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道家文化在哪裡

中國道家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10 04:07:44

㈠ 中國道教文化的淵源是什麼呢

作為中國唯一原生宗教,道教的文化淵源除「鬼神巫術崇拜、神仙方術信仰和道家黃老學說」這三大基本源頭外,還有「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學理論和陰陽學說」這四大重要文化源頭,都對它的誕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為向大家提供權威答案,這里摘錄中國道教首部全景式歷史傳記——《創道記》之《前言:與中國歷史血肉相連的文化國粹》一文中的相關內容,做簡要介紹。原文刊發於網路閱讀網頁鏈接

一、中國道教淵遠流長,與鬼神崇拜、方術信仰和黃老學說血肉相連

作為發源於中國本土的唯一原生宗教,道教的思想淵源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諸多領域都有血肉相連的密切關系。

上古時代,人們基於人性本能的原始信仰,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宗先賢視為神靈而加以祭祀,祈禱膜拜。其中,早在黃帝時期,中國古人就有了對於天帝的祭祀,其內容有「封禪告天」、「郊祀上帝」、「接萬靈於明廷」等。此後,這種由來已久的鬼神崇拜,到周朝時形成了一個天神、地祇、人鬼構成的神靈系統和敬天法祖的信仰傳統。

與此同時,和鬼神崇拜密切聯系的巫術信仰也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凶;巫覡能夠溝通鬼神,轉告神旨;巫術可以為人們祈福鑲災、醫治疾病。因此,道教不僅在承襲鬼神崇拜思想後將神靈系統納入神仙體系,同時也將上古時代的巫術信仰納入了自己的神學體系。

春秋時期,北方燕齊和南方荊楚等地出現了直接承襲上古鬼神巫術崇拜,宣傳長生成仙的神仙方士,就此形成了諸子百家中的「神仙家(也稱方仙道)」。當時,他們宣揚長生成仙信仰,把黃帝和老子作為得道成仙的楷模而奉之為神仙祖師;提出了尋求仙境、仙人和不死仙葯的主張,並實踐祠灶祭神、行氣辟穀、導引吐納等修煉方術;尤其是倡導煉丹術,並把服食丹葯作為成仙途徑。

與古代西方的原子論不同,古代中國流行的是元氣論。這種學說認為,宇宙萬物由元氣或者精氣組成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東西;散開來就成為了無形的東西。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氣和精氣這兩個概念,並對其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另外,黃老道家繼承老子觀點,認為萬物的主宰是虛靜的道,而且正因為道是虛靜的,所以才能因順萬物,成為萬物的主宰。

戰國時期,社會競爭加劇。為了因應這種局勢,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先秦學術由此擺脫了理想主義的窠臼,開始走上現實主義的道路。在此基礎上,黃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張,不但解決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還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另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學的精華。除此之外,黃老道家還提出了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的主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對專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此外,道教除與「鬼神巫術崇拜、神仙方術信仰和道家黃老學說」這三大基本文化源頭直接相關外,還與醫家、兵家、法家、縱橫家有很深的淵源。其中縱橫家祖師鬼穀子(公元前400~320年,姓王名詡,又名王禪、王利,號玄微子。春秋戰國時期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人。據說因其額前有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所以人稱鬼穀子。)」便被道教尊奉為上古真仙。而作為與儒學和佛教一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共同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實踐信仰的方法,自先秦時期的「方士(方術之士,也稱法術之士。古代信仰讖緯學說,祭拜鬼神,自稱能訪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人。周朝時被賜予同名官職,兼管刑獄。)時代開始,道教在古代天文學、地球物理學、氣象學、中醫及中醫葯學、應用化學、心理學、預測學、數學等科技歷史,及武術、書畫和音樂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在當前時代也有積極的發展。

二、以下四大重要文化源頭深刻影響了道教的誕生

除「鬼神巫術崇拜、神仙方術信仰和道家黃老學說」這三大基本文化源頭外,還有「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易學理論和陰陽學說」這四大重要文化源頭,都對道教的誕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儒家思想方面

道教在吸收孔子、孟子以「忠孝仁義」為核心的三綱五常思想後,由此構成宗教道德觀的主體,並將這種倫理道德與長生成仙思想結合,以神仙的權威驅使人們奉持踐行。對此,《太平經》在提出「天地君父師」倫理體系後,又繼續發展為影響深遠的「天地君親師」世俗倫理規范,並再提出以「樂生好善」實現「太平世道」的目標。同時,董仲舒在宣揚天人感應、陰陽災異、天人合一的宗天神學後,道教又將其與隨之而起的宣揚星象預言、經籍圖籙、呼神劾鬼的讖緯神學一並吸收。

