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1、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讓這個時代的人認同傳統文化,其實只要從身邊做起,比如現在對於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超出過去60年的總和。這說明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已經得到了社會性的認同。
2、保護和發揚傳統文化產業。
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事情,有些事物必然在歷史中會被洇滅。這是歷史的趨勢,也是歷史的必然性。比如中國的建築特色是一項傳統文化,那麼通過博物館一些旅遊景點的塑造可以讓文化產業化。
3、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
韓劇中的古代文化其實很多都是來源於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韓國人通過韓劇把這部分文化偽裝成了自己的文化,主要做的是把自己的文化通過影視文學作品進行發揚,讓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去。
(1)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注意事項:
1、要擁有辨別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拋棄不良的、落後的傳統文化,要正確看待傳統文化的利弊,保持客觀、批判的態度。
2、要創新性學習、發展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方式學習傳統文化,現在自媒體發展迅速網路傳播快,也要適應新的時代潮流,創新性學習。
3、當然,也要持之以恆,學習好中華傳統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不斷堅持不懈、刻苦鑽研。
❷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思想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1.順應潮流。時代在不斷的前進,我們既要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也要順應歷史潮流。不能一味的堅守傳統文化思想,固守其中而不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這樣容易被歷史所淘汰。
2.繼承發展。傳統文化有很多需要我們傳承,並且不斷發展的。要在實踐基礎上,發揮群眾主體作用,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3.取其精華。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❸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
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應持有的正確態度:
1、「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向世界,博採眾長。
2、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內容,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4、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
拓展資料: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❹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❺ 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其實我們需要分幾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對待傳統文化,我們保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其實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也是從古人的經驗教訓中吸取了優秀的部分來完善現在的文化,而且因為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直在穩步的前行,我們需要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時代的新內容,發展現在的當代文化。
你三個方面是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難免會對自身產生懷疑,這是人類發展所經歷的必不可少的階段。但是在這個階段,我們必須要保持足夠的信心,我們要相信自己可以發展下去,不要從根源上否定自己國家的文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只有這樣才會平穩的進行下去,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會實現這個偉大夢想。
❻ 如何看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傳統文化是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基石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的尊嚴,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層面的具體標志,是矗立於世界之林的「形象」。
2、傳統文化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精神資源
按照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觀點,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經濟、科技、軍事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
3、傳統文化是建設現代文明社會的基本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從政治思想到倫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學都形成
了一整套人們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所必須格守的准則。
4、傳統文化是促進世界走向大融合的重要思想源泉在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力量,包括恢復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在內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在吸取了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基礎上完成的。
❼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受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著不可抵擋的神奇魅力。從定義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但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范疇來說,我們不能不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因為它涵蓋了中華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體現出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影響。
一、 我所理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應該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個「和」字即足矣。中國人身上的品質,中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都可以用這個「和」字來闡釋。這個「和」的精神中也有著濃重的哲學意味,自古以來諸子百家的理論都注重一個「和」,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為最根本的目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用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來解釋著世間萬物的變化。這是最樸素的世界觀同時也是最樸素的人生觀。中國人思想中最為講究的就是平衡,這種平衡是由內及外的,包括著自己內心的平衡、內心與身體的平衡乃至自己與世間萬事萬物的平衡。雖然陰陽五行並無科學依據,但是確實很有道理。陰陽五行相生相剋此消彼長,它們之間能夠保持「和」也就是一種相對的平衡狀態時,世間萬物也就能欣欣向榮,而當陰陽不和之時則萬事不順。陰陽兩個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醫、武術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無不透露出陰陽的思想,中國人的傳統世界觀中也同樣如此。陰陽調和則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追求的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國古代銅錢一般,外圓內方。「中庸」最早見於《論語》。孔子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論語•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視作一種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標。何謂「中庸」?據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恆常不易為之庸。儒家文化的這種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國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國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處事作風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則是一種平和的態度,不掙扎亦不平庸,從容而淡定。為人處世不偏激,同時有自己的原則、有所堅持。這正是一種內心與外界的平衡,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內心與外界的「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體現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內部的「和」,是一種對於「和」也就是內心平衡與個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齊家則是指小環境的「和」,也是自己與身邊環境的「和」,有內心的平衡來影響並帶動小環境的平衡。治國則更大一層次,而最終的平天下則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內及外、循序漸進的來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與外界的平衡。許多國學大家都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諸如自強不息、忠孝傳家等等精神在我看來是中國人追求「和」的體現。所以我認為「和」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真正的精神與精粹。圍繞「和」這一核心才衍生出許許多多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後被放射到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流傳至今。這個「和」字所體現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天下為公」、「貴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時「和」也是辯證統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尋才能發掘出它的意義所在。正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國文化強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傳承。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信仰。現今社會國人信仰缺失,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更顯得彌足珍貴。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傳承來重塑國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個守不住自己傳統文化精神的國家註定是不能強大的,只有用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凈化國人的思想,讓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精神傳承下去,中華民族才能夠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中國人來說也是一筆絕無僅有的財富,它以其悠久的歷史、神奇的魅力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來自東方的神奇文化有著讓西方人贊不絕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總是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韻味。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商業開發,我們可以使中國傳統文化大放異彩,同時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經濟利益。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物質方面的意義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獨一無二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也是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現在它掌握在我們手中,作為炎黃子孫的一員,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將其發揚光大。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敬畏的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❽ 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1、對待傳統,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我國非遺保護的實踐,正是抱著尊重中國社會整體發展規律的態度展開的。以歷史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非遺既是積累與沉澱,也具有開創與自我更新的能力。
2、文化因積累而形成傳統,傳統因積累而產生巨大能量。一個民族的傳統對本民族來說,是不可或缺的生存財富和精神資源。對傳統的認同和承繼是非常有益並且必要的,對自身歷史和傳統的了解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自身定力及自信自尊的精神源泉。
3、歷史經驗已經表明,傳統內部應該有反思和批判的聲音,但一味否定,一概推翻,只會導致全民性的心靈空虛和價值混亂。我們承認,傳統中也有糟粕和偏狹,需要我們理性對待,去偽存真,但在這一過程中,不能以片面遮蔽整體,不能以當代否定過去。
(8)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在重視加強傳統文化調研與保護的今天,非遺是我們的重要「索引」和寶貴財富。經由非遺傳承保護,我們可以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重新審視和深入發掘,立足現實實踐,面向未來思考,把凝結中國精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開來。
同時,非遺傳承保護也是正當其時、影響深遠的文化建構,通過生動講述中國非遺故事,充分展現中國非遺道路的獨特創造、中國非遺理論的獨特貢獻和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讓世界更准確、更全面地了解中國非遺保護的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加深對中國非遺經驗和道路的認識。這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也是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