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福建都產什麼茶
福建出產的茶如下:
1、烏龍茶
福建烏龍茶是一個整體概念。烏龍茶是中國僅有的一種特種茶葉,它根據制茶與品質特點稱半發酵茶或不完全發酵茶,長期以來,商業上已習慣將這一茶類稱為烏龍茶。烏龍茶產區以福建省為主,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及台灣省部分地區也有生產。
烏龍茶的品質特徵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外形條索粗壯,色澤青灰有光;內質香氣馥郁芬芳,湯色清澈全黃,滋味濃醇鮮爽,葉底綠葉紅鑲邊。
在烏龍茶中,福建烏龍茶產量最大,品質也較好,分為閩南、閩北兩個主產區,閩南產區生產的有安溪鐵觀音、安溪色種、安溪烏龍等;
閩北產區生產的有閩北水仙、閩北烏龍、岩水仙、岩奇種等。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永春佛手茶這些屬於福建烏龍茶的品種,還單獨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紅茶
紅茶也是主要生產的茶類,而且,三個產地生產的紅茶還共有一個好聽的名稱--閩紅工夫。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
政和工夫產於閩北,以政和縣為主。政和縣山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濃厚微酸性,茶樹生長繁茂。
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茶製成,外形條索緊結,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採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味醇和,葉底紅勻。
坦洋工夫分布較廣,主要產地為福安,遠銷英國、荷蘭、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在國內也較有名氣。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稱,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色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大姥山白琳、湖琳一帶,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系小葉種紅茶,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醇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
3、白茶
福建是白茶的主產區,其中,閩東的福鼎和閩北的政和不但是福建白茶產區,也是福建茶葉的主要產區,這和其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分不開。近年來,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葯用價值逐步被認可,除了保持高出口量外,在國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白茶主銷我國港澳地區和德國,在國外名氣比國內大,在日本特別受歡迎,甚至被製作成有助美容的洗面奶。白茶的保健價值很高,有退熱、祛暑、解毒、防輻射、促進血糖平衡等功效,在福鼎等地一直是家家必備的茶飲料。
4、花茶
茉莉花茶是主打
福建的茉莉花茶歷史悠久,早在16世紀即有製作的記載。茉莉花茶系選用優質烘青綠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主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及閩東北地區。其品質規格分為特種花茶、特級和一至六級花茶。
特種花茶有福州的大毫、銀毫、春風、崔舌,寧德的天山銀毫、天山春毫,福安的白雲,福鼎的太姥香雲、太姥銀毫,政和的雄峰銀芽,壽寧的福壽銀毫等。
5、綠茶
良種覆蓋率世界之最
據福建省農業廳、省茶葉學會等部門不完全統計,福建茶產業中,綠茶的產量也很大。而且,在福建綠茶的種植品種中,優良品種佔92%,遠高於全國的40%和浙江的50%以上,良種覆蓋率堪稱世界之最。
福建綠茶的品種多,多數銷往省外,多數產品由廠家命名,因此並沒有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單品茶的品牌印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福建綠茶的銷售利潤。綠茶毛茶每公斤售價整體低於省外綠茶。
(1)花茶製作是哪個省的文化擴展閱讀
一、「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
福建人對於茶有著情到獨鍾的情愫,在福建閩南一帶更有著「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傳統,而福建閩北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在福建很多地方人們都已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飲茶的習慣,對於茶的依賴程度到了用「痴迷」一詞來形容。
二、講究「水、火、茶」
福建人飲茶對於「水、火、茶」三個要素是相當講究的,而茶具更是有多種形狀,福建人認為茶具越用越珍貴,長時間用來泡茶的茶具,里所結的「茶垢」讓你的茶具就算不放茶葉也散發出茶香。
這也形成了一種別樣的攀比:誰家的茶壺結的「茶垢」越多,誰家最有禮!也因此若小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茶垢」厚的茶壺,老人很是痛心的。
說到水,福建人認為最適合用來泡茶的水是泉水,用到的火則是炭炎為主,燒水也有一番功夫,要把水煮三沸才用來沖泡。
三、最具特色的茶米
在福建的閩南一帶,當客人來臨時主人必定會拿出「茶米」,然後泡出一小壺濃茶,稱為「泡tay」,他們會熱情來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後邊喝邊拉家常。
四、熱鬧有趣的擂茶
在福建閩北及閩西北山區有一種十分熱鬧的擂茶,他們稱為「客茶」,原名叫「三生湯」。
