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人建議可以話適當保留這些原生態文化,對此的怎麼看
對於原生態文化,是必須保留的,這是老祖宗還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是不能丟的!
『貳』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對這句話的理解怎樣來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文化
這句話其實是代有口號性的。
一個民族是文明是無法代替世界文明的,但世界的文明是由無數民族的文明堆砌起來的。所以民族的文明和世界的文明是一衣帶水的關系。保護和傳承原生態文化,是保護世界文明的細胞,很重要,但細胞只是個體,能使全體更全面,更輝煌。
『叄』 原始部落的文化是否需要保留應該如何看待他們的文化
原始部落文明好方面需要保留,不好的方面需要改進。世界上有很多原始部落,由於很多探訪遊客大量湧入群島,致使原始部落文化逐漸消亡,文明的提升對於現代人是好事情,但對於原始部落還是要保存下來,盡量做到不去打擾破壞。我個人特別喜歡一些原始部落的文化,其中都彰顯出他們部落獨特當地風情,一部分原始文化我覺得可以不用進化,另一部分原始部落我覺得可以引進時代發展步伐。
針對現代文明是否需要保留,以上我從兩個部落進行探討。個人並不是很喜歡他們的文化,需要保留的文化只存在於小部落群體,如果深入了解他們,就會知道很多文化在某些方面特別不先進,如果是觸及生命的文化,無論是原始還是現代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方式,需要用現代文明去改變它,只有切身從人類自身安全考慮的文化,才是值得傳承與保留的文化。
『肆』 原生態文化的特點
原生態的文化第一個特點是自然之面,是天然之面,是原始之面。中國有豐富原生態文化,原因有三條。第一中國是遼闊的土地,第二有眾多的民族,第三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所以,創作了多種風格,多種類型的文化。需要開發保護的原生態文化主要是在音樂類,舞蹈類、繪畫類、口頭文學類。原生態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區別主要有三條,第一條原生態文化他有獨特的語言,而這種獨特語言的么特點,第一是古樸,第二是形象,第三是生動。
第二個特點有獨特的造型,這種造形是粗放,奔放,壯闊的。第三有獨特的強調,自然嘹亮。原生態是三個概念,第一叫原生態的自然,第二叫原生態的文化,第三叫人的原生態,就是自然的原生態,文化的原生態和人的原生態。自然的原生態主要是未及開勘自然文化,在中國西部、邊緣、少數民族地區,還有沒有被開勘自然原生態。
還有一種是文化的原生態,文化的原生態是原汁原味的文化,他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老百姓在表演上傳承下來的文化。還有人的原生態,人的原生態應該是返璞歸真,返璞歸真的本質第一是善良,第二是誠實,人的行為基本准則是誠實 。
『伍』 如何保護好原生態景點
保護好原生態景點兒,不要隨意亂扔垃圾,不要隨地吐痰,更不要隨地大小便,不要往河流里丟放垃圾丟放化學物品或者電池,可以選擇多種一些樹木來保護好生態環境。
『陸』 現在窯洞已經很難見到,取而代之的是林立高樓大廈,有人建議可以適當保留這些原生態文化,對此你怎麼看
個人並不贊同這種保護。窯洞,是應該是相對落後的建築方式。只適合於人口密度低的情況。在今天人口密度大幅增加,人們生活水平要求更高,很顯然窯洞就不再適合人們居住。
人類要進步,一些舊的老的需要淘汰。保護最多隻是延緩淘汰而已。
『柒』 原生態文化的表現
原生態文化的生態性主要表現在從地理、環境、自然、地域的角度來看文化。這樣一來,海洋、內陸、高山、平原、森林、草原、熱帶、寒帶、溫帶、潮濕、乾旱等等都會產生迥然相異的文化,在人文地理視野中的文化就是文化多樣性的文化。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關聯起來。沒有森林,狩獵文化就無所依託;草原沙化或消失,游牧文化就失去了遊走的自由;大象瀕危,象牙雕刻自然式微;河流乾涸,漁人自然絕跡,漁歌無從唱響……文化的多樣性依賴於自然與物種的多樣性,依賴於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原生態文化是來自於大自然的文化,是前工業時代的、自然的、野生的、鄉村的、樸拙的、邊遠地區的、非城市化的、非市井的、非商業化的文化。
其次,「原生態文化」一詞的出現,還與西方一種全新的文化保護行動相關。早在20世紀初,北歐國家就出現了一種保護鄉土文化的「活態博物館」運動。其宗旨是,以一個特色文化鄉村為核心,將其視為一個活態的天然生態博物館。在這個文化空間里,它的文化節日、集市貿易、婚喪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戲、影舞彈唱、玩具器物等各種有形與無形文化、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藉以吸引外來遊客,發展一地的旅遊經濟。20世紀60年代以後,法國等國家又興起了生態博物館運動,將歷史、文化、自然博物館的靜態保護理念推廣到一個著名文化社區、古村落整體動靜結合的保護中。生態博物館運動20世紀末引入中國,貴州先後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漢族的生態博物館。生態博物館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博物館,它以村落全部文化為保護對象,在保護中小心翼翼地開發、利用。這里的「生態」的意義,既是自然生態,也是人文生態。這里的文化,庶幾近於「原生態文化」。
