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么記住新石器時代和舊石器時代有哪些文化遺址
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㈡ 三晉文化的簡介
戰國時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之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經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為中國舊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晉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民族融合帶來佛教在三晉的發展,它為山西留下雲岡石窟與五台寺廟群,成為佛教建築、石刻、雕塑上的藝術寶庫。山西的戲曲歷史悠久,宋金的社戲、元的雜劇,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劇種,影響深遠。另外山西的醋、黃土窯洞、民間剪紙亦都表現了三晉文化的特色。
據歷史研究認為,「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的三都都在晉南。因此,可以說晉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西周時,為「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封叔虞於唐,因國都在晉水旁,改國名為晉。晉在周東遷、輔平王,「尊王攘夷」,爭霸中原中對周王室繼續存在和中原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由於地近戎狄,民族雜居,趙的胡服射騎代表中原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吸收與兩種文化的融合。由於晉開國時注意「啟以夏政、疆以戎索」,促進法家的興起。李悝、申不害和韓非都是代表人物,對當時變法、治世、富國強兵起了重要作用。
秦統一後,封建王朝的國都西安、洛陽、開封恰好都在山西南部的外緣。山西由於山河繞其外、高原河谷居其內,成為「表裡山河、稱為完固」的地理形勢,既可以成為王朝的重要藩屏,又可以成為亂世割據的強藩。因地近邊塞、民族雜處,亦是民族融合的熔爐。例如北魏拓跋氏即於北部崛起,經過各族融合南下,不但促進政治上重新統一,又給華夏文化帶來新的刺激。正是這種民族融合帶來佛教在三晉的發展,在經濟上,山西農業發達,加上鹽池、煉鐵,經濟十分繁榮,加上當時形勢,山西成為明初時移民外遷基地與明、清兩代起重要商業作用的山西幫的起源地。
㈢ 我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哪些
我國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文化遺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北京人文化、觀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陽高許家窯人文化、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遺址為中國境內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1961~1962年發掘,發現於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黃河河面約170米的階地上。文化遺物有石製品32件和燒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測,該文化距今已有180萬年。
2、元謀人石器
