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文化精髓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國家。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孕育了各行各業無數的豐碩成果,中醫葯文化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醫葯是我國的醫學精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醫學系統,並經受住種種考驗流傳至今,依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說明這一醫學系統本身的確存在著獨特的優勢。新的歷史時期,深入挖掘中醫葯的精髓所在,善用這一優質健康服務資源,對中國乃至全人類的健康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2015中國國際中醫葯大健康博覽會便通過三大專業展區(中華名醫展、中華名葯展、大健康服務業展區)、九大主題展(名醫資源與產業、名葯資源與產業、中醫診療產業、保健調理、養生美食展、養生旅遊展等)及豐富的同期活動(中葯炮製品大賽、大型義診、健康大講堂、中醫文化展、養生美食節、傳統武術表演等)全面展示了中醫葯的精髓——以人為本、懸壺濟世的情懷;突出治未病,提倡未病先防的理念;從系統性的角度把握人體各個部分,採取中葯材內/外用、食療、傳統武術、怡情養性等多位一體的措施達到標本兼治的治療效果。展會這與日益現代化的今天人們宣揚「大健康」理念不謀而合,也是中醫葯具備明顯優勢的有力證明。
中醫葯我國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中醫葯文化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縮影。以中醫葯為鑰匙,打開中華文明的寶庫,推進生命科學研究,這是值得我們後代驕傲並接力傳承下去的事業,2015中國國際中醫葯大健康博覽會的宗旨「傳承、推廣、創新、濟世」即是源於這一信念。唯有拋開種種成見,以客觀的態度認識了解中醫葯的精髓,同時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吸取其他醫療手段的長處,去除糟粕,繼而結合時代特點創新中醫葯的發展,最終才能將中醫葯發揚光大,讓中醫葯傳播得更廣更久遠!
② 中醫中葯文化
有幾千年了。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貢獻。由於葯物中草類佔大多數,所以記載葯物的書籍稱為「本草」。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中醫擁有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特點是將中國歷朝歷代優秀的文化與醫學融合。學習中醫僅僅掌握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對孔孟、老莊思想,甚至風水、佛學等文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
③ 中醫文化包含哪些
博大精深啊
④ 中醫文化的古代經典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出現了解剖和醫學分科,已經採用「四診」,治療法有砭石、針刺、湯葯、艾灸、導引、布氣、祝由等。西漢時期,開始用陰陽五行解釋人體生理,出現了「醫工」,金針,銅鑰匙等。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他已經對「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有所認識,總結了「八法」。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還創立了健身體操「五禽戲」[6]。唐代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5000多個葯方,並採用辨證治療,因醫德最高,被人尊為「葯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兩宋時期,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醫學分科接近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由於傳抄引起的穴位紊亂,出版《圖經》。金元以降,中醫開始沒落。明清以後,出現了溫病派時方派,逐步取代了經方派中醫。在明朝後期成書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標志著中葯葯理學沒落。同一時期,蒙醫、藏醫受到中醫的影響。在朝鮮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鑒》。
自清朝末年,中國受西方列強侵略,國運衰弱。同時現代醫學(西醫)大量湧入,嚴重沖擊了中醫發展。中國出現許多人士主張醫學現代化,中醫學受到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使用西方醫學體系的思維模式加以檢視,中醫學陷入存與廢的爭論之中。同屬中國醫學體系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亦是如此。2003年「非典」以來,經方中醫開始有復甦跡象。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中醫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中國共產黨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國際上,針灸在引起醫學界極大興趣,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對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頭痛,數據顯示出模稜兩可或者爭議性。[7]。WHO認為很多針灸和一些草葯的有效性得到了科學雙盲研究的較強支持,但是對於其它的傳統療法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研究,而且不能忽視未經研究的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等問題[8]。WHO在2002年5月26日發表「2002-2005年傳統醫葯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180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⑤ 中醫也是我國的文化瑰寶,中醫究竟分為幾個流派呢
歷史上中醫共分八個學派。加上民間及網路流傳火神派及新興的學院派為十個學派。
一,傷寒學派:主創人,東漢張仲景,他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辨正論證基礎。晉唐時期傷寒論成書。歷經晉、唐、元、明、清數百名學者的硏究探索形成了近兩千多篇的專著,成為傷寒學派以脈、證、方、治入手,以六經辯證解釋了八綱辨證機理。提高了中醫臨證水準,從而使傷寒派成為中醫、和日本漢醫的主流。
七,溫䃼派:主創人,明、薛已、張介賓等重視命門水火的硏究,探索臟腑虛損的病機,故善用溫䃼。
八,溫病派:主創人,明、吳有可,清、葉天士,因瘟疫流行,提出了溫疫,和溫病學說。使後人在疫情中受益匪淺。
九,火神派:主創人,清未、鄭欽安,四川人。主張陽主陰從,以火立極。臨症善用附子、桂枝、生薑等品,屢袪沉痾痼疾。
十,學院派,隨著現代醫學的進展,和中醫的於時俱進。中醫學院歷屆畢業學生,及各中醫院受過高等教育的中醫師都具有中西醫技能。多運用西醫的診斷治療加中醫的辨證論治,使中醫現代化邁進了一步
⑥ 如何理解中醫文化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中醫文化,也就是指有關中醫的思維方式、傳統習俗、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文學藝術,甚至一些影響深遠的事件等。
⑦ 中醫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包括哪些內容
