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謂文化,中國文化的特徵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徵是:
1.關注人和人生活的集體主義的人文精神;
2.重視人類群體倫理秩序的倫理本位立場;
3.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境界;
4.簡歷在自然經濟和宗法社會基礎上的尊君重民思想;
5.尚中貴和的民族心態和生存智慧.
摘自《中國文化導論》,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㈡ 中國文化有什麼特點
中國文化是以「和」為中心的文化,中國對世界以和為貴,中國人待人以禮相待,都是一種和的表現
㈢ 中國文化的特徵包括什麼
中國文化的特徵包括:
一、富有輪回色彩的宿命論
在論及佛教思想傳入中國之原因時,張東蓀曾提到儒家對天的態度。他認為,原始儒家把「天」推得遠些,所以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但是漢朝之後的儒家則又把「天」拉近了,提倡「天人感應」之說,以至於讖緯大為流行。後來天人感應論破產後,老莊思想及佛教才應運而起。
事實上,從一個角度來說,原始儒家將天推遠之後,在人心靈中將造成一個空缺,恐怕這正是造成《易經》、老莊和佛教乘虛而入的主因。秦漢時代,於亂世生靈塗炭之際,在儒家所不屑於說的「怪力亂神」部分,以及儒家所不知的「死」的部分,佛教都提供了一些相當具有說服力的理論,填補了中國人世界觀中原本所欠缺的空白,因而構成現今中國人世界觀的一部分。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輪回」的觀念。
中國人早有鬼神的觀念,但是中國人對鬼神只講禍福,不講輪回報應。把輪回報應與鬼神連在一起的,是受了佛教之影響。如今輪回的觀念已深植於中國人的心中,所以中國人有濃厚的宿命論色彩,這是受到佛教的影響所致。這種宿命論式的人生觀,容易導致消極、悲觀的心態,趨於守舊,少求突破。這種輪回觀念,使印度世襲的階級制度沿襲至今,無法鏟除。因此,兩漢以後的中國社會,受到災異讖緯及輪回思想的影響,不論是個人或國家,到了面臨困境的時候,莫不歸之於氣數。這似乎是促使中國人流於消極自安的原因之一。
二、重直覺的知識論
在知識論方面,儒家原本就有重直覺輕理智的傳統,所以孟子提出「四端」之說,王陽明則倡「良知」,其實都是訴諸於直覺的道德判斷,對於理性的知識,則多少存著排斥的態度。佛教方面,尤其是禪宗,更有同樣的「反智」色彩及直覺傾向,例如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至於佛教所追求的「涅盤」,則更是「灰身滅智」的最高境界。所以,經過儒學與佛教的「相乘作用」,宋朝之後的中國知識份子,唯心論的色彩益形濃厚。宋儒陸王一系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完全排除經驗知識。程朱一系雖強調「格物致知」,但所追求的知識乃是人生的絕對真理,而非科學的知識。
這種強調內省功夫的思維方式,當代儒家學者韋政通稱之為「內向觀點」,與近代科學的「外向觀點」大相逕庭。「外向觀點」重經驗不重先驗,重印證不重臆度,重懷疑不重信古,重實效不重空論。這種外向觀點的思考,才是促成科學發展的主要推力。但是在中國,由於儒釋道三家對知識問題有不約而同的見解,更使得內向觀點成為兩千年來中國思維方式的主流,使科學發展更加滯礙難行了。這是中國科學無法大步邁進,以至於逐漸落後於西方國家的原因之一。
三、以性善為主的人性論
中國自古以來有關人性論的觀點極為分歧,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更是百家爭鳴,莫衷一是。譬如孟子從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大力提倡「性善」之說。兩千多年來被視為儒家道德實踐的基本前提假設。孟子之後的荀子則因為人有耳目之欲、自私之心,所以他認為人是「性惡」的。他認為善乃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而由「本性」到「行為」(即經學習而得之者是「作做之偽」),得藉助教化之功。這是他格外重視「禮教」的原因。法家學說之集大成者韓非子的「法治」政治哲學,也是建立在人皆有自私本性(「自為心」)的基礎上的。他與荀子的不同在於:荀子因人「性惡」,故提出以「禮」來約束;韓非則主張順應人性的「自為」,來達到法治的目的。因此以荀子為橋梁,從儒家過渡到法家學說,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到了後來,隨著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及科舉取士的制度確立之後,「性善」的人性論就逐漸成為官方欽定的主流派觀點,很少人敢質疑其正確性。然而事實上,中國兩千年來,都是採取「陽儒陰法」的辦法治國。一方面倡導「性善」之說,在法令執行上,卻似乎又認定人皆「性惡」。
另一方面,佛教是一種倡導「內在超越」的宗教,是重視人的主體性思維的宗教哲學,與同樣高揚內在超越及主體思維的儒道思想是異曲同工的。而佛教的「眾生皆有佛性」的心性論,不但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也是與中國固有哲學思想旨趣最為契合之點。儒家學者雖有多人排斥佛教,但對佛教的心性論,則多持肯定的態度。
當代學者韋政通曾指出,這種「人性本善」的觀點,特別是與基督教比起來,對生命的體驗較為膚淺,對罪惡的剖析不夠深刻。他還說儒家的思想多「知常」而不「知變」,能「應常」而不能「應變」。
四、嚮往逍遙的人生觀
劉小楓在《逍遙與拯救》一書中,曾從《紅樓夢》(原名《石頭記》)的敘事中指出,中國人所嚮往的,乃是老莊和禪宗式的「適性逍遙」,在這個超時空、超生死的境界中,人最終將變成無知識、無愛憎的石頭,對一切都無動於心。這逍遙之境什麼都好,唯一缺乏的只是真情、純情的溫暖和對苦難世界的關懷。
當然,對劉小楓所提出的批判,每個人或許也有不同的見解。但是大家至少都能同意,中國人的人生觀,的確是在追求那無所窒礙的逍遙之境。無論是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或是賈寶玉的「飄然而去」,或是金庸武俠小說中俠客的「悄然隱退」,都指向同一個方向。這種阻斷人對塵世的關懷,使個體心智進入一種清虛無礙的空靈之境的修為方式,固然是淵源於老莊思想,卻是由禪宗佛學完成的。換句話說,禪宗大大推進了道家「適意逍遙」的精神,強化了中國儒道精神中「自然本性」自足的立場。至此,中國人對人生的看法,經由儒釋道三家的融通,逐漸形成這種出世的性格。這可能是中國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