再次,「原生態文化」一詞的出現還與20世紀末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全球性保護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世界遺產」名錄與保護運動相關。從世界遺產保護的經驗出發,21世紀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發布了文化多樣性宣言。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收入的大多是民俗文化、口頭文學、節日、民間百樂舞蹈、傳統與民間表演藝術、史詩、原始的宇宙知識、民間手工技藝等等。這些文化大多來自少數民族、原始部族、鄉土文化、民間文化等等,是依賴一定生態環境和特定人群與歷史的「生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下的「原生態文化」,獲得了人類傑出的文化評價,成為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一改過去無足輕重、不登大雅之堂的評騭,進入到人類文化的高端。
在以上三種文化思潮的匯合下出現的「原生態文化」,其基本內涵包括:具有自然生態性,是民族民間的文化,是與民族的鄉土環境、人文歷史、民俗風習融為一體的,是非職業非專業的,非城市化非商業化的文化。原生態文化是生活中的文化。它按歷史傳統、歲時節令和民間俗信演示,在特定的文化時間和空間中就地出演。所以,任何經過遷移、搬運、模仿、改變、移動、人為變化後的演示,都難說是真正的原生態文化。要欣賞真正的原生態文化只有到田野去,尊崇當地風習,在人生體驗中體味這種天籟般的文化。
『捌』 原生態文化的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原生態文化是原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積淀,它的穩定傳承性決定其基本保留了古老文化的原貌,這給我們了解祖先文化、認識人類歷史提供了現成的、活生生的材料。歷史如大浪淘沙,而原生態文化則在這條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遺產,通過這筆現存的活的文化遺產,我們能夠看到我們的祖先生存活動的影子。
(二)文化多樣性理論
現時代是一個文化多元時代,多種文化共存是時代主題。文化多樣性理論主張文化界如同生物界一樣,要多種文化共存才能持續發展。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為我們提供了風格迥異、多姿多彩、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對文化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文化多樣性理論激活了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並促進其發展與繁榮;另一方面,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繁榮又是對文化多樣性理論的強力支撐,並進一步促進了文化多樣性理論的發展。
(三)精神實用價值
對於擁有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民族,即文化主體而言,原生態文化具有巨大的精神功利性,即精神上的實用價值。它能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每個民族都為本民族的精神文化而深感自豪,也是本民族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根本所在,它的傳承與弘揚,成為該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對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全球發展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總方向。原生態文化不等於生態文明,然而生態文明不是空中樓閣,它是對原始文明和人工文明的揚棄,原生態文化則是原始文明中一粒粒閃閃發光的民間瑰寶,是生態文明大廈建設的天然材料。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沒有統一的標准、沒有可借鑒的模式、沒有現成的方法。[3]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因地制宜,需要我們創造性地發揮,但也不是異想天開。必須了解過去,認識現在,才能把握未來。原生態民族文化是原始文明的影子,在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成為我們的一個重要參照物。
(二)對旅遊開發的重要作用
原生態文化因其古老性、自然性與獨特性,而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形式。近年來在各地的旅遊開發中,人們不僅開發傳統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更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的開發,使其成為生態旅遊的一大亮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表明民族民間文化正走向世界,而成為世界共享的精神財富。
(三)文藝創作的源泉
文學藝術根源於社會生活,既包括現時代,也離不開對歷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確認識。原生態的文學藝術都根基於本民族或本地區的文化傳統,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在文化多樣性時代,文學藝術創作只有根植於民間才能不斷吸取營養,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已經成為文學藝術創作和創新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