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② 中國傳統文化根源
傳統文化產生的根源與背景
任何文化的產生都有一定的背景。民族文化的差異性,是民族所處的地理境、所從事的物質生存方式、所建立的社會組織形態的多樣性造成的。地理環境對人類早期文化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不同的自然條件的影響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文化;社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的組織制度狀況制約著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直接造成一個民族在宗教、道德、法律、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差異。
就中國傳統文化產生的背景看,地理環境是一個極有迴旋餘地的半封閉的暖溫帶大陸型國家;經濟基礎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組織是血緣宗法制。這三者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根基,決定了中國文化的類型,使中國文化獨具特色。
一、中國文化形成的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能給人類文化的創造提供物質材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的發展趨向和類型。
中國地處亞洲東部,是一塊半封閉的大陸。亞洲大陸以帕米爾高原為界,東部為我國的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區,盡管漢代已經形成絲綢之路溝通西域,但中國和西亞的聯系仍受到沙漠戈壁和山路的制約;西部是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中國與東南亞地區之間的交往受到橫斷山脈的大江大河與熱帶叢林的阻礙;北部地區從黑龍江沿海到東南沿海的海岸線長達兩萬余公里。中國盡管從唐宋以後形成了比較發達的海上交通,但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並沒有因此使中華民族向海洋縱深發展。總之,中國這種三面環陸、一面臨海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華民族與外部世界的相對隔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首先,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很重要。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也是從這里開始的,因此,中國很早就產生了農業文明,並形成了一整套相對完善的人文哲學思想。由於相對封閉,再加上這塊土地的富饒,使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少為了生存而走上海外殖民掠奪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中華民族相對溫和的性格和缺少競爭的性格。正如梁啟超所說:「以地理不便,故無交通,無交通故無競爭,無競爭故無進步。亞洲所以弱於歐洲,其大原在是。」①
梁啟超的看法盡管有失之偏頗的地方,但也說明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多次出現過人類文明因異族入侵而中斷的情況。但綜觀中國的文明歷史,由於這種半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中斷過。相反,周邊的少數民族在入主中原後,常常被中原文明所融化。這也是中國文化歷經數千年、持續至今的原因之一。
其次,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中國文化的自發性和獨立性。半封閉的狀態,使中國文化不會因為異族的入侵而中斷,從而使整個民族在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方面要堅決得多;也正是因為活動范圍有限以及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方面的局限,鑄造了中國人獨具風格的世界觀念和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國古代特有的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相比較而言,正由於這樣的地理環境,使中國人更加註重自己的傳統文化。
最後,半封閉的地理環境和內陸性的特點,使得中國人對外部的世界知之較少,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我們可以從中國所繪的地圖中得到很好的驗證。不可否認,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里政治、經濟、文化都比周圍的地區先進,這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華夏中心主義的觀念,使人誤認為天下只有華夏民族及其周圍的蠻夷部落,把「天下」作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一詞,正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富於尊嚴感的「自我意識」。
二、中國文化形成的經濟基礎
文化總是與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原因也正在於中國幾千年來始終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社會。
從人類文明的歷史看,「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①早期農業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越高。這是因為,只有當社會生產出多餘的食物,才有可能從人群中分化出一部分從事非生產性活動的文化人,去進行科學和文學藝術的創造。因此,「文明時代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②|.
