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棋文化的棋文化-圍棋文化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圍棋的發展
被人們形象地比喻為黑白世界的圍棋,是我國古人所喜愛的娛樂競技活動,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一種棋戲。由於它將科學、藝術和競技三者融為一體,有著發展智力,培養意志品質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思想意識的特點,因而,幾千年來長盛不衰,並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競技活動。
圍棋,在我國古代稱為弈,在整個古代棋類中可以說是棋之鼻祖,相傳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世本》所言,圍棋為堯所造。晉張華在《博物志》中亦說:「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舜是傳說人物,造圍棋之說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圍棋起源之早。
圍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還有許多有趣的別名。圍棋盤是方的,棋子和棋盒是圓形的,有人稱它為「方圓」。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人稱之為「弈」,當時圍棋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了。
秦、漢、三國時期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有關圍棋的活動鮮有記載。在東漢時期,「圍棋」二字已在書面語言中普遍使用。直至東漢中晚期,圍棋活動才又漸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於河北望都一號東漢墓中發現了一件石質圍棋盤,此棋局呈正方形,盤下有四足,局面縱橫各17道,為漢魏時期圍棋盤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與漢魏間幾百年頻繁的戰爭相聯系,圍棋之戰也成為培養軍人才能的重要工具。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王粲,除了以詩賦名著於世外,同時又是一個圍棋專家。
明崇禎張良拜師圖青花圍棋罐南、北朝時期
由於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棋譜的出現
不過,棋譜的大量出現,在圍棋發展史上成為一件具有影響力的大事,是在南北朝時期,這與圍棋的盛行,當時統治者對圍棋的重視,以及紙的廣泛應用等因素有關。南北朝期間出現的「棋勢」、「棋圖」、「棋品」之類的專著不下二十種,其中「棋勢」、「棋圖」是對局的記錄,「棋品」可能是對棋手的品評。
清宮中使用的圍棋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游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於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於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於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棋藝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現之一,就是流派紛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間,形成了三個著名的圍棋流派:一是以鮑一中(永嘉人)為冠,李沖、周源、徐希聖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為冠,汪曙、方子謙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顏倫、李釜(北京人)為冠的京師派。這三派風格各異,布局攻守側重不同,但皆為當時名手。在他們的帶動下,長期為士大夫壟斷的圍棋,開始在市民階層中發展起來,並涌現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們通過頻繁的民間比賽活動,使得圍棋游藝更進一步得到了普及。
② 圍棋文化有哪些
我認為圍棋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現象。
棋界才女楊暉認為:圍棋是只有棋理,沒有風格的。
圍棋的棋盤格子死板,毫無變化。棋子除黑白為對以分二方外,所有棋子沒有區別,無誰大誰小,無分工,不知性能。可一落到棋盤上,突然活起來,都在謀在殺,一著能使通盤皆活,或滿盤皆輸,變幻莫測,不可端倪。這正是典型的中國文化。有一位我所佩服的先生著文說:「象棋的最大優點,也是較圍棋的最大進步是:每一個棋子有每一個棋子的性能。」這真使我大失所望。他不知道圍棋的無可無不可正在個中,且又不知道中國人對於他手下的東西最討厭有固定的性能。再看下去:「象棋棋子越下越少,而圍棋棋子越下越多,少則容易控制,多則眼花繚亂,滿盤密密麻麻,真能看出青光眼。」倒還有些意思的是稱這是「象棋和圍棋的最大差別」,則又大謬不然矣。
