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里頭遺址是什麼朝代
二里頭遺址是夏中晚期和商初期。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
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
發掘歷史: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由此,二十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獲,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又將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里頭遺址
『貳』 夏文化來自何方
河南龍山文化可能是夏文化的起源.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資料
http://ke..com/view/320894.html?wtp=tt
夏人活動區域內夏王朝時期的居民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存叫夏文化。
夏文化的探索,是從早於商代的非商文化中去尋找。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對象。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四期遺存,不少學者指出:第三或第四期遺存中有商文化因素出現,已進入商代紀年,應屬商文化范疇。大家對第一、二期遺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認識比較一致。但它們的年代跨度與夏代積年有差距,為此不少學者認為應從更早的河南龍山文化中去尋找早期的夏文化,因為龍山文化的晚期已進入夏代紀年之內。由於缺乏文字等確切的材料作證據,所以目前對夏文化的看法都屬推論,也難以統一。這一課題的探索與研究,今後將繼續進行下去。
[編輯本段]夏文化的考古發現
經過幾十年考古工作的辛勤探索,特別是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以來對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新的發掘和研究,學術界在以下幾個重要問題上已基本取得共識:
1.以偃師二里頭遺址一、二、三、四期遺存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2.分布在豫北冀南以河北磁縣下七垣遺址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是與夏文化基本同時的先商文化。
3.以鄭州二里崗遺址為代表的二里崗文化是早商文化,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基本同時或略有先後,均是早商都邑遺址。鄭州商城宮殿區的始建和偃師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以作為夏、商分界的界標。
『叄』 與夏朝有關的遺址多出現於哪些地區
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所處的地理位置,也正與文獻記載及傳說中的夏代陽城所在地望吻合。此外,凡是與夏代都城遺址所在地望有關的地方,都發現有豫西龍山文化中期、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恐非偶然巧合。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很可能與夏文化有關。
『肆』 夏文化的遺址有哪些
夏朝是中國第一個朝代。相傳大禹因治理黃河有功,被推為部落首領,遂建立夏朝。傳到桀時,因其殘暴,為商湯所滅,共傳十四代、十七王,歷時400多年。
對夏文化的認識,一直是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所研究的重大課題,多年來一直是一個未解的懸案。這個顯赫14代17王,近5個世紀之久的奴隸制王國,既有文獻記載,又有人間傳說,難道沒有給我們留下一點痕跡嗎?自禹至桀的漫長歲月里,其都城建在何處,考古界正努力去尋找,研究者力圖把文獻記載與考古發掘相結合找出正確的答案。
解決夏墟問題,必須要先解決夏文化問題,在解決夏文化問題之前,首先還要了解清楚夏文化人民活動的范圍。
根據文獻記載推測,夏人活動的大體范圍,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部,東至今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夏朝的統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地區,看來夏文化在中原歷史舞台上無疑十分顯赫。
早在40年代,有人認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也有人認為龍山文化是夏文化。只因當時積累的考古資料有限,研究者只能做一般的推測。自1959年進行的「夏墟」調查,才正式展開了對夏文化的探討工作,進一步把夏王朝的疆域集中到河南境內的豫中、豫西,山西境內的汾河中下游,特別是汾、澮、涑以及沁、丹水流域。近年來,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學者們也做了大膽的探討,提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一二期為夏文化遺存;有人單獨把二里頭文化一二期列為夏文化遺存;還有人把二里頭文化一至四期列為夏文化遺存。