中國早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農業文明的痕跡,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華東沿海的河姆渡文化、江漢流域的新時期文化等等,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小米文化」和「水稻文化」。正是由於黃河流域比較高水平的農業,從而使黃河流域形成了中國上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人文中心。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這一文明逐漸向長江流域擴展。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占據統治地位。中國傳統社會的經濟是農業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小農經濟,其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自給自足,但也有很少量的交換。實際上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在農業、家庭手工業、官府手工業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獨立自由」的手工業者與商人。秦代大一統帝國形成後,由於度量衡、貨幣、文字等的統一,更進一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比較繁華的都市。唐宋兩代的商業城市更加繁華,並在北宋時期首次出現了工商業的行會組織。明清兩代,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加速了手工業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相當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和工場。在江南的有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然而,在漫長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商品經濟始終沒有能夠占據統治地位,一直作為自然經濟的附屬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歷代王朝的統治者都採取重農抑商的政策。
中國文化是從農業經濟的土壤中生長並發育起來的,以農業經濟為主於的中國封建社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首先,農業經濟培養了中國人因循守舊、樂天知命的性格和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農業經濟最顯著的特點是對自然條件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國社會很早就形成的「天人合一」、「天人協調」的哲學觀念,就是中國人依賴自然、被動地適應自然的一種表現。從事農業生產,既要靠人的努力,也要靠天的配合,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發生災情則生活無著。所以,對自然條件的依賴養成了中國人樂天知命的特性。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中,在農業勞動力與土地相結合的生產方式下,農民生活在一種區域性的小社會,與外部世界幾乎處於隔絕狀態。因此,農民從生到死都在這片土地上,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往復循環。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既』培養了中國人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美德;又養成了農民因循守舊、不圖進取、安於現狀、知足常樂的心理和性格。
③ 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什麼
傳統文化的根基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問,因為我們都知道,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家風文化。那麼,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對於一個社會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只有將傳統文化根基扎實穩固之後,我們的國家也會有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傳統文化的根基是非常重要的。
④ 中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什麼
中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其主體內容來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當代中國形態,馬克思主義構成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明底色」,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和價值性是支撐文化自信的強大基礎。
馬克思主義,英文是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⑤ 中國文化,或者說中華古典文化,根基是什麼
中華文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華古典文化,其實是立足於我們整個時代的發展歷程中的,我們如果想要對於中華文化進行全面的理解,其實是需要立足於對於這個時代進行分析的,而且在不同的時代,文化的基本內涵,其實也會加以改變。這其實也就體現出了,如果我們想要文化保持這樣興旺發展的態勢,一直傳承下去,其實是離不開融入時代特色這一過程的。
所以無論是文化的發展過程,還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過程,都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如果一直保持原來的狀態,而不進行真正的理解與補充,我們是無法了解到文化的真諦的。所以這也體現出了我們想要理解一件新鮮事物的過程,是需要融入到生活中的。
⑥ 傳統文化根基是什麼傳統節日越來越淡原因是什麼
人們社會經濟發展發展便是眾多的勞動者根據實踐活動一基礎理論一再實踐活動一再基礎理論,逐漸提高文化素養的結果,才有在我國的四大發明。眾多勞動者把大自然更新改造變成人們社會化服務全過程中,一樣把勞動者的聰慧開發設計出去,充分發揮了勞動者的想像力,累積了各類文化藝術成效並承繼發揚,如陶瓷藝術文化藝術和造灑技術性文化藝術,全是歷史時間承傳出來的古典文化基石。
因為經濟發展要素的危害,大家如今大部分情況下見到的是文化藝術橫著的溝通交流。實際上文化藝術的發展趨勢有橫著、豎向兩根案件線索;豎向的發展趨勢,便是本中華民族、該國文化藝術的承傳,這能夠保存一個中華民族、一個國家的特點。在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局勢下,高度重視文化發展這條豎向的案件線索,能夠使我們我國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在文化藝術的橫著溝通交流變成的共識的今日,大家更應高度重視本民俗文化的承傳。
⑦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 樹立對中華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什麼
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所謂「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對既有文化優良傳統的肯定與堅持。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源泉,中華民族正是有了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保持自己、吸納外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
有了「文化自覺」,才能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文化自強」。在多元文化並存的當今世界,只有做到文化自覺,才能在不同文化的對比和互動中穩住根基,獲得文化選擇的能力和地位,繼而增強自身文化轉型的能力。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唯我獨尊,要在堅守自己的優秀文化的同時,正確對待別人的文化。著眼於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倡導和發展先進文化,凝聚奮鬥力量
⑧ 中華文化存在的基礎是什麼
大學八要目大概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格物,致知,然後誠意、正心。心意正了,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當然,治國平天下不是讓書生造反自己當諸侯王,而是知識分子積極參政議政,給國家社稷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