圍棋和象棋比,棋子無固定性能,這就比象棋對人的主觀依賴性為大。中國象棋每個子,與生俱來有一身本領,人服從於這一性能。象棋的每一個棋子的作用是固定的,而且看起來有天賦的優越條件,例如車可以橫沖直撞,馬可以斜過去吃子,當然這是他們的好處,但是也是一種限制,總是一種天賦吧!車好像出身高貴,似乎是紈絝子弟,舊時代的王公貴族。兵很可憐,只能往前,只能走一步,過了河才能橫行,橫行也只能走一步。而且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一切努力都是為了保護將,將死了就是棋局終了,即使別的子很多也是輸了。象棋布局也是先布好,像羅馬方陣圖一樣,擺出陣地決一死戰的架勢。圍棋就不同,每一個子都靠人的主觀,它本身沒有天賦,全仗人,下棋人,臨時決定,臨陣決機。這樣圍棋形而上的成分高,象棋形而上的成分少……象棋的布局先固定死,再分頭沖殺,而圍棋的宏觀布局先存於心,且邊走邊布,重在佔位。我以為圍棋是典型的真正的中國式。
中國象棋落子非常明確,為的是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圍棋落第一手時,戰場上空無一物,第一手下去,根據你的第二手才有第三手。棋手在布局上很下功夫,絕對不是為了殺傷對方有生力量。正如老子所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說的,是很有辯證法的,要能收縮,一定要先擴張;要想放棄,一定要先張揚;要想奪取,必定先要給予。這樣的辯證的思考,是在圍棋手的心中一直在進行中的。根據實際的情況臨陣決機。圍棋的棋子沒有大小,但一旦落到棋盤上,變化就開始了,都在謀在殺,而且是陰謀陽謀結合在一起的。比如棄子戰術,吃虧一點,是為了叫你上大當。圍棋可以說是明明白白,卻又是居心叵測。 圍棋和中國人的通脫老辣相象。中國人中間的一些人非常瀟灑,但他又是老奸巨滑的。二三十年代人論中國民族性中就提到這樣的特點。好多作家說過,我記得林語堂就說過這個意思。好像並沒有表現出兇巴巴的樣子,就像老子說過的「和光同塵」,不那麼直露,光芒不那麼耀眼。往往表現出一種超脫,但這又不是真正的超脫,表面上裝出一種消極的超脫這裡面埋伏著老滑。
所以我從這些地方,認為它和中國的哲學扣得特別緊,正是在這種地方使圍棋成為非常典型的中國文化的代表,有最典型的中國哲學氣息。
圍棋又可以和中國人另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相映照。中國人往往說「引而不發」。中國人不是講中庸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我們就舉個普通的例子,就如弓箭,假如有十個人包圍我,我手裡只有一根箭,我採取的辦法只能是引而不發。當我拉開了弓威脅著每一個人,「誰過來?」這十個人唯也不敢過來。假如我將箭一下子射出去呢?射死了一個人,但是,餘下的九個人全部過來了,我就完了。
《易經》講時,講位。每卦有六個位:初、二、三、四、五、上。某一特定的時,某一特定的位,再加上一個度。圍棋上的位也跟走的時間、局面的程度有關。我的棋子啪地下去,一下子對方可以傻眼。兩個高手的棋還一點點往下走,進行肉搏,收官子之類;低手的棋,布局時位就被高手悉數佔到,不戰而敗。棋子根本用不著走下去了。 《易經》的位經常在調整,比如同一個第二爻,剛說他是好的,到第三爻又說第二爻是壞的。怎麼會這樣?實際生活中也不稀奇。我想圍棋是和《周易》相通的。一個子落到棋盤上,沒有缺點是不可能的。正如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利弊,利多還是害多?如是利多,就可以上了。兩個高手下棋,很難有萬全之策。
這個子落到棋盤上,還可能有許多的功能,別的子還能受到它的影響。有時它的「位」原來是好的,走到一定的時候,它又不好了,它又礙手礙腳了,是不是有這樣的情況?這與《周易》也有一點相像。我在研究《周易》的時候發現,有時很好的爻位,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會礙事,可能會阻擋你前進的道路。或者開始不錯,但走下去會給對方做了件事情,對方可以馬上利用你這東西,這是他開始時沒有想到的。但是以後又可能起作用。像《周易》中說的「鶴鳴在陰,其子和之」,又呼應起來了。圍棋中的包圍,反包圍,大包圍,這樣的千變萬化,也與《周易》相通。 圍棋和《周易》最終什麼東西都歸結到一個「數」。中國人對這個數,講天數、氣數,如果撇開它的迷信思想,實際上什麼都是由數決定的。《周易》雖然是「象」,實際上「易者數也」。為什麼?「象」實生於數。離開了數就沒有「象」。可以舉個例子。「某人,某地,淋雨兩小時,第二天起,感冒發燒,三天後痊癒。」這是一個「象」,但這里,還不是有許多數目字?離開數無所謂「象」。圍棋也是一個「象」,但是核心是數,都是數目字。 圍棋每個子都沒有成見,沒有給某一個棋子如象棋一樣先定什麼調子,不賦予你任何特權,平等競爭。棋盤死得不能再死,裡面是很平等的。下棋人和對手也是非常平等。而且一開始不如象棋一樣佔好位。我非常討厭象棋(當然從社會學的角度去談),把位置預先弄好,令我很不喜歡。我非常贊賞圍棋一律平等,看自己的作用,這正是希望所在
③ 圍棋體現了哪些中國的文化內涵