根據文獻記載來看,夏朝的都城與商朝一樣,曾多次遷徙,但可以看出,夏朝的都城始終圍繞著以河南西北部和山西西南部這兩個中心。河南和山西,到底哪個更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址?相信隨著考古事業的迅速發展和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破譯夏墟之謎,一定為期不遠。
『伍』 夏文化的起源在哪兒
河南龍山文化可能是夏文化的起源.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約前2600~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後岡二期和造律台 3個類型
資料
http://ke..com/view/320894.html?wtp=tt
夏人活動區域內夏王朝時期的居民留下來的物質文化遺存叫夏文化。
夏文化的探索,是從早於商代的非商文化中去尋找。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對象。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包括四期遺存,不少學者指出:第三或第四期遺存中有商文化因素出現,已進入商代紀年,應屬商文化范疇。大家對第一、二期遺存可能是夏文化的認識比較一致。但它們的年代跨度與夏代積年有差距,為此不少學者認為應從更早的河南龍山文化中去尋找早期的夏文化,因為龍山文化的晚期已進入夏代紀年之內。由於缺乏文字等確切的材料作證據,所以目前對夏文化的看法都屬推論,也難以統一。這一課題的探索與研究,今後將繼續進行下去。
[編輯本段]夏文化的考古發現
經過幾十年考古工作的辛勤探索,特別是1996年夏商周斷代工程啟動以來對偃師二里頭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新的發掘和研究,學術界在以下幾個重要問題上已基本取得共識:
1.以偃師二里頭遺址一、二、三、四期遺存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
2.分布在豫北冀南以河北磁縣下七垣遺址為代表的一類遺存是與夏文化基本同時的先商文化。
3.以鄭州二里崗遺址為代表的二里崗文化是早商文化,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基本同時或略有先後,均是早商都邑遺址。鄭州商城宮殿區的始建和偃師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以作為夏、商分界的界標。
以上述論斷為依據,比較二里頭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崗文化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
作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主要分布於豫西晉南一帶,作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於豫北冀南地區,兩者以沁河為界,分處東西,雖存在文化交往關系,但面貌基本不同,是兩支各自獨立的考古學文化。
作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和作為早商文化的二里崗文化,兩者雖有一定的內在文化傳承關系,例如均以鬲、甗為主要炊器,反映出基本的生活習俗沒有改變。但從總體來看,兩者之間的文化構成因素還是發生了重大變化。尤其是文化分布的地域,二里崗文化已大大超過了下七垣文化分布的范圍,覆蓋了包括下七垣文化、二里頭文化在內的更為廣大的區域,兩者應是存在文化蟬聯關系的不同的考古學文化。
至於作為夏文化的二里頭文化和作為早商文化的二里崗文化之間,多處地點包括鄭州商城宮殿區在內,均發現了兩者在層位上的地層疊壓關系,表明兩者在時間上一早一晚,緊相銜接。在文化內涵上,二里崗早商文化確也從二里頭夏文化接收了諸如鑄銅、琢玉技術等先進因素,但整體面貌卻大不相同,很難認為二里崗早商文化是二里頭夏文化的自然延續。
顯然,無論是從下七垣先商文化到二里崗早商文化,還是從二里頭夏文化到二里崗早商文化,都出現了文化中斷現象,產生了文化性質上的突變。出現這種夏文化急劇衰亡,先商文化飛速膨脹轉化為早商文化並取夏文化而代之的原因,只能是實現夏、商王朝更迭的大規模戰爭行為。正是從湯開始的「十一征」到夏桀被推翻的激烈戰爭,才造成了如此空前的文化突變。二里頭遺址是夏王朝最後一位國王夏桀的都城所在地,偃師商城是湯滅夏後最早建立的商城之一,相距僅十多華里,兩者一興一廢,其間反映的文化變遷之劇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商、周政權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權的更迭一樣,也是通過大規模戰爭實現的。但分析其對考古學文化變遷的影響卻不像夏、商政權更迭對考古學文化變遷影響之強烈。
河南安陽小屯殷墟,是「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後期國都遺址,從 1928年至今已進行了七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其文化面貌早已為大家所熟知。引起大家關注的是在殷墟迄今尚未發現西周早期的遺存。有人認為,殷墟文化第四期偏晚遺存的絕對年代有可能已進入西周紀年。如果事實的確如此,則表明武王滅商,商都並未被毀,《史記·殷本紀》所雲武王「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間,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是確有其事。即使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誅,成王也只是砍了武庚的頭,另封微子啟於宋續殷後,對商都未「掃穴犁庭」,也未派周人武裝徹底佔領。這應該是殷墟范圍內迄今沒有發現西周早期周人遺存的根本原因。
