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禮樂文化開始是哪個朝代

禮樂文化開始是哪個朝代

發布時間:2022-07-08 16:32:03

1. 我國古代禮樂制度產生於

禮樂制度是西周時期最為著名的制度之一,多年以來,禮樂制度為維護西周的統治做出了很大貢獻,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維護了西周王朝的長久發展,並且作為維護統治的有力工具而長期被西周帝王所重視。

它與政治的演變與興衰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朝代的更替,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也逐漸開始發生了演變,禮樂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

禮樂制度顧名思義分為「禮」和「樂」兩個部分,孔子對禮的解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就是為了維護周王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百姓安康。

百家爭鳴以後,到了西周時期,禮樂制度逐漸被破壞。《論語.陽貨》中提到:「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意思就是說,如果長期不適用禮樂就會造成禮樂制度的瓦解,一時間,「禮崩樂壞」就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代表性「現象」存在。

2. 禮樂文化開始於哪個朝代,盛行於哪個朝代,春秋戰國時

禮樂制度主要是為了維護分封制,所以兩者在時間上應該大致同步,而分封制起於夏極盛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分封制也就隨之瓦解了。不過單純就禮樂而言我最熟悉的是周初周公制禮,所以夏商時期禮樂文化發展怎樣並不是很熟悉

3. 周代禮樂文化產生的歷史背景

禮樂制是周代維護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滅商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建立穩定的政治制度,支撐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禮樂制。

周朝通過禮樂制度來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就連如何稱呼「死」,不同等級的貴族也不一樣。

禮法早在夏王朝就已有端倪,到了商王朝的神權時代,禮法得到了信仰上的鞏固,周公不過是總結前人經驗,完善了禮法的體系,使其適用於宗法制。

(3)禮樂文化開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西周開國之初,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這套制度之所以為後世所稱道,因為它是以道德為核心而建立起來的,由此確立了道德在治國理念中的主導地位,這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種種原因,這套制度瓦解了,世道大亂,史稱「禮崩樂壞」。貴族們為了權和利,彼此征戰不息,所以自古有「春秋無義戰「的說法。孔子嚮往周公之禮,既是他對春秋亂世的不滿,也是他對西周道德禮制的嚮往。

4. 為什麼說中國的「禮樂文化」始於周

禮樂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養性,體悟天道,謙和有禮,威儀有序,這是我國古典"禮樂文化"的內涵和意義所在,也是聖人制禮作樂的本意。《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是天之經,地之義,是天地間最重要的秩序和儀則;樂是天地間的美妙聲音,是道德的彰顯。禮序乾坤,樂和天地,氣魄何等宏大!所以,"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

5. 中國禮儀文化的全盛時期是什麼時候

春秋戰國時期達到全盛。

中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聲教播於海外。相傳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際,周公制禮作樂,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漢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對於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

隨著東亞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禮樂文化自然成為了東方文明的重要特色。毋庸置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了解中國禮儀文化。

(5)禮樂文化開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中國的禮儀文化不僅對中華民族有著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帶給世界深遠的影響。比如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在韓國、日本保存頗多,並繼續在社會生活中發揮積極作用,而令人汗顏的是,在人們的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卻是非常驚人。

在人們的人際交往中,懂得使用表示敬意的雅語和舉止的人已經日漸稀少。作為民間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禮、生日禮儀等慶典,正越來越失去民族特性、急劇地西化;

而聖誕節、情人節等正日益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重大節日。作為民族文化表徵的禮儀、節日一旦全部西化,就表明本位文化已經被國民拋棄,它的消亡也就不會太遠了。炎黃子孫、有識之士,當知憂慮。

6. 哪個時期建立的禮樂制度

西周和東周是奴隸制社會由盛到衰,封建制社會因素日趨增長的歷史時期。西周時期宮廷首先建立了完備的禮樂制度。在宴享娛樂中不同地位的官員規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隊的編制。總結前歷代史詩性質的典章樂舞,可以看到所謂「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蠖》、周時的《大武》。周代還有采風制度,收集民歌,以觀風俗、察民情。

周代時期民間音樂生活涉及社會生活的十幾個側面,十分活躍。世傳伯牙彈琴,鍾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於此時。這反映出演奏技術、作曲技術以及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古琴演奏中,琴人還總結出「得之於心,方能應之於器」的演奏心理感受。

周代音樂文化高度發達的成就還可以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葬中的古樂器為重要標志。這座可以和埃及金字塔媲美的地下音樂寶庫提供了當時宮廷禮樂制度的模式,這里出土的八種124件樂器,按照周代的「八音」樂器分類法(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幾乎各類樂器應有盡有。其中最為重要的64件編鍾樂器,分上、中、下三層編列,總重量達五千餘公斤,總音域可達五個八度。由於這套編鍾具有商周編鍾一鍾發兩音的特性,其中部音區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從而證實了先秦文獻關於旋宮記載的可靠。曾侯乙墓鍾、磐樂器上還有銘文,內容為各諸侯國之間的樂律理論,反映著周代樂律學的高度成就。

在周代,十二律的理論已經確立。五聲階名(宮、商、角、徵、羽)也已經確立。這時,人們已經知道五聲或七聲音階中以宮音為主,這樣就可以達到轉調的效果。律學上突出的成就見於《管子——地員篇》所記載的「三分損益法」。就是以宮音的弦長為基礎,增加三分之一(益一),得到宮音下方的純四度徵音;徵音的弦長減去三分之一(損一),得到徵音上方的純五度商音;以次繼續推算就得到五聲音階各音的弦長。按照此法算全八度內十二個半音(十二律)的弦長,就構成了「三分損益律制」。