應該說圍棋文化所表現的精神內涵,主要是道家精神,其間有和禪理相通的地方,這就是與中國文化暗合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就如此定論,因為對弈時中所表現出來的殺伐陣陣,起起伏伏,是不能忽略的。古人仿效《孫子十三篇》,編出了《棋經十三篇》,其中的奇勝正和無不包含著兵家的思想,甚至有很多言論可以算作是《易經》的注腳。中國歷史上的圍棋皇帝梁武帝的《圍棋賦》中,有「爾乃建將軍,布將士,列兩陣,驅雙軌徘徊鶴翔,差池燕起。」這分明是兵家行軍布陣了。政治家、軍事家唐太宗李世民也有幾首圍棋詩,其中一首為:「治兵期制勝,裂地不要勛。半死圍中斷,全生節外分。雁行非假翼,陣氣本無雲。玩此孫吳意,怡神靜俗氛。」這里的圍棋,也許不僅僅是圍棋了,那是李世民征戰多年軍事經驗的總結,甚至包含著政治理念。帝王讀弈,自是不俗啊。圍棋中也包含著做人的道理,《棋經》有言,「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爭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多敗。」這哪裡是在下棋,分明是教做人。清朝的尤侗也有一句,「試觀一十九行,勝讀二十四史。」這高度也不低,圍棋和史家也掛上鉤了。《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金瓶梅》、《儒林外史》、《聊齋志異》、《三言二拍》等等中國古典小說中,更是常常能看到圍棋的影子。
④ 圍棋文化發展史:孔子孟子列子是怎麼說圍棋的
孔子、孟子、列子對於圍棋的評論:
三者對於圍棋都持有批判態度,都認為浪費時間。
1、孔子
《論語》中飽食而下圍棋,不亦浪費生命乎?終日無所事事,敗也。
意思是下圍棋的都是些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賢人達士的。他把圍棋看作無聊消遣的東西了。
2、孟子
《孟子·離婁下》載: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
意思是世人都知道的不孝順有五種,一是懶惰不奉養父母,二是邊下棋邊飲酒,不顧及父母賜予的身體……
3、列子
《列子》中大丈夫生而在世。胡可博戲度日乎?吾不善之。
意思是男子在人世間,不圖謀做大事業,怎麼能一天下棋打磨時光呢?
(4)圍棋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圍棋的起源:
堯舜以棋教子琴棋書畫,中國古代四大藝術,源遠流長。 琴棋書畫之棋,指的就是圍棋。 晉朝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志》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
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慧,也曾製作圍棋教子。 《路史後記》寫得更為詳細。堯娶妻富宜氏,生下兒子朱,兒子行為不好,堯很難過,特地製作了圍棋,「以閑其情。」 按照這種說法,製造圍棋,是為了開發智慧,純潔性情的。
⑤ 圍棋的起源及文化內涵
孟子這個年代已經出現了諸侯國都知道的「善弈者」了,而且孟子還以此舉了一個小例子。就是學下棋,不專心致志也學不會。雖然那時候沒有棋譜流傳下來,但我們也可以從側面得出圍棋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至少不努力學是學不會的。
但這個時期,由於地域原因和匈奴等游牧民族盤踞北方,中國和西域各國還沒有交往。直到西漢時才有張騫出使西域,中國才和中亞細亞諸國有了文化交流。但那時圍棋在中國已經有了很久的歷史了。
2、圍棋的名稱發展及變化
現代人說的弈,基本和棋同意,包括圍棋、象棋、軍旗等等一切棋類。但最早的時候,弈是專指圍棋的。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弈,圍棊也。從廾。亦聲。羊益切。古音在五部。」
廾的古文字就是兩人舉手握棋對局的象形。
弈即圍棋,「圍棋」一名也是發展而來的。西漢末楊雄在《方言》中說:「圍棋謂之弈,自關而東,齊魯之間皆謂之弈。」這里的關是指古代的函谷關,非是現在闖關東的山海關。可見西漢年紀,弈就成了圍棋的別稱。仍然稱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區。而到了東漢,圍棋已在書面語中普遍使用,比如馬融著的《圍棋賦》,李尤寫的《圍棋銘》等。
圍棋在發展演變過程中,除了「弈」和「圍棋」還有許多有趣的名稱。比如黑白、烏鷺、忘憂、坐隱、爛柯、木野狐等。明解縉有首《觀弈棋》:
木野狐登玉楸枰,烏鷺黑白競輸贏。
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
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圖萬里需修容。
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隱到天明。
這是中國圍棋史上最為獨特的一首詠棋詩,它巧妙地將圍棋的十一個別名嵌在詩中,渾然精妙,天衣無縫。但是圍棋發展到最後,還是概括了圍棋招法的「圍」字保存了下來。
⑥ 論述圍棋文化2000字
中國圍棋發源地——陵川棋子山
箕子率領隨從離開陵川,從黃海乘木伐向東而去一島,即今天的朝鮮。後來當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史稱「箕子朝鮮」或「箕氏侯國」。箕子在朝鮮傳播故國文化,同時也把圍棋傳向了四面八方。
⑦ 請簡介一下圍棋與中國文化,謝謝!
