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傳統文化的全稱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著作。傳統文傳統文化的經典有《易經》、《論語》、《道德經》、四書五經以及佛教優秀典籍等等。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要達到自立,自覺,開悟目的。確立好自己的人生定位,不斷進步,使自己變得優秀,鳳凰涅_。
Ⅱ 如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我們對待傳統文化首先要堅持「傳」,「傳」就是記錄、保護、保存、延長、延續。
很多物質或者非物質的傳統文化現在已經岌岌可危,有的實際上已經沒有「傳」的人,或者有些物質已經只剩下一些殘余、遺跡、遺址,所以我們很急迫的問題就是要趕快記錄、趕快保護保存,盡量延長它的壽命,使它能夠繼續存在。
如果它的實物已經不能存在,那麼就盡可能詳細地記錄,包括錄像、錄音、照片、檔案等。
在我看來,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同時要盡量把不自覺、無意識變成有自覺和有意識的。
為什麼要重視「傳」?我認為有以下四個理由。
首先,中國物質文化存在先天不足。
比如說中國大量的古建築是磚木結構,即使沒有被破壞,它存在的時間也比較短,而且很難修復。西方國家大量古建築用的材料都是石材,如希臘、羅馬大量古建築用的都是花崗岩和大理石,石結構保存時間要久一點,而且即便有缺損,不太會影響下面的基礎。
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部分的社會基礎已經減弱或者消減。中國原來的倫理道德制度叫做長幼有序、尊卑有序,就是年長和年幼的人之間、地位高和地位低的人之間是有次序的。
到了提倡自由平等的現代社會,大家認為原來的一套禮儀沒有必要,要講平等,甚至直呼其名。於是,原有觀念和制度賴以存在的基礎就消失了。這部分文化再不記錄下來的話,後面的人就不知道了。
第三,傳統文化並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惡的、是腐朽的,要不要傳?也要傳。
因為這一部分也是傳統歷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這部分記錄下來,我們的後人怎麼會相信和理解這段歷史?波蘭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是人類惡的集中表現,但是它現在是世界文化遺產。為什麼?因為要保存下來時刻給後代一個警醒。
中國歷史上從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絕大多數婦女要纏小腳,這是一種很醜陋、滅絕人性的風俗。
但是,有關纏腳的史料、文物也要留下來,否則我們的後代怎麼相信中國的婦女曾經有過那樣一段經歷呢?
這是整個民族歷史記憶的一部分,沒有這部分,我們就沒有辦法理解當時的社會,特別是中國的婦女曾經走過的這一段歷史。
第四,我們的物質條件一般來說總是不斷在進步,但是人類的精神未必一直進步。
我們今天能夠達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過古人,我們遺留下來的文化中也許隱藏著今天還不能理解的智慧。
比如一些古建築,全部是木結構,就靠榫卯連接起來,即便經過強烈的地震,也一直沒有倒。如果你認為這些建築物不是現代結構,就不注意保存,那麼這裡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又比如中國傳統的陰陽合歷曾經被認為是落後的,24個節氣曾經也被認為沒有什麼用,但是最近這些年國內外的研究發現,這是非常合理的促進農業生產的時間體系。
所以,我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精神部分,包括我們今天不理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著清除它,先把它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也許這中間所蘊含的智慧是今後可以發揮作用的。
「傳」是無條件、無差別的。如果現在馬上要考慮這種文化是不是好,是不是可以發揚,往往還沒有討論完,它就不存在了,這個很緊迫。
比如某一種藝術、某一種風俗,我們說要保護,有人說不,你還沒有討論完,傳承這個藝術的人已經死了,以後就沒有傳人了。所以我認為,在中國當前最重要的首先是「傳」。
另外,要盡量把我們不自覺、無意識的保護變成自覺和有意識的。今天好多被稱為傳統文化的東西,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某種精神的,很多是無意識、不自覺地被保存下來的。
比如中國的傳統建築,有些為什麼能夠保存下來?是因為它們在窮鄉僻壤,當地的老百姓太窮,造不起新房子,一直住舊房子,這樣才把一部分古建築保存下來了。
但現在窮鄉僻壤通了高速公路,有人就跑到那裡去把傳統建築買下來,有些建築材料被商人收購甚至賣到國外,而農民有錢了就會拆掉以前的房子蓋新建築,在這種情況下,傳統建築就很難被保存下來。所以我們要改變,要成為自覺和有意識的保護。
現在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存在一些誤區。
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藝術品,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馬上就開發旅遊,從而就可能破壞傳統文化的原貌。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政府給的補貼很少,他們靠什麼養活自己?
