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化是怎樣在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傳承下來的
我們都知道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它都可以延續下去並不斷地分層。這在世界歷史上是非常顯著且絕對獨特的。在世界上四個古代文明中,中國是唯一一個不斷繁榮的文明。那麼就會有很多人疑問為什麼我們國家就能做到文化不斷層,文化又是怎麼在五千年歷史中傳承下來的?不斷層是因為中華民族的信仰都是統一的,而五千年歷史中傳承是靠著所有人的付出以及國家的扶持等。
還有不管是南腔北調,中國書法的寫作和國語一直都是相通的,與其他地區共存共榮,不會遺棄地區特色,但在教育上也有官方語言。這就可以保持不同地域溝通交流的方便。如今,我們應該對我們的文化和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充滿信心。
②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怎樣被記載和傳承的呢
要了解這個問題,得先弄明白,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在哪裡?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了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弄明白他是如何一代代傳承下來的。
一,組織形式。我們中華文化,信仰的不是神,不是主,信仰的是對自己有恩的人或物。所以我們強調家庭,強調尊師,所以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家庭為核心的,家庭或者說是家族維系著一個家族的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來。同時以古代私學和太學等私辦或公辦的教育機構,起到了教育社會精英的作用,而他們通常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先驅。
傳承中華文化,不僅要談古代傳承,也要講講現代的傳承。要傳承中華文化,首先樹立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同時不斷領略中華文化的美,結合時代對其進行創新,才能不斷賦予其新的生命並煥發活力,讓中華文化走在世界的前沿。
③ 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有哪些
教育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民間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本源文化,母體文化的觀點已是不爭之論。然而,將其落實貫穿到藝術實踐的行為中,路程還有很遠要走。」全國各高校除了中央美院,過去的中央工藝美院外,其他個別院校民間美術專業學科的設置較少。究其原因,不外乎美術專業高校及師范院校有西方藝術教育體系模式引導以及精英學子歸國的有識之士在早期美術專業設置上體現在西畫和中國畫兩大學科發展。過去的中央工藝美院以張仃等前輩為主的民間美術教學系統化地開創了民族工藝專業的先河。民間美術專業如同民間藝術一樣,有自產自生的味道。教育是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類文化傳承的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個民族古老的記憶和文化基因,代表著當地民眾普遍的心理認同和風俗傳習,是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的結晶。對傳統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是造福一方學子、服務地方百姓、貢獻社會的千秋偉業,也是謀求教育發展多元化,力創一流藝術高校的目標。
④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⑤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⑥ 中華文化是如何傳承千年不衰退的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文化上下傳承五千年,一直到今日也不曾中斷,是現今世界唯一沒有中斷文明的東方文明。可是實際上,在幾千年之前,當中華文明開始滋養萌芽時,世界上其他地區也有文明正在悄悄發跡。比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古希臘的文明。可是無一例外的,它們的文明或是由於戰爭或是由於其他原因都紛紛中斷了。為什麼我們的中華文化卻得以一直傳承?原因有三:文字得到共識、史料記載保存妥當和民族有著統一的思想。
三、民族思想的統一一個民族得以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就是有著民族精神的支柱和信仰。植入骨髓的統一的民族思想是一個紐帶,將我們所有中華民族兒女的心緊緊聯系在一起,營造出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每個中華兒女對自己的中華文化都有著深深的文化認同感和強大的文化自信。這種悠久的中華文化認同感,使得我們的中華文明代代相傳,從不中斷。
⑦ 我們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7)文化傳承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⑧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其中有何原由
中華文化傳承5000年而不斷,是因為中國人民的善良,不爭不搶以及中華文化的淵源博大精深。四大文明古國由中華文明古埃及文明,還有巴比倫文明和印度文明,在這些文明中,只有中國的文明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三、文明流傳各朝各代的文化都尊重了中華各個民族的宗教信仰,並且使各個民族達到了一個融合一體的作用,中華文明裡中華文化以儒儒家思想為主。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看到了歷史長河中不斷前進所給我們帶來的發展,這也是中華文明不間斷傳承的原因,我們有凄凄慘慘的愛情故事,我們也有宛在水中央的浪漫愛情,更有當時人民戰火連篇的生活場景,也有現代人民富足安康的小康生活,中華民族傳承至今是因為中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中華文化流傳至今,上下5000年,從堯舜開始到現在的領導人,我們一直在恪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發揚中國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也以我們歷史中所取得的驕傲,成績引以為傲,也以我們現代人的精神文明為基礎,所以中華文化在傳承多年以後而不斷的。
⑨ 傳統文化如何傳承
1、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
在我國,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對學生學習,社會文化走向具有引導作用。國家對傳統文化應加大宣傳,對於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者可以給予鼓勵和實質性的支持,如對傳統文化特長學生給予一定程度的優惠政策等。對於傳統手工藝者可以進行適當補助等。對於文化古跡加大保護,對於損壞部分及時採取補救措施。
2、家長和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興趣。
學校要將將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入教育課本,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同時,增加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開展,多途徑,多元化的對傳統文化進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