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宗聖故里儒學大講堂掠影】
吳敬璉評價:以傳統文化來做現代表達;以白話詮釋經典 ;以經典詮釋智慧 ; 以智慧詮釋人生 ;以人生詮釋人性; 以人性安頓人心 ;讓人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為現實困境答疑解惑;為心靈安頓尋找支持 ;為人性和諧苦覓方法!弘道明德、正己化人。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滋養心靈!
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惘,曾經向外求索,反生無奈亂象。其實呢,聖人也有困惑: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更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呢?
您如果感到人生,事業,婚姻,家庭,身心困惑糾結;您如果感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想發財成功,再創輝煌,更上一層樓。
北大客座教授,中國福壽講堂孝文化專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中共濟寧市委講師團優秀儒學講師潘守宇先生(附圖:——中共濟寧市委宣傳部;中國共產黨濟寧市委員會講師團頒發的證書:《潘守宇同志宣講的〈優秀傳統文化·幸福和諧人生〉報告稿,被評為『2016~2017年度全市優秀理論宣講報告稿』》;濟寧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潘守宇同志被評為優秀儒學講師)等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組成。
歸根復命,靈根再植。
更多背景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gfSp1oezqMUV7KH-fY4Keg
各大媒體對儒學大講堂的報道鏈接——
鄉村文明是中華文明史的主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耕文明不僅是一種耕作方式,還是一種道德思想文化的傳承。在當代社會,我們需要把中華文明繼續傳承下去,10億人的鄉村這塊重要陣地是絕對不可以放棄的。否則,一個必然的結果就是別人會來填補我們的精神空白。整個中華民族就會處於失魂落魄的狀態。
儒學鄉村講堂,歸根復命!像當年的孔子;喬達摩悉達多一樣為荒漠化的鄉野進行靈根再植!重建溫情的鄉土中國!
附:【國內外各大媒體對儒學大講堂的部分報道】——
https://mp.weixin.qq.com/s/hDJbvaUyJWCzGODZfYyXqQ
https://mp.weixin.qq.com/s/2I8RN88LJURsexGZP6OJrA
https://mp.weixin.qq.com/s/kxOmXCWBhnlIXGNGB4sJ1A
https://mp.weixin.qq.com/s/PvGZh7KaucjVgLUG7mRQqA
https://mp.weixin.qq.com/s/N2YjIAZwvyCHfNl6OvkjJQ
https://mp.weixin.qq.com/s/L21YYwqH1LxmmD1ZfF8NgQ
https://mp.weixin.qq.com/s/cJXahpEiWhbSc5j8YvbBXA
https://mp.weixin.qq.com/s/RIWA1hf9wHt5PrcY6t6RUQ
㈡ 宗聖文化互助運行多長時間了
12月8日開始的,2月27日啟動!
宗聖是務實項目,服務中心可以常駐在公司,老闆天天見面!
靠譜項目不墨跡,2017擼起袖子加油干!!
