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本人對道家文化比較感興趣,請大家推薦幾本道家思想的書籍來看看。
《莊子的心靈世界——無奈與逍遙》,作者王博,十分博學智慧,深得道家智慧,言談常很幽默。他是北京大學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道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② 東營哪個藝考文化課輔導機構好
題主你好,東營優課優教育有自己編寫的教材,提分成果顯著,主要是老師比較專注,能夠很好的抓住高考要點,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期待採納,謝謝了。
③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哪家的思想最受推崇
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有什麼不同?哪家的思想最受推崇?
1.儒家思想
提到對目前中國傳統文化危害更為廣闊的觀念,大部分大家第一個想起的可能便是儒家文化了吧,特別是孟子,孔子,及其《論語》這一部著作,儒家思想能夠堪稱是「家喻戶曉」居首,如今看來,它在全球范圍之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了,現如今還有很多我國參考學習培訓在其中的觀念。
④ 道家和儒家學哪個更好
道家和儒家本質沒有什麼不同。也談不到哪個更好。最終都是明心見性,只是途徑不同而已,是他們採用的方式不一樣。因為人有了分別,才有了門派的劃分和區別。
道家其實是比較接近大眾的,更有自己的特點,更加追求的是通過個人手段修持達到目的。儒家的更加平易近人,看起來很世俗。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幾千年。這個力量是很大的。事實上儒家也一樣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而且更為人接受。但是達到高處一樣不容易。
道教與儒教的區別:
1、道家講「出世」,儒家講「入世」。
道教認為,個人修養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於個人的,跟別人沒有關系,主張遠離人到深山老林找塊地方。道教的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
儒教是主張參與社會的,而且主張個人的自我完善是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才能實現。比如儒家的人生目標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是把人自身的發展與對家庭、社會的貢獻緊密聯系在一起了。所以儒家是主張"入世"的。
2、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
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儒教是法,要求如何做人,每個人應該怎麼做。儒教崇尚的是「存天理、滅人」,哪怕削足適履也要人來適應宗法社會的綱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3、道、儒兩教各有特徵。
道家在傳承的過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條比較隱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歡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視對全民的「普及義務教育」。道家傳授特別重視的「根性」,也就是所謂「天資」。
儒家主要是在讀書人中進行教育。他們不像道家的隱逸,也不像佛家那麼普渡眾生,主要通過學校教育來傳布教義和思想,所以儒家往往是「書生」。
4、修行方法的差異。
道家的修行方法是重視修持心性,就是著重心性的磨練和自我把握。道家的修行多選擇在深山清凈之地,所以一般人往往難以看到道教徒。
儒家往往把讀書本身作為一種修行方法。儒家雲「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讀書用工,方法得當,就變得精氣神十分旺盛,素質和人的氣質都會得到巨大的優化,看起來會相貌堂堂,氣宇不凡。
⑤ 中國哪個道教場所最適合學習道家文化
the current or a certain
⑥ 山東省東營市傳統文化
【建置】東營市建市前的歷史主要沿廣饒、利津、墾利3縣歷史追溯。位於市域南部的廣饒縣歷史悠久,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位於市境西部的利津縣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位於市境北部的墾利縣境大部系黃河新淤地,1943年在中共墾區抗日民主政權的基礎上建立墾利縣。至建市前,3縣的建置、隸屬迭次變更。