在其他地點除叔虞所封的晉,通過天馬一曲村遺址的發掘,證明晉文化是西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之外,成王在洛陽興建的東都成周、召公封燕的北京房山燕都、康叔所封的淇縣衛都、周公之子所封的邢台邢都等,卻是另一種情形,與殷墟頗有某些相似之處。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在發現的貴族墓地中雖可以分辨出代表典型周人禮制和習俗的因素,但居址和手工業作坊址中佔主導地位的則是由商代延續下來的代表商人習俗的因素或當地土著的因素,代表周人的西周宗周文化在這些封國中並不像商滅夏後代表商人的早商文化徹底排斥夏文化那樣,到處居於統治地位,而是星星點點,與後商文化因素及其他土著文化因素共處一域,看不出佔有特別突出的地位。這種文化格局是怎樣形成的?我認為,一方面可能是滅商前先周文化發展水平遠低於商文化發展水平,但更為重要的恐怕是與滅商後周人未將統治中心直接建在殷人的腹心地區有關。夏商王朝更迭抑或商周王朝更迭,都是通過異族入侵和大規模戰爭而實現,但政權建立後,推行了不同的統治方略,卻對考古文化變遷產生了不同的影響,這是很值得細細玩味的。
由湯代桀、武王伐紂引發的夏、商王朝和商、周王朝更迭對考古學文化帶來的不同影響,對於我們認識夏王朝建立與考古學文化變遷的關系將十分有益。
二里頭文化一、二、三、四期遺存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桀的都城遺址,現已成為學術界多數人的共識。但二里頭一期文化是否是最早的夏文化,學術界仍存在爭論。過去我曾提出過二里頭文化是「後羿代夏」、「少康中興」後形成的夏文化,以臨汝煤山二期為代表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遺存有可能是早期夏文化的觀點。現在重新予以審視,這種看法似乎仍有一些道理。
考古發現的層位關系證明,二里頭一期遺存常常疊壓在河南龍山文化遺存之上,二者時間上緊密相接,其間不可能再有什麼缺環。但比較它們的文化面貌,卻有著明顯的區別,這一點許多人都有覺察,我們在文章中也有具體的論證。事實情況是:從河南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出現過文化中斷現象,產生過突變。二里頭文化不是河南龍山文化的自然延續,河南龍山文化也不是形成二里頭文化的全部來源。
考古學文化演進過程中產生的這種文化突變現象,原因可能很多,但從夏商王朝更迭、商周王朝更迭對考古學文化變遷帶來的影響來看,恐怕只有大規模的戰爭、部族遷徙等重大社會變動才能如此。而正如前面我們曾經指出的,根據《史記·夏本紀》等史籍記載,夏王朝的建立是社會歷史自然發展的必然,是部落聯盟首領職位由禪讓制過渡為傳子制實現的,即使曾經發生過矛盾和斗爭,但也是本族內部的事情,沒有出現過大規模的異族入侵和戰爭。因此從這一角度分析,由河南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之間發生的文化突變,不會是夏王朝建立引發的結果。而更大可能則是我們曾經主張的是由「後羿代夏」這一夏初歷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所引起,二里頭文化不是最早的夏文化。
否定了二里頭文化是早期夏文化,惟一的可能就只有從河南龍山文化中去尋找了。河南龍山文化從早到晚一脈相承,以劃分考古學文化的標准,我們很難將河南龍山文化一刀兩斷,像區分二里頭夏文化與二里崗早商文化、商文化與西周文化、下七垣先商文化與二里崗早商文化那樣,將其區別分為兩個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但河南龍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確實不斷出現了許多新事物,聚落分級趨勢愈演愈烈,冶金術逐步得到推廣,大型顯貴墓葬和設防的城市不斷涌現,每一位研究者都強烈地感到龍山時代正處於社會重大變動時期。在這里我們不能不重視在眾多新現象中,位於登封告成鎮王城崗龍山城堡的發現。這座城堡在同時代出現的城堡中的確不能算大,但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為這正是先秦古籍中「禹居陽城」的所在地,而且恰恰就在其東不遠處發現了戰國時期的陽城城址,過去安金槐先生首倡王城崗龍山城堡「禹都陽城」說,不少人以該城面積太小,時代過早而加以否定。不過細細研究有關文獻記載,說的都是「禹居陽城」、「禹都陽城」、「禹避商均於陽城」,還沒有一處是說「禹築陽城」。因此我們不能排除禹受舜禪之前陽城已經存在的可能。如果允許作這種推測,那麼將王城崗古城使用期的晚期遺存作為最早的夏文化,便不無道理。作出這一推論,從夏王朝的建立與考古學文化變遷的關系角度考慮,可能是更符合實際情況的。
由於夏文化定義的不準確,在推斷何者為夏文化時,研究者們所指的對象就不會完全一致,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研究方法的不周密,在夏文化的討論中,各家的結論都無法使對方折服,認識的分歧自然難以消除;由於研究重點的偏頗,夏文化研究者爭論的中心主要是伊洛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中的夏和商的分界,從而忽略了一些本來應當首先加以討論的基本問題。
夏文化問題是中國考古學中的重要課題。參加探討的學者之多,發表論文數量之多,都是其它考古學研究課題所不及的。然而,在這熱烈的外表背後,我們卻不能不看到,目前的夏文化研究在基本概念和定義上,在理論和方法上,在研究角度和重點上,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夏文化定義的不準確,在推斷何者為夏文化時,研究者們所指的對象就不會完全一致,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由於研究方法的不周密,在夏文化的討論中,各家的結論都無法使對方折服,認識的分歧自然難以消除;由於研究重點的偏頗,夏文化研究者爭論的中心主要是伊洛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中的夏和商的分界,從而忽略了一些本來應當首先加以討論的基本問題。有見於此,我們有必要對夏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探討,以求得某種程度上認識的一致,以利於今後夏文化問題研究的深入進行。
