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藏族的文化介紹,越簡短越好。
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藏、康、安多三種方言,並且是有文字的,而嘉絨藏族很少見是沒有文字的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藏文的使用加強了藏族與中原地區經濟的聯系。
藏族文學豐富多彩,包括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在數量上居中國少數民族前列。《格薩爾王傳》是民間說唱體英雄史詩,它是已知世界上最長的說唱史詩;藏族文學經典《倉央嘉措情歌》也已享譽世界。
藏歷是藏族先民所創造的屬於藏族的歷法,它不同於漢族的歷法,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藏歷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歷。是藏族文化中最富有價值的一種民間文化。現有史可證的藏族歷書,最早出現在13世紀(元朝),到19世紀,藏族歷書的編定已經趨於完善。
藏族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紀初期吐蕃建政之後,吐蕃與唐朝的接觸日益頻繁。10世紀到16世紀,是古代藏族文化興盛時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藏族雕刻技藝高超。此外藏戲獨具特色,藏醫葯學也是人類重要遺產。
Ⅱ 藏族文化的集中地,有三個未解之謎,分別是哪三個
千百年來,西藏是人們一直探索和嚮往的地方。而西藏一直被一種神聖而又神秘的氛圍所籠罩,接受著全世界人們的虔誠仰望。據說西藏歷史上有幾大未解之謎,至今還震驚全世界!想知道有哪些嗎?
3.十大未解之謎之:香巴拉之謎;
香巴拉,又譯為「香格里拉」,意為「持安樂」,是佛教所說的神話世界,時輪教法的發源地。關於香巴拉的是否存在,人們始終持懷疑態度,而佛學界則認為香巴拉是另一個空間里的世外桃源。藏文史籍對於香巴拉的記載很詳細,有著謎一般的傳說......
Ⅲ 青海的藏文化旅遊景區有哪些
青海的藏文化旅遊景區主要分布在西寧市的湟中縣,主打藏文化旅遊,香巴林卡是他們包裝出來最大的藏文化旅遊點,建議去看看
Ⅳ 西藏有哪些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藏族文化
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布於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黃南、海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省的阿壩、甘孜兩個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縣,雲南省的迪慶藏族自治州。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藏族人口數為5416021。藏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為衛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種主要方言。藏文系參照梵文某些字體於公元7世紀前期創制,經過三次修訂發展而來,為自左向右橫寫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藏族為漢語稱謂,藏族自稱「蕃」。藏語對居住不同地區的人有不同的稱謂:西藏阿里地區的人自稱「兌巴」,後藏地區的人自稱「藏巴」,前藏地區的人自稱「衛巴」,居住在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的藏族自稱「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及川西北、甘南、青海的藏族自稱「安多娃」。統稱為「蕃巴」。「巴」、「娃」藏語意為「人」。