㈢ 為什麼全國互聯網金融業界大佬紛紛加入宗聖文化互助
假的 騙人的 小心。
㈣ 1840年至1949年山東政治文化名人
左寶貴(1837-1894),清末著名愛國將領。字冠廷,山東費城縣地方鎮(今屬平邑縣)人。長期寄居淮安河下(今楚州區河下),死後葬於淮安。回族,行伍出身。幼年家貧。父母早喪,孤無所依。後背井離鄉,擺攤補鞋。1856年,挈其兩弟左寶賢、左寶清應募從軍。一次戰斗中,旗兵中炮死,他持其幟沖鋒,戰斗大勝,從此知名。1856年,隸江南大營,參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1865年,從僧格林沁前敵管帶忠勇營討伐捻軍起義。1868年,補天津鎮游擊,留山東盡先補用。捻軍失敗,以功晉參將,並賞加副將銜。1872年,奉檄往熱河朝陽剿辦「馬賊」,積功以副將盡先補用,並賞加總兵銜。1875年,率部從刑部尚書崇實赴奉、吉兩省查辦案件,詔以總兵記名簡放,賜鏹色巴圖魯勇號。自是以客軍駐防奉天。1880年,奉命統領奉軍,並總理營務翼長。因治軍嚴肅,先後經崇厚等以「營務嚴肅、謀勇兼全」,將軍慶裕、大學士李鴻章以「勤明忠實,驍果耐勞,曉暢軍事,謀勇兼優」入奏,晉升為建武將軍、記名提督,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駐奉天。1891年秋,因參加鎮壓熱河朝陽金丹道教起義有功,賞穿黃馬褂,並賞給頭品頂戴。1894年,因慈禧太後60壽典,賞戴雙眼花翎。
左寶貴「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致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他參與鎮壓過太平軍、捻軍 和東北伐木工人、挖金工人、東荒教民起義。清政府先後獎給其六品 軍功,頒賞獎武金牌、白玉翎管、白玉搬指、大小荷包,賜予鏗色巴 圖魯勇號,賞穿黃馬褂,頭品頂戴,賞戴雙眼花翎,封建威將軍。�
左寶貴參與修築了山海關到東北的關外鐵路,開辦過古山子、熱水、金廠、溝梁、格力各等多處金礦,並利用機器開采礦石。他在所部長期駐扎的營口海神廟、沈陽練軍公所、南北寺設立義學多處,親自為學校物色教師,籌措薪膏,常輕裘緩帶前至學校考其課程。又設置賑災粥廠、同善堂、棲流所、育嬰堂、牛痘局等慈善衛生機構。沈陽縣治四周的津梁道路,寶貴亦多捐資葺修,並多次為故里捐資建橋、辦學、整修清真寺,深受民眾愛戴。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鮮事急。清廷令左寶貴率兵入朝,進駐平壤。7月20日,左寶貴率軍由奉天出發,29日到達九連城,他以平壤米價較廉,將餉銀全行解去,欲以錢易米,保證軍糧供應。又派人回奉天取回冬季衣物,以安定軍心,並作持久戰的准備。8月6日到平壤。與左寶貴同時奉檄到平壤的還有毅軍馬玉昆部,盛軍衛汝貴部以及豐升阿所部奉天練軍盛字營、吉林練軍等四支部隊,計29營13000餘人。史稱四大軍入朝。
四大軍入朝後,清廷帝後兩黨在攻守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光緒帝諭令入朝各軍「星夜前進,直抵漢城」,「迅圖進剿,先發制人」;李鴻章卻主張「先定守局,再圖進取」,若進攻漢城,「必須添卒3萬人,步步穩慎,乃可圖功」。在攻守問題上,左寶貴堅決主張主動進攻。8月初,他曾與眾將商議南下進剿,以便與先期進駐牙山的葉志超、聶士成部南北配合,夾擊日軍。旋接盛宣懷電,知牙山葉志超部已於成歡戰敗,北退平壤。由於南北夾擊之勢已失,南進之議遂止。8月下旬,葉志超率殘部到達平壤,他飾敗為勝,虛報戰功,被任命為駐平壤諸軍總統。敗將陞官,「一軍皆驚」。葉志超為人庸劣無能,怯懦畏敵,毫無抗敵決心,對平壤戰守漫無布置,諸將不服調遣。這樣,夙伏威望的左寶貴成為了實際上的平壤諸軍總統。
9月4日,左寶貴向距平壤東北約40公里的成川派出騎探,偵知日軍已分路向平壤圍攻,兵力分散,每路日軍兵力均較單薄。7日,左寶貴集合馬步15營計7000餘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平壤南中和、黃州方向出擊,以3000人北進向元山方向出擊,准備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軍一路,以收各個擊破之效。這一主張得到諸將贊同。「各統領奮勇爭先,均挑八成隊,前赴中和」。7日晚,向元山方向出擊的部隊已達江東縣,8日晨,南進部隊也已出發。這時葉志超突探聞另路日軍已進入成川,平壤後路吃緊,急將南北出擊部隊調回,放棄了主動進攻敵人的有利戰機。關於這一點,日本軍事評論家譽田甚八曾認為:清軍集中兵力出擊的「計劃果能成功否,不能斷定,但若實施之,則使當時分離日軍之行動 ,不能在同一時期出現在平壤城下,因是至少可緩平壤陷落之期。當時日軍包圍攻擊運動,殊為危險,若清軍正當行動,拒止一方,向他方舉首力轉取攻勢,則可得逐次各個擊破之機會。然清將不能取如斯果敢之策及其軍隊缺乏移動性,遂唯見其實施之端緒,未見遂行。其南下邀擊之頓挫,實清軍之不幸也」。從這些評論可以看出,連日本人也為清軍未能實現主動出擊,喪失對日軍各個擊破的有利戰機表示惋惜。
9月12日至14日,進攻平壤的日軍先後到達平壤外圍。14日完成了對平壤的合圍。少數貪生怕死的清軍將領,見日軍來勢洶洶,主張棄城逃走。左寶貴十分氣憤,「怒罵曰: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也」,堅決表示了與平壤共存亡的決心。當晚,葉志超召集諸將會議,以「敵人乘勢大至,鋒芒正銳,我軍子葯既不齊,地勢又不熟,不如整 各隊,暫退璦州,養精蓄銳,以圖後舉」。當時諸將依違參半,唯寶貴力言:「敵人懸軍而來,正宜出奇痛擊,令其只輪不返,不敢再正視中原。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歲靡金錢數百萬,正為今日,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也」。慷慨直陳,力持異議,再次堅決反對棄城逃跑,並密令親兵監視葉志超以防其逃遁。「至是葉之威信完全墮地,其號令不行」。
