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鴻承文化是什麼

鴻承文化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08 04:12:20

1. 跪求:黃驊市的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人們的文化素質如何

人們的文化素質:我們的物質生活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們的精神生活也需要相應提高
黃驊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不斷地進步
他們的高品位、高素質的體現,他們有現代人的風范

經濟發展水平:
2005年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將黃驊市列為全省首批「擴權強縣(市)」之列,在計劃報批、財政結算、項目申報、證照辦理、土地報批等11個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權,進一步激活了市域經濟發展的活力。
黃驊擁有中國冬棗之鄉、中國北方模具之鄉、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和全國體育先進市等稱號。

交通
區位:黃驊地處「雙環」經濟圈核心地帶,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河北省的「一線兩廂」戰略規劃中:黃驊是南廂四地區中唯一的港口城市,是河北省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之一。在「津滄黃」三角區域中:目前我市已被列為東部次中心城市,其目的就是想借港口的拉動作用,把黃驊打造成為東部經濟發展的龍頭。
交通:貫穿全境的205(山海關至廣州)、307(黃驊港至銀川)兩條國道和正在建設的津汕(天津至汕尾)、石黃(石家莊至黃驊港)高速,黃萬(黃驊至萬家碼頭)鐵路和已經建成的朔黃(朔州至黃驊港)鐵路在黃驊境內形成了三個黃金十字架,形成了完整的公路、鐵路運輸網路。黃驊港於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開工建設,現已建成並營運一個10萬噸級和四個5萬噸級輸煤碼頭,一個2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和兩個1.5萬噸級雜貨碼頭已經建成,海運可達世界各地港口城市。
「一港」。東距黃驊大港45公里,處於神華經濟帶的「東橋頭堡」,擁有廣闊的經濟腹地。黃驊港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開工建設,總投資100多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一期建成兩個5萬噸級和一個3.5萬噸級泊位,年吞吐量3500萬噸;二期建設一個10萬噸級泊位和兩個5萬噸級泊位,年吞吐量達到7000萬噸;三期建設達到年吞吐量1億噸。目前,一、二期已正式運營。
「雙環」。環渤海、環京津。東依渤海,既是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河北省外向型經濟基地,又對加強與東亞國家經濟聯系合作,促進國內外市場結合,發展國際貿易具有重要作用。北接京津,位於「大北京經濟圈」外圍,直接接收京津經濟、信息、技術、人才的輻射,在河北「雙環開放帶動」戰略中佔有重要位置。
「雙高」。石黃(石家莊到黃驊)高速、津汕(天津到汕頭)高速在黃驊境內構成公路黃金「十字架」。
「雙鐵」。朔黃鐵路(朔州到黃驊)與黃萬鐵路(黃驊到天津萬家碼頭)在境內構成一個鐵路黃金「十字架」,為經濟發展構築了堅強的支撐。
「雙國道」。205國道(山海關至廣州)、307國道(歧口至銀川)兩條國道縱橫貫穿全境,與「雙高」、「雙鐵」和黃驊港遙相呼應,形成了完整的公路、鐵路運輸網路。

土地資源:全市耕地面積72.6萬畝,濕地15萬畝,鹽鹼荒地51萬畝,灘塗36萬畝,淺海(0-15米等深線)238.4萬畝。
海產品:境內20條河流匯集九處入海,海域水質肥沃、餌料豐富,有魚、蝦、蟹、貝、藻五大類上百種海產品,產量占河北省近一半,尤以東方對蝦、渤海梭子蟹、快魚、平魚、目魚最為名貴。
鹽業資源:鹽田總面積220萬公畝,年產原鹽150萬噸,是全國海鹽生產基地之一,名牌產品「長蘆鹽」享譽國內外。
農產品:盛產小麥、玉米、大豆、高梁、蘋果、鴨梨、冬棗、金絲小棗等
石油資源: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是大港油田的主產區,年產量60萬噸。
煤碳資源:黃驊作為西煤東運的龍頭,已成為沿海地區重要的煤炭集散地,年煤流轉量近7千萬噸。可滿足煤化工產業的原料需求。
旅遊資源:境內現存文化遺址20多處,現存海上漁村、人民公園、博物館等人文景觀5處,野外的驊南淀、驊北淀、海濱浴場,是人們沐浴大自然、打獵、遊玩、休閑、度假的理想場所