藏族發源於西藏境內的雅魯藏布江流域中部地區。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魯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據漢文史籍記載,藏族屬於兩漢時西羌人的一支。當時甘青一帶西羌諸部已與漢朝發生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系,而西藏有「發羌」(發,古音讀bod)、「唐氂」等部,與甘青諸部已有往來。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氂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當「六氂牛」部初興時,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但從最初幾代首領的母子連名中,還可以看到曾經歷母系氏族階段的痕跡。大約進入6世紀時,號稱「悉補野」部的首領與鄰部結成聯盟並尊為盟主。當時,西藏境內另外還有「羊同」、「澎波」、「蘇毗」、「工布」等10餘族部,均已進入奴隸制社會。隋末唐初,「悉補野』』部的松贊干布兼並諸族部,統一了西藏地區,定都邏娑(今拉薩),臣民共進贊普(王)尊號,始制藏文、藏歷,創訂法律、度量衡,分設文武各級官職。劃分全境為四大軍政區域,在西藏建成自稱為「蕃」,漢籍稱作「吐蕃」的奴隸王朝。松贊干布在發展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與唐朝及天竺(今印度)、泥婆羅(今尼泊爾)廣泛交往,引進唐朝、印地先進的封建文化,佛教也於此時正式傳入吐蕃。
松贊干布統一後的吐蕃日益強大。公元7世紀,中原唐王朝興盛,松贊干布遣使唐朝求婚,發展與唐朝的關系。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唐高宗李治即位以後,冊封松贊幹部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賓王」,松贊干布則稱唐高宗為「天子」,確立了唐蕃之間的舅甥親誼關系。公元710年、唐蕃再次聯姻,金城公主嫁給贊普赤德祖贊。公元822年,唐蕃在拉薩會盟,立碑於拉薩大昭寺前。唐蕃的友好關系為西藏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族成為中國多民族中的一員奠定了基礎。
Ⅳ 雍巴拉藏文化藏族主要分布哪裡
藏族主要分布在遼闊的青藏高原,聚居在西藏自治區以及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藏族自治縣。藏族信喇嘛教,喇嘛教對藏族的文化和風俗有深遠的影響。在飲食上.藏族人忌食奇蹄五爪類、禽獸類,如馬、驢、騾、雞、鴨、鵝等。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也不食海味及魚類。藏族可以食用的是偶蹄動物的肉,如牧養的牛、羊、野生的鹿等,蹄都是雙瓣的,即偶蹄,其肉才是可以食用的。
藏族牧民的飲食多為一日四餐,早7點第一餐。多食糌粑,喝酥油茶,10點吃第二餐,午後2點食第三餐,亦稱午餐,以食用肉食為主.晚8點吃第四餐,食品以粥為主。總體上牧民們以牛、羊肉和奶茶為主要食物,奶製品有酥油、酸奶、乳酪等。農區藏民的飲食以糧為主,蔬菜為副。糌粑是藏族的日常食品,它是由青稞或豌豆經炒熟磨粉而成,再經數道加工調配工序製成粑食。粑食營養豐富,香酥甘美,不僅藏族終生食用,居住在藏區的其他民族也喜歡。
藏族日常生活不能沒有茶,酥油茶是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飲料佳品。青稞酒是藏民過節必備的飲料。習慣上,青稞酒多指青稞啤酒,此酒黃綠清淡、酒香甘酸。在西藏,除僧人依教規忌酒外,藏族男女老幼幾乎都喝青稞酒。
西藏民間工藝品
西藏民間工藝品種類繁多,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獨道的工藝特色,在世界頗負盛名。
地毯 織法獨特,色澤鮮艷,構圖古樸吉祥,民族風格濃郁;毯面細膩柔軟,工藝精湛,美觀大方,極具欣賞和收藏價值;洗滌不掉毛褪色,經久耐用。尤其以江孜地毯最為著名。
藏被 已有千年的歷史,發源於羊卓雍湖西面的浪卡子縣。藏被傳統產品有愛尼、愛松、愛西和足介四種。藏被具有細膩、柔軟、密度緊、質地厚等特性。
藏毯 用氂牛毛絨織成的屬上品,用綿羊細毛線織成的屬中品,用一般羊毛線和氂牛毛線混織或用純羊毛線織成的屬下品。藏毯經久耐用,保暖防潮,攜帶方便,廣大僧俗群眾特別是農牧民都將它作為被褥使用。
氆氌 也叫藏毛昵。以山南扎囊、後藏江孜、藏東芒康等地所產最為有名。氆氌細密平整,質軟光滑,是加工藏裝、藏靴、金花帽的主要原料。