為表示死守平壤決心,在戰鬥打響前,左寶貴「遵回禮,先期沐浴,誓臨陣死節,會戰期迫,寶貴翎頂輝煌為士卒先。或勸去翎頂,免為敵矢之的,寶貴曰: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竟為之死也,敵之注目吾何懼乎!」卒不去翎頂。
9月15日凌晨,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平壤保衛戰開始打響,左寶貴率奉軍防守平壤北面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
日軍雖然從南、西南、北等幾個方面同時向平壤發起進攻,但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門一線是其主攻方向。其他方面僅是佯攻,目的為吸引清軍注意,以便於北面的進攻。
進攻平壤北面一線的日軍是第五師團的朔寧支隊和第三師團的元山支隊,兵力占進攻平壤日軍的三分之一以上,因而是平壤保衛戰最激烈的戰場。
守衛平壤的清軍在玄武門外築壘五處,分兩重。內重牡丹台,牡丹台外重自東北向西北方向沿丘陵構築外壘四處。15日凌晨5時5分開始,日本元山支隊集中炮火向牡丹台外側西北方兩個堡壘開始了猛烈炮擊,以掩護步兵沖鋒。守衛堡壘的清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寶貴自至城上指揮,我軍力御之,倭人死傷無數」。日軍在軍官的督戰下,拚死突進。6時20分左右,戰斗益趨激烈。「此際彼我之槍炮聲最為盛,硝煙與朝霧相混,幾乎咫尺莫辨」。元山支隊為了打開突破口,集中全部炮火向西北最外一壘猛轟。堡壘被毀,守壘清軍被迫於6時50分撤退。不久,第二壘也在日軍炮火環攻下失守。7時15分元山支隊佔領玄武門外西北外側二壘後,按既定部署直抵牡丹台下。
在元山支隊進攻西北二壘的同時,朔寧支隊也向牡丹台外東北方向的兩個清軍堡壘發起進攻。日軍首先以兩個中隊的兵力在旅團副官桂大尉的指揮下,向最東北方外側的堡壘發起猛沖。清軍憑壘拒守,以連發毛瑟槍進行還擊。擊傷敵指揮官桂大尉和兩個中隊長小倉中尉和本間中尉。但日軍在炮火支援下連續發起猛沖,戰至7時半左右,清軍不支,終於棄守東北方的外一壘。這樣餘下的外重最後一個堡壘,便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日軍集中全部炮火向外重最後一個堡壘傾瀉,「山炮榴霰彈頻頻在壘上爆炸」。但清軍「仍堅陣應戰」,一直堅持到8時才最後撤出堡壘。至此,從外側掩護牡丹台的清軍四處堡壘,全部落於日軍之手。日軍元山支隊與朔寧支隊會合,從東、北、西三個方向包抄牡丹台,開始對牡丹台守軍「三面合擊」。
牡丹台是平壤玄武門外的一個制高點,據全城形勝。牡丹台失守全城將遭到威脅。日軍早已注目此地,企圖一舉攻佔。因此,在佔領外圍堡壘後,立即立炮於壘上,用排炮集中向牡丹台守軍轟發。守軍在左寶貴指揮下,憑險據守,「以全力持之」,用速射炮向進攻之敵步兵迅猛還擊,日軍步兵在清軍強大炮火攻擊下,傷亡慘重,無法前進,「戰斗頗為困難」。為了援助步兵沖鋒,日軍集中元山、朔寧兩個支隊的全部炮火「專注我牡丹台壘排轟」。牡丹台外城連中數發榴霰彈,堡壘胸牆被毀,速射炮也被擊壞,士兵傷亡甚重。日軍乘勢發起沖鋒,蟻附而上。在日軍步炮夾攻下,牡丹台壘最終陷落。
正在玄武門指揮作戰的左寶貴,見牡丹台失守,「知勢已瓦解,志必死」。「乃衣御賜衣冠,登陴督戰」,「往來 睨指揮」。營官楊某見城上危險,欲挽寶貴下城避,寶貴擊以掌,並親燃大炮向敵軍轟擊,先後「手發榴彈巨炮三十六顆」。部下感奮,拚死抗禦,予敵軍以重大殺傷。正酣戰間,忽一炮彈飛來,將我炮擊碎,「鐵貫寶貴肋下」。寶貴負傷不退,裹創再戰,血染征衣。不久,又一彈飛至,左寶貴中彈撲地,「將士趨視之,已洞 矣」。「時猶能言,下城始隕」。左寶貴是甲午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血戰沙場,壯烈殉國的第一人。
左寶貴犧牲後,奉軍失去主帥,無人指揮,日軍乘勢佔領了玄武門。營官楊某挾左寶貴屍體欲自玄武門沖出,可是日軍已進城,「塞滿街巷,楊某亦死亂軍中」。兩人忠骸,均不知下落。
左寶貴在平壤戰死後,屍骨無存,清軍將士冒著炮火硝煙,只覓得他的一領血衣和一隻朝靴,從平壤護送回淮安。左夫人陶氏及其親屬,遵奉朝廷旌表和按照回族葬禮,在河下墓地為他舉行衣物下葬儀式,並建造了「左忠壯公祠」。全城老幼婦孺,人人掩面慟哭,對這位抗日民族英雄表示深切的哀悼。光緒皇帝御祭左寶貴賜制鑲金楹聯一副(文革期間被毀),懸掛在河下古清真寺大殿上,楹聯內容已記載不清,只記上聯為:「……倉卒而雄軀遽殉」;下聯為:「……暗嗚之壯氣未消」。上款全文為:「欽賜頭品頂戴雙眼花翎馬步三軍統領提督軍門左」品銜,謚號「忠壯公」。
【左寶貴衣冠冢】位於臨沂市平邑縣地方鎮西約一公里處。左寶貴犧牲後遺體留在朝鮮。
為了表示對他的懷念,1895年,清政府撥款在其故里地方鎮建衣冠冢,埋葬了其生前穿過的靴子1隻。時置墓地2公頃(合30畝),陵園佔地0.67公頃(合10畝),圍以磚牆,墓前神道立有石牌坊、石獅、墓表、御制龜馱碑等,立碑記德,題記「氣壯山河」。。現僅封土、石獅、墓表、殘碑基座尚存。在他的故鄉祖塋地掩埋了他生前穿過的一隻靴子和一頂帽子,並在上面築起一座方形圓頂墳,即今日遺跡尚存的衣冠冢。墓表為四楞形,周面皆有對聯,其一雲:「經百戰,勇冠諸軍,常開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張瞧陽古之偉丈夫」。 墓表南面刻有兵部左侍郎楊頤的輓聯:「孤軍支拄窮邊,傷哉為國 捐軀,萬里未能收戰骨;幾輩逍遙海上,恨不藁街懸首,九原何以謝 忠魂。」墓表北面為駐藏幫辦大臣內閣大學士禮部左侍郎尚賢的輓聯: 「經百戰勇冠諸軍,常開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張睢陽古之烈丈夫」。表達了人們對這位為國捐軀的愛國主義將領的崇敬之情。但衣冠冢在文革期間被破壞,其石料成了建造水利工程的材料。現在在其家鄉有雕塑數座,以表達家鄉人民對他的敬仰和紀念。