擂茶的主要做法是把茶葉、芝麻、生薑、爆米、豬油和鹽等混在一起,經過過放到「擂缽」內,反復擂成糊狀成「擂茶腳子」,把腳子放到茶碗里,再加上沸水,就成了具有甜苦香辣的福建特色茶—擂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閩南人喜歡用小懷品味「功夫茶」,而閩北人則喜歡使用大碗來飲用擂茶,十分有趣。
② 中國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葉的起源地在哪裡
茶葉起源於我國的西南地區。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使用茶的國家,是世界茶文化的發祥地。茶樹起源於中國的結論已被茶學者廣泛接受。有關文字資料顯示,我們的祖先早在3000年前就開始種植和使用茶葉。茶樹學者和植物學家通過對歷史記載、野生茶樹分布、茶樹演化、茶樹分布規律及西南地區地質特徵的分析,得出茶樹起源於西南地區的結論。
中國有四大一級茶區,即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和江北茶區。包括四川、貴州、重慶、西藏和雲南在內的西南茶區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盛產紅茶、綠茶、沱茶、普洱茶,是大葉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例如:普洱茶。華南茶區是中國最適合種植茶葉的地區,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台灣和海南。華南產的茶適合普洱茶、紅茶、六堡茶、大葉綠茶、烏龍茶等。如:鐵觀音、大紅袍;江南茶區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以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和湖北南部,約佔全國茶葉產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生產烏龍茶、綠茶、花茶等。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江北茶區包括山東東南部、陝西東南部、甘肅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等。茶樹為灌木狀,小葉樹種。如:信陽毛尖、六安瓜片。
③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茶文化
只知道茶聖陸羽
④ 花茶是中國的茶文化嗎
花茶是屬於茶文化的一種,茶文化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茶類、茶具、飲茶習俗、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茶文化體系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①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7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麵包括茶政、茶法、禮規、習俗等內容。茶文化對個體的完善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花茶(Scented tea) 又稱熏花茶、香花茶、香片。為我國獨特的一個茶葉品類。由精製茶坯與具有香氣的鮮花拌和,通過一定的加工方法,促使茶葉吸附鮮花的芬芳香氣而成。花茶,又名香片,利用茶善於吸收異味的特點,將有香味的鮮花和新茶一起悶,茶將香味吸收後再把乾花篩除,製成的花茶香味濃郁,茶湯色深,深得偏好重口味的北方人喜愛,最普通的花茶是用茉莉花制的茉莉花茶,根據所用的鮮花不同,還有玉蘭花茶、桂花茶、珠蘭花茶、玳玳花茶等。普通花茶都是用綠茶製作,也有用紅茶製作的。花茶是以綠茶、紅茶、烏龍茶茶坯及符合食用需求、能夠吐香的鮮花為原料,採用窨制工藝製作而成的茶葉。一般根據其所用的香花品種不同,劃分為茉莉花茶、玉蘭花茶、珠蘭花茶等亞類,其中以茉莉花茶產量最大。每種亞類又根據其加工原毛茶坯的產地、質量與製作工藝的精細程度劃分出若乾等級,有特級、一、二、三、四、五級等六至七個等級。 花茶是集茶味與花香於一體,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鮮靈芬芳的花香。沖泡品吸,花香襲人,甘芳滿口,令人心曠神怡。花茶不僅仍有茶的功效,而且花香也具有良好的葯理作用,裨益人體健康。 花茶在國際與國內市場上行銷量大的是茉莉花茶。這是因為茉莉的香氣為廣大飲花茶的人所喜愛,被譽為可窨花茶的玫瑰、薔薇、蘭蕙等眾花之冠。宋代詩人江奎的《茉莉》詩贊曰:"他年我若修花史,列作人間第一香。" 我國花茶的生產,始於南宋,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最早的加工中心是在福州,從12世紀起花茶的窨制已擴展到蘇州、杭州一帶。明代顧元慶(1564-1639)《茶譜》一書中較詳細記載了窨制花茶的香花品種和制茶方法:"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之香氣全者,量茶葉多少,摘花為茶。花多則太香,而脫茶韻;花少則不香,而不盡美。三停茶葉,一停花始稱。"但大規模窨制花茶則始於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到1890年花茶生產已較普遍。花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類。主產區為福建、浙江、安徽、江蘇等省,近年來湖北、湖南、四川、廣西、廣東、貴州等省、自治區亦有發展,而非產茶的北京、天津等地,亦從產茶區采進大量花茶毛坯,在花香旺季進行窨制加工,其產量亦在逐年增加。花茶產品,以內銷為主,從1955年起出口港澳和東南亞地區,以及東歐、西歐、非洲等地。
⑤ 雙源茶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陳釀香型 鮮葉較老,製造中有渥堆陳醇化過程。 代表茶:廣西六堡茶、普洱茶及大多數壓制茶。 松煙香型 製造乾燥工序中用松柏或楓球、黃藤等熏煙的茶葉,一般具有松煙香。 代表茶:小種紅茶、溈山毛尖、六堡茶及黑毛茶等。
⑥ 茶文化是從哪傳來的
國茶道概念