㈣ 中國文化的特點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文化分支: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粵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㈤ 中華文化有什麼樣的特點
中華文化有八大顯著特點。
第一,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強調愛國主義的精神,但是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特別突出。
第二,形成了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這句話出自《尚書》。老百姓才是國家的主人,只有老百姓穩固了,國家才能穩固。
第三,剛健自強積極有為的進取意識 。易經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易經》中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理論的指引下,易經認為,我們應該學習天地自然,像他們一樣晝夜不息地運行,這就形成了中華文化中強調剛健自強的民族意識。
第四,厚德載物的創新和包容的精神。有了剛健自強的硬精神,還有厚德載物的軟文化。《易經》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體現了中華民族胸懷寬廣、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人生固然需要義無反顧地奮斗,也需要寬厚的胸懷與包容意識。這正是中華民族能吸收融合眾多異族文化特質,成為中華文化的原因。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宏大氣魄。
第五,崇尚道德、重視義利之辨。著名哲學史家馮友蘭先生說,中國哲學就是讓人成為聖賢的學問。而聖人是中國哲學的各個學派的共同的理想人格。聖人的標准,第一是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第二是對社會國家有巨大的貢獻。這說明,中華傳統文化高度重視提升人的道德境界的。
第六,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也是中華文化精神與西方的民族精神不一樣的地方。中國人特別重視個人與集體之間的而關系,特別重視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集體國家之間的關系。中國人常常認為,人的價值的實現,必須放在國家和社會的集體之中,也就是說要對集體對別人做貢獻。而西方則是個人主義占據主流,他們追求個人的自由。
第七,「尚中貴和」的精神。和是中華文化的傳統思維模式。「和」是多樣性的統一,是中國古代最高的價值。這也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論。有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和諧的精神。從個人來說,中國人提倡和氣,從家庭來說,我們提倡家和萬事興,從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來說,我們追求天下大同協和萬邦。中華民族所持有的方法論是中庸之道,是過猶不及,這是一種非常理性的現實的思想。
第八,居安思危的底線和憂患意識。關於中華民族的憂患意識,最好的一句話就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這句話也是來自易經,意思是說,君子整日進德修業,到晚上還戒懼反省,就不會有什麼災害臨到自己身上。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反思精神,重視憂患意識。孟子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歐陽修說「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
這八大特徵,也是我們樹立文化自信的源泉。
㈥ 中華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中華文化的特點如下: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㈦ 中國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
㈧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文化的特點有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里,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㈨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9)中國文化特徵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舉例:
1、時節季令:一年四季,一季三個月,常用孟、仲、季來稱呼。如:孟春、仲春、季春。
2、中國戲劇:京劇、越劇、秦腔、潮劇、崑曲、湘劇、豫劇、曲劇 、徽劇、河北梆子、皮影戲、川劇、黃梅戲、粵劇、花鼓戲、巴陵戲、木偶戲、梨園戲、歌仔戲、廬劇等。
3、傳統文學:主要是指詩詞曲賦。《詩經》、《楚辭》、;先秦詩歌、漢賦、漢樂府、民歌〔南北朝時期〕、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如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聊齋志異》等。
4、民間工藝:潮綉、剪紙、風箏、中國織綉(刺綉等)、中國結、泥人、面人、麵塑、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祥雲)、千層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