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今天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

今天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2022-07-09 04:11:47

中國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區分的,中國古代文化主要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的,它是對文化時代的劃分。

而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

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

(1)今天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中華文化的五個特點

一、漢字文化

第一個是漢字的閱讀、書寫和通過漢字思維,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知道,現在全世界除了極少數,像中國雲南納西族的東巴文字以外,所有的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基本都在生活中消失了,只有漢字仍然和它最起初的象形性、原初性,保持著直接的聯系。

漢字有的是象形的,日月木水火手口刀等等,這個在古代中國叫作「文」,用章太炎的說法,這就是最基本的漢字單位「初文」。這是古人通過圖像,直接描繪他所看到的事物。但是,這些字不夠,就加上會意,就是在一些象形的文字上,加上一些標志意義的符號。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采」;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基礎的漢字主要是這三類,當然六書有六種,但主要的是這三類。大家可以看到這三類,基礎都是形。

因此,用漢字來說話、思考、閱讀、書寫,就會帶來很多特徵,可能會有一些重感覺重聯想、但語法相對簡單的特點。

二、家國的社會結構

第二個特點,是「家、家族、家國以及在這一社會結構中產生的儒家學說」,這是非常有影響的。簡單地說,這里其實就是兩個原則,一個是「內外有別」,父母夫妻之間,分內和外,也就是說,女性的親族和男性的親族,等級遠近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叔叔、伯伯,那是你的父黨,同姓。

但是,舅舅、阿姨,那是母黨,不同姓。所以,外公外婆是外,爺爺奶奶是內,在古代中國,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

漢族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三教合一」的信仰世界。宋孝宗、永樂皇帝、雍正皇帝不約而同講過幾乎相同的話,叫「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也就是說,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

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這是中國的一個特色。

四、陰陽五行的樸素世界觀

第四個是中國最有趣的陰陽五行。五行有兩大原則。一個是相生相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這是相生的輪回;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是相剋的輪轉。

第二個原則是,五行可以串聯萬事萬物,比方說,五行可以配五方,東南西北中;可以配五色,青白赤黑黃;可以配五聲,宮商角徵羽;還可以配五味,酸甜苦辣咸等等。

把萬事萬物連成一個大網路,這是我們先人對宇宙萬事萬物認識的知識基礎,大家現在學了科學,對這個有懷疑,但是在古代,這就是我們理解世界最關鍵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還產生了一整套知識和技術。

五、中國的天下觀念

第五個是中國天下觀念,中國古代的世界觀跟其他國家和民族很不一樣。古代中國人的宇宙想像叫做「天圓地方」,就是天圓如倚蓋,地方如棋局。即天是圓的,像斗笠一樣,地像圍棋棋盤一樣。

古人想像天的中心在北極。古人夜觀天象,視覺里天在轉,地不轉,因此「天道左旋」,當面朝北的時候,天是朝左轉的,會感覺有一個地方始終不動,這就是北極,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極點。

Ⅱ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里,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Ⅲ 什麼是中國當今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又稱官方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每個時期都有當時的主流文化,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學」,直到清末,歷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學。在西方,中世紀以來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國家提倡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這種文化無疑是主流文化。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個概念太大,馬克思主義文化才是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性民眾認同,經常憑借認同優勢,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大有陣地喪失之感。大眾文化強大的、快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正是在廣大消費者感到熱鬧、好看、刺激、過癮的文化享受過程中實現了。大眾文化的表現形式、傳播方式和運營機制是沒有意識形態性的,而它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卻擔負著凝聚人心、感召民眾和傳承文明的重載。我們不能因為其傳播與主流文化相左的思想觀念而阻斷其傳播通道,更不能因對主流文化形成沖擊遏制其發展,主流文化只有深深地紮根於大眾文化鮮活的土壤之中,汲取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營養,才能成為文化融合、文明傳承的中堅力量。

中華民族的主流文化由三部分組成:
1、黨的十八大的三個倡導,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2、當代中國的文化形象是「改革開放,誠信友善、品牌創新、公正和諧」。
3、當代中國的公民信仰:「為天地立雄心,為民生立使命,為發展求創新,為世界促和平」。
三個倡導、中國的文化形象與中國的公民信仰就是我們當代文化建設發展的旗幟與方向,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主流文化。公民是社會最基本的組成細胞,公民的素質代表著社會的素質,公民樹立崇高理想與信仰,為當代社會公民個人主流文化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建設出一個生態文明、自由民主、公正廉明、富民和諧的美好社會。

Ⅳ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怎麼樣的

中國的傳統文化

1、琴棋書畫:笛子、二胡、古箏、蕭笛、鼓、古琴、琵琶、中國象棋、中國圍棋、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木版水印、國畫、山水畫、太極圖等。

2、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3、傳統節日:中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

4、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5、中國建築:亭閣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民宅。

6、語言文字:漢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我國除漢族使用漢語外,回族、滿族、畲族也基本轉用漢語。

Ⅳ 中國現行的主流文化是什麼

「宮斗劇』雖然霸屏流行,但流行的未必就是文化。流行文化要有正能量,要有引領作用。「影視作品作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要有正確價值導向的引導,弘揚真善美,批評假丑惡。」李達說。近年來,中國的科幻小說出現了郝景芳、劉慈欣等一批優秀的科幻小說作者,誕生了《北京折疊》《三體》等受人關注的作品,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通過中國的科幻小說來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

