了。而唐太宗酷愛書法,是唐代頗有建樹的書法家、收藏家和書法理論家,一生致力於收藏王羲之的書法真品,據說先後共得到兩千二百餘件。《唐會要·書法》記載:「貞觀六年正月八日,命整治御府古今工書鍾、王等真跡,得一千五百一十卷。」又載:「嘗以金帛購求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自得《蘭亭集序》後,更是喜歡得不得了,他在為《晉書·王羲之傳》寫《論》時,承認自己對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心慕手追」。他還在《筆意論》中談其臨摹王書心得:「夫學書者,先須知有王右軍絕妙得意處:真書《樂毅論》、行書《蘭亭》、草書《十七帖》,勿令有死點畫,書之道也。」所以,唐太宗死後以《蘭亭集序》陪葬是完全順乎事理的。
昭陵在歷史上曾經被盜過,五代軍閥溫韜盜掘昭陵就記載有「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可想像出這個「山下宮殿」內部寢殿層層疊疊悠遠宏麗的情景。
但昭陵還沒有正式發掘,其墓道地宮的情況現在很難全面掌握,史料對它的記載只有新舊《五代史·溫韜傳》及《唐會要·陵議》。據這些史料記載,昭陵依山鑿石為元宮(墓室),從墓道至墓室山約七十五丈,前後安置了五道石門。墓室內富麗堂皇,不異於長安城的九重宮闕。墓道東西兩廂列置著許多石函,石函內裝著鐵匣,匣內裝著珍貴的陪葬品,傳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和漢代鍾繇等古代著名書法家的許多墨寶都在其中。南宋大詩人陸游作詩感嘆:「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也印證了《蘭亭集序》被陪葬在昭陵的說法。
近來有一種說法:昭陵被盜時並未見《蘭亭集序》的蹤跡,因此《蘭亭集序》可能並未按照唐太宗的遺願陪葬在昭陵里,而是被他的兒子高宗李治留下後最終被埋於他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之中了。由於乾陵是公認至今未遭盜劫的唐代帝陵,這讓《蘭亭集序》的下落更加撲朔迷離了。
李世民的功績和名望都是帝王當中一流的,他對王羲之和《蘭亭集序》的崇拜和追求使得他的書法水平也大大高於其它帝王。其代表作行書勒石作品《溫泉銘》和《晉祠銘》鳳翥龍翔,意境高古,一直流傳至今,被公認是上乘的書法藝術瑰寶。他的書法藝技當中有多少是受王羲之的影響?真本《蘭亭集序》與世傳的神龍本、定武本、褚遂良摹本等究竟有多少差別?以昭陵之堅固深邃,盜墓者能將《蘭亭集序》拿走嗎?為何真本《蘭亭集序》始終沒有在世上露過面?我們還能在今天諸多的王羲之作品的摹本中最終見到這件被人們追逐了一千六百多年的、至高無上的書法真品嗎?世人至今也還在拭目以待。
八:「靖康之恥」損失的文化瑰寶
宋朝的江山大部分毀在宋徽宗手裡,這是歷史的定論。宋徽宗有才,能寫會畫,還獨創了一種書體,叫瘦金體,寫起來瘦勁挺硬、灑脫靈動,是少有的才子皇帝。但宋徽宗理政昏庸,喜歡聽奉承話,生活奢侈,身邊沒有忠臣,國家大事亂如一團麻。後人說,宋徽宗「創造了一種書體,失掉了一個江山」。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代價最大的一個諷刺。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開封),上自徽、欽二帝,下至三千多後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近戚,都被金兵俘往北國,北宋就此滅亡。宋宮中所有的法駕、鹵簿等儀仗法物、宮中用品、書籍、印板、渾天儀、銅人、刻漏、古器、各州府地圖,連同宮人、內侍、伎藝工匠、倡優、府庫蓄積,全部被金人席捲一空。
金軍除了索取金銀絹帛之外,又搶去皇帝玉璽、儀仗、天下州府圖、樂器、祭器,以及各種珍寶玩物,擄走百工、技藝、宮女、內侍、僧道、醫卜、娼優和皇子、皇孫、後妃、帝姬(公主)、親王等貴族,與太上皇宋徽宗一道押送金營。據說,宋徽宗當時聽到金銀財寶等被擄掠的消息毫不在乎,等聽到他精心收藏的皇家藏書、藏畫也被搶去,才仰天長嘆幾聲。當時可能只有他才真正知道這些東西的寶貴。
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編成一部皇家藏畫名錄《宣和畫譜》,著錄內府秘藏「魏晉以來名畫,凡二百三十一人,計六千三百九十六軸。」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唐代的大畫家吳道子的傳世作品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只有民國時徐悲鴻先生收藏的一副《八十一神仙卷》被認為是吳道子的真跡,但還沒有最後的定論。徐悲鴻先生在此畫上題上「悲鴻生命」四字,可見此畫在徐悲鴻心中的無上地位。而《宣和畫譜》著錄的北宋宮廷中收藏的吳道子的畫竟有九十三幅之多!