『陸』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1]。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根據測年結果,二里頭遺址年代分布約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說前1730年~前1520年)。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跡。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2]
中文名
二里頭遺址
所屬年代
夏中晚期和商初期
發掘年代
1959年起
面積
約3平方公里
發掘地
河南偃師二里頭村
發掘歷史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由此,二十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獲,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又將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范圍為東西約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此遺址的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的夏文化時期,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稱為「二里頭文化」。[3]
從1960年至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發掘隊(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對遺址的發掘與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 考古人員建立了一至四期文化框架序列,揭示了1號、2號宮殿基址,發現了青銅冶鑄遺址,清理了不同等級的墓葬,確定了遺址的都邑性質。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 考古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搶救性發掘,其中包括鑄銅作坊遺址;發現了多處建築遺址和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青銅器、玉器、漆器、綠松石器等。
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 自2001年起,工作隊對宮殿區進行系統鑽探與重點發掘,發現並清理大型建築基址數座;對宮殿區及其附近的道路進行了追探,在宮殿區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大路;2003年春季,對已發現的道路進行了解剖發掘,並發現了宮城城牆;2004年,又在宮城以南發現了另一堵始建於二里頭文化第四期的大型夯土牆以及綠松石器製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2011年,經過考古人員一年多的考古發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發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總面積超過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進院落及東圍牆、東廡組成,至少經過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員推斷,其年代為二里頭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這是目前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宮室建築遺址。在宮城東北部、宮室建築群以北發現的一處巨型坑,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據專家介紹,這一遺址,為探索偃師商城相關祭祀制度的源頭提供了重要線索。[4]
二里頭遺址綠松龍
文獻記載
根據眾多史料記載,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區,洛陽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掘也基本證實了這一點。 經碳14測定,二里頭遺址絕對年代,在約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當於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歷史,總面積為3.75平方公里,內有大型宮殿遺址。眾多考古學家認為,二里頭文化遺址就是夏代都城遺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柒』 發現的良渚遺址,到底是不是夏朝的都城遺址呢
傳統觀念認為:夏朝文明遺址應該分布在河南、山西、山東一帶。然而幾十年的考古發現並沒有找到夏朝在中原的遺址,目前發現的河南二里頭遺址出土的文物都難以符合一個王朝的規模。由於夏朝遺址的遲遲未能發現,中國文明是否有5000年的歷史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如今,江浙一帶發現的良渚遺址卻又偏偏能夠證明中國在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了國家的萌芽,開始進入文明時代。那麼良渚遺址和夏朝會有關系嗎?夏朝會不會在東南地區呢?
