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水鄉文化
有這么深奧么。。。
我感覺就時小橋流水人家。我就是住在江南,今不如昔,沒有戲台了,也沒有私塾了,都時高樓大廈,紹興那邊還有些民居,挺好玩的,風景不錯。
2. 江南水鄉文化的特點都有什麼
賽龍舟,吃種子,初一十五給菩薩上香。
3. 江南水鄉,千年古鎮周庄究竟有何魅力呢
中國的古鎮可以說是特別的多。提到蘇州如果說古鎮的話,大家腦海中第1個印象就是周庄了。周庄為什麼能夠有這么大的名氣呢?這和它的魅力是分不開的,如果它不夠優美的話,也不可能被稱為江南水鄉。
周庄位於蘇州的崑山市,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也有著中國第一水鄉的稱贊。周庄的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的風貌,有獨特的人文景觀。自己去了給我的感覺就是小橋流水,住在這里應該是相當的愜意。周庄可以說是中國水鄉文化的瑰寶之地了。
如果有小夥伴們去蘇州旅遊的話,周庄是必須要打卡的地方。不然的話就說明你沒有來過蘇州,一定要體驗一下周庄的美,看一眼就忘不了它。
4. 江南水鄉民族文化
生活在蘇州以東吳縣角直、勝浦、唯亭、陳墓一帶的農村婦女,依然保留著傳統購民俗服飾。她們歷來以梳願攝頭、扎包頭巾,穿拼接衫、拼擋褲、柬倔裙、裹卷膀、著綉花鞋為主要特徵的傳統服飾,頗具江南水鄉特色,故有「蘇州少數民族」美稱。
水鄉婦女很重視願攝頭的梳理和裝飾,她們以烏黑的頭發、碩大的發留、眾多的飾品,輔以精美的包頭內和服飾,顯示出自己的心靈手巧和端莊秀美。其服飾的地方特色非常濃郁,傳承性穩定,但隨著季節的變化,年齡的差異和禮儀的需要,而有明顯的差別。
一般來說,春秋季節服飾的特點尤為突出。春秋季服飾上裝以拼接衫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淺士林布為主要基調,色彩對比鮮明,鮮而不艷、艷而不俗,常用幾種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體,縫工精細,裝飾性很強,它的特點也是通過服裝的裝飾工藝宋體現的:有拼接、滾邊、紐攀、帶飾、綉花等。而褲於多用藍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藍印花布,褲擋用藍或黑色士林布拼接。
這些服飾最初由於受布幅的限制和省料而拼接,拼接時由實現實際需要的拼接發展到主觀意識的拼接,無不講究整齊均衡和對稱的形式美。腰部的矚裙也很有特色,長度齊膝,裙擱極細,擱面和裙帶上均有不同工藝的花飾,裙外面繫上一條小穿腰,穿腰是與蹋裙相聯的輔件。穿腰上縫著一個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帶上綉著各種圖案的花紋,是服飾中的重要裝飾物。裙的設計是很實用的,勞動時柬了倔裙,腰背不易受風寒,站立時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下擺較大,不影響行動,有利於水田操作,又方便於野外小解遮蓋,既實用又美觀。然而,水鄉地區鞋的特色也很濃。鞋的形式頗似小船,不分左右,故又稱船形綉花鞋,鞋幫兩劊合成,鞋面以綉花為主,色彩鮮艷,花樣豐富多彩。船鞋的做工精細耐看,堅固實惠,是水鄉婦女傳統的禮鞋。
水鄉婦女服飾,隨著年歲的大小,有著不同的要求,青年婦女以花俏為主,精地利用服飾上的有限空間,巧妙地運用色彩對比、襯托、交錯的手法,以達到顯眼,花俏的藝術效果,恰到好處地特出了水鄉婦女的人體美和裝飾美,給人輕盈灑脫之感。
而中年、老年婦女則以深色調為主,服飾莊重、穩定,穿著要求的舒展寬大,故而給人古樸持重之感。
水鄉婦女服飾歷史悠久,世代相傳,相因成習,傳承性很強。多少年來,經過勞動群眾的篩選,設計了一系列具有水鄉特色的民俗服飾。適合水鄉婦女的穿戴,尤其適宜於水鄉生產勞動,實用價值較高,深受人們的喜愛。這些服飾在長期的發展中,不斷地變化和更新,形成了具有水鄉地區民族文化傳統特色的審美觀念,並證明了人類是按照美的規律,塑造自身,美化自身的。至今角直地區仍保留著江南水鄉婦女傳統特色的民俗服裝。
5. 古勞水鄉的民間文化
古勞水鄉,衍生了不少與水有關的文化。例如「賽龍舟」,就是古勞水鄉的傳統節目。每年農歷的端午節前後,水鄉便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到處響起咚咚的鑼鼓聲。這段日子,那些遠在外地拼搏的古勞人,都會自覺返回家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以村或「墩」為單位,選拔精英,赤膊操練。這里流傳著俗語:「初一起,初二忌,初三初四扒出屎,初五初六龍過基」。意思是指每逢農歷五月初三、初四日,在沙坪河與古勞河的交匯處,古勞人總會舉行龍舟競賽。每年龍舟競渡的時候,這里到處是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熱鬧場面。河涌里槳影翻飛,喊聲陣陣。屆時,更有華僑、港澳同胞不遠千里回鄉觀賞盛典,或親身參賽,以洗一身吉祥的「龍舟水」為幸福樂事。