1965年「五一」節在雲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了元謀人遺址,元謀縣因此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元謀人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於山西省芮城縣匼河村一帶,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發現,1960~1980年由賈蘭坡主持,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先後5次發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製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狀器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遺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燒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證明。伴出的動物化石多為中更新世的典型種屬,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說明匼河人的生活環境為溫帶氣候。
4、藍田人文化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藍田縣位於西安市東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幾分鍾車程。附近有公王嶺猿人遺址,陳家窩猿人遺址,澇池河溝遺址,沙河遺址,紅河遺址等。
5、東谷坨遺址
東谷坨遺址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個遺址,位於河北省陽原縣東谷沱村許家坡。東谷坨遺址所出土文化遺物有石製品16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砍斫器。另外還有打擊過的骨片。該遺址與其附近的小長梁遺址被合稱為「東谷坨—小長梁文化」。
㈣ 水洞溝跨越了幾個時期
196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裴文中先生率領的考察隊再次對水洞溝遺址進行了系統發掘。第一次明確了水洞溝遺址"包含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個不同時代的遺存"。
國內外學者公認,水洞溝遺址在中國舊石器時代、特別是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對本地區乃至周圍地區以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有很多專家認為,水洞溝文化是東亞舊石器文化中為數不多的可以和歐洲舊石器文化進行對比的一種文化形態。水洞溝石器中,發現有大量的、罕見的、極為明顯的歐洲莫斯特文化和奧瑞納文化技術風格的戈瓦婁哇石核。水洞溝出土的刮削器、尖狀器及鑽頭等工具,"令人吃驚地是同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水洞溝文化"好像處在很發達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長的奧瑞納文化之間的半路上,或者是這兩個文化的混合體"。
爭議 :水洞溝五次發掘及跨越時代與文化層。自水洞溝遺址90多年前首次發掘以來,水洞溝遺址先後經歷了五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物,對業界研究古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佐證。此次考古發掘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寧夏考古所專家對水洞溝遺址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將有多位外國考古學家參與發掘,國內各省也將派出舊石器時代研究領域頂尖的20多位專家學者分批次來水洞溝遺址參與挖掘並參加舊石器考古的培訓課程。記者了解到,此次發掘主要是進一步考證第五次發掘時出土的文物作用,重點對水洞溝2號遺址開展發掘,專家們希望能有新的發現,對今後研究石器時代提供更多有價值線索。
水洞溝遺址自1923年首次發掘以來,已經歷過5次正式發掘,出土了5萬多件石器和300多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等,打破了「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論斷。
水洞溝遺址的考古發現表明:水洞溝跨越了新、舊石器時代兩個時期,可以分為5個文化層。最上面的文化層屬新石器時代,距今約有5900年左右。最下面的文化層屬舊石器時代,距今約4萬至1.5萬年,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和北京猿人文化、許家窯文化屬同一系統,是細石器文化的源頭之一,在史前考古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㈤ 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哪些歷史問題
