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拉丁美洲文化有哪些

拉丁美洲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7-09 12:40:38

1. 拉丁美洲有哪些重要的節日、民俗風情

一、玉米節

玉米的故鄉是拉丁美洲。它究竟最早產於拉美的哪一個國家,卻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墨西哥,有人說是秘魯,也有人說是尼加拉瓜。幾千年來,拉美人一直把玉米作為主要食品。玉米節期間,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聚集一地,舉辦全國玉米展覽會。

尼加拉瓜每屆玉米節,都要從100多種用玉米製做的食品、菜餚和飲料中評選出當年的最佳食品、菜餚和飲料。最有趣的是評選玉米皇後,參賽者的服飾必須全部用玉米的各部分製成。玉米皇後是根據姑娘的面貌、身材和玉米服飾評選出來的。玉米皇後選出後,便乘坐用玉米葉和桿裝飾起來的彩車在手風琴的伴奏下緩行在人群中展示其風姿。

二、教師節

拉丁美洲很多國家的教師節為9月11日,這個節日是在1943年巴拿馬所舉行的泛美教育會議(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on Ecation)上所制定的。這天也是阿根廷教育家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的逝世紀念日。

三、葡萄酒節

阿根廷門多薩的葡萄酒節開始於1936年,從那個時候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從未間斷過。葡萄酒節已經成為生活在安第斯山麓的門多薩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到了1938年,阿根廷政府正式將這一節日法定為全國性節日。但舉辦地都始終是門多薩。

活動期間最有特色的兩項活動是「阿根廷民族盛裝行進」和「葡萄節女王」花車遊行。來自門多薩18個葡萄和葡萄酒主要產地紛紛選送了本地最漂亮的姑娘競爭「葡萄節女王」的桂冠。

四、五月五日節

五月五日節是墨西哥傳統的愛國主義節日,是為慶祝墨西哥軍隊擊敗法國殖民軍而設立的。在過五月五日節的地區,慶祝儀式包括豐盛的食物、音樂和舞蹈等。在首都墨西哥城,所有的青壯年士兵都會被召集在墨西哥國旗下舉行儀式。

五、亡靈節

從10月31日起,墨西哥舉國歡度「亡靈節」(也叫「死人節」「Death Day」)。11月1日是墨西哥的「幼靈節」——祭奠死去的孩子,11月2日是「成靈節」——祭奠死去的成年人,這兩天通稱為「鬼節」。

墨西哥的這一節日,既與西方的「萬聖節」有相似之處,又不完全相同。表現了濃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特色。人們祭奠亡靈,卻絕無悲哀,甚至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意在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

2. 拉丁美洲文學為什麼成為了世界級的文化現象有哪些代表

說到拉丁美洲文學,最有影響力的要數魔幻現實主義了。20世紀30年代,阿斯圖里亞斯、卡彭鐵爾先後來到文藝聖地巴黎,結識了路易·阿拉貢、艾呂雅、安德烈·布勒東等一眾超現實主義作家。至此也開啟了對新的創作風格的探索。在拉丁美洲文學來將,早期佔有重要地位的並非是 小說,而是詩歌和民謠。然而魔幻現實主義小說的興起,也為拉美的作家找到了抒發自己的特別的方式。

此外還比較有名的就有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的《百年孤獨》、《霍亂時期的愛情》、《迷宮中的將軍》等等,以及博爾赫斯的詩集和短篇小說,還有阿根廷作家科爾塔薩的一系列短篇小說,風格性極強,幾乎讀到就會意識到是誰寫的。還有就是智利作家阿連德的《幽靈之家》等等。

3. 拉丁美洲的文化有什麼特點

拉丁美洲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匯聚地,西方文明、東方文化、非洲黑人的原始宗教觀念與當地印第安人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獨特而神奇的人文背景,具有濃郁的神秘主義特點。小說《百年孤獨》中人鬼相交、虛實相間、現實生活與超自然現象並存的魔幻世界,實際上正反映了拉美各民族的文化精神。

4. 拉丁美洲文化還有哪些

瑪雅文化。 印加文化

5. 拉丁美洲文化

被侵略過,帶來過先進的東西,多種文化交融
。在殖民之前,拉美就保持著高度的文化多樣性,而且後來不同的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等)的大量湧入,最終產生了今天的局面
。再者,拉丁美洲是一個多民族的組合,因此拉丁音樂是以多種音樂的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多元化的混合型音樂.無論是歐洲的白人音樂,非洲的黑人音樂還是美洲的印第安音樂,甚至是東方的亞洲音樂,都對拉丁音樂作出過不同的貢獻.它們經過長期的沉澱,在以歐洲文化為主體的基礎上,同時又大量的吸取了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的各種因素,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姿多彩的,充滿活力的,充滿動感的拉丁文化。多年過去,所以會變的!