科技水平:
整體情況:黃驊市大力實施以工立市、以海強市、以港興市和城鎮化帶動四大戰略,加快建設現代化濱海中等城市。 2005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59億元,同比增長17.1%;完成全部財政收入5.13億元、一般預算收入2.09億元,分別增長34.2%和35%。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河北省30強,是全省首批22個擴權縣市之一。 資源化工業:依託年產原鹽150萬噸和石油、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形成了以鹽化工、煤化工、精細化工、石油化工為主體的產業格局,主要產品有氯鹼產品、石化產品、鹼性玫瑰精、氯化聚乙烯、乙烯利、矮壯素、食用色素、雙乙酸納、一氧化氯等。重點企業有滄州大化集團氯鹼公司、金華化工公司、海驊葯業公司、渤海化工公司、濱海化工廠、鴻承公司、信諾立興公司等。
五金製品業:黃驊是中國北方重要的五金製品生產基地。目前,全市已擁有五金製品企業488家,年產值達27億元。產品包括焊網、花園製品、制釘、三車配件、儀器儀表和滑車等七大類別400多個品種,暢銷國內20多個省市,有13家出口創匯企業,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1.2萬人。
塑料模具業:黃驊現有塑料模具企業600餘家,從業人員約8000人,其中高級技術人員200多人。2004年實現產值8億元。總投資2.5億元、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模具工業園,被中國模具協會授予「中國北方模具城」的稱號。到2008年,模具工業園將建設成為總投資10億元、佔地1平方公里、年產值15億元的中國北方模具工業基地。
海洋產業:黃驊自古就有「漁鹽之利雄天下」之美稱。全市淺海面積238.4萬畝,灘塗面積40.2萬畝,海域水質肥沃、餌料豐富,尤以東方對蝦、渤海梭子蟹、快魚、平魚、目魚最為名貴。原鹽品質優良,鹽田面積220萬公畝,年產原鹽150萬噸,是我國四大海鹽生產基地之一,是著名的長蘆鹽主產區。
冬棗產業:黃驊冬棗個大、皮薄、核小、汁多、色澤鮮艷,肉質細嫩酥脆,酸甜適口,古時被奉為貢品。現榮獲「中華名果」稱號。黃驊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冬棗之鄉」。2002年6月,「黃驊冬棗原產地域保護區」和綠色食品認證獲國家批准,並被命名為「黃驊冬棗國家級標准化示範園區」。2003年8月正式注冊「黃驊冬棗」著名商標。2005年冬棗產量達到4500萬斤,產值4億元。
神華工程:神華工程是集煤炭、鐵路、港口、海運、電廠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工程。總投資達890多億元,有「南有三峽,北有神華」之說,並以其投資巨大而載入了「十四大」報告和我國「九五」規劃以及2010年遠景規劃。朔黃鐵路於2001年8月16日全線鋪通,是繼大秦線之後我國又一條雙線電氣化重載鐵路,年運輸能力為1億噸。港口一期建成了兩個5萬噸和一個3.5萬噸級碼頭,二期建成了一個10萬噸和兩個5萬噸級碼頭,黃驊港將成為我國北方又一個億噸級能源大港
呂橋石化工業園:呂橋石化工業園位於黃驊市北20公里,依鄰津汕高速和205國道,園區面積6平方公里。是以石油化工和煤化工為重點發展產業的專業園區。現有進區企業20家,固定資產投資6億元,年產值11億元。
城市建設整體定位:力爭經過幾年努力,構築起現代化濱海中等城市的雛形。

城市建設功能定位:把黃驊建成區域性經濟、文化、教育、商貿服務中心。

城市建設特色定位:彰顯「代表人民利益、展示向上氣息、倡導高尚人格、散發文明芳香」的城市特色,成為「綠樹與碧水相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情」的現代化生態型城市。