傳世名畫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摹本),現藏英國大都會博物館,國內已經沒有顧愷之的畫作了。但北宋時期宮廷中藏顧愷之的畫作計有:夏禹治水圖、古賢圖、凈名居士圖等九幅,令人仰慕不已。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是現在故宮所藏最珍貴的一副畫作,是故宮畫藏的鎮館之寶。有關它的身世,大收藏家張伯駒用一座王府換來這幅畫的故事盡人皆知。除此而外,隋代的畫作在全世界都沒有第二張了。但《宣和畫譜》記載:「御府所藏」展子虔的畫作計有:維摩像、授塔天王圖、法華變相圖等二十幅之多!
凡此種種舉不勝舉,哪一樣藏品也能叫世人目瞪口呆!可惜的是,上述這些無價之寶在遭遇「靖康之恥」被金兵掠到北國後就再也沒能回來。中華文明就此損失了一大批無以倫比的珍貴寶藏。相比較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侵佔北京城丟失的那些文物,我們只能說:那些東西有相當大的一部分還留存在各國博物館里,並且不時有保存在私人手中的文物流向拍賣市場。我們對這些丟失的文物還能有機會看到或者還有希望把她們迎回國內來。但上述這些上千年前丟失和損毀的國寶,我們是只能萬分遺憾地與她們永別了。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民族發展史上的永遠無法醫治好的創傷!
了解了以上史實,我們就會感覺到:現在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圖書館中的古代珍品、典籍與歷史上損毀掉的那些珍寶相比較,就只能是小巫見大巫了。每一件國寶的消失都會給真正懂得他們價值的華夏子孫們在心頭添上新的傷痕。五千年的時光,使我們的身心遭受到多少創傷!只有了解這些我們祖先留下來的遺珍,盡可能周到地保護她們,用她們深刻的文化內涵來滋養自己的心田,方可撫平我們因歷史上的無知和錯誤給心靈造成的傷痕,將保留到現在的民族之魂一代代毫無損傷地繼續流傳下去。
『叄』 已經失傳的中國古老文化
數學:算經十書 部分失傳,部分不全,比如祖沖之的《綴術》。裡面不知道有沒有超越現在數學理論體系的存在。
醫學:華佗的《青囊書》。也是比較接近現代醫學的古代醫書。
由於古代儒生對科學的厭惡,導致古代很多科學技術方面的技術與書記失傳。地動儀木牛流馬等等。
漢武帝獨尊儒術真的說不清對後世時好時壞,古代有好多次變革都被打壓下去。始皇帝坑儒也不一定是錯誤。
『肆』 歷史上有哪些著作失傳了﹖
1、青囊書
據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華佗傾畢生經歷所作之書為《青囊書》。此書將華佗的畢生心血、行醫經驗一一記載,但傳說由於徒弟保護不利,此書最終被焚毀。也因此,《青囊書》失傳,當時只搶救出來幾頁,因此才有了初、高中歷史書上的「五禽戲」、「麻沸散」等等。
2、《連山》
《連山》,後亦稱《連山易》,古多隻稱《連山》,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據傳為盤古開天地後第一代君主天皇氏所創。遠古有三易,《周禮》雲:「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三曰周易。
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中連山易和歸藏易,兩千年來歷代典籍鮮有記載,學術界無不認為其已失傳,幾成定論。
此二易也成為中華文化領域里的一件千古之謎。歷來學界以為,連山易是以艮卦開始,如山之連綿,故名連山。
3、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
4、《黃帝外經》
十八卷的《黃帝內經》,從遠古時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黃帝外經》,則可能永遠失傳了。但是,關於它的民間傳說,還是相當豐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現在所傳的《黃帝外經》原稱《外經微言》,為明陳士鐸所傳,所述內容帶有濃重的道家思想,理論闡述恪守後世的陰陽五行概念,是在一個相當成熟的思想體系下對某些問題進行格式化闡述的著作。
5、《魏公子兵法》
魏無忌合縱攻秦勝利後,聲威大震,各諸侯都向他進獻兵法。魏無忌將其編寫成書,後世稱為《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有《魏公子》(《魏公子兵法》)二十一篇、圖十卷,今佚。
『伍』 被遺忘的中國文化
亞細亞苦澀的神話與傳說
統統收入古中國之煉獄
馬克思怒吼一聲
那張鮮艷的封面隨之流出
簽名者是一群虔誠的子民
飽蘸七月注冊的豪情