Ⅵ 如今中國主流文化是什麼

中國的傳統主流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方文化,西方文化的主流是基督文化 要分階段來分析:

(1)鴉片戰爭時期,以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盡管如此,但此時的主流思想仍是中國傳統文化,頑固勢力強大。
(2)太平天國時期,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階級先進人物,企圖用拜上帝教和絕對平均主義來改造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洪仁軒在《資政新篇》中提出仿效西方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但西方文化還不能深入人心,太平軍的勢力也未能影響全國。
(3)洋務運動時期:洋務派為了適應洋務運動的需要,先後創辦了三十多所新式學校,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又選送了幾批留學生、進修生,出國深造,西方文化大量進入中國,影響也隨之壯大。
(4)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開辦京師大學堂,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兼習中西學科;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新書;准許設立報館、學會;派人出國留學、游歷;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學習和傳播西方文化;他們發動變法運動,起了思想啟蒙作用,西方文化得以廣播神州。
(5)辛亥革命時期:學校不拜孔子,不讀四書五經,教科書必須符合共和民國宗旨,禁止用清政府頒行的教科書;提倡「自由、平等、友愛"的公民道德;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三民主義」綱領,後來,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這是西方文化「革命」中國文化的發展時期。
(6)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這是西方文化在中國占據主流思想的鼎盛時期。
(7)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受馬克思主義和蘇聯文化的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都處於低潮。
(8)20世紀80年代後,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回潮。主流文化由於具有歷史性民眾認同,經常憑借認同優勢,採取固守陣地手法,思想觀念僵化、內容虛化、表現形式居高臨下,傳播手段粗暴單一,發展方式上呈現出權利化、內卷化的自殘走勢。面對文化傳播渠道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趨勢,主流意識形態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應付,大有陣地喪失之感。
非主流當然就不是跟隨大眾潮流的東西,另類些,張揚些,或者更確切點說是符合我們個人心理的行為。或者超前,或者滯後。 但,非主流是有轉變成為主流的可能的。
在我看來,非主流,是有兩個特點: 即無法確切定義或到目前為止沒有定論和正在變動當中,或者說仍然存在較大變動
非主流原意本身是一個很小資和小眾的圈子代表詞,但在中國被嚴重惡俗化了。非主流,如果確實適合自己並且自己也喜歡的就去追隨,但同時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分辨非主流好的和糟粕的地方,學其優點、去其缺點。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存在,非主流也是如此。但存在就有道理,非主流確實影響了我們這個社會的一部分人。但我要奉勸的是:希望喜歡非主流並模仿它的那些人,在你們「非主流」的同時,要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要用頹廢、變態的生活方式演繹「非主流」潮流。

Ⅶ 中華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

中華文化有八大顯著特點。

第一,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強調愛國主義的精神,但是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特別突出。
第二,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這句話出自《尚書》。老百姓才是國家的主人,只有老百姓穩固了,國家才能穩固。
第三,剛健自強積極有為的進取意識 。易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易經》中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理論的指引下,易經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天地自然,像他們一樣晝夜不息地運行,這就形成了中華文化中強調剛健自強的民族意識。
第四,厚德載物的創新和包容的精神。有了剛健自強的硬精神,還有厚德載物的軟文化。《易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胸懷寬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人生固然需要義無反顧地奮斗,也需要寬厚的胸懷與包容意識。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吸收融合眾多異族文化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原因。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氣魄。
第五,崇尚道德、重視義利之辨。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哲學就是讓人成為聖賢的學問。而聖人是中國哲學的各個學派的共同的理想人格。聖人的標准,第一是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第二是對社會國家有巨大的貢獻。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
第六,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也是中華文化精神與西方的民族精神不一樣的地方。中國人特別重視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而關系,特別重視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中國人常常認為,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放在國家和社會的集體之中,也就是說要對集體對別人做貢獻。而西方則是個人主義占據主流,他們追求個人的自由。
第七,「尚中貴和」的精神。和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模式。「和」是多樣性的統一,是中國古代最高的價值。這也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的精神。從個人來說,中國人提倡和氣,從家庭來說,我們提倡家和萬事興,從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來說,我們追求天下大同協和萬邦。中華民族所持有的方法論是中庸之道,是過猶不及,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現實的思想。
第八,居安思危的底線和憂患意識。關於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最好的一句話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話也是來自易經,意思是說,君子整日進德修業,到晚上還戒懼反省,就不會有什麼災害臨到自己身上。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反思精神,重視憂患意識。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

這八大特徵,也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源泉。

Ⅷ 當前中國的文化特點

1、具有強大的同化能力。

中國文化的同化力和融合力,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因此它不是簡單的偶然的文化現象,而是一種文化生命力的表現。

2、當前的中國文化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還表現在它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地域、超國界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8)今天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

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Ⅸ 現在的中國文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被稱為「漢文化圈」,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Ⅹ 中國現代文化是什麼樣的

具有包容和自身個性的文化;
中國現代文化,包容了中國傳統文化、及西方文化同時,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與國際文化接軌的文化;
中國現代社會中並不存在完整的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而只是存在著它們的一些因素,只有社會主義文化以其完整形態存在。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的已融入社會主義文化中,有的游離於社會主義文化之外。

閱讀全文

與今天中國的文化是什麼樣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