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文化生產的特徵有哪些
①較高的知識、技術和智能的綜合性。 現代科技廣泛運用於文化產品中。
②高度的創造性和探索性。不斷創造新的審美娛樂方式和產品,對人生和宇宙不斷進行深刻的思考。
③文化和知識的再生產性。通過對原有文化和知識的繼承和積累,通過再創造,實現文化產業的擴大再生產,而不是簡單重復生產。
④過程和結果的雙重性。舞蹈、歌曲等產品,藝術家的表演過程同時也是最終的產品,音像資料永遠也無法帶來現場觀賞所帶給人的感官享受。
㈡ 中國文化產業具有哪些特點
1、文化產業具有創新性。它不是歷史文化的還原和再現,是要靠創新內容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這種創新不是個別的創意,而是幾個產業的集合;不是一般的創意,而是以文化娛樂消費為核心的創意集成和融合。
2、文化產業是人才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文化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結合的產業集群。因此,文化產業的大企業必須具備比製造業更強的經營能力,也需要更富於魅力的企業文化。
3、文化產業是內容為王。因而必須重視內容故事,包括節目、活動交流、創意和明星。這個內容需求巨大,因而要求全民參與講故事和各界人士共同出創意,而不是僅僅依靠藝術家講故事,或者文學家講故事。
4、文化產業是娛樂性、體驗性、參與性、時尚性的產業,它的主要消費者是青少年,因而文化產業主要是娛樂性的前沿性的產業。因此,文化產業主要的內容是娛樂和媒體,首先要面向大眾消費的文化。
5、文化產業的外部性強,它是由許多產業構成的,不是一個產業。因此,它要求共享內容資源,並且打造成為產業鏈。它們之間比其它產業更加體現內在性的產業關聯,也更需要通過產業鏈經營來體現規模效益和附加價值的提升。
㈢ 文化產業的三大特徵
文化產業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徵:一、產業性文化行為。文化產業是為了提升人類社會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質而實施的一切可以進行商品交易的生產和服務,文化產業的這種特性要求必須進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大規模商業運作,通過有效的市場化和產業化組織形態對可經營性文化資源進行可持續的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二、企業化經營方式。文化產業要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經營管理為核心,以具有市場主體地位的文化企業獨立經營、自負盈虧,在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文化生產和經營的效益。
三、文化價值的市場轉換性。文化產業要通過企業運作和市場行為使文化價值轉換為市場經濟中的商業價值,又以文化商品和服務的市場消費過程來實現文化價值的社會傳播。 文化產業是一條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紐帶的協作鏈條,經商業動機的刺激和經濟鏈條的中介,把不同的參與者連接起來,通過分工協作,使文化活動向生產和服務兩個領域拓展,將生產變成文化資源開發,讓服務滿足大眾文化消費,經市場轉換的文化傳播來提升文化產業的附加值,並使整個過程以現代知識產權為基礎。
四、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功能。文化產業的雙重性和雙重功能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文化產業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體現文化的經濟屬性,發掘文化的市場潛能,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以追求利潤、產品的價值增值和利益補償為目標,以投人產出的效益分析作為最基本的價值衡量標准,並且以工業化、社會化的批量生產而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化的精神價值,發揮文化的意識形態功能,實現先進文化對人的精神世界的規范性和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導向性。
人們在消費文化產品時,不僅有物質消費,同時還有精神消費。而精神消費會產生思想的影響力和觀念的積淀性,會不自覺地影響人的情感體驗、是非判斷和生活態度。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經濟性與經濟的文化性是互為因果的,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需要兼顧而不得偏廢,特別是不得以犧牲精神文化利益的方式來換取經濟效益。
五、高技術和高智力含量的特徵。文化產業是知識經濟的典型形態,是技術密集型與人才密集型的產業領域,是技術、信息、人才、知識和智力相互融合而形成的「資本」與「知本」的彼此支撐,形成文化產業的創意形態、內容產業和非物質經濟模式。
正是現代信息技術、傳播技術、數字技術、激光技術等髙新科技廣泛應用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