1,良渚遺址:舜的古都?夏朝脫胎於有虞氏。有虞氏著名的首領為舜,媯姓,名字為重華,舜是其謚號,因為其政績突出,被列為「五帝」之一。而舜又是東夷族的首領(最早的東夷族指的淮河一帶的民族),又被稱為帝俊。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可見有虞氏生活的區域並非在中原地區,而是在東夷地區。
新干出土的斧鉞
新大洲位於江西新干,是古代的「彭蠡之澤」地帶。極有可能,上古時代的蒼梧之野就是彭蠡一帶,而現在的鄱陽湖只是彭蠡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良渚遺址是古代越人地區的文明遺址,而夏朝卻恰恰和古越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大禹的活動區域、越國的分封、以及東南地區的考古發現來看,夏朝的確很多可能位於東南地區。而良渚遺址極有可能是夏朝文化的前身——有虞氏之都。
『捌』 二里頭遺址是不是證明了夏朝的存在
破爛的桌椅,渾濁的空氣,面對厚厚的羊皮卷,你開始了閱讀.......
在中國傳統史觀中,先秦三朝:夏商周,是自古以來堅定不可撼動的觀點,更是儒家作為古典治理的經典案例。
但自從近現代考古學興起後,對於夏朝真實存在的質疑越來越大。商朝由於殷墟和甲骨文等考古文物證據而被認為真實。但對於夏朝,沒有相關的考古文物證據來驗證。
1959年考古學家徐旭生率領小組在河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帶進行「夏墟」調查。這次調查,發現了多處二里頭文化遺址。具體見下圖
兩件綠松石鑲嵌青銅獸面牌飾[注1](1981、8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二里頭文化第一、第二期,就是夏朝所存在的公元前2070——1600年這個時期。這個時期的二里頭文化以木、石、骨制武器為主、僅有24個陶紋符號,是無法孕育出一個類似商國那樣強大的政權征服周邊部族。
因此,夏朝,實質是夏文化部族的部落結盟,並非封建王朝。夏是並非夏人的自稱,而是周人對夏人的他稱。華夏,是周人對夏人的一種繼承和認同。
「砰」的一聲,大門被關上了!死氣沉沉的溫暖重新回來了。旅館大門上寫著:「別忘了關注三觀不正聊歷史!」
『玖』 夏王朝有哪些重要的遺址
重要的遺址有河南偃師二里頭、鄭州洛達廟、洛陽東干溝、陝縣七里鈾,山西夏縣等地。
夏朝的奴隸制國家形態中,開始出現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玉器不能像在原始社會那樣在社會生活的諸方面繼續統治人民的思想。
河南偃師二里頭夏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形制莊重、風格獨特、超凡脫俗,證實是夏代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種類有玉圭、玉璋、玉琮、柄形飾等,為王室專用,烘托出貴族氣氛。二里頭文化發現的玉器品種有鉞、戚、牙璋、刀、戈、矛、圭、柄形器、珠、管、墜等。其用途或作佩飾,或作儀仗。其中儀仗器是繼新石器時期已有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在造型上並無多大的變化,只是器形較寬,有的還飾有紋圖,側邊有若干個齒狀脊牙,玉鉞刃邊作多角等,而與此前玉器略有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