6.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隨後而至的殖民征服、土著居民的抵抗和失敗,使征服者的文化與被征服者文化相互吸收、同化,形成了一種即此即彼而又非此非彼的新的文化形態。我們訪問的這三個國家,在人種和文化的特徵上正好代表了拉美文化的三種典型:墨西哥有強烈的印第安文化傳統影響;巴西除少量土著居民的文化影響外,還有著較濃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東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為主體,但是阿勞科人也給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在墨西哥,參觀了三文化廣場的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隨後而至的殖民征服、土著居民的抵抗和失敗,使征服者的文化與被征服者文化相互吸收、同化,形成了一種即此即彼而又非此非彼的新的文化形態。我們訪問的這三個國家,在人種和文化的特徵上正好代表了拉美文化的三種典型:墨西哥有強烈的印第安文化傳統影響;巴西除少量土著居民的文化影響外,還有著較濃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東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為主體,但是阿勞科人也給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在墨西哥,參觀了三文化廣場的瓜達魯佩聖母堂,我才理解這兩種文化的融合,對墨西哥民族意識和共同心理的形成,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借著從五彩玻璃窗透進的黯淡日光和祭壇前搖曳的燭光,我看到幾個人正在虔誠地膜拜一個女神。我感到納悶,為什麼這個女神的外貌是印第安人,要知道天主教中除去聖母瑪麗亞外並無第二個女神。陪同我們的官員解釋說,墨西哥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西班牙傳教士要印第安青年胡安.迭戈信奉天主教,胡安拒絕了。他說,聖母瓜達魯佩已在他身上顯靈,說著撩開外衣,裡面的亞麻布內衣上清楚地顯出聖母像。大家驚喜地跪倒在地。從此對瓜達魯佩聖母的崇拜就傳播開去,因為這一宗教形象從屬於天主教,故能為殖民者容忍;但是聖母的膚色相貌,又能為土著人接受。我想,墨西哥人至今崇拜瓜達魯佩聖母,也許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她是國家獨立統一的象徵。1821年伊達爾戈神父號召墨西哥人投身於爭取獨立的斗爭,就是以瓜達魯佩聖母為旗幟把墨西哥人團結在一起的。

在墨西哥城登上巴西「伐利格」航空公司至里約熱內盧的航班,還遠沒有踏上巴西的國土,我就已經感到了巴西文化的特點之一:多種族。機上乘務員胸前的名牌告訴我,除了正統的葡巴人之外,還有一些是波蘭人、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一位空中小姐,若不是有名牌表明她姓小野,我真會以為是中國人呢。我們在巴西利亞、貝洛奧里藏奇、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馬瑙斯訪問時接觸到的巴西學者和官員中,就有德裔舒伯特、日裔鈴木、美裔莎耶、意裔波基基奧;在馬瑙斯我們還遇上了來自山東的華僑畢崇信;在聖保羅,我們下榻的旅館就是旅巴台胞開辦的。美國學者林恩.史密斯在其經典著作《巴西的人民與制度》中說:「如果說美國是人種的『熔壺』,巴西就是人種的『熔爐』」。這話真是千真萬確。初到巴西利亞,薄暮時分在街上漫步,看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人、黃種人信步走著,巴西經濟史便如影片一樣在我現前映現。

從1548年葡萄牙人畢曉達向巴西販入第一批黑人起直到1850年巴西禁止輸入黑奴為止,被掠到巴西的金礦、鑽石礦、甘蔗、棉花和咖啡種植園的黑人達五百萬至一千萬之巨。1808年開放港禁後,特別是1872年至1934年為止,除葡萄牙人外的歐亞移民相繼大量移入了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國人、波蘭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這里還要特意提到我們中國人。1808年葡皇遷至里約熱內盧時,就有中國茶農來里約熱內盧試驗種茶而獲成功。至今里約市蒂茹卡國立公園內還建有中國式的涼亭以為紀念。如今在巴西這塊土地上,歐、亞、非三塊舊大陸人種與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匯聚一堂,形成了一個新的偉大的民族。

在里約熱內盧訪問時,我多次心裡啞然失笑:意為「 正月之河」的里約熱內盧,沒有一條值得一提的河,卻有著一個倒映山光帆影的大海灣。這是四百多年前探險家貢薩洛.科艾略的誤會。他循海岸南下,正月間發現了這個海灣。他看到這片遼闊的水域,以為發現了一條大河的入海口,便依慣例把這條「河」命名為「正月之河」。很有趣的是,素以「里約(河)」為簡稱的里約熱內盧市,倒是以其旖旎的科帕卡巴納和伊巴內馬海灘及壯觀的大西洋海景聞名遐邇。就連「巴西」這一國名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當年這里盛產紅木,伐後橫渡重洋,變成了歐洲貴胄猩紅衣料的染料「巴西」。終於國以木名,「巴西」取代了「聖十字地」這一探險發現時得的舊名而沿用至今。巴西紅木今天不多了,但是因木得名的巴西,卻依然是一片蔥蘢世界。在她八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積就達四百萬平方公里,尤以亞馬孫雨林著稱於世。我們離境時飛機經聖保羅向西南方向飛去,從舷窗看下去,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巴西不愧是一個因木得名的國家。