㈤ 宗聖文化互助真的能賺錢,是正規平台嗎
互助金融項目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證明這個模式確實可行,當然,這種項目有賺有賠,多數情況下跟你進入的早晚有關,所以,投資的時候需要謹慎,拿閑散資金去投,以做動態為主。
㈥ 孔子資料 急
孔子
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曲阜市南辛鎮)人。家中排行第二。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古文獻整理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曾修《詩》《書》,訂《禮》《樂》,序《周易》,作《春秋》。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被中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後人把孔子的言行語錄記錄下來,作成《論語》。在天道觀上,孔子不否認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對其持懷疑態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素王」,曾子則為宗聖。孟子為「亞聖」。他的言行被他的學生寫成創世巨作《論語》。他還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
歷史記載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華夏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
孔子全身畫像
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便是著名的七十二賢。七十二人中有很多為各國高官棟梁。又為儒家學派延續了輝煌。
成就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進學堂第一個拜的就是孔子。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會議結束後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人類如果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裡汲取智慧。」他有眾多弟子,如子貢、子路、顏淵等。被後世尊為「亞聖」的孟子是他孫子孔伋(字子思)的弟子。編輯本段政治生涯
孔子像
孔子幼年時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按西漢尺23.1厘米計算,是221.76厘米。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為豪。 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經常思考治理國家的諸多問題,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魯昭公25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准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魯昭公27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為「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9年被任命為中都宰,此時孔子已 51歲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縣)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為小司空,不久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魯定公12年,孔子為削弱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兒子的後代,故稱三桓,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著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魯定公13年,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5歲。 孔子帶弟子先到了衛國,衛靈公開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魯國的俸祿標准發給孔子俸粟6 萬,但並沒給他什麼官職,沒讓他參與政事。孔子在衛國住了約10個月,因有人在衛靈公面前進讒言,衛靈公對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開監視孔子的行動,於是孔子帶弟子離開衛國,打算去陳國。路過匡城時,因誤會被人圍困了5日,逃離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衛國貴族公叔氏發動叛亂,再次被圍。逃脫後,孔子又返回了衛國,衛靈公聽說孔子師徒從蒲地返回,非常高興,親自出城迎接。此後孔子幾次離開衛國,又幾次回到衛國,這一方面是由於衛靈公對孔子時好時壞,另一方面是孔子離開衛國後,沒有去處,只好又返回。 