農村建設:結合文明生態村建設,大力推廣「白庄模式」。

綜合:近年來,黃驊市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科技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省創建文明城市面上工作先進城市、全省「雙擁」模範城、全省民政工作先進市、全國教育「兩基」達標縣(市)等榮譽稱號。

科技:全市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955人,其中,高級225人,中級1903人,初級5800人。2001年以來,共審報科技項目35個,其中部級6個,省級18個,市級18個。民營科技型企業發展迅速,目前全市己有民營科技型企業20家,2004年實現技術貿易總收入8.7億元。

文體:基礎文體設施不斷完善。有面積320畝的市人民公園和面積40餘畝的市體育場,擁有兩個大型影視劇院;市圖書館為國家三級圖書館,現有藏書8萬冊,2003年被省文化廳評為河北省公共服務規范館;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8000餘件,其中國家三級文物30餘件。藝術創作成果豐碩。自行編排的「麒麟舞」和《接海》同時獲得過全國「群星獎」舞蹈大賽銀獎;2003年,歌曲作品《曬鹽的汗子》獲得五個一工程獎,競技體育多次在省市比賽中奪得好成績;群從性文體活動蓬勃發展,2001年成為全國群從體裁育工作先進單位,2004年底,全市群體活動點達到35個,參與活動的基層群眾近萬人。

2. 渭南市鴻承賓館在哪

渭南市鴻承賓館的位置,是在文化路與經三路交叉路口東北角,你可以乘坐25路公交車或者19路公交車到

3. 鴻承文化是傳銷嗎

鴻承通就一騙子公司!

4. 。。。。。。

網上找到一篇比較權威的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我們對城鄉差別的認識中,往往更多地局限於物質形態,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要消除以至彌合這種差距,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間和寬容的心態接納農民;二是農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質、文化和心理適應城市;三是政府如何為這種城鄉之間的融合提供製度保障和服務安排。

關鍵詞:農村與城市 村民與市民 文化與心理 認同與差異

農民問題何以成為重中之重,掛在了總書記和總理的心頭,擺到了黨和國家最高層決策層的案頭,排上了中央「紅頭文件」的最前頭,刻在了包括九億農民在內的全社會的眉頭。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也是各顯其能,但就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而言,其基本的路徑就是「農轉非」。不過「農轉非」的途徑不是原來意義上的吃商品糧,而是給已經在城市的1.2億農民工以市民待遇,給現在農村仍需要轉移的1.2-1.5億富餘勞動力和每年新增的1200萬勞動力以及以後新增需要

作者簡介:楊以謙(1957-),男,安徽碭山人,淮北市委黨校副校長、教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三農問題。

轉移的農民以平等的就業權。這就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研究:

一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間和寬容的心態接納農民;二是農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質、文化和心理適應城市;三是政府如何為這種城鄉之間的融合提供製度保障和服務安排。



由於中國「三農」問題的歷史性、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要真正使農業興起來,農村強起來,農民富起來,遠非一個文件、一次會議、一項政策所能企及。縮小三大差別,一直是我們走向共同富裕

的價值取向,但我們對差別的認識往往更多地局限於物質形態。隨著對三農問題制度層面認識的深入,政治和權力的差別更加凸顯,給農民以國民待遇的呼聲日漸其高,各種政策措施也接踵出台。但就城鄉差異而言,還遠遠不惟如此。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具有更加深層的、根深蒂固的淵源。