十二月在南緯近30度的聖地亞哥正是初夏,開始灼人的陽光下,安第斯山皚皚冰峰的積雪消融,貫穿聖地亞哥市的馬波喬河淺而湍急的冰冷水流中翻滾著被雪水裹帶而下的各色卵石,河面上蒸騰著靄靄水汽。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太陽,永遠懸掛在北方的天空,把我的影子投向南方。而一直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卻總依老習慣,自以為是地鬧了些認錯路的笑話。在馬波喬河邊散步,身邊的劍麻、棕櫚和如茵的草坪透著溫馨的氣息,遠處山頭上卻又閃著逼人的寒光。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在這個宏觀風光壯麗,微觀景緻迷人的山谷建立聖地亞哥城真是有遠見。誰能想到1541年2月12日奠基的小鎮,會發展成這樣一座世界名城呢?從秘魯向南部探險征服的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因首次擊敗阿勞科人的抵抗,使西班牙征服者在這片山海之間狹長的土地上站住了腳,被尊為「開創者和第一個智利人」。在軍隊廣場,我看到了瓦爾迪維亞執劍騎馬的塑像,那勇武驃悍的形象,正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氣勃勃的探險家的性格。不過瓦爾迪維亞最終還是命喪智利南部的阿勞科人之手。他因追求黃金,到處殺戮,被南部印地安人抓到後,從他喉嚨里灌下融化的金液。追求黃金而死於黃金,也算死得其所。智利基本是白人社會,但國花卻是意為「阿勞科人之魂」的科比韋花。科比韋花分鮮紅、粉紅和白色數種,遍布於昔日阿勞科人集中的智利南方的山野,生命力很強。

我想,智利人能在這北有炎熱無雨的沙漠,南臨火地島冰冷荒涼的不毛之地,東傍安第斯山萬年冰雪,西瀕太平洋洶涌波濤的這片狹長而資源不豐的土地定居下來,以科比韋為國花,是當之無愧的。智利文化雖然幾乎全盤西班牙化,但那比比皆是的源於阿勞科語的地名,南太平洋中與世隔絕、離大陸有三千七百六十公里的復活節島上那六百餘尊瞪大了眼睛、以神秘的目光注視著大洋和彼岸大陸的巨大石像,這一切,給智利的西班牙型文化罩上了一層若隱若現的土著文化色彩,使它益發具有誘人的魅力。

有著以瑪雅文明、印加文明為代表的印第安文化悠久傳統的「新」大陸,實際上是一塊與「舊」大陸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大陸。,我才理解這兩種文化的融合,對墨西哥民族意識和共同心理的形成,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借著從五彩玻璃窗透進的黯淡日光和祭壇前搖曳的燭光,我看到幾個人正在虔誠地膜拜一個女神。我感到納悶,為什麼這個女神的外貌是印第安人,要知道天主教中除去聖母瑪麗亞外並無第二個女神。陪同我們的官員解釋說,墨西哥有一則流傳很廣的民間故事:西班牙傳教士要印第安青年胡安.迭戈信奉天主教,胡安拒絕了。他說,聖母瓜達魯佩已在他身上顯靈,說著撩開外衣,裡面的亞麻布內衣上清楚地顯出聖母像。大家驚喜地跪倒在地。從此對瓜達魯佩聖母的崇拜就傳播開去,因為這一宗教形象從屬於天主教,故能為殖民者容忍;但是聖母的膚色相貌,又能為土著人接受。我想,墨西哥人至今崇拜瓜達魯佩聖母,也許還有更深一層意義:她是國家獨立統一的象徵。1821年伊達爾戈神父號召墨西哥人投身於爭取獨立的斗爭,就是以瓜達魯佩聖母為旗幟把墨西哥人團結在一起的。