墨家思想方面

因為《墨子》曾經提倡尊天明鬼,並重申最高神天帝的意志和賞善罰惡的至上權威,以借上天來推行兼愛非攻的主張;同時他還將「鬼」的范圍由「人死為鬼」擴大到「天地山川鬼神」,這也就為祭祀天地亡靈提供了依據;不僅於此,當時墨子站在小生產者立場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助互利的觀點,也被《太平經》繼承發展;並且,墨家重視科學技術的精神,也被道教所繼承。

易學理論方面

伏羲氏、周文王推演總結的《周易》,不僅為儒家五經之首,同時也為道家三玄之一。因此,在自古以來對《周易》所作注釋逐漸形成為一門獨立學問(《易學》)的過程中,道教也將《易經》當做基礎經典而廣泛探討、演繹和應用。當魏伯陽(公元100~170年。東漢著黃老道家、煉丹理論家,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名翱,字伯陽,號雲牙子。雖然他不是道士,但因其所著《周易參同契》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理論基礎,被奉為「萬古丹經王」,因而後世將他奉為神仙)於東漢中期借《周易》爻象論述煉丹修仙的方法,將「大易」、「黃老」、「爐火」三者參合,針對以往養生術和煉丹術作出總結並創作完成《周易參同契》後,他強調修煉丹道和天地造化是同一個道理,正式提出了「易道」與「丹道」相通的理論依據。就此,道教在將《易經》的內容和形式吸收為宗教觀點後:以《周易》中至高無上的「天」為模型塑造了「天尊」這一最高神靈,並將對玄學方術、符籙丹道、齋醮科儀等理論實踐貫穿於「以易解道」的發展全過程。

陰陽學說方面

其相關概念在《周易》《老子》中都有論述。陰陽是「炁」的屬性,陰陽二氣具有化生萬物的力量;而有關「金木水火土」是五種物質及屬性的五行概念,則最早可見於《尚書•洪範》中的記載。以此,鄒衍早在戰國時就將「陰陽」與「五行」結合創立了「陰陽五行學說(即陰陽家)」,藉以闡釋「道家的天道」和「儒家的人道」,以給五行賦予社會屬性來說明王朝更替的原因和趨勢。在鄒衍的思想被方士吸取後,作為神仙方術的理論基礎,充滿了神秘色彩的陰陽五行又成為道教修煉法術理論的重要來源。

㈡ 幕阜山的道家文化

幕阜山因伏羲魂歸,虞舜觀天巡狩而封天岳,《水經》才有「汨水出自桓山」之記,《史記》更存「舜就時於負夏」之載。伏羲創制八卦,開道家之蒙,帝舜觀天察地,同為國教先驅,古名雷公山,替天行道,仍是先民敬畏天神的源頭,認列仙居而其上,始皇二度登臨尋仙,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中,洞天有九,福地存七,皆在山脈,神州大地,別無二處了。
道教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產生過全面而深刻的影響,其神仙信仰和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的形成影響尤深,民俗神崇拜活動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水乳交融,服葯煉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葯性學有突出貢獻,行氣、房中、存神,內丹等養生方術對中國傳統醫學和人體科學有密切關系。
道教中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至今仍吸引著許許多多的中國民眾,它以清靜無為修道成仙的特質,使現世的人們求得了生命的寧謐和圓滿,可以說是地地道道的漢民族的心靈救治良方,是漂泊無依的靈魂的精神家園,也許正基於此,魯迅先生認為「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
道教是由三種原始宗教意識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成:一鬼神崇拜、二神仙之說和方術、三黃老學說中的神秘主義部分。鬼神崇拜是人類早期遠古先民對自然現象缺乏正確的認識,而產生對各種現象的敬畏,他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而產生鬼神,認為高山離天近有神仙居住。比如將南嶽衡山視為火神祝融居住的地方,少昊神居住在西嶽華山,幕阜山古稱雷公山,雷公即雷神,先民將幕阜山視為雷神居住之所,幕阜山現仍舊多雷,2006年發生過雷擊6牛的事件,可能與地下蘊藏的金屬礦藏有關。