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原廣饒縣辛店公社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華八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從此,拉開華北石油會戰的序幕。1962年9月23日,在東營構造上打的營2井獲日產555噸油流,為當時全國日產量最高的油井。為紀念打出這一高產油井之日,勝利油田始稱「九二三廠」。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會戰的深入發展,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會戰指揮部和一些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1965年3月,為支援石油會戰,經中共山東省委批准,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並組建一批為礦區服務的商業、金融、郵電等機構。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廠更名為「勝利油田」。為適應勝利油田發展和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的需要,1982年8月山東省政府向國務院請示成立省轄地級市——東營市,同年11月10日國務院以〔82〕國函字249號文件批復了省政府請示,劃原惠民地區的墾利、利津2縣,廣饒縣的4個公社,沾化縣的4個公社,博興縣的1個公社和3個大隊,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以〔83〕國函字175號文件批復了山東省政府請示,把廣饒縣劃歸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召開東營市成立慶祝大會,東營市正式掛牌辦公。
【境域隸屬沿革】東營市域是以黃河三角洲地區的廣饒、 利津、墾利3縣全境和原博興縣、沾化縣的一部分鄉鎮組成。南北陸域形成和建置時間遲早有較大差異。南部廣饒縣境內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西部利津縣大約成陸於春秋戰國時期。北部墾利縣和河口區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黃河泥沙造陸所成,僅有近百年歷史。其建置、隸屬迭次更變。市境南部地域遠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有人類居住,據出土文物考證,傅家、營子等遺址屬於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夏代至殷末,為季艹則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秦代屬齊郡。西漢時期,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廣饒縣,屬齊郡。今廣饒縣境分屬2郡5縣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縣、琅槐縣;齊郡之廣饒縣、巨定縣、利縣。今利津南部之地屬千乘郡之漯沃縣、蓼城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 2年),廣饒曾一度被封為侯國。王莽新朝時,今市境屬建信郡。南部為千乘縣、琅槐縣地,西部為施武、延亭縣地。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為千乘國。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今市境屬樂安國。南部置利、益、博昌3縣(廣饒、巨定、琅槐3縣廢),西部置有蓼城縣(漯沃縣廢)。三國時期,屬魏國青州樂安國博昌、利縣、蓼城縣地和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地。西晉時,復置廣饒縣,屬齊國。今市境西部部分屬冀州樂陵國漯沃縣和青州樂安國蓼城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今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襲,市境屬青州齊郡和樂安郡、冀州樂陵郡。隋朝,初期罷郡存州,實行州縣兩級行政,開皇三年(公元583年) 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屬青州。十六年(公元596年) 廢漯沃縣置蒲台縣,轄永利鎮,屬棣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 復改州為郡。青州改為北海郡,棣州改為渤海郡,今市境分屬之。唐朝,復改郡縣制為州縣制,又在州縣之上設「道」,今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市境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台縣。宋朝,初廢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 在州縣之上設置「路」。今廣饒縣地屬京東東路青州千乘縣。今利津縣地先屬河北路,後屬河北東路濱州渤海縣。金朝統一北方後,仿宋制,實行路、州(府)、縣三級行政。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 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屬山東東路濱州。元朝統一中國後,首設行省。今市境南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府樂安縣,西部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濱州利津縣。明朝,廢除行省,設置直隸區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設府、州、縣。