舊石器時代考古復習大綱 主講老師:王幼平
1、 舊石器時代的特點一、 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童年時代。在人類開始出現,地質時代屬於更新世,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到一萬年為止。在這個漫長的時間里,無論人類的體質還是文化,都是從低級到高級逐步發展。人類的體質具有原始特徵。二、 打制石器的使用。打制石器是一種原始的工具,製作時用石錘打擊石材,打下具有鋒刃的碎片,然後加工成石器。人工打制的石器的特點是有檯面、半錐體、疤痕、輻射裂紋,而且有一定的形狀。常見的有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石球、手斧等。三、 狩獵——採集經濟。社會生產力低下,主要從事採集、狩獵等生產活動,依賴自然的恩賜而生活,物質文化不發達。2、 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特點一、 含概時間長。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到一萬年為止。二、 范圍廣(面廣)。歐洲的舊石器文化發現豐富,文化系統和分期斷代比較清楚,在北非、西亞等也同樣有分布,在中國也有豐富和自成系統的文化遺存。三、 內容復雜,涉及到多學科。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研究包含了古人類學、地質學、古生物學、民族學以及現代科技的內容,舊石器時代的考古學需要以上諸多學科的內容來作為工具開展工作。3、 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相關的學科一、 古人類學,通過各種動物、古人類化石研究人類的起源問題。二、 地質學,考古學的地層學就是從地質學中借用來的,自然地理學、地質學、氣象學和生態學,對於協助研究古代文化一直所在地區的地史和天然資源,從各個方面復原當時的自然環境是很重要的。三、 古生物學,對於鑒定發掘出土的植物遺存以及動物和人類骨骼,並判定它們的年代有重要的作用。四、 民族學,許多考古問題的研究需要通過民族學也即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的比對,來找到答案。五、 現代科技的應用諸如碳14測年、熱釋光等技術對判定遺址及相關出土物的年代有很重要的意義。4、 舊石器時代考古學誕生的背景與意義背景:一、 十九世紀中期,《地質學原理》和《物種起源》兩部著作奠定了考古學的科學基礎。二、 工業革命的成果是考古學誕生的物質基礎。意義:一、 對整個科學的貢獻,提供古代化石、遺物,直接挑戰上帝造人的理論。二、 大大擴展了史前考古學的研究領域,對世界考古學有不小的意義。5、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發展簡史一、 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開始(1920年——1949年)(1) 1920年夏,法國傳教士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縣北趙家岔(今屬華池縣),發現中國第一件有明確地層關系的舊石器,標志中國舊石器考古學的開始。(2) 1923年,桑志華與另一位法國古生物學者德日進發現水洞溝和薩拉烏蘇遺址,並進行了發掘。薩拉烏蘇與水洞溝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最早進行正式發掘的兩個地點。(3) 1929年12月,裴文中發現北京猿人的第一個頭蓋骨,是中國考古學的重大發現。(4) 1930年,山頂洞的發現也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起步階段的重要收獲。二、 中國舊石器的發展(1)50-60年代為發展初期,從周口店到華北地區的發展。*周口店繼續發掘與研究。*1954年發掘丁村遺址,丁村是50年代以來首次大規模發掘並進行深入研究的舊石器遺址。丁村發掘報告在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發展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開始由華北及西北走向全國。先後發現了藍田人、觀音洞和元謀人等,中國舊石器文化的發展序列基本確立。