圍棋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哲理智慧與思辨意識的結晶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它包含了我中華厚實且獨具韻味的歷史與文化積淀。圍棋文化是中國思維形式甚至是中國人形象的代表與縮影所以說圍棋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現象。
圍棋,是一種策略型兩人棋類游戲,中國古時稱「弈」,西方名稱「Go」。流行於東亞國家(中、日、韓、朝),屬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作,春秋戰國時期即有記載。隋唐時經朝鮮傳入日本,流傳到歐美各國。圍棋蘊含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它是中國文化與文明的體現。
(7)圍棋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古代圍棋與現代圍棋下法基本相同,但本質區別在於古代圍棋是以子多為勝(參考《敦煌棋經》),唐宋數路法(參考《忘憂清樂集》日本規則即由此變來)數空需扣除眼位、公氣不計,明清數子規則有還棋頭(眼位不是子,該規則後來被日本廢除)其他區別:
一、古代圍棋一般白先黑後;
二、古代圍棋沒有貼目,黑棋181子就獲勝;
三、古代圍棋是座子制,就是先在對角星位分別放黑白兩子,最大限度限制先手優勢(後來被日本廢除,為了限制先手增加了貼目)。北宋沈括還提出了「四國圍棋」的下法(見《夢溪筆談》「四人分曹共圍棋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圍棋
⑧ 圍棋蘊含的中國文化
圍棋的智慧還包含了天象易理、兵法策略和治國安邦。古人喜歡將小小的棋盤視為戰場,漢代馬融有賦雲:「略觀圍棋兮,法於用兵,三尺之局兮,為戰斗場。」唐太宗也雅好圍棋,他與虯髯客的對弈中,「一子定乾坤」的氣魄更被後人傳為美談。
圍棋盤象徵著宇宙,由三百六十個天體組成,而圍棋盤縱十九乘橫十九,共三百六十一個棋點,多餘的中心一點天元即為太極,代表宇宙的中 心。三百六十的目數在舊歷中為一年的日數,將此一分為四,四隅就是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為晝和夜,如此這般便把天地象徵化了。
從《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河圖》與《周易本義》卷首所載《洛書》之黑白圓點的布局來看,圍棋與他們也可能有些淵源。據說圍棋盤面效《洛書》,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八 個方位星、周邊七十二個交叉點與三百六十周天、八卦、七十二候相應。棋子扁圓形,上突下平,分黑白兩色,象徵陰陽。甘肅敦煌莫高窟石室發現的南北朝時期 《棋經》中也載有「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數。」
古人相信,圍棋與《周易》、《河圖》、《洛書》、八卦等,都是上古神明傳給人類的文化。難怪民間有「此物只應天上有」之說。又如《梨軒曼衍》雲:「圍棋初非人間之事:始出於巴邛 之橘,周穆王之墓;繼出於石室,又見於商山,乃仙家養性樂道之具。」
圍棋形式簡單,只有黑白兩種棋子,規則也很簡單,但是它的玄妙卻是任何 其他任何棋類所不能比超的。圍棋只有三百六十一個棋點,但卻變幻無窮,若以一秒鍾數過一種棋形變幻,要把全部的棋形數完,大約要數億年的時間。沈括在《夢 溪筆談》中談到圍棋的變幻數量時,稱「大約連書萬字四十三,即是局之大數。」為3的361次方,這里的四十三個萬可不是指四十三萬。因而有「千古無同局。」的說法。
有人說,中國象棋是儒家的棋。圍棋是道家的棋。這樣的比喻還當真有幾分貼切。象棋的帥車馬炮士象兵,各自有各自的行棋規矩和職責。恰如孔子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而圍棋呢?黑白二子。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可謂變化無窮。一陰一陽,物極必反,過由不及,勢與地,厚與薄,不戰屈人,等等等等……這些道理都形象的在棋盤上演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