☆ 飲茶,之道 修道 即道 藝、修、道的結合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之一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薴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致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岩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葯。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一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⑦ 中國的茶文化真正起源於什麼地方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⑧ 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哪裡
從古老的吳越文化中探尋江南茶文化的淵源。
在長期的傳統觀念中,黃河流域一直被認為是中佛文明的發祥地,而其他地區則是步黃河文明的後塵而來。不僅封建時代的史文獻這樣說,早期的考古學者也這樣看。但到了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發現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有人提出,中國如此之大,到處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很難說哪裡是源頭,哪裡不是源頭,認為中華文明是多源頭又互相滲透、交融、凝聚的結果。
首先發難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蘇嘉興馬家濱發現新石器遺問;而當1973年,浙江餘姚再次發現河姆渡遺址後,更把這一新的理論推進了一大步,或者說得到了確認。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產、生活器具, 及干欄式房屋建築,有力地證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階段的社會面貌。說明長江下游的新石器時代可能與同期的黃河仰韶文化同步發展。這種觀點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學者的支持,認為長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當然,夏、商、周幾代,中原黃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長江下游,長期被稱為東夷之地。然而,或許正因為其距全國政治中心的偏僻、遙遠,使這一地區更多保留了自己獨立的文化特徵,構成古老吳越文化的獨特風貌。周代,吳越員與中央保持隸屬關系,但經濟文化自成體系。越王勾踐用范 蠡、計然,十年而國富;卧薪嘗膽而國強。不過,較之中原,吳越直到漢代仍落後不少。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楚越之地,他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贏蛤,不待資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八,亦無千金之家」,現代人看沿海地區比內地既開放,又富足,古代遠不是那麼回事。但自三國以後,吳越經濟不斷發展;隋唐以後,長江中下游經濟則壓倒黃河流域。直至現代,江南仍是我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吳越地區的這種歷史軌跡造成它自己的區域文化特徵;既接受黃河文化的影響,但更多表現了本地區特點;早期的落後與中、晚期的先進鮮明對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經濟生活,同時又保留更多古風古俗。吳越、閩粵,都有這種特點。上海有最現代的工業,但至今總愛「阿拉」長、「阿拉」短,不願說普通話;蘇州評彈的清揚低通,細膩婉轉更獨具風格;閩南語沒有多少其他地區的中國人能懂;廣東是現今最開放的地區,但唯獨語言不肯開放,甚至以打粵語為榮耀。這使他們的文化總在古老與革新兩種潮流的巧妙結合中獨放異彩。
吳越文化正反映了這一突出特點。這個地區也是我國產茶勝地,中國綠茶浙江占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這個基本條件外,還有幾個重要因素使該地區成為中國茶文化的真正發源地。
第一, 吳越地區山水秀麗,風景如畫,不僅有產茶的條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藝術環境。在這里,經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為一地。中國茶文化向來主張契合自然,吳越地區,太湖南北,錢塘江畔,本身就是一個天然大「茶 寮」。
第二, 我國南北地區向來是佛、道勝地,而且,正因為這里的人民有尊古風、重鄉情的特點,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論樹種文化,到這里總是要經過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風」。所以,青藏密宗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為多,已被中國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吳越地區,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禪宗佔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禪宗與中國「原種」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為貼近。於是儒、道、佛三家在這一產茶勝地集結,共同創造了中國的茶文化體系。
第三, 良隋唐以後,長江下游經濟發達,南宋建都臨安,又使這一地區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這一地區總是帶來清新的文化氣息,但是,由於自成體系的文化格局,又使它新風之中好溶古俗。近代以來,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受到嚴重沖擊,但在這些地區(不僅吳越,也包括閩粵),卻悄悄地把中國茶文化的精髓保留下來,至今浙江茶亭最為興盛,便有力地證明了我們的判斷。從陸羽、皎然飲茶問,到湖州民間「打茶會」;從杭州現代化的中國茶葉研究所到兼古通今的茶葉博物館;從西子湖畔一座座茶室,到集茶肆、茶會、茶學研究為一體的「茶人之家」,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