到東漢末年由魏伯陽深入研究《周易》的基礎上,用《周易》的理論寫出了一本能解決當時社會上普遍追求「延年益壽、長生不老」的巨著《周易參同契》,為後世丹術修煉提出了一整套理論體系,被丹家稱為「萬古丹經王」。他的問世對金丹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向導作用,金丹派正是在它的指導下形成的。
道家學派是道教的前身,春秋末年的老子被公認為道家學說的創始人,到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五斗米道,標志著道教的正式創立,此時道教只有神仙信仰,並無理論,因而傳其術而不能通,一直到東晉,才由道教著名的學者葛洪完成,其所著《抱朴子》一書,使道教理論化、縝密化,並得到了統治階級的認同,提高了道教的地位,在煉丹術方面,更是取得了一個承前啟後的作用。葛洪將玄學與道教納為一體,將神學與道學納為一體,將方術與金丹納為一體,將丹鼎與符籙融為一體,將儒學與仙學融為一體,對道教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葛洪還透過《抱朴子·外篇》真實大膽地揭示了晉朝社會的動盪,政治的黑暗,風俗的敗壞,官吏的腐朽,百姓的疾苦。葛洪的思想,既不同於西漢的陽儒陰法,也不同於晉代的虛偽名教,又不同於先秦法家的治國之策,他主張儒道兼用,從治心入手達到行禮樂的目的,其筆鋒之犀利,觀察之深刻,情感之激烈,在「虛美隱惡」的當時,確是難能可貴的。

㈢ 道教四大名山在什麼地方

「道教四大名山」是指江西龍虎山、湖北武當山、安徽齊雲山以及四川青城山。 龍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傳說曾經有九十九條龍在山中集結,山狀若龍盤,似虎踞,龍虎爭雄,勢不相讓。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位居道教名山之首。武當山又叫太和山。武當山的道教信奉「玄天真武大帝」,據說「武當」兩個字就是「非真武不足以當之」的意思。現存的36處宮觀大多建於明代,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等級最高、規模最大的道教古建築群。青城山有這樣的傳說,公元143年,「天師」張道陵來到青城山,看到這里深幽涵碧,就選擇在這里結茅傳道,並開創了天師道。此後青城山被道教列為「第五洞天」,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齊雲山因其山勢「一石插天,直入雲端,與碧雲齊」而得名,又被稱做白岳。乾隆稱贊齊雲山是「天下無雙勝境,江南第一名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在三年之內兩次游覽齊雲山。此外還有不少人認為終南山應該被列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原因是王重陽曾經在這里修道。

㈣ 道教文化的聖地在哪裡

道教四大名山:青城山、武當山、龍虎山、齊雲山其中 的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的龍虎山風景名勝區境內,為中國道教發祥地,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

㈤ 中國現在有哪些道教都在哪個地方

你應該是問有哪些教吧
兄弟,話說清楚哦,道教就一個。
關於中國道教發源地到底是哪裡,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說法,現在都說自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而用的多的說法是,都說自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其中有:
1)瓦屋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
瓦屋山是中國道教發源地 香港和台灣三地的專家學者對四川洪雅縣境內的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考察後宣稱:瓦屋山是中國道教最重要的發祥地,且極可能是發源地。 專家發現瓦屋山炳靈鎮易俗鄉至今保留著天師道遺俗,許多民宅張貼符靈...
2)安慶龍虎山
3) 道教發源地之一——鶴鳴山

鶴鳴山,在四川省大邑縣境內,離成都市約65公里。據《三國志》、《後漢書》、《華陽國志》等重要歷史資料記載,大邑鶴鳴山是漢末張道陵創立道教的發源地。又據1986年12月出版的由文化部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載:「鶴鳴山又稱鵠鳴山,在四川大邑縣城北15公里處。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米,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這里是東漢張道陵創立道教的發源地,也是著名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自東漢張道陵在此創立道教以來,道教中有名望者,都先後來此修煉,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陳希吏、明代的張三豐等。原建有上清、天師、紫陽、迎仙、文昌、三官等上百間殿宇,並兼有亭、台、樓、閣,擁有「雕梁畫棟、玉宮蓬宇」的輝煌氣勢,且園林花木品種繁多,四時不謝,蔚為壯觀。後因年久失修,文物遭到嚴重毀壞,僅存留迎仙橋、解元亭、三官廟、招鶴亭、送仙橋等明代古建築。
4)青城山
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 漢晉之際,道教...
5)北武當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由72峰,36崖,24澗組成,據專家最新考證,為中國道教發源地。

㈥ 中國道教文化的起源

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和同一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朴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老子>>與<<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一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於<<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
第一來源於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第二來源於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第三來源於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第四來源於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第五來源於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
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刺激和推動作用.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說,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調共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說.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太平經>>的神仙系統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即天地陰陽系統.與神仙系統.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進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後,成為道教的正宗.