魯哀公2年(孔子59歲),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於是派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師徒圍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後不靠店,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師徒才免於一死。孔子64歲時又回到衛國,68歲時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魯國,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魯哀公16年,孔子73歲,患病,不愈而亡。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懷著 與人為善的理念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編輯本段孔子的思想體系
政治思想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①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②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 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教育思想
孔子首次提出「有教無類」,認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權利。在教育實踐上他
美學中的孔子
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該「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他認為學生應該有好的學習方法如「舉一反三」、「溫故而知新」;學習還要結合思考「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學習態度要端正。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有啟發和教育的重要意義。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編輯本段近世發展
孔子學說在近現代以來的新發展是指近代西方文明輸入中國以後,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條件下產生的新儒學。新興的「大眾儒學」是當代新儒學發展的最高成果。
儒學大會: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孔子,「德侔天地,道貫古今,刪述六經,垂憲萬世」的文化聖人;儒學,以孔子學說為基礎,以歷代儒家宗師的理論為主體形成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體系。日前,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由文化部、山東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隆重舉行。它是國際性的文化論壇、高規格的學術盛會,它的召開是世界儒學界的一大盛事。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許嘉璐,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日本前內閣官房長官武村正義與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澳門、台灣地區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等22個國家和地區、86個儒學研究機構的172位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共襄盛舉。這些來自不同國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專家學者、各界人士,圍繞儒學的歷史研究、儒學的當代價值、儒學的現代闡釋、儒學的世界傳播、儒學與和諧文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廣泛對話。 曾幾何時,北京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淋漓盡致地在全世界面前展現了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有識之士指出,它的主線就是「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的儒學精髓。887塊活字印刷字盤變換出3種不同字體的「和」字,表達了「和而不同」「和為貴」的中華人文理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藉此在五大洲進一步傳播,「孔子熱」「儒學熱」更加「薪助火傳」。 周和平說,在歷史的長河中,儒學既保持著其仁愛、和諧的精神特質,又帶有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它以開放的姿態生發擴展,為世界文明形態的延續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第一屆世界儒學大會上,新世紀的儒學又一次發出了合乎歷史發展、合乎人類利益的時代聲音。