7. 禮樂教化早在什麼時期便以開始

早在夏商周時期,古代先賢就通過制禮作樂,形成了一套頗為完善的禮樂制度,並推廣為道德倫理上的禮樂教化,用以維護社會秩序上的人倫和諧。
中國古代的「禮」和「樂」起源於遠古的原始崇拜。《禮記》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其貢獻的禮品、擊土鼓而作樂,便是最早的禮樂儀式。到了傳說中的五帝時期,雖然帝王的領袖地位和遞相禪讓產生了「禮」的意識,但是禮的制度還未產生。到了夏朝,由於「天下為家,各親其親」,於是「大人世及以為禮」,「禮義以為紀」,禮儀制度才逐漸建立起來。但夏禮因文字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難知其詳。商禮由於殷墟考古的大量發現,以及《史記》有較多的記載,則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禮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漸完備和成熟起來,因為這時不僅形成了系統的禮樂制度,而且賦予禮樂以豐富的人文內涵。「樂」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產生。到了周代,「樂」的內容不斷豐富,形成了相應的制度,設置了專門的機構來規范和管理樂舞。
在禮樂文明形成的過程中,周公是一個重要的人物。他制禮作樂,不僅將遠古至殷商的禮樂加以改造和發展,形成系統化的典章制度和行為規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倫理的深刻內涵。孔子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並且,他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禮」是人性的基礎。《禮記》曰:「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徵之一,是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准。禮使人明確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謙讓;使人區別事物或行為的是非,懂得什麼是該做和不該做的。「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因此,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通過讓他們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禮記》曰:「故樂者,審一以定和……以合和父子君臣、附親萬民也。是先王立樂之方也。」「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孝經

8. 禮樂制度是什麼朝代的

西周

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時期。為了加強統治,周王朝初期的統治者實行了「封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貴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屬國。周武王死後,年幼的成王繼位,武王的弟弟姬旦即周公輔政。周公旦是位德才兼備並且忠心耿耿的臣子,曹操曾於《短歌行》中曾以「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來贊揚他的忠誠與認真。周公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制禮作樂」,總結、繼承、完善,從而系統地建立了一整套有關「禮」「樂」的完善制度。
禮樂制度是以樂從屬禮的思想制度。以「禮」來區別宗法遠近等級秩序,同時又以「樂」來和同共融「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在統治階級內部所設定的等級具體表現為「天子八佾,諸公六,諸侯四」。古代舞隊的行列,八人為一行,叫一佾。按周禮,天子的舞隊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從而使用舞隊人數的不同,是為了給人們灌輸君權至上無人能與之相抗衡的等級秩序思想。
周代的音樂領導機構「大司樂」是世界上出現最早,規模最大的音樂教育與音樂表演機構,它所培養的對象是王和諸侯的長子、公卿大夫的子弟、從民間選拔的優秀青年。主要教授學員們學習六代樂舞與小舞。大司樂教育貴族子弟學習音樂並非是讓他們真去正的表演,而是讓他們懂得「禮樂」是一種有效的治國方式。
禮樂制度盛行於中國的商周時期,是維系奴隸制等級觀念的規范,也是奴隸主階級藉以鞏固其統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禮記。曲禮》雲:「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雲:「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舉行祭祀、宴享、朝聘、婚冠、喪葬等宗教和政治活動時,均使用禮樂器。禮樂器是表明器主身份、權位的標志物。正如《左傳·成公二年》所雲:「器以藏禮,禮以行義。」又雲:「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喪葬禮是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死者入葬時所享受的待遇,依生前的品級而有所不同。古代墓葬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隨葬品和有關遺跡,因而為研究古代的禮樂制度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已有學者提出禮樂制度形成於龍山時代的新見解。

9. 西周的禮樂制度

西周禮,在西周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作為典章制度,它是社會政治制度的體現,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

《釋名》曰:「禮,體也。言得事之體也。」《禮器》曰:「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禮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准。故《論語》曰:「不學禮,無以立。

西周樂,在西周,以五聲八音為樂,五聲為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八音為器樂之分類,即塤、笙、鼓、管、弦、磬、鍾、柷等。

(9)禮樂文化開始是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禮樂制度主要用來維護宗法制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荀子·禮論篇》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族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所說「禮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權,先祖代表族權,君師代表君權。後來統治者以天、地、君、親、師作為禮拜的主要對象,就是根據這個理論。

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籍禮是用來監督平民在「籍田」上從事無償的集體勞動,以維護稱為「籍」的辦法的。

冠禮是授予成年貴族種種特權,以維護貴族的利益和鞏固貴族成員之間的關系。大搜禮具有軍事檢閱和軍事演習性質,起著整編軍隊、檢閱兵力和加強統治的作用。鄉飲酒禮在於維護一鄉之內貴族的宗法制度和統治秩序。

鄉射禮具有以鄉為單位的軍事訓練和軍事學習的性質。朝禮在於尊重國君的權力和地位。聘禮在於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於維護神權和尊重族權。婚禮和喪禮在於維護宗法制度和族權。

到了戰國時代,由於農田制度的變革,「籍」的方法廢除不用,這時籍禮只是統治者用來表示關心農業生產的禮儀。由於軍隊成分和戰斗方式的改變,原來的大搜禮就失去作用。由於地方組織的改變,鄉飲酒禮和鄉射禮的性質也不同了。

這時由於中央集權政體的建立,執政者統治的需要,重視的是即位禮、朝禮、祭禮和喪禮。《荀子》的《禮論篇》著重講究祭禮和喪禮,對喪禮講得特別詳細,就是為當時的禮樂制度製造理論根據的。

參考資料:網路——禮樂制度

閱讀全文

與禮樂文化開始是哪個朝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