今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清朝,實行省、府、縣三級行政,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屬武定府。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實行省、道、縣三級。今市境南部屬山東省膠東道樂安縣。1914年,民國政府改定全國重復縣名,樂安縣更名為廣饒縣。1915年改屬淄青道。1927年廢道,直屬山東省。市境西部初屬山東省岱北道利津縣、 沾化縣地,191 5年改屬濟南道,1928年直屬山東省。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為日本軍隊侵佔,境內政權割據分立,政區不統一。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有1939年後成立的益(都)、壽(光)、臨(淄)、廣(饒)四邊縣政府,隸屬清東督察專員公署;1940年建立的廣饒縣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銷);1941年初建立的廣北縣行政公署,1943年改稱廣北縣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墾區建設委員會,1942年改稱墾區行政委員會,1943年4月改稱墾利縣政府,隸屬清河區行政公署。1944年以後,以上均隸屬渤海行政公署。國民黨建立的政權:1938年10月,國民黨山東保安十六旅建立廣饒縣政府,只存在4個月;1938年2月,國民黨地方游擊部隊劉景良進駐利津城,建立國民黨地方政權,歷時僅11個月。日偽政權:1937年12月,日軍第一次侵佔利津城,建立偽政權。後日軍主力撤走,偽政權為國民黨劉景良部摧垮。1939年,日軍二次侵佔利津城,再建偽政權,隸屬偽山東武定道。1939年2月,侵佔廣饒的日軍組織偽廣饒縣政府,隸屬偽山東青州道。解放戰爭時期,利津與墾利縣同屬渤海區第四專署。1949年四專署改稱墾利專署。1945年,廣北縣、四邊縣撤銷,建立廣饒縣政府,隸屬渤海區清河專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0年5月,撤銷渤海行政區,今市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均隸屬於惠民地區行政公署。1956年,墾利縣建制撤銷,墾利、利津合並為利津縣。1958年,沾化、利津合並為沾化縣。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並為淄博專區,境內廣饒縣、沾化(含利津)縣、縣級孤島人民公社屬之。1959年,孤島人民公社撤銷,恢復墾利縣。1961年,沾化、利津縣分置,惠民地區與淄博市分開。境內廣饒、利津、墾利及沾化局部隸屬於惠民專區。1983年10月東營市建立。 (東營市史志辦公室)
⑦ 當年,那個堅信龍的存在,並上山苦尋15年的山東男子,現在如何了
在傳統文化中,各朝各代的皇帝都把自己比作真龍天子,這也是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的一種象徵。而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把自己當作是龍的傳人。龍以及龍的文化,是我們傳統文化的聚集和積淀。融合了千百年來華夏兒女的智慧和心血,締結了華夏兒女血脈相連的情愫。龍,是一種時代的符號,民族的象徵,國家的優秀文化。也是我們炎黃子孫的驕傲,更是人們心中最崇高的信仰。
如今的他,依舊過著清貧卻快樂的生活。因為他的追求從沒有停止,信仰也從沒有中斷。為了更好地傳承龍文化,他還收了兩個關門弟子一起修煉。在自己家的小院子里養了一些家禽,過著田園般的生活。
四、小結
馬東營對真龍的愛或許過於的狂熱,但是他對信仰追求的那種執著精神卻是我們少有的。這個故事也給人們留下思考。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確實給人帶來很多的壓力,但是這個故事,卻在喚醒我們內心潛在的激情和熱愛,勇氣和信心。也讓我們真的明白,只要足夠熱愛,信仰就永遠不會止步!
⑧ 請問大家,佛家真的比道家更可信嗎
有這樣的說法的人,就是對信仰的曲解。無論道教還是佛教,都是揭示宇宙自然人生的規律與真相的,本質都一樣,你看看道教的《道德經》、佛教的《金剛經》,反應的內容都驚人的一致。
只不過你有這樣的感覺也可以理解,畢竟最近道教的發展不如佛教,沒有佛教的興旺,這裡面有很深刻的原因,但不能說明誰誰不好。
信仰的核心我們用現代話來理解吧!先來看一個例子:
以「爬山」為例。首先我們先確認「登上山頂」這個過程是必然的結果,這是肯定不會改變的。於是有A、B、C三人一起登山,A走的是南坡,用桿杖登上去的;B走的是北崖,用錘釘攀上去的;C走的是西壁,用爪犁爬上去的;他們都登上了山頂,下來以後開始收徒弟,他們都以自己親自爬上去的經歷和工具教他們的弟子,對其他兩人的做法,跟自己的體驗,或承認其他兩人的成果,或否定其他兩人的成果。那麼,「登上山頂」這個事實的實現已成為「客觀事實」,但是這些以自己經歷為經驗來傳遞的方法,就叫做「主觀經驗」。
在《金剛經》里,佛陀曾說過,「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講的就是A、B、C相互爭執的本相,也就是宗教的本質原本都一樣,但是卻因為創始人(准確的說應該是「發現者」)本身的文化程度、社會背景、成長環境、領悟能力、表達與溝通能力等的不同,而造成了差異(這就是為何宗教會彼此抵制、排斥的根本所在了)。
因此,所有的宗教的核心就是「明白或洞悉宇宙真相」,完成生命的終極關懷。
⑨ 儒家,道教,佛教,三者有何區別謝謝!