(3)80年代,是豐收的十年,理論上也有進展,提出「區域漸進」理論。(4)90年代以來,是中國考古學變化最大的十年。 *研究重點發生轉移:以前是文化史的復原,基本方法是作描述; 以後注重對人類行為的認識,基本方法是解釋。 *發掘方法變化:以前是垂直發掘; 以後改為平面的發掘,認識人類活動。 *研究方法:有微痕研究、拼合研究、埋藏學的研究等,最新研究模式是「操作鏈」(技術鏈)方法。 *研究定位開始變化,是世界史前史之下的舊石器考古,在整個世界史前史研究中占重要地位。 6、 第四紀的主要特徵一、 氣候變化:冷暖交替即冰期與間冰期交替二、 環境變化:海陸變化。海平面下降,造山運動開始,青藏高原與喜瑪拉雅山隆起;中亞地區沙漠化;塔克拉瑪干沙漠形成;大多數湖泊消失。三、 生物界的變化:從第四紀開始,文化學人主宰地球;真馬、真牛、真象出現。7、 午城黃土、離石黃土、馬蘭黃土與網紋紅土 午城黃土——更新世北方地層早期分布最廣的是午城黃土。紅色,代表暖濕氣候,有古土壤層。標准地點在山西隰縣午城鎮。距今250萬年—100萬年。 離石黃土——更新世北方地層中期分布最廣的是離石黃土。偏黃色,代表向冷方向發展的氣候,中間有若乾暖的階段,在暖的階段含古土壤層。標准地點在山西離石縣陳家崖。距今100萬年—12萬年。 馬蘭黃土——更新世北方地層晚期分布最廣的是馬蘭黃土。淺黃或灰黃色,代表乾冷氣候,很少有古土壤層。標准地點在北京西齋堂馬蘭村。距今12萬年—1萬年。網紋紅土——更新世南方地層中期分布最廣的是網紋紅土。紅土中夾白色或灰白色網帶,高溫多雨環境下形成。發現幾百處舊石器遺址。標准地點在安徽、湖北。距今100萬年—12萬年。8、 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分期舊石器時代文化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起止時間:歐洲:距今500萬年——12.8萬年 中國:距今120萬年——20萬年中期起止時間:歐洲:距今12.8萬年——3.5萬年 中國:距今20萬年——5萬年晚期起止時間:歐洲:距今3.5萬年——1萬年/1.2萬年 中國:距今5萬年——1萬年/1.2萬年 9、 莫維斯線與東、西方舊石器文化的分區 青藏高原和中亞沙漠是東西分界線,分成東亞區和舊大陸西兩個區。兩邊區別非常大,東方是砍砸器區,西方是手斧區。1940年由莫維斯提出,稱莫維斯線(Movius Line)。10、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的分區 以淮河—秦嶺為界分為南方區和北方區。南方區是大型工具:砍砸器或叫礫石石器。北方區是以石片石器為主的小型石器。11、中國最早的人類一、南方古猿:70年代中期,在湖北建始龍骨洞發現「鄂西臼齒」,當時被描述為南方古猿,但80年代以來的研究則認為是早期直立人。 永縣人也曾被認為是南方古猿,後來研究認為是早期智人。二、元謀人:元謀人牙齒不是發掘的,而是採集的,年代測定為60—70萬年,也不是中國最早的人化石。三、 公王嶺藍田人,距今115—120萬年。是目前能夠肯定的中國最早的人化石。是世界直立人里最矮的,腦量小隻有780毫升,頭骨壁厚達12毫米。12、中國最早的舊石器文化一、 西侯度遺址:發現於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發現石製品、燒骨、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化石。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古地磁年代為距今180萬年,所以一般將西侯度作為我國最早的舊石器時代地點之一。遺址位於黃河中游左岸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布在平均約1米厚的交錯砂層中,共發現石製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大部分為石英岩,有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狀器等。二、 公王嶺遺址:發現於陝西藍田縣公王嶺,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年代測定為距今120萬年。公王嶺的頭骨化石包括完整的額骨、大部分頂骨、右側的顳骨和上頜骨等,同屬於一個30多歲的女性。石器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狀器和石球以及一些石核和石片,多半用石英岩礫石和脈石英碎塊製成,比較粗糙。三、 泥河灣盆地:小長梁距今136萬年 東谷坨距今約130萬年,發現石器多。 