近年來,黨和政府在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中,十分重視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建設。目前,學術界對於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的研究也非常多,通過對CBM資料庫、中國中醫葯期刊文獻資料庫、中國知網資料庫、萬方資料庫以上4個資料庫的檢索,共檢索出了相關文獻3768篇,剔除重復性文獻後剩餘2344篇文獻,經過對文獻的閱讀和總結,當前學術界對於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
天人合一
也有學者表述為「天人相應」、「天人和諧」。這是當前學術界對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內容最為集中的表述,學者們普遍認為「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也是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觀點之一,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天人合一所體現的是醫學的整體觀,中醫的整體觀念就是在「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的影響下逐漸形成、發展和完善的。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人與環境存在著密不可分的「天然」聯系,強調人體自身和人與環境的統一與和諧,人與天地相應,人的生、老、病、死與外部環境密切相關,所以看病要看整體,要看氣候、地域和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大醫精誠、醫乃仁術
也有學者表述為「仁和精誠」、「仁心仁術」、「精誠專一」等。是學者們從醫療職業道德方面對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的凝煉。「精」就是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誠」就是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醫乃仁術,無德不立」,儒家的仁善倫理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嵌入了醫家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內化為「發大慈側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的從醫動機,「大醫慈悲心」、「醫者父母心」成為行醫的基本素養和要求。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也代表了一部分學者的觀點,中醫以人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它不僅是中醫葯文化的軸心,而且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黃帝內經》提出:「天復地載,萬物備悉,莫貴於人。」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強調:「人命至重,有貴千金。」均是中醫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氣質和精神品質的具體體現。
除此之外,還有少數學者將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概括為「致中和」、「形神合一」、「陰陽平衡」、「辨證論治」、「道法自然」、「治未病」等,但並未形成共識。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觀凝煉研究」課題組於2013年初面向專家及全社會開展了中醫葯文化核心價值觀徵集活動,共收到來自社會和專家的意見297條,在整合各方意見及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提煉了以下兩條核心價值觀表述:一是博大精深、真實有效、仁愛貴生、和合致中。二是醫道自然,精誠仁和。
隨後課題組就凝煉出的核心價值觀及詳細釋義面向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等單位的哲學及相關專業的專家教授、全國各省市的中醫葯行業專家、首次征詢活動中積極參與的中醫愛好者進行了第二次意見征詢,共收到意見反饋77條,目前課題組正在准備下一步的專家論證會,根據第二輪的意見反饋情況討論論證本課題提出的核心價值觀及文化內涵、內容闡釋是否全面,是否能充分體現中醫特點、行業特徵。
⑧ 中醫文化名稱是什麼
中醫(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它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辨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並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體觀相似觀為主導思想,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基礎,以辨證論治為診療依據,具有樸素的系統論、控制論,分形論和資訊理論內容。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中國其他傳統醫學,如藏醫、蒙醫等則也被稱為民族醫學。
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朝鮮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葯、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葯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
⑨ 1.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哪些中醫葯理念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以下中醫葯理念:
1、中醫的兩大特色: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整體觀念包括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說明你做什麼事都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如春天要晚睡會早起,冬天要早睡會晚起,冬天吃蘿卜,夏天吃薑,春天不注意身體夏天就好拉肚子,夏天不注意身體秋天就可能得瘧疾等等。
2、辯證論治:根據症狀分析出病因來,再治病。不像西醫看你發熱就給你退燒葯,看你疼痛就給你止疼葯,中醫分析疼痛,發熱是怎麼引起的,就拿胃疼來說,可能是吃多了引起的,那麼就吃些消食的要,可能是受涼引起的,就吃發汗的葯等等。
3、中國傳統醫學講「氣」,主要有四種: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若以現代科學眼光來看,命門的「氣」與冠狀動脈有直接關系。很多心臟萎縮或衰竭的病人,直接是命門受傷的結果。因為流到心臟的循環與命門的血液循環共振狀況相關,所以當命門受到壓迫、命門不松時,會直接影響到心臟。
相關要點:
中醫葯文化包括天人合一、順應四時、形神兼顧、陰陽平衡等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中醫葯文化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融入百姓的飲食起居,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巨大貢獻。
振興和發展中醫葯,必須正本清源、澄清事實,講好中醫葯故事,傳播中醫葯文化,展示中醫葯文化魅力,引導人們正確認識中醫葯的價值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