他們高擎鐮刀錘頭編制的理想
背負起沉甸甸的命運
告別近代史
沿著八十載血火界定之路
走進白話文起草的史書
任悲吟與歡笑接踵洗禮
頭顱可丟而信念依然
那份狂熱連上帝都不忍拒絕
顆顆英膽一旦被豪氣浸透
整個民族必定展示猛醒的魂魄
一代代風流的青春啊
在霓虹點綴的葉脈間悄然消失
唯有不泯的情火燃起的輕煙
化作誇父故鄉的雲翳
罩住陶淵明迷路的溪畔
前方,行程彎彎曲曲
先哲們用注釋華夏的彩筆
勾畫出令人遐思神往的圖卷
角逐的足音踏成鏗鏘的交響
譜寫了兩萬五千里雄渾的旋律
大度的積血成泊絕非恣意揮霍
炎黃後裔記下無數不朽的傳說
倒下者踩痛了古人的腳印
後來者只顧做驚險的超越
黎明前的沖刺緊鑼密鼓
迎來了現代史終結的十月
五星紅旗如同國魂之花
熱烈盛開於雞形的版圖
坦途中依然有顛坑和仆谷
漫不經心會聚成足下的失誤
發瘋歲月和缺氧季節相隨而至
一同撞進母親流血的疾呼
……何必提及隱隱作痛的回憶
開放之歌唱出燦爛的祝福
創世紀的實踐也已表明『
共和國正在被天下矚目『
今日重新雕築的界碑
寫滿理想浸濕的瑰麗追求
七千八百萬精英傾心創作
為人類撰寫不朽的巨著
脫貧的我們正沿著和諧的走向步入世界強國的門戶
『陸』 中國到底有多少的傳統文化快失傳
出現在外族入侵時,大的有8次.1.犬戎入侵導致西周滅亡,東周遷都,傳統文化第一次危機。2.戰國時東胡,林胡,匈奴虎視中原。3.西漢初期匈奴入侵。4.東晉五胡亂華。5.隋唐突厥,吐蕃,回鶻等少數民族侵擾。6.宋時遼,金,西夏,蒙古的對立。7.明初蒙古殘部的入侵。8.近代西方國家的侵略。欲再詳細可追問!
『柒』 中國古代失傳的那些著作有哪些
失傳的書中最有分量的可那要算《樂經》了,原本是四書六經,因為沒了它,所以叫四書五經了。
其他有名的如《連山》 《歸藏》這兩本和《周易》合稱三易,三合一就是完整的易經。
《吳子》,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現在的《吳子》是漢朝人的託名之作,原文大多失傳。
華佗的醫書,在斷頭前想請獄卒幫他將之流傳於世,可惜獄卒膽小,華佗只能將它付之一炬,很遺憾,那麼好的東西失傳了。
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上古的文獻,春秋時還在。
今文尚書諸篇。
夏侯陽算經,算經十書之一。
山海圖經,圖的部分失傳,唯存經文。
五經異義、淮南鴻烈解詁 許慎著作。
石氏星經 戰國天文學著作,漢朝後失傳。
法經 戰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的法典。
劍經 明朝將領俞大猷所編。
《魯班書》是中國古代一本奇異之書。據傳為聖人魯班所作,
上冊是整人的法術,下冊是解法和一些醫療法術。
但除了醫療用法術外,其他法術都沒有寫明明確的練習方法,而只有咒語和符。
據說學了魯班書要「缺一門」,鰥、寡、孤、獨、殘任選一樣,由修行時候開始選擇……因此,《魯班書》獲得另一名——《缺一門》。
《奇門遁甲》是中華民族的精典著作,
也是奇門、六壬、太乙三大秘寶中的第一大秘術,
是易經最高層次的預測學,號稱帝王之學,又為奪天地造化之學
現已失傳
『捌』 中國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
隨著隨著社會的變遷、時代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些傳統文化習俗已經不適應城市化的現代文明,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文化卻是中國的根柢之所在,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除了上面這兩個典型的傳統文化,還有許多的文化習俗也在逐漸消失,比如戲劇、中式婚禮、孝道等等。這裡面有些風俗習慣確實不適應現代文明,理所當然的會被社會的發展所逐漸淘汰掉。但是有些卻是中國文化的根基,也在逐漸消失。但我相信,消失的只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至於其內在已經融入到了炎黃兒女的血液之中,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會徹底覺醒。
『玖』 幾乎失傳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1:非遺:舞龍、打鐵花、糖人、邛窯、泥興窯、喊山、長桌宴等
2:少數民族舞蹈、戲曲等
『拾』 中國的傳統文化都包括什麼其中有多少已經失傳
中國古老傳統文化包括較為廣泛,有文字,語言,音樂,歌曲,器曲,舞蹈,中醫學,中葯學,針灸,推拿,按摩,八卦,四書五經,孫子兵法,太極拳,太極掌,太極劍,八卦掌,等等真是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