俗話說得好:「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古勞水鄉的美麗山水令這里名人輩出。例如三十年代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我國第一代影後胡蝶,詠春拳的一代宗師梁贊,中國著名品牌「王老吉涼茶」的創始人王澤邦等,他們的故鄉都在古勞。一千多年前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在被貶海南的途中乘船經過這里,見此地古榕參天,翠竹叢叢,風景優美,竟也「留連不能去」,泛舟上岸休息了幾天。今日西江邊坡山村的東坡亭,就是當年的「坡公泊舟處」。
6. 水鄉文化的核心在哪
近日,東莞水鄉片的建設漸成政府行政的熱詞。黨政大員次第到水鄉片區調研考察,而水鄉片區的文化建設成了當前行政的優先議題。以洪梅、道滘、望牛墩、中堂等鎮構成的東莞水鄉片區,歷來是東莞經濟發展的薄弱點。但與經濟發展的孱弱相對應的是:東莞水鄉片的水鄉文化,一直是東莞本土文化的標志。不管是龍舟還是花燈,都反映了東莞古老的文化傳承和氣質。 但在實際的文化提振中,因為鎮域的分割,各個鎮街形成了各自為戰的局面。如中堂鎮稱謂自己為「龍舟之鄉」,沙田鎮亦說自己是龍舟之鄉」。道滘說自己是水鄉文化名鎮,而望牛墩則稱自己為「東莞現代嶺南之鄉先行地」。各個鎮街紛紛爭搶有水鄉文化代表性的稱號,在板磚亂飛中,東莞的本土文化卻往往因為內耗而不能凝聚。 實際來講,各鎮紛搶「名優」稱號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擴大本鎮知名度,是為了招商引資而促進經濟發展。如樟木頭所舉辦的小香港旅遊文化節,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樟木頭的知名度,並最終促進了樟木頭的經濟發展。可以說不管水鄉片的文化推廣也好,還是其他鎮街的各類文化節,其真正的內核是經濟發展,而文化,不過是包裹在經濟發展上的外衣。 這樣的文化發展態度必然造就了文化提振的急功近利性,而在文化反映上,也凸顯出膚淺的一面。比如說水鄉各鎮都有舉行的龍舟文化節,我們往往只能見到端午期間的龍舟比賽,而與龍舟和端午相關的文字、圖片推廣,歷史建築的營建、河道景點的布置,都顯得貧乏或者沒有。 這樣的文化狀態,只能看到各級政府的「考古挖掘者」的姿態。他們在尋章糾句中推廣著本鎮的本土文化,這樣的文化提振形式,顯得整個水鄉片的文化發展形式,像極了一個個循規蹈矩的老夫子,這樣的形象根本看不到文化發展的創新。 實際上來講,與同里、木瀆等沉澱數千年的江南古鎮比,整個嶺南的水鄉文化是弱小的,文化的底蘊遠遠不足。江南的水鄉文化氣質,不僅有粉牆黛瓦的臨水民居,還有曲折幽深的園林,更有千古以來的無數騷客的體情歌賦。在整個珠三角的東北片,唯一能稍微追隨末尾的,也只有惠州的西湖。但即便盛名如惠州西湖,也僅託名於被貶的蘇東坡一人而已。東莞的水鄉片想依古而宣揚本土文化,真正的弊病是基礎太差。 如此看來,水鄉片區當前的文化宣揚操作,實在是有點小打小鬧的架勢。一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若沒有幽美的山水建築,若沒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而僅靠鬧騰式的活動形式和口號宣揚,又怎能深入人心,又怎能宣導入理?可以說東莞水鄉片的文化發展形式,莫入了歧途。這是一種一哄而上的做派。 分析水鄉片的地理形式,其最大的優勢不是各類宏大的稱號,而是曲折回繞的水鄉地形。這樣的地理形式,實際上跟世界最著名的水城威尼斯有點相像。可以說東莞水鄉片的最大優勢不是美妙的的山水,不是厚重的非物質遺產,而是岔道眾多的水網河道。而若能將這些河網好好規劃,依託本土文化的底蘊,將河網和本土文化旅遊相結合起來,以各類的建築形式為依託,將各個鎮區建設成為深具嶺南特色的旅遊小鎮,則不管是文化的共聚創新也好,還是本土文化發掘也好,定能比舉辦幾場國際龍舟節要行之有效的多。 水鄉片要整體規劃,水鄉片的文化更要在挖掘的基礎上去創新。江南水鄉的優勢是東莞水鄉片的弱勢,但東莞水鄉片的優勢是在水鄉文化上的掣肘較少,更能在文化形式,建設式樣上盡心創新,從而打造古典與現代美相結合的新的嶺南文化體系。如此才能真正的推動東莞水鄉片的文化發展,才真正的將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相結合起來。(作者:孫平 知名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