1、 觀念差異

農民代表居住生活在特定地理環境中的人群。這一人群常常與居住在城鎮或都市的人群形成一種對照,即「鄉下人」和「城裡人」。居住在鄉野之中,聚村而居,成群而落,靠近田野、草原和大自然。因其出生地的原始基因,不論到哪裡,他們「鄉下人」的地理身份與天生「城裡人」的地理身份的差異,便決定了城鄉之間的觀念差異,以及社會對這種身份的認知差別。由此,大凡落後、保守、歧視的觀念似乎都源於農民,也適合農民;而大凡進步、創新、高尚的精神似乎是城裡人的專利。「小農意識」、「小農觀念」以及「小農行為」等等概念,既是用來代表農民的觀念及行為,同時又是人們用來貶低他人的一種價值判斷。領導幹部不勝任工作稱之有農民意識,工廠廠長把廠子搞虧了、破產了稱之有農民意識,體育比賽比輸了稱教練有農民意識,作家寫不出好作品稱之為有農民意識,科研人員不出成果稱之為有農民意識,導演把作品弄砸了稱之為有農民意識,演員演不好自己的角色稱之有農民意識,連某些腐敗分子走到腐敗這一步,也稱自己有嚴重的農民意識,但有深厚農民意識的地地道道的農民,有成為腐敗分子的嗎,簡直是無恥之極。夠啦。其實帶有農民二字的貶義詞不止一個,比如農民心態、農民思想、農民觀念、農民作風、農民思維、農民形象等等,不一而足。

由此,城裡人腦海里便形成這樣一種定勢思維,即認為農民總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安於現狀,害怕冒險;思想固執、狹隘,而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甚至把「中國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這一關乎國家發展和治理的根本性的問題,也歧視性地理解和歸結為「農民的問題」或「農民出了問題」,似乎中國所有的問題都出在農民身上或都根源於農民。因而,農民問題解決了或農民不再出問題了中國便安然無恙。

2、主流意識形態差異

由於農民進入大中城市會面臨很高的壁壘,比如定居成本,就業機會、生活保障、子女就學等等。因而規模小一些的中小城鎮成為農民進城的較理想的選擇。事實上,農民進城的願望是很強烈的,想致富的農民甚至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直接建起了供自己進入的城鎮,來表達他們渴望進城的願望。它代表了一種原生意義上的農民樸素求富心理。即要通過城市化來改變自己的現狀,來提高自己的生命質量,實現人生的價值。

觀念的差異反映在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上,便形成了對農民的歧視。由此造成了在制定和執行政策法律上,對農民群體利益的忽視以及對農民採取的不公開、不公平和不公正的認識與對待。有些腐敗分子假星星懺悔,要求從輕發落,說給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可以回家種地;那農民要是犯了錯,怎麼發落,不論從輕還是叢重,還能到城裡當官嗎?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對農民的歧視常常表現為整個社會或居於強勢地位的社會集團對農民群體的種種限制上,這些限制日益制度化、經常化,事實上已經構成了中國社會的最大不公。

3、文化與科技差異

物質層面上的差異還有個比較,有關資料統計,城鄉收入比已經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6:1拉大到現在的3.2:1,而隱性收入則是6:1。文化和技術上的差異更是不可比擬。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科技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發展緩慢。文盲和半文盲佔全國總人口比重大,科教文衛人員比重小。據有關統計,農村各類科教文衛人員只佔農村總人口的2.5%。就說衛生一項,可以說差異大的驚人,占人口70%的農民醫療衛生消費只佔到總消費的6%。

由於文化技術水平低,大多數農民工目前在城市裡乾的都是城裡人不願乾的活兒,收入也十分微薄。那麼,農民為什麼不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呢?難啊!一是沒文化技術;二是沒錢培訓學技術;三是即便大學畢業了也沒門路找個體面的工作。在我國的農村勞動力中,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僅佔9.1%。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新興產業的興起,缺乏轉崗就業技能的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難度越來越大。 生存難保,談何文化技術,更談不上精神享受。

4、心理差異

就心理觀念而言,農民作為一個群體,有於其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特殊性以及在社會中的特定地位,自然會形成他們自己對待世界、社會和人生的基本態度和觀念。在這個意義上,農民文化、農民意識確實存在。但是,如果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農民文化放到線性文化進化論的某個時點之上,認為農民的意識、觀念總是保守的、傳統的或落後的(孟德拉斯語),那麼,這種認識多少帶有偏見和絕對化的局限。馬加爵案,媒體評論多歸於因教育、歸因於學校和社會心理救治系統不健全,這些其實都還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在於橫在「城裡人」與「鄉下人」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於是,這種心理不平衡很容易轉變為惹事作惡的誘因。相當多的城市社會治安案件往往由此引發。