圍裙 主要產於山南、日喀則和拉薩等地,是藏族婦女最喜愛的裝飾,藏語稱「邦典」。貢嘎縣的圍裙生產據傳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素稱「圍裙之鄉」,產量和質量居全藏之冠。
毛織口袋 是藏、回、門巴、珞巴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有多擺(小挎包)、扎布傑(小口袋)、肯德(褡褳)等幾種,一般用綿羊毛織成,呈紅、藍、綠各種花紋,小巧美觀,外出時盛食品,用具等。
帳篷 是牧民的住宿用具。帳篷分為三種:氂牛毛帳篷,結實,不漏雨,是牧民的必需品;帆布帳篷,頂部繪以花卉、花紋、人物、禽獸、吉祥圖案和雍仲等,外出勞動用;平布小帳篷,是逛林卡或過民俗節日時的用品。
藏腰刀 有裝飾、防身、生產、生活等用途。拉薩、拉孜、當雄、易貢等地的腰刀最為著名。一般是在銅質的刀鞘上鏤刻龍、鳳、虎、獅等圖案,有的還點綴著寶石、瑪瑙等裝飾品,玲瓏剔透、精巧細致。拉孜藏刀,刀口鋒利,樣式美觀大方,堅固耐用,多年來暢銷國內外。
木碗 是以桐、樺等樹根和枝幹上的巨瘤以及葡萄、杜鵑花等的根瘤加工而成,品種樣式繁多,質地結實,不易破裂。門巴族地區有木碗之鄉的美譽。木碗的優點是方便耐用,光滑美觀,便於攜帶。
藏鞋 牛皮做底,鞋幫用各色絲線或各色皮革、氆氌、金絲緞製成。藏鞋大致分為三種,即「松巴鞋」、「嘎洛鞋」和「多札鞋」。「松巴鞋」以花紋美麗而著稱;「嘎洛鞋」美觀、結實;「多札鞋」產於昌都。做鞋的手工業者多集中在拉薩、日喀則、昌都、澤當等地。
民族帽 種類很多,其中以「次仁金克」民族帽(也叫藏式金花帽或寶頂帽)最為有名。製作精細,式樣和顏色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帽沿四周一般用水獺或兔毛圍制,帽上用金絲緞帶或銀絲緞帶做裝飾,金光閃閃,鮮艷奪目。戴帽頗有講究,婦女戴時要把前後兩個大帽沿折疊入帽內,只留左右兩個小帽沿。男子戴時,帽子稍斜一點,青壯年一般把後面帽沿折入帽內,老人們一般把四個帽沿都放在外面。
金銀器 金銀器製作是藏族民族手工業中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一種傳統工藝。其主要工具是榔頭和刻刀,另外還有火爐、風箱等。工序有兩道,先把金銀放在木炭火上烤熱,再用榔頭千錘百打,做成半成品。然後在半成品上精雕細刻,制出成品。鐲子、項鏈、發飾、刀銷、酒杯等金銀器上多雕刻有各種精美圖案。
西藏的壁畫藝術
西藏壁畫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歷代畫師的不斷實踐
和錘煉,學習吸收國外繪畫的長處,融匯貫通,使其具有獨特的民族
風格,五彩紛呈的藝術形式,豐富廣泛的表現內容。如有歷史掌故、
人物傳奇、民間傳說、藏醫圖解、星算占卜、宗教神話等內容,是西
藏傳統文化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繪畫藝術寶庫中的一
顆瑰寶。
西 藏 文 字
藏族有文字的歷史已有1300多年,藏語分為衛藏,康,安多三個方言。藏文創建於公元7世紀前期,吐蕃部落第33代贊普松干布贊掌權以來,派大臣吞米桑布扎一行到天竺學習梵文,根據吐蕃語言的特點,創造了30個聲母和4個韻母的拼音文字。到了公元9世紀,藏王熱巴布登位後,對藏文拼音進行簡化,豐富詞彙,改進文法,編制字典,撰寫藏史,使藏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
西 藏 吉 祥 八 寶
八寶吉祥,藏語稱「扎西達傑」,是藏族繪畫里最常見而又賦予深刻內涵的一種組合式繪畫精品。大多數以壁畫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雕刻和塑造的立體形,這八種吉祥物的標志與佛陀或佛法息息相關。
勝利幢 為古印度時的一種軍旗。佛教用幢寓意煩惱孽根得以解脫,覺悟得正果。藏傳更用其比喻十一種煩惱對治力,即戒、定、慧、解脫、大悲、空無相無願、方便、無我、悟緣起、離偏見、受佛之加持得自心自情清凈。
寶瓶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凈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即象徵著吉祥、清凈和財運,又象徵著俱寶無漏、福智園滿、永生不死。
寶傘 古印度時,貴族、皇室成員出行時,以傘蔽陽,後演化為儀仗器具,寓意為至上權威。佛教以傘象徵遮蔽魔障,守護佛法。藏傳佛教亦認為,寶傘象徵著佛陀教誨的權威。