在墨西哥城登上巴西「伐利格」航空公司至里約熱內盧的航班,還遠沒有踏上巴西的國土,我就已經感到了巴西文化的特點之一:多種族。機上乘務員胸前的名牌告訴我,除了正統的葡巴人之外,還有一些是波蘭人、義大利人和德國人。一位空中小姐,若不是有名牌表明她姓小野,我真會以為是中國人呢。我們在巴西利亞、貝洛奧里藏奇、聖保羅、里約熱內盧和馬瑙斯訪問時接觸到的巴西學者和官員中,就有德裔舒伯特、日裔鈴木、美裔莎耶、意裔波基基奧;在馬瑙斯我們還遇上了來自山東的華僑畢崇信;在聖保羅,我們下榻的旅館就是旅巴台胞開辦的。美國學者林恩.史密斯在其經典著作《巴西的人民與制度》中說:「如果說美國是人種的『熔壺』,巴西就是人種的『熔爐』」。這話真是千真萬確。初到巴西利亞,薄暮時分在街上漫步,看到白人、黑人、黑白混血人、黃種人信步走著,巴西經濟史便如影片一樣在我現前映現。
從1548年葡萄牙人畢曉達向巴西販入第一批黑人起直到1850年巴西禁止輸入黑奴為止,被掠到巴西的金礦、鑽石礦、甘蔗、棉花和咖啡種植園的黑人達五百萬至一千萬之巨。1808年開放港禁後,特別是1872年至1934年為止,除葡萄牙人外的歐亞移民相繼大量移入了義大利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德國人、波蘭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和朝鮮人。在這里還要特意提到我們中國人。1808年葡皇遷至里約熱內盧時,就有中國茶農來里約熱內盧試驗種茶而獲成功。至今里約市蒂茹卡國立公園內還建有中國式的涼亭以為紀念。如今在巴西這塊土地上,歐、亞、非三塊舊大陸人種與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匯聚一堂,形成了一個新的偉大的民族。

在里約熱內盧訪問時,我多次心裡啞然失笑:意為「 正月之河」的里約熱內盧,沒有一條值得一提的河,卻有著一個倒映山光帆影的大海灣。這是四百多年前探險家貢薩洛.科艾略的誤會。他循海岸南下,正月間發現了這個海灣。他看到這片遼闊的水域,以為發現了一條大河的入海口,便依慣例把這條「河」命名為「正月之河」。很有趣的是,素以「里約(河)」為簡稱的里約熱內盧市,倒是以其旖旎的科帕卡巴納和伊巴內馬海灘及壯觀的大西洋海景聞名遐邇。就連「巴西」這一國名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當年這里盛產紅木,伐後橫渡重洋,變成了歐洲貴胄猩紅衣料的染料「巴西」。終於國以木名,「巴西」取代了「聖十字地」這一探險發現時得的舊名而沿用至今。巴西紅木今天不多了,但是因木得名的巴西,卻依然是一片蔥蘢世界。在她八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面積就達四百萬平方公里,尤以亞馬孫雨林著稱於世。我們離境時飛機經聖保羅向西南方向飛去,從舷窗看下去,山青水秀,植被茂密。巴西不愧是一個因木得名的國家。

十二月在南緯近30度的聖地亞哥正是初夏,開始灼人的陽光下,安第斯山皚皚冰峰的積雪消融,貫穿聖地亞哥市的馬波喬河淺而湍急的冰冷水流中翻滾著被雪水裹帶而下的各色卵石,河面上蒸騰著靄靄水汽。南回歸線以南地區的太陽,永遠懸掛在北方的天空,把我的影子投向南方。而一直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卻總依老習慣,自以為是地鬧了些認錯路的笑話。在馬波喬河邊散步,身邊的劍麻、棕櫚和如茵的草坪透著溫馨的氣息,遠處山頭上卻又閃著逼人的寒光。西班牙征服者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在這個宏觀風光壯麗,微觀景緻迷人的山谷建立聖地亞哥城真是有遠見。誰能想到1541年2月12日奠基的小鎮,會發展成這樣一座世界名城呢?從秘魯向南部探險征服的佩德羅.德.瓦爾迪維亞因首次擊敗阿勞科人的抵抗,使西班牙征服者在這片山海之間狹長的土地上站住了腳,被尊為「開創者和第一個智利人」。在軍隊廣場,我看到了瓦爾迪維亞執劍騎馬的塑像,那勇武驃悍的形象,正反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氣勃勃的探險家的性格。不過瓦爾迪維亞最終還是命喪智利南部的阿勞科人之手。他因追求黃金,到處殺戮,被南部印地安人抓到後,從他喉嚨里灌下融化的金液。追求黃金而死於黃金,也算死得其所。智利基本是白人社會,但國花卻是意為「阿勞科人之魂」的科比韋花。科比韋花分鮮紅、粉紅和白色數種,遍布於昔日阿勞科人集中的智利南方的山野,生命力很強。

7. 神奇的拉丁美洲文化有哪些

最早的煙草源自拉美,印第安文明
墨西哥有強烈的印第安文化傳統影響;巴西除少量土著居民的文化影響外,還有著較濃厚的黑人文化色彩,尤其在巴西東北部;智利以西班牙文化為主體,但是阿勞科人也給今日的智利文化打上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今天的拉丁美洲文化融合了印地安人文化、非洲文化、歐洲文化和亞洲文化。

閱讀全文

與拉丁美洲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