岑家灣距今97—90萬年,發現資料最多。 馬圈溝的年代最早,其准確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工作。13、祿豐古猿、巨猿與人類起源研究一、祿豐古猿:70年代中期發現於雲南祿豐縣石灰壩的第三紀煤層中,化石的數量非常豐富,有頭骨、下頜骨、牙齒等。從化石形態特徵看,祿豐古猿在體質特徵上於早期人有近似的地方,是與人類很密切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旁支,但不是人類祖先。二、雲南森林古猿和江西雙溝醉猿也是與人類很密切的一個旁支。由於同一時期的人猿超科化石發現很少,因此以上發現對於認識人類起源問題仍很重要。三、巨猿:是一種形體很大的猿的化石,30 年代發現於香港;身高2.7米左右,體重300公斤,生存時代大約是從早更新世早期—直延續到中更新世。而此期已是早期人類很繁榮的時代,所以巨猿顯然不會是人類的直接祖先。盡管如此,這支形體巨大的中國遠古人類近親的體質特徵及其命運,對於研究人類的起源與發展仍是十分重要的。14、北京猿人遺址地層的特點一、 文化層、砂層、角礫層交替出現,是由於環境的變遷而形成。二、 堆積厚(幾十米厚),多個文化層,反映時間長。15、北京猿人文化特點與分期一、 文化特徵(一) 石器工業(石器文化)(1) 原料來源:以山坡上的碎石塊為主,其餘是來自周口河裡的鵝卵石。石器原料種類很多,但以脈石英為主。(2) 技術:廣泛使用砸擊法 錘擊法很重要 也有碰砧法,但不多(3) 組合:刮削器最多 小尖狀器 砍砸器 石砧 雕刻器利刃、輕型的多,狩獵用。(二) 居住的特點喜歡住山洞(住洞、穴居)用火(三) 生計(經濟類型)依賴肉類:狩獵 食腐二、 分期根據石器工業的原料、技術和組合的情況,分成早、中、晚三期:
原料 技術 組合
早期 砂岩 錘擊法為主 砍砸器較多 脈石英 砸擊法多 刮削器為主
中期 石英 砸擊法為主 刮削器為主 錘擊法 小尖狀器有 碰砧 砍砸器有
晚期 石英、水晶 砸擊法為主 刮削器為主 燧石 錘擊法 砍砸器少 碰砧 小尖狀器 雕刻器 石鑽 從分期的結果來看,越來越會用好的原料,整體是發展的趨勢。 16、北京猿人的體質特徵及其意義一、 體制特徵:(1) 頭骨非常原始:比較低矮 骨壁較厚 眉脊發達,呈「一」字形,非常粗壯,增強結構發達 吻部特別突出 大腦小腦即顱內結構介於人與猿之間 腦量較小,平均腦量1050毫升(2) 肢骨:上肢骨等於現代人 下肢骨接近現代人 髓腔比較細,管壁較厚二、 意義: 首先,從北京猿人的整個體質特徵來看,其身體各部分的進化速度並不一致。頭骨與肢骨相差很大,頭骨原始,肢骨發達,原始特徵與現代特徵共存,應是人類進化鑲嵌現象的表現,反映了恩格斯「勞動創造人」的道理:上肢先進化,然後下肢進化,最後促使大腦發展。 其次,除進化上的意義外,還有一層意義,即「中國人起源」。北京猿人的鏟形門齒、高顴骨、扁平臉、低塌且寬的鼻子等,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黃種)的特徵。17、金牛山遺址的發現及意義一、 發現:金牛山位於遼寧營口市(現大石橋市)20世紀40年代,曾發現過動物化石。197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A地點洞穴堆積,從當年起進行過多次發掘。1984年秋天,由呂遵諤教授指導的北京大學考古學系學生進行考古發掘實習時,在金牛山A地點發現金牛山人化石,包括同屬於一個個體的頭骨及頭後骨共50餘件。*金牛山A地點洞穴遺址的堆積情況與周口店第一地點很相似,鈾系法測定的結果為距今20萬年,相當北京人中晚期。*石製品的數量雖然無法和周口店相比,但從原料的選擇到加工技術都十分相似。石器原料以脈石英為主,打制技術以砸擊法為主。石器種類有刮削器、尖狀器和雕刻器。從石器工業的整體面貌來看,很接近北京人文化。另外還發現9處用火遺跡,說明有用火習慣。*住山洞。金牛山人頭骨具有原始的特點,但也有比北京猿人進步之處,腦量為1320毫升,明顯增大。二、 意義:(1) 說明同一時期生活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有進步的人,也有落後的人,也是鑲嵌進化,反映了「分支進化」的道理。(2) 看形狀是兩種人,直立人和早期智人,但使用著一樣的工具,文化面貌一樣。18、黃河中游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發現一、藍田:公王嶺距今120萬年 陳家窩距今60—70萬年 石器原料:河邊鵝卵石,石性為石英岩(變質岩)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碰砧法可能也使用 石器組合:小型刮削器 大型砍砸器 大型大尖狀器二、芮城匼河:黃河階地堆積,中更新世 主要發現:石器和動物化石 石器原料:河灘上的鵝卵石(礫石),岩性為石英岩。