吉祥結 吉祥結較為原初的意義象徵愛情和獻身。按佛教的解釋,吉祥結還象徵著如若跟隨佛陀,就有能力從生存的海洋中打撈起智慧珍珠和覺悟珍寶。
金輪 古印度時,輪是一種殺傷力強大的武器。後為佛教借用,象徵佛法象輪子一樣旋轉不停,永不停息。
金魚 魚行水中,暢通無礙。佛教以其喻示超越世間、自由豁達得解脫的修行者。藏傳佛教中,常以雌雄一對金魚象徵解脫的境地,又象徵著復甦、永生、再生等意。
寶瓶 藏傳佛教寺院中的瓶內裝凈水(甘露)和寶石,瓶中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樹。即象徵著吉祥、清凈和財運,又象徵著俱寶無漏、福智園滿、永生不死。
白海螺 佛經載,釋迦牟尼說法時聲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故今法會之際常吹鳴海螺。在西藏,以右旋白海螺最受尊崇,被視為名聲遠揚三千世界之象徵,也即象徵著達摩回盪不息的聲音。
西藏的岩畫藝術
岩畫是指在岩穴,石崖壁面及獨立岩石上的彩畫、線刻、浮雕等的總稱。西藏岩畫比比皆是,所反映的題材內容廣泛而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日土岩畫
位於阿里地區日土縣境內,共有岩畫百餘幅,內容包括有狩獵,戰爭格鬥,宗教祭祀,部落遷移,舞蹈場面等。製作方法有敲琢法,鑿刻法,磨製法,塗繪等,塗繪使用的是礦物顏料,多為紅色。日土岩畫的特徵是構圖簡潔、隨意,技法拙樸。
2、葯王山岩畫
位於拉薩市葯王山南側岩壁上,為現代人鑿刻而成,內容展現的全部是宗教人物,各種佛、菩薩、保護神。
3、扎西半島洞穴岩畫
位於那曲地區當雄縣納木湖東岸,岩畫分布在扎西島東邊的8個天然岩洞及4處崖壁。大多數的岩畫採用紅色顏料繪制,少數則用黑色的顏料,其內容有耗牛、鹿、人、樹、鳥、太陽、塔等。表現題材為狩獵、舞蹈、征戰等。作畫方法為全體塗繪和粗線勾勒。扎西半島洞穴岩畫的年代被認定為在史前時期到吐蕃時期之間。
六字真言的解釋
六 字 真 言
在西藏,藏胞們認為勤於念經是修行悟道的最重要條件。因此,不僅老年人把希望寄託在念經上,就是中年人、青年人也勤於念經。他們坐著的時候不停地念經,走路的時候不停地念經,甚至騎馬疾馳的時候也在念經。可以說,除了張口說話、飲食及睡眠外,其它時間他們都盡量念經。所念的經類很多,但念得最多的是那常念常新的著名的六字真言:、嘛、呢、叭、咪、。
這六字真言在西藏隨處可見,充耳可聞,給雪域高原宗教造成神秘的色彩。那些虔誠的信徒一代又一代地吟誦,似乎這六個字蘊含著古往今來人類生活的一切。
那麼,六字真言是什麼意思呢?
六字真言:藏傳佛教名詞。據說是佛教秘密蓮花部之「根本真言」。它包含佛部心、寶部心、蓮花部心及金剛部心等內容。「」,表示佛部心,謂念此字時,自己的身體要應於佛身,口要應於佛口,意要應於佛意,認為身、口、意與佛成一體,才能獲得成就;「嘛呢」梵文意為「如意寶」,表示「寶部心」,據說此寶出自龍王腦中,若得此寶珠,入海能無寶不聚,上山能無珍不得,故又名「聚寶」;「叭咪」,梵文意為「蓮花」,表示「蓮花部心」,以此比喻法性如蓮花一樣純潔無瑕;「」,表示「金剛部心」,祈願成就的意思,即必須依賴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覺」,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後達到成佛的願望。
藏傳佛教把這六字看作經典的根源,主張信徒要循環往復吟誦,才能積功德,功德圓滿,方得解脫。據說,藏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認為六字真言意譯為「啊!願我功德圓滿,與佛融合,阿門!」,還有的藏醫學著作認為六字真言的詩意解釋是:「好哇!蓮花湖的珍寶!」
Ⅵ 藏文化就是西藏文化嗎
不是。
西藏地區特指現在的西藏藏族自治區。
但是,藏族人居住生活的地方不僅僅限於此,青海、四川、雲南都有藏族人居住,自然也就有藏文化。
Ⅶ 充滿神秘的藏族文化你們到底了解多少呢
藏族,是我國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的民族。自稱「博」、「博巴」或「康巴」、「嘉戎哇」。青海藏族自稱「安多哇」。古代漢文史籍稱為「吐蕃」。全國解放後統一稱為藏族(信仰藏傳佛教喇嘛教)。藏族語言屆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安多3個方言,青海藏族大多系安多方言。通用的藏文,是歷史悠久的拼音文字,據藏族史書記載,是七世紀時圖彌三菩扎多參照梵文字體創制的。橫書右行。