調查發現農民工是一個面臨強烈心理矛盾與心理沖突的群體,有些心理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穩定的制約因素,應引起關注。比如,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由此造成農民工在就業、生活、醫療、教育等許多方面與城裡人隔著一條人為的卻又是難以逾越的鴻溝;被剝奪心理和不滿情緒,城市職工與農民工相比在各種福利上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壓抑心理和怨恨情緒,與生活上的貧困相比,農民工更難以忍受的是不被城市接受,不能與城裡人正常交往與合作,不能像城裡人一樣感受到平等與尊嚴。



正視差異、縮小差別、消除隔閡、彌合縫隙是政府、城市、農民共同的責任和義務

1、政府應該干什麼

制度與政策對農民的限制、歧視,以及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普遍存在,制度上的缺憾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相關的法律法規及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健全,有規定而濫施處罰,以及缺少真正能夠為農民服務、保障農民權益的機構、機制等。但是,只要觀念與感情真正轉變過來了,辦事情、想問題才會處處為農民著想,替農民打算,才會想方設法破除一切障礙,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使進城務工的農民在子女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方面與城市人享受同等待遇;只要觀念與感情真正轉變過來了,有關司法與執法部門才能不折不扣地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定,切實維護農民工應當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並加大對侵犯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單位和人員的查處力度。

措施與途徑進城農民除了原來的基礎,一般是沒經過多少培訓和教育的。為此政府對進城農民扶持的首要任務就是對農民進行基本的城市適應性教育和基本技能培訓。如加強對農民工的法制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提高他們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發言能力、對話能力、組織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對農民教育的一個前提,就是必須把農民工當成真正的城裡人看待,歸根到底,這些培訓也是為了幫助農民工成為真正的城裡人。這些培訓不僅包括對進城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同時要有政治、法律、政策、道德、權力、義務等人文方面的教育,使農民有意識地融入先進的社會發展系統,成為有現代意識的社會人。

引導與教育農民工在非農產業和城鎮實現就業或創業的過程,也是他們融入一個新環境、開始一種新生活的過程。其間很可能產生一些有形或無形的矛盾沖突,甚至發生傳統和現代兩種生活方式或文化形態的碰撞,這在農民工進入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社會生活的過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對農民工進行城市生活常識和法律法規知識的宣傳普及,引導他們自覺培養起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應該是農民工培訓的更高層次的核心內容。

我們常說,嚴重的問題是教育農民。似乎把農民教育好了,中國的一切問題都不在嚴重。然而,現實的問題是,我們對農民訓導了多少年,嚴重的問題依然嚴重。是農民不可教化嗎?非矣。嚴重的問題是我們對農民既不尊重,也不理解。因而,也就談不上教育和解放,更說不上引導農民在人類解放的道路上獲得自我解放。問題是我們對農民究竟認識了多少、理解了多少、親近了多少,教育了多少、教育了什麼、怎麼教育。對待農民,了解不等於理解,接觸不等於親近,看重不等於尊重,教訓不等於教育。

2、城市如何接納

尊重與理解尊重農民首先要尊重農民的人格地位,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把農民當人看,決不能再把農民當作二等公民。按傳統的理解,農民是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者,而現代化的涵義是以高科技為特徵的社會化大生產,如果以此為界定,農民與現代化格格不入。而要使農民走向現代化,既不是一味地阻止農民進城或人為地排擠、苛刻農民進城,也決不是讓農民都遷到城裡去。而是要通過農村環境的改變,農業手段的改善,農民素質的提高,實現新的解放。真正讓農民走向現代化,必須使農民自我覺醒,走進知識,親愛文明。這一解放的目標和標志就是:職業非農化、居住城鎮化、人口知識化、農業現代化。