儒家,道教,佛教,三者主要有如下七點區別: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的文化。儒家倡導知識的獲取和品德的培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
道家文化——遵循規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規律,提倡無為而治,順其自然,是一種尊重自然,尊重規律的文化。
佛家文化——無私奉獻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蘊含了慈悲和福報論,是一種無私奉獻的文化。
二、做人標准。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對於做人標准要求很高,共九點。仁是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禮是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智同"知",是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恕是指寬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是指與人交往中的老實忠厚。孝是對父母的尊重。悌是對兄長的敬愛。
道家文化——領悟道法,淡泊名利。「道」是道家文化的核心,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道是世界本源,天地萬物都有道而生,同時道也是存在於萬物之中的普遍法則。兩個互相矛盾的對立面以及對立面的相互轉化都是由道完成的,只有領悟了「道」,才能更好的順應自然。
另外,「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是利用了轉化思想完成的,淡泊名利,不爭也是爭。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佛家文化中,因果輪回觀深入人心。做善事有善報,干壞事便要嘗壞果。所以佛家倡導信徒慈悲為懷,多積善果。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論語·為政》中有言:「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就是對儒家人生觀的最佳闡釋,人三十當立,該當建功立業。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道家的順其自然觀念就是要掌握道的法度,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絕非簡單容易之事,想要掌握道的規律就需要多思考觀察和學習,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佛家文化中有業報觀,講求對世間萬物都報以同等的慈悲,無私奉獻,超凡脫俗。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才華的舞台。儒家文化重視人才,鼓勵人們追求知識。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也是為了給有思想有才華的人提供知識基礎,讓他們更好地展現自己的才華。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重視自然界規律。道家順其自然和無為而治的思想很大一部分就是仰仗著自然界自身所擁有的一套平衡系統,所以要重視自然界的各種規律。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心中即世界。佛家文化偏向於唯心主義,相由心生,所以佛教強調心靈的純凈,只要心靈純凈,那麼所看到的世界也就變得純凈。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不斷提升自己實現人生價值。我們創造物質財富額精神財富的過程同時也是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儒家倡導提升自己的才能和道德都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做服務的。
道家文化——以自身的完善促進社會的和諧。道家在治國思想上的無為而治是一個較為理想化的治國方式,所以這就對人民的素質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注重自身的完善,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的和諧。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為他人獻愛心、做好事是主張慈悲為懷的佛家最提倡的,在獻愛心的過程中,人們的精神和靈魂都會得到升華,獲得真正的快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儒家文化是三家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種文化,追求知識,培養道德,積極向上等等,都讓我們「入世」,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和生活。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道家的很多思想都是偏理想化的生活,超脫凡塵俗世,不計較得失,順其自然,淡泊名利,這些都是能讓心靈沉靜的思想。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佛家文化具有超逸的處事態度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境界,可以說是有了超脫凡世的思想。佛家又倡導入凡世做好事,幫助他人。
七、物質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不吃就會餓。儒家文化適合當做自己主要遵循的信念,他貼近生活,只要努力和堅持就能夠達到。按照儒家思想去行動後,你能有效感受到思想給自己帶來的提升和幫助。
道家文化——副食,不吃沒滋味。道家文化適合取裡面一些觀念遵循,要完全掌握道家文化十分困難,順其自然對於改善自己的心態有很大的好處,能有效增添生活中的幸福指數。
佛家文化——水果,不吃不甜蜜。佛家文化想要完全學習也很困難,可以學習其中的精神,不懼於奉獻,樂得奉獻,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更甜蜜。
(9)東營道家文化哪個靠譜擴展閱讀: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
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
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占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葯,外丹等,煉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⑩ 道家風水那一套是真還是假,靠不靠譜
風水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風水是古人長期觀 察、實踐、總結而來的一套宜居理論。只是受限 於認知水平,其中部分理論是錯誤或沒有科學依 據的。 風水學是包含地理學、地質學、環境學、生物學、 心理學等學科的綜合理論體系。比如: 在地理上,不同地域的地形地勢、氣候環境、物 產等不同,這就有不同的文化、飲食結構、生活 生產方式等。這些必然影響個人的境遇。 在地質上,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地方;有放射性礦 物的地方等肯定不適合人類居住。 環境學上:這不必多說了吧,良好的環境對人肯 定是有好處的。 在生物學上,各種生物對人產生的影響,人類自 身的生理情況等會對我們產生相應影響。 App 內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