藏族祖源屬於古代游牧民族羌人,羌族居住的中心在青海、甘肅的河湟一帶。東漢時,由於河湟地區大規模的戰亂,迫使這里的燒當羌部和迷唐羌部遷居青藏交界的發羌部落占據的地區。後來他們同雅隆部落、蘇毗部落、羊同部落逐步融合。約在公元六
世紀前後,藏族先民由原始氏族社會過渡到奴隸制社會。七世紀初,藏王松贊干布在今西藏拉薩建立了吐蕃王朝,征服附近部落後,即向青海湖地區進兵,與吐谷渾爭奪牧地。公元636年左右,進抵青海湖東部,迫使吐谷渾退到青海湖以北。在此期間吐蕃還先後擊敗今柴達木境內的白蘭羌和今果洛境內的黨項羌。此後吐蕃力量日益強大,逐步向東擴張。公元670年,吐蕃攻陷唐王朝的白州等13個羈縻州,唐派大將軍薛仁貴率軍迎戰,在大非川(今海南州共和地區)的決戰中被戰敗。吐蕃盡得吐谷渾牧地,於是青海草原由吐蕃統治近兩百年。九世紀中葉,吐蕃地區爆發了奴隸和屬民的聯合起義。加之奴隸主內部混戰,吐蕃的奴隸主政權遂告崩潰。進入青海的吐蕃人,同青海高原上的土著民族羌人、吐谷渾人交錯雜居,共同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長期的交往中,逐步融合,他們的後代,就是現今的藏族。
藏族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文化民族,自唐代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聯姻以後,從中原帶來了大批工匠、藝人、文化典籍、醫方葯材等。以後金城公主又帶來了許多絲綢、穀物及樂隊等。這些為藏族文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經過千百年來的發展,藏族文化日益發達,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文化史料,僅用藏文書寫的文學、歷史、宗教、藝術等方面的文獻,即浩如煙海,難以計數。其中,佛經有四千餘種。所以,寺院便成了藏族文化藝術薈萃之所。青海藏族聚居的地區約有喇嘛寺院530餘座,其中象塔爾寺、瞿壇寺、廣惠寺、扎藏寺、德欠寺、隆務寺、夏群寺、結古寺等,都以歷史悠久、建築雄偉、規模宏大、珍寶繁富而聞名於世。寺院里的雕塑、壁畫、絨綉,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藏族自古以來一直從事游牧為主的畜牧生產,因此有著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加上藏族游牧的地方,大都是地勢高寒、水草豐美的高山草原。所以,畜牧業成為他們的主要
Ⅷ 試說明藏文化及其對青藏地區發展的作用。
藏文化是指在青藏高原的地域范圍內,以中華民族五十六個成員之一的藏族為主體所創造的一種文化形態。這種文化雖然植根於本地的土壤之中,但它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長河,從中華母文化的肌體上吸收了各種養分,同時也接受了鄰近的其他文化圈的某些文化因子的影響。藏文化不僅在中華文化圈內表現出強烈的向心傾向,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也是多維而向心的組合體(這在《格薩爾》中表現得最為突出)。我們要想全面地了解藏文化,必須弄清它所賴以產生的特定的時空條件,它在中華文化圈內的位置,它與圈內其他子文化的關系,以及它本身的各個表現層面(如器物、制度、傳統觀念、風俗習慣、行為模式等)。通過這些考察,我們不僅可以更明確地認識藏文化的特殊價值,而且對其與整個中華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也會有更透徹的把握。
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凝聚的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如「天人合一」、「協和萬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人為本、以德為上、以整體利益為重、中庸之道、義利之辨、愛國主義等思想觀念,在藏文化這個子系統中都全息地包藏著。
Ⅸ 蒙文化和藏文化哪個更優秀
藏文化是指藏族所創造並擁有的文化體系。古象雄文化是西藏的根基文化,作為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以前的先期文化,古象雄文化的痕跡貫穿於西藏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