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龍山文化是什麼
龍山文化東起山東半島,西到河南、陝西,北至遼東半島,南至杭州灣地區以及江西樟樹鎮和台灣省等,分布極其廣闊。龍山文化大體分為四種類型,即早期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及典型龍山文化。早期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晉南、關中一帶,以泥條盤築法為主,多為粗灰陶,紋飾多為籃紋,也有劃紋和堆貼裝飾,器形主要有鼎、斝等生活用品。河南龍山文化分布於河南、山西和河北南部,器形主要有甑、甗、盉、罐、杯、鬲、斝等,出現了較典型的蛋殼黑陶器。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陝西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豫西、晉南地區,器形以鬲、斝、罐為代表。紋飾有籃紋、繩紋及方格紋等。典型龍山文化以山東為中心,北到遼東半島,南達江蘇北部,出現了大量黑陶器,製作以輪制為最多,器面裝飾較少,主要以劃紋、弦紋及鏤孔等工藝為主。器形有碗、盆、瓮、豆、杯、鼎、鬶等,其中鬼臉足鼎極其別致。
② 什麼是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600-4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把這些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③ 龍山文化是什麼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原來認為距今約4600-4000年,後經放射性碳素斷代並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省。
④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
仰韶,龍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後順序和地點按時間先後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蘇淮北一帶,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5、龍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
(4)龍山文化是哪個流域的文化擴展閱讀:
其它文化:
1、舊石器時代:
傳說的蛇族雙帝時代,蛇族雙帝指伏羲和女媧,公元前約78到77世紀他們建立伏羲羅奉政權,成為黃河下游地區的氏族首領。這個年代的文化: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柳江人河套人下川文化山頂洞人。
2、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了國家的萌芽,該時間依據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神農時期。這個年代的文化:大地灣文化仙人洞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早期城子崖文化 屈家嶺文化
3、金石並用時代:
中國在該階段已經出現邦國、刻骨文等城市國家和成熟文字。這一時期對應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
4、青銅時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頭文化岳石文化四壩文化安陽殷墟周原遺址半鎬遺址夏家店文化
⑤ 龍山文化起源於哪裡
龍山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期晚期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存,因最早發現於山東省歷城區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
⑥ 龍山文化是哪個時期
龍山文化是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屬銅石並用時代文化。
⑦ 陝西龍山文化的介紹
陝西龍山文化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56年從統稱的龍山文化中區分出來予以命名。又因最初(1955)發現於陝西省西安市客省庄,也稱客省庄二期文化,或客省庄文化。主要分布於渭河、涇河流域。西安客省庄、斗門鎮、米家崖、長樂坡、趙家灣,岐山雙庵,興平張耳村,武功趙家來等是其代表性的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⑧ 龍山文化與最早古城形成有什麼關系
龍山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銅石並用時代文化遺存,因最早發現於山東省歷城區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距今約4600年至4000年。
龍山文化廣泛分布於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一般將山東龍山文化稱典型龍山文化;豫西地區龍山文化為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陝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陝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而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傳說黃帝時有300年,時間上與早期龍山文化時期正相對應,即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早期龍山文化時期可劃分為兩期:公元前2800年之前為前期,大致可對應於傳說中的黃帝軒轅氏、黃帝有熊氏、黃帝縉雲氏等。
公元前2800年之後為後期,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前100年,大致可對應於傳說中的少皞稱天子時期,其中包括少皞金天氏。黃帝時代,天子之位是在各地氏族之間輪流傳位的。
黃帝時代之後是顓頊稱天子,顓頊源出於少皞玄鳥氏,自顓頊繼天子之位之後,天子傳位為玄鳥氏所壟斷,這就宣告了黃帝時代的結束,從而開始進入一個尚黑的天子統治天下的時代,直至夏朝結束為止,黑陶遺存正是這一玄鳥氏時代的考古學實證。
自顓頊至舜、禹,時間上與河南龍山文化正相對應,即自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070年。
依據古史資料,「自黃帝至禹,為30世」,歷時約900年。而研究表明,自黃帝至禹,其年代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70年,歷時也是約900年。相當於龍山文化中的早期和河南龍山文化這兩個時期。
因此,龍山文化時期,尤其是其中的早期龍山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恰好對應於傳說中的自黃帝至禹的歷史時期。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度。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則獨具特色。
龍山文化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度。
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
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黑陶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
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3種。其中有一種細泥薄胎黑陶,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黑陶」,代表著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是我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
「蛋殼黑陶」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
尤其是龍山文化遺址的黑陶藝術品蛋殼黑陶高足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後來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另外,龍山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台城址、鹿邑欒台遺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孟庄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同時,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
⑨ 什麼是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⑩ 龍山文化因什麼而得名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
因首次發現於山東濟南歷城縣龍山鎮而得名。
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域。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