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碰砧法也使用 石器組合:砍砸器為主 小型利刃的刮削器也佔一部分 大尖狀器19、涇川大嶺上位於甘肅涇川縣,是中國舊石器早期最西地點,土狀堆積,地層為離石黃土,時代處於中更新世。 石器原料:石英岩礫石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石器組合:大型砍砸器 大尖狀器 小型刮削器 小尖狀器20、觀音洞位於貴州黔西一、地層:多層,持續時間長,鈾系測定為距今20—5萬年,文化層厚,反映了多次居住。 位置在洞口,光線好二、文化特點:*石器工業:石器原料:山坡上找風化岩塊,岩性為硅質灰岩。 加工技術:用錘擊法拔片和修整 陡刃石器比較多,而且多刃器較多 石器組合:刮削器 小尖狀器 砍砸器*生計:有很清楚的狩獵證據*居住:住山洞,每一層都很薄,說明多次的臨時性居住。 21、鄖縣人及其文化遺物 鄖縣人化石地點位於湖北鄖縣曲遠河口,發現兩個頭骨化石,稱「鄖縣人」。距今78萬年,電子旋測定(ESR)為60萬年。頭骨的一些特徵更接近早期智人,但已有的測年數據與古生物學方面的證據都說明鄖縣人非常古老,說明至少在80萬年出現了比較進化的人。石器原料:砂岩或石英岩的礫石技術:錘擊法為主砸擊法可能也有應用組合:砍砸器大尖狀器石球、小刮削器比例少 此外,有很多象手斧一樣的工具,但不是從地層中發現的,而是採集來的。鄖縣人石器工業從原料、技術到石器組合均與華南的礫石石器工業沒有區別。22、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區域性特點一、北方北區特點:(1)棲居形式:早期露天(泥河灣) 晚期穴居(周口店、金牛山)(2)用火(3)食肉(4)石器工業:原料為採集的石塊技術:砸擊法佔主要地位組合:以刮削器為主的利刃工具佔主導地位二、北方南區特點:(1)棲居形式:露天居住,有棚子,與洞穴相對應。(2)生計方式:從石器組合看,大型尖狀器、砍砸器多,適合挖植物根莖,推測依賴植物性食物較多,同時也有狩獵活動。(3)石器工業:原料來源為河灘,石性為石英岩或角頁岩技術:錘擊法為主,碰砧法也使用,砸擊法則很少使用。組合:大型尖狀器與小型刮削器工具基本相等三、西南區、雲貴高原特點: (1)環境:岩溶地貌,低溫多雨,海拔高。(2)棲居:住洞多,且反復多次地居住。(3)生計:狩獵情況比較清楚,更多地以狩獵為生。(4)石器工業:原料為就近採集山坡上風化的石頭塊,礫石原料少用。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砸擊和碰砧法少見。組合:中小型利刃工具比較多,砍砸工具較少。四、華南區特點:(1)棲居形式:集中居住或臨時採集(2)石器:原料為砂岩或石英岩的礫石 技術:錘擊法為主 組合:砍砸器和大尖狀器較多,小刮削器和石球也有一些。23、周口店15地點的石器工業地層分為三層,最主要文化層在第二層(中間一層),發現幾萬件石器。鈾系年代測定為距今15萬年,處於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初。石器工業:原料來源和岩性象北京人一樣,在山坡上采脈石英但石器技術卻發生很大變化,由砸擊法變成錘擊法,錘擊法很自由,便於控制,說明打制技術更高些。 組合:刮削器為主 小尖狀器 雕刻器 砍砸器數量比較少 修理把手大石片很有特點周口店15地點舊石器文化的主人可能已不是北京猿人。24、許家窯遺址的主要發現與意義許家窯位於山西省陽高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文化遺址。地層:泥河灣層頂部,馬蘭黃土下部,氣候干涼。鈾系法測定的年代為距今10-12萬年一、 主要發現:除了石器外,還有很多人化石,代表十多個個體,但沒有完整頭蓋骨化石,都是碎片。化石特點:*原始性突出:頭骨壁厚等於北京人 牙齒大等於北京人*進化階段性,有尼人特點:頭骨圓度等於尼人,腦量大於北京人 吻部突出等於尼人,但比北京人後縮 *黃種人特點:鏟型門齒典型 有印加骨(頂枕間骨) *另外,還可以觀察到某些病理現象,如可能因缺乏某種維生素引起的「骨小孔病」,以及由於飲用含氟量高的水而形成的牙齒黃斑等。石器工業:原料:礫石(石英、燧石、火山岩),原料的體積不大,均來自附近。 技術:錘擊法為主 砸擊法也很多組合:刮削器為主,可分為邊刮器和端刮器。而端刮器是舊石器時代晚期典型工具。 小尖狀器很多 石鑽 大量石球 二、 意義:*許家窯人有尼人特點,也有北京猿人特點,來源不清。*文化上承前啟後。砸擊技術是從前邊延續下來。同時有進步的技術:修理石核:原始柱狀石核和盤狀石核。另外工具方面,有晚期工具出現。 *石球是該遺址最具特色的工具類型。大量用石球,說明獰獵專業化。