儒學:如何在中國普及、在全世界傳播
當代最著名的儒學學者之一杜維明曾經指出,跟韓國、新加坡乃至中國台灣相比,中國大陸在保持儒學傳統方面還存在著差距。相當多學者認為,隨著中國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渴求,儒學在中國的普及以及在全世界的傳播應該成為當下儒學研究的重要話題。 山東大學王鈞林認為,如果儒學僅僅停留在儒者的小圈子裡,它通常被視為一種思想、學說,很難說它是一種文化。儒學只有走出儒者的小圈子,來到社會,深入到大眾之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東西,推行禮教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倡導仁義改變社會風氣,才會從儒學那裡孕育出儒家文化。澳門學者也提出,應該在中小學提倡每天讀「一分鍾孔子」。 9月28日,與會代表們前往曲阜孔廟參加了祭孔大典,因此,一些代表對全球各地的祭孔儀式展開了討論。孔子研究院的孔祥林指出,孔廟遍布於中國、韓國、越南、日本等,中國古代從國家到各級地方政府也都設有文廟,文廟有重要的三重社會公用:崇德、報本、教化。政府通過孔廟教育臣民學習儒家思想,推崇德義,砥礪倫常,加強道德修養。這類文化設施對於一種文化精神的傳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的社會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和保護。浙江工商大學的趙榮光教授通過考察比較中國曲阜、台北和韓國成均館孔廟釋奠禮,認為孔廟釋奠禮應當按博物館原則再現歷史原貌,加強相關制度、禮儀、樂舞、服飾、器物、祭品等一系列具體事宜。在條件具備時,有關方面應向聯合國「申遺」。 台灣地區的董金裕介紹,古代的祭孔分為「秋祭」和「春祭」,台灣的「秋祭」主要遵循「古禮」,即在禮儀、服裝、音樂、舞蹈等方面遵照明代祭孔的規程,並根據時代特點壓縮儀式的時間、接納女性參加祭孔;「春祭」則融進了更多的時代特點,採用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方式,其主要作用是吸引年輕人走近孔子、接觸儒學。 一些專家指出,在當下復雜的文化背景中,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也將進一步走向世界,並為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人們所理解和接受,從而將把人類帶入一個和平、穩定、繁榮、進步的新時代。正像張岱年先生曾經說過的——「盲目的批判孔子的時代過去了,盲目的尊崇孔子的時代也過去了,科學的研究孔子的時代到來了。」孔子是中國的,儒學是世界的。 孔子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自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一直被歷代統治者視作正統學科,以至作為任賢用能的標准,影響延綿數千年至今。 子臨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㈦ 河源市宗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河源市宗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17-03-20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河源市新市區長安東路47號四樓408號房。
河源市宗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1600MA4WB58T5F,企業法人倪麗君,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河源市宗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對教育項目的投資;文化藝術及企業管理信息咨詢;教學音樂器材、文具、工藝品、音響設備、服裝的批發零售;人力資源(不含勞務派遣)。(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河源市宗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㈧ 宗聖是誰
宗聖是對曾子的贊譽和評價。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升主。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聖」,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㈨ 宗聖文化互助要崩盤了嗎
會員數量已超20萬。打款收款速度都很快。
㈩ 儒家學派中尊稱為「宗聖」的是誰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一說山東嘉祥縣人)。生於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於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宋大中符二年(1009)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聖」。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曾姓後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