善待與寬容農民為城市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村人建設了城市,城市人不僅破壞了自身的壞竟,還污染了農村。城市人自己對農村人的創造成果也是刮目相看,但對創造這些成果的農村人卻另眼相待。假如我們再進一步換個位置想一想,我們自己是一個進城務工的農民,在為城市的繁榮付出艱巨的勞動與辛勤的汗水後,還處處受到歧視,處處受到刁難,工資被剋扣拖欠,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我們感情上能不能接受、心理上能不能承受、言語中有沒有怨氣。人的行為是受人的觀念與感情支配的,將心比心,我們才會更加體貼農民工,與農民工心心相通。如果我們把觀念與感情轉變以下,來個換位思考,又當如何。

把觀念與感情轉變過來,就應當設身處地替農民工想一想。他們大多來自貧困落後的鄉村,由於生活所迫,他們不得不拋家別子,背井離鄉,懷著希望與戒懼的心理來到陌生的城市打工謀生。他們在城市裡鋪路架橋、建房蓋樓、清掃垃圾、端盤洗碗、小區保安,大多從事那些城裡人不願乾的臟活累活苦活。在為城市建設與城市人生活的改善做出了巨大貢獻。把觀念與感情轉變過來,更深層次問題是要充分認識到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加速推進城市化建設的必然結果。不能認為農民的天職就是耕田種地,農民到城市來務工就業就是侵佔了城市人的地盤,就是爭奪城市人的飯碗。要實現工業化與現代化,就必須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而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就必然要把農村大批的富餘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中來。 接納與扶持農民進城的條件,不僅取決於農民自身的願望,更重要的是取決於城市接納農民門檻的高低。這樣城市要創造有利於農民進城的條件,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扶持農民盡快適應城市。幫助農民實現歷史性的大轉變。按照社會的發展規律,傳統的小農隨著現代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漸轉化為城市工人、城市居民,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的人,也變成現代化的勞動者,傳統的農民被歷史巨浪所淘汰。我國農民正在進入這種歷史性的轉變,這要經歷很長的過程。他們所走的途徑是: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幫助下,在改革開放中,發展鄉鎮企業(絕大部分是非農產業),使農村工業化,很多勞動力變成鄉鎮企業的勞動者;建設小城鎮,使鄉村城鎮化,村民變成城鎮居民,也有一部分進入大中城市,成為其中的勞動者或居民;從事農業的人,將隨著農業現代化成為現代勞動者。當然,農民進城不能僅靠城市門欄的降低,同時,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知識經濟的到來,城市也不能一味遷就於農民的低素質。農民自身必須在提高素質上下功夫。

融合與共榮縮小城鄉差別決不是把城裡人趕到鄉下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也不是一味地讓農民都進城,搶城裡人的地盤。而是使包括農民在內的現代社會人共同融入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現代化過程。融入的政治前提是把農民作為革命的主力軍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工農聯盟是農民與城市利益共同體的基礎,我國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社會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社會的安定;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社會的全面小康;沒有農民的富裕,就沒有國家的富強。

農民要融入城市現代化的進程,還需要提高自身素質,以城市主人翁責任感維護城市。一是遵守城市的規則。城市中存在的很多規則都不同於農村,比如衛生和環保意識,進城農民要想在城市中生存下去,得到城市居民的認可,就必須首先改變原有的舊習慣,遵守城市中已經存在的各種規則。二是保護城市的公共產品。在農村環境中生長的農民往往對於自己的私人產品有很強的保護意識,而缺乏對公共產品的保護。公共產品已經成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進城農民提高保護公共產品的意識十分重要。三是改變原有的生活文明准則。進城農民要想真正融入城市,就必須改變「田園化」的農村生活文明准則,去適應城市「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四是要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素質。進城農民僅僅在生活上適應城市的規則還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有很強的謀生手段,才可以和城市居民進行競爭,最終占據到城市中的比較正規的崗位。否則自身的地位仍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3、農民怎樣自立