㈦ 中國道教文化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呢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家思想沒有儒家和佛家對人們的影響大,但是它的發展之路也十分崎嶇坎坷。道教的誕生和社會上其他宗教一樣,一開始都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嚮往的虛幻生活。道教產生初期是一個非常散漫的組織,誕生的過程也相當復雜。在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統一的教團組織,但是道教仍然突破重重阻力,在最後發展成名門正派。

道教之所以以“道”為名,是因為道教不僅研究人人之道,對天人研究更是深入。道教思想十分重視“道義”和“道德”,道教雖然沒有儒家的“仁德”之情,沒有佛家的“大愛”之心,但是道教思想卻對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有著巨大的約束作用。道教所謂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思想,是永不磨滅的生存法則。

㈧ 思考1 道家的文化淵源是什麼它是怎樣形成的

道教與其它的宗教一樣,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的過程.早期教派並非經由同一途徑,在同一地區和同一時期形成的,並且在很長時間內沒有一個統一的穩定的教團組織,因而中國道教史的上限極不易認定.在早期存在有符錄派與丹鼎派,但其誕生過程相當復雜.丹鼎派注重清修煉養,又有內丹與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術和養生氣功學,它是由戰國時期發展而來的.東漢後期出現的<<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開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論,卻無相應的道教組織.魏晉時期的內丹經<<黃庭經>>和外丹經<<抱朴子.內篇>>盡管社會影響較大,其社會組織力量依然弱小.<<老子>>與<<莊子>>也成為道教產生的另一個重要源頭.由此可見,中國道教產生的過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漸靠攏而成的.各教派之間互有影響,但基本上又是獨立發展,時間上前後相錯,並無統一的具體創教時間可言.教名與教徒也沒有統一的稱呼,道教一詞道見於<<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見道教的產生可以由<<太平經>><<周易參同契>><<老子想而注>>三書看成道教活動和道教實體出現的標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來源與產生的社會背景如下:
第一來源於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
第二來源於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
第三來源於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
第四來源於儒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第五來源於古代醫學與體育衛生知識.
道教的歷史淵源誕生於漢末,它是漢代社會的產物,是漢代思想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漢武帝時期直接推動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傳入與興盛對道教的產生有刺激和推動作用.
<<太平經>>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經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氣化學說,2.三名同心的調和論.即主張君,臣,民直協調共處.3.陰陽五行的災異說.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統.<<太平經>>的神仙系統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它具有兩個神學系統:即天地陰陽系統.與神仙系統.這兩者是平行關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
<<周易參同契>>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論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提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經.其文字古奧難懂,其真義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而注>>是進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義和理論的重要資料.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非但沒有遭到太平道那樣的悲劇,反而在演變為天師道以後,成為道教的正宗.

㈨ 中國四大道教聖地

1、龍虎山:

武當的來歷:

據傳,武當內家拳的祖師是北宋徽宗時的武當丹士張三豐。他在武當修煉時曾看到喜鵲和蛇的一場爭斗,「喜鵲上下飛擊,而蛇蜿蜒輕身搖首閃擊」的姿式給張三豐以極大啟示,就而悟通太極妙理,創造了風格獨特的武當拳術。

武當武術的起源之說歷史上爭論頗多,但蛇在攻防之時採取的姿勢卻非常形象地演示出武當內家功夫的真諦,那就是「以柔克剛,後發制人,辯位於尺寸毫釐,制敵於擒撲封閉」。後經歷代宗師不斷的充實和發展,武當拳術又派生出眾多的門派和種類,內容十分豐富。

其中包括「太極」、「形意」、「八卦」等拳術套路;太極槍、太極劍等各種刀劍械術;輕功、硬功、絕技及各種強身健體的氣功等。

㈩ 道家發源地在哪裡

道家文化有四位里程碑式的文化巨人,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對道家文化貢獻最大的有兩位,伏羲和老子。伏羲是道家文化的奠基人,他發明了先天八卦。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鼻祖,他寫了被稱為「萬經之王」的五千言《道德經》。周口是伏羲建都之地,史稱「羲皇故都」。老子故里在鹿邑,所以從伏羲到老子以先天八卦和《道德經》為標志的一脈相承的道家文化的發源地無可爭議就在周口。

與中國道家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2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98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5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