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艾灸你了解多少
艾灸是中國自古就相傳的養生之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很風行,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具體起源無可考證,人類對火的使用讓他們認識到,用火適當熏烤身體的某些部位,可以起到減輕痛苦的作用。後來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使艾灸這一理論逐漸成型。下面從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艾灸。
想要艾灸的朋友一定要清楚艾灸的原理,牢記這些在艾灸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以便達到最佳的調理效果。
⑵ 艾灸療法的發展歷程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醫學中最古老的醫療方法之一。灸法對百餘種疾病有較好的療效,歷史上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灸法是隨著火的應用而產生的,並在其應用實踐中不斷發展。灸法究竟是何時,由何人發明的已經無從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艾灸治病就已經很流行了,那麼艾灸的出現就應該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病的醫案不是記錄在醫書當中,而是記錄在史書《左傳》中。公元前581年,晉景公得了一場大病,於是請當時的名醫,秦國太醫令醫緩來醫治。醫緩檢查晉景公的疾病後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葯不治焉」。晉朝杜預註解,「攻」指艾灸,「達」指針刺。這段文字是說,醫緩認為晉景公的病治不好了,因為病位於「肓之上,膏之下」,既不能艾灸,也不能針刺,吃葯也治不了了。這也是成語「病入膏肓」的來歷。雖然醫緩沒治好晉景公的病,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戰國時期,艾灸就是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了。
以前,認為在醫學專著中,灸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但是,隨著考古發現,對艾灸的認識也在不斷的修正。1973年在我國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了三號漢墓,這是一次顛覆歷史的重大考古發現。在出土的眾多文物中,發現了3篇記載有關經脈灸法的帛書,是目前見到的《內經》以前的珍貴醫學文獻,也把對中醫艾灸的認識大大提前了。通過這3篇殘缺不全的文字,我們依然能夠窺測遠古先民以火治病的起源、方法和應用。
艾灸法 是一種獨立的治療保健方法,起源於中國原始社會,人們利用火以後,被火灼傷,發現具有治病、療傷的效果而逐漸產生的。
艾灸法的發明來源於北方。在醫學專著中,最早見於《素問·異法方宜論》:「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凜冽,其民樂野處而覓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說明灸法的應用,同寒冷的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
所謂艾灸療法,是利用艾葉作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在歷代的針灸著作中,多數將針刺與艾灸並列論述,不過由於灸法對人體易產生灼傷,故逐漸失傳,現在各中醫院的針灸科只見針刺而不見艾灸,實屬中醫的悲哀。近幾年由於中醫養生文化重新興起,人們又重視起具有神奇療效的艾灸療法。尤其是現代艾灸療法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傳統的艾灸療法的燃燒及污染環境,操作不便,易灼傷患者等難題,使中國博大精深的艾灸療法的普及成為可能。
⑶ 艾灸的歷史文化 按順序
艾 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
⑷ 艾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多百年了,能傳承這么久,總是有它的道理的,艾灸能堅持效果是非常好的,可以試一下將象和艾炙儀,簡單方便效果好
⑸ 做艾灸有什麼好處
艾灸具有溫經散寒調理氣血,暖宮止痛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身體出現脾胃虛寒、胃怕涼、大便稀薄;女性宮寒不孕、痛經、手足發涼、關節冷痛,以及身體局部受寒、受涼等因素引起的疼痛表現症狀。另外,艾炙還具有升陽舉陷的作用,用於身體治療臟腑下垂或者是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臨床疾病。可以強壯身體,延年益壽,比如艾灸足三里、關元穴,還具有提高免疫力和抗病的能力,但是在艾灸的時候不要炙在最容易暴露的位置,因為容易出現局部組織瘢痕。當身體出現過度疲勞、飢餓、過飽或者大量飲酒以後,炎症感染期都不適合艾灸,以免造成身體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