自思自醒農民的自立首先取決於農民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能否實現由自在到自為的飛躍。回首中國農民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創舉,農民在自身全面解放的道路上已經並正在實現著新的跨越,重新審視新時期的新農民,應給中國農民一個新理念:當代中國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拓荒者;新的生產經營方式的開拓者;農村城鎮化的創造者;民主政治的直接實踐者;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農民有了這樣的自我覺醒,農民不但要走向富裕,更要走向文明,走向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實際上,農村中比較富裕的家庭,無論是有人做公事的,還是從事非農產業的,以及培養出大中專學生的,一個共同或者相似的特點是:都把目光投向了外面的世界,走向文明與開化。相對於其他農民,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或者都有一技之長,頭腦比較靈活,眼界比較開闊,觀念比較新穎,有著強烈的發展願望。在貧窮和富裕的鮮明對比中,農民深深地認識到:知識改變命運,文化書寫歷史;自思才能自醒,自為才能自主。

自主自願農民缺少的不完全是進行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而是缺少必要的權利和自由。就農民的創造力而言,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所做的貢獻和作用是不可磨滅的。沒有任何一個農民不想走向富裕,不想走向文明。問題是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要建立在農民自覺的基礎上。實際上農民「要求發展的意識」在轉型期間體現的是相當清晰的。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是農民的富裕和發展,是農民自己不想富裕、不想發展嗎,決不是;是農民自己不會富裕、不會發展嗎,不全是。那麼,農民怎麼就富不起來,發展不上去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農民之外的各類人員,農業之外的各行各業,村幹部之上的各位領導,發誓不讓農民富,發恨阻止農民富,發瘋干擾農民富。農民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不懂裝懂的瞎指揮者,最厭惡的是那些裝出一副很內行的面孔,對農民指手畫腳的老爺式公僕。既然我們要關心農民,那麼就必須注意到農民自我發展的這種意識,要從「我是農民」的角度來說,「我關心我的發展,我要發展,我應該得到發展」是合乎理性的和正當的權利要求。而不要對農民的發展要求一味涉障,剝奪他們的發展權。

自立自強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要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全靠農民自己。與城裡人的自傲心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民不論在城裡還是在鄉下,都有一種農民身份的自卑感。這也強化了農民的城鄉分類意識和城鄉差異觀念。隨著觀念、心理、制度、政策、環境、文化、技術差異的縮短或彌合。城市與鄉村的共榮與融合,農民自己也應該逐步擺脫以至消除自身的自卑感,而應樹立「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城裡人」的觀念。不僅意識到,我為我是來自農村人而自豪。我為我能從農村來到城市並紮根城市,要比生在城市,但卻艱難地生存在城市更驕傲。農民要真正自立於城市,自主於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必須屏棄鄉下人自卑感,樹立社會主人翁的責任感和自豪感,自立自強,自我解放,自我發展。當今,年輕的一代農民是不甘於一輩子呆在農村的,總要出來闖盪,由此他們的視野得以開闊,提高自身素質,謀求自身發展成為其自覺的要求。而要到城裡發展,可以白手起家,但不能憑空想像。這就要有一定的實力和能力,至少是要有通過學習和培養能夠具備的潛力。這些能力包括:資本積累能力,知識獲取能力,政治資源獲取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等。有了這些能力,加之政府的合理化制度安排,城市提供的廣闊平台,農民的解放和發展才能融入人類解放和發展的大道。

村民與市民的文化與心理差異不因農民工的進城甚或進城農民工拿到了城裡的戶口就自然而然地抹平。也不因「農民工是中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把農民裝扮成市民而使農民的地位有根本性的改變。農民進城的初衷是為了生存,至少是為了改變生存條件,農民改善生存狀態的路徑也不惟進城一條路。但要生存得好一些,除了消除制度性障礙,就農民自身而言,最迫切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質。當然,已經進城的農民,就其基本素質而言,要比不願或無力進城的農民,無論文化技術素質或心理適應性都更強一些。而要能夠繼續在城裡混下去,進而混出個市民樣來,僅靠原來的那點本事就遠遠不夠了。這樣,不論在城裡,還是在農村,要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生存狀態,政府的制度安排,城市的政策與心態調整,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提高和心理素質的適應也成為當務之急了。

閱讀全文

與鴻承文化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