25、丁村文化一、 地層:汾河三級階地,河床相—砂礫石層,可能是沖過來的,因此稱丁村地點,不稱丁村遺址。二、 人化石:兩顆少年牙齒,2-3歲孩子頭骨片,為早期智人特點。三、 石器工業:原料:角頁岩礫石,黑色或灰黑色。 技術:碰砧法 錘擊法 組合:砍砸器比較多 丁村大三棱尖狀器,最代表性器物。 石球也有一些刮削器也較多四、問題:*時代:晚更新世早期(10-12萬年),同時更早的中更新世也有發現,而再向前發展,舊石器晚期也有。因此丁村開始時間更早,延續時間也更晚,不再是舊石器中期典型了。 *丁村是以大型石器為主還是小型石器為主,一直存在爭議。26、大荔人及其文化一、 地層:洛河三級階地二、 化石:一個頭蓋骨化石:鈾系法年代:19-20萬年 腦量大些:1120ml 腦圓些 眉脊倒八字形,為典型早期智人三、 石器工業:原料:河灘上的礫石 石性:燧石、石英岩 技術:錘擊法,加工粗糙 組合:小型刮削器 尖狀器 石錐 石砧大型的石器很少,草原環境用的小型利刃工具很多,反映了氣候的變化。27、馬壩人的體質特徵及其意義發現於廣東曲江馬壩。體質特徵:*典型早期智人,介於北京人和現代人之間*進化階段性:腦圓 眉脊粗壯,八字形*多區進化:圓形上眼眶,歐洲尼人特徵,是基因交流情況的反映。28、過渡階段人類的體質特點一、 階段性特點: *早晚兩期:早期(大荔人)介於直立人和典型早期智人過渡階段。 晚期(馬壩人)為典型早期智人 *總體特點:腦量比早期增大:大荔人為1120毫升,金牛山人為1320毫升,馬壩人應更大些。 頭骨圓度介於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間 眉脊倒八字形 吻部後縮 前牙齒很大二、區域進化的連續性鏟形門齒印加骨(頂枕間骨)扁塌鼻子高顴骨四、 基因交流為輔,圓形眼眶。29、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的特點一、 繼承性。中期與早期區別不大,從工具原料、技術、組合幾方面繼承性很強。三、 發展。北方許家窯出現修理柱狀石核、盤狀石核。南方大尖狀器。30、山頂洞人及其文化的主要發現一、地層:在北京人地層堆積之上,主要是墓葬發現。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骨角器及裝飾品。時代:距今2.7萬年二、體質特徵:8個個體,三個完整頭骨 頭骨圓腦量1400ml,與現代人接近。這些特徵說明山頂洞人屬於典型的晚期智人類型。 其形態特徵如鼻子扁塌、高顴骨等,說明山頂洞人屬於原始的蒙古人種。三、文化特徵:(1)石器工業:只有20多件製品,石性:石英和燧石 加工技術:錘擊法為主 砸擊法也有 組合:刮削器砍砸器山頂洞人石器技術簡陋是因為發生了工業重點的轉移,人們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加工骨角製品,因為真正代表山頂洞人技術水平的是其骨角器和裝飾品。 (2)骨器和角器:加工技術很發達,磨製技術出現 代表:骨針 (3)裝飾品:發現數量非常多,用石頭磨製的珠子和野獸牙、海蚶殼、魚骨、骨管等穿起來。能有時間做裝飾品,說明生產力提高。另外也說明當時已經掌握了鑽孔技術。反映了他們的活動范圍可能已經很大,原始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 (4)墓葬:中國有史以來第一處墓葬 紅色赤鐵礦粉,應是原始宗教意識的最初表現。31、海城仙人洞地點:海城市孤山鎮時代:與山頂洞人相當石器工業:(1)原料:當地選石英礫石 (2)技術:錘擊和砸擊 (3)組合:鑽具多 刮削器 尖狀器 砍砸器骨角器:骨針 骨制標槍頭(狩獵) 骨制漁叉(捕魚)多個紅燒土遺跡(火膛)32、薩拉烏蘇與峙峪一、 薩拉烏蘇地點:內蒙烏審旗時代:3.7—4萬年小石器類型(石片石器類型):典型小石器 技術:錘擊法和砸擊法 組合:邊刮器 端刮器(狩獵專業化產物) 小尖狀器二、 峙峪地點:山西朔州時代:2.8萬年 1.5萬件石器 技術:錘擊法 砸擊法 組合:邊刮器 端刮器 小尖狀器 雕刻器5000多枚馬牙,是專業獵馬人。33、水洞溝與石葉文化一、水洞溝:水洞溝中國發掘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地點:寧夏靈武水洞溝時代:1.8或2.5—2.6萬年技術:修理石核,呈長條或盤狀,剝取石葉組合:端刮器 尖狀器(適於做矛頭) 凹缺刮器是明顯的狩獵文化,主體是石葉技術。三、 石葉文化——石葉是特殊的石片,從經過預先修理的石核上剝下來兩邊平行或接近平行、長度大於寬度2倍以上。34、下川與虎頭梁一、 下川范圍:山西南沁水下川,露天遺址,河流階地。時代:距今2.5—1.5萬年特點:沿著河流成片分布技術:細石器技術,從錐形石核(鉛筆頭型)或柱狀石核上剝下來,很小,做復合工具。組合:端刮器,非常多,佔主導地位。 邊刮器 小尖狀器也是專業的狩獵文化。二