在這方面,不妨借鑒一下日本的做法。
日本一旦確定某個項目為文化遺產,就把傳承這個文化遺產的人確定為「國寶」,成為「國寶」以後,由政府或者基金會供養他的生活,而「國寶」的任務就是繼續自己的工藝,帶好徒弟,把技藝傳授下去,保證它延續。
所以,日本很多的工藝能夠長期、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而在我們往往過多地考慮能不能利用,過多地考慮把它市場化,這是錯誤的。
有選擇、有條件地」承「
接下來講講什麼是「承」。
我認為「承」就是繼承、發揚、延續,還包括轉化和創新。把傳統的文化和物質精神都保留下來了,之後怎麼辦?是不是都要學習和弘揚?不行,要區別和選擇。
對於精華的部分,我們不僅要保留,而且還要使它發揮作用;對於糟粕的部分,要留下來讓後人知道,但是不要復制,也不需要擴大。
中國以前有各種禮儀,尊重別人,自己保持謙虛、謙卑的姿態,恪守正常的次序、禮節是對的,但過分的甚至不講人性的那種謙卑,是要不得的。
再比如,中國古建築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缺點。一般來說,古建築都是講究表面,講究公共活動,但是不講究生活,採光不好,通風不好,沒有採暖。
如果今天我們形式上要造一個古建築,那麼這些都要改變。當年美國建築師設計燕京大學的時候,表面用的是中國宮殿的形式,但是裡面都用上了暖氣和現代設備。
所以,對待傳統文化,不是照單全收,要取之精華,把糟粕的以及不合時宜的東西都去掉。
在「承」的過程中,既要兼收並蓄,也要本土優先。在一般情況下,中國的本土文化之所以能流傳下來,是因為比較適合本土的環境。
所以,在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比較的過程中,要注意優先採用更加符合本地條件的內容,也就是本土優先。
另外,因為要「承」的東西太多,所以我們應該分輕重緩急。
比如同樣是精華,中國現在某個地方最緊缺、最需要繼承的是什麼,我們這一段時間就應該優先做這方面的工作。
有些傳統文化今天起的作用更大,可以優先。有些起的作用並不大,那麼可以晚一點。所以「承」不像「傳」,「傳」是無條件,什麼都先「傳」下來再說,「承」的時候要有所選擇。
傳統文化在用的時候要注重效果,因為古代的、傳統的再好,往往不是馬上就能應用於今天,這就要實行創造性轉化。
Ⅲ 怎樣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第一,傳統節日,傳統習俗,該繼承的繼承,讓傳統文化代代相傳。
第二,通過文字,影像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保存下來。
第三,基礎教育裡面多加入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深入人心。
Ⅳ 如何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無論輝煌,還是衰落,無論是強悍,還是軟弱,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然而,何謂文化?中國古人在《周易》中就有所記載:「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文明教化之義。而西方人定義:「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是為如今的文化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我們的影響根深蒂固。無論我們現在和國際如何接軌,無論我們的生活里有多少外來文化的影子,但只要是中國人,就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然而,傳統文化該如何弘揚?弘揚哪些方面?正如只有正確認識我們自己,才能揚長避短一樣,只有認識剖析傳統文化,才能將傳統文化發揚廣大。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悠遠性和獨創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歷史發展中沒有中斷過,是一環扣一環的連續發展的唯一的獨立文明。埃及文化因入侵者的變化一度希臘化,後羅馬化,再又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中斷;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巴比倫文化更是被赫梯滅亡,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中國傳統文化在發展中從未產生過斷檔和空白。僅就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脈相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就曾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穩定性和統一性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發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保持完整和統一,延續至今而能基本保持原貌。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再生性
中國傳統文化能夠兼收並蓄,體現在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外來文化也能夠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的吸收、整合。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多樣性
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和統一造就了它的悠遠和獨創,兼容和再生造就了它的多樣。歷史上長期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時值今日,中國的傳統文化雖已衰落,但仍具有極其旺盛的生命力。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使其重放光芒?這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入手,探尋其對人類世界的新的意義。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紛爭不斷,戰禍頻起。特別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世界的對抗,更是給世界各地帶來無窮災難。而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象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並包,多樣統一。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民主」「自由」漫天飛舞,戰亂此起彼伏。同一國之民分立對抗,互毆不止,致使國家動盪不安,經濟每況愈下。這都是西方所謂「普世價值」之功。而中國傳統文化能夠流傳至今從未中斷過,甚至在外族入侵時仍能保持自己的原貌,反而還給周邊族群以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具有自己的特殊的政治觀和社會觀,還在於它存在一種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意識形態,體現人類追求富足和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那就是「仁」。它包括了對內的克己和對外的愛人,反映了人類寬以待人、相互諒解、相互忍讓、相互敬重、相互期許的仁愛精神,期望「泛愛眾」,人人和平相處,慈悲為懷,這才是人類應追求的幸福、安寧與和諧的普世主義精神。
君不見,當今之世界,環境惡化,天災不斷,資源近乎枯竭,全球危機已經顯現。科學技術高速發展,但卻造成人與自然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搏鬥終於遭到自然的報復。西方的一些科學家把目光轉向中國,包括《老子》《論語》在內的中國經典受到重視。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是由於處在科學發展困境的科學家們尋找世界觀啟發的努力,而不是由於什麼一時的感情沖動。1988年1月,全世界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他們發表宣言說:「如果人類想要在21世紀活下去,必須回顧2500年,吸收孔夫子的智慧。」
然而作為處在社會轉型期的我們來說,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就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成果運用到當今社會的建設當中,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之間尋找一條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要對人類作出更大的貢獻,絕不能長期跟在西方國家的後面循規蹈矩,而應該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模式。只有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新的營養,創造一條有別於西方,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中國才能真正強大,傳統文化才算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Ⅳ 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當代大學生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可以從下面幾方面做起:
(1)提高個人文化素養。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提高自己的素養,使自己擁有文化底蘊,並積極投身實踐中,進行宣傳活動,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有利於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2)培養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興趣,努力學習傳統文化的知識,主動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重任。
要對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認識,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國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凝聚著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智慧,也是中華民族團結在一起的重要紐帶。要糾正自己對於傳統文化的錯誤認識,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去主動發揚,主動承擔傳承的重任。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傳統文化,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傳統文化和美德。
(3)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在各種外國文化不斷進入中國後,很多大學生盲目地崇尚外國文化,輕視中國傳統文化。尤其,近年來韓劇、美劇、泰劇、日劇大量引進了中國市場,對於大學生的影響很大,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很多大學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早已過時,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將外來文化作為自己最愛的文化。大學生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去看待外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以理智的心態去對待外來文化,真正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民族文化區發揚光大,而不是以外來文化為榮。
(4) 對傳統文化注入時代內涵,古為今用,符合時代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需要大學生去繼承和發揚.大學生要主動擔負起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任,同時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自身的完善和發展。
Ⅵ 我們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傳承途徑有很多,具體要採取哪一種途徑,應依據要傳承的主要是哪一層面的傳統文化而定。
傳統文化存在兩個層面:即精神理念層面和形式載體層面。對於傳統文化精神理念的傳承來說,系統的教育應是一個最基本的途徑。這里的教育既指由國家和政府主辦的各個水平層級上的國民教育,也指受國家教育部門主管的擔當著基礎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國家和政府主辦的教育。
無論是國家和政府辦的,還是私人團體或個人辦的這類教育,他們都有責任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為了使學校更好地履行這一教育職責,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做出全面規劃,可以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保障無論是政府主辦的還是非政府主辦的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教育,都要傳授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方面的內容。
通過系統的教育,可以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觀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義、誠信、愛人、敬業、合和等等倫理價值觀念,滲透進人們的心中,化為人們的血脈,成為人們自覺的行為規范和精神價值追求。
我們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吸取世界先進文化之精華,又要結合中國傳統文化之特色,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維度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政治共同體認同、經濟利益共同體認同、精神文化共同體認同。
(6)今後應該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儒道互補為內核 [1] ,還有墨家、法家、名家、釋教類、回教類、西學格致類、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於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例如說民族服飾、生活習俗、古典詩文、忠孝觀念之類;也就是通常所謂的文化遺產。
Ⅶ 該怎麼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
一、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養浩然正氣」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修身立德」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天人和諧」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
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自強不息」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強不息是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不懈奮斗,戰勝各種風險、經受各種考驗的制勝法寶。
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自強不息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韌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志存高遠,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等。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影響了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高等學校的審美教育必須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培養青年學生樹立自強不息的審美精神。
Ⅷ 我們應該怎麼樣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呢
一、針對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節假日,我認為應該對每個節假日都非常重視,並且給予一定的假期,讓人們感受到節日的氛圍,吸收傳統節假日的文化。
目前我國也會有藝術類的院校,但是這些藝術僅僅是針對於舞蹈、歌唱等,沒有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是所設立專門的院校。如果真的有這樣的大學,那麼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去選擇學習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這些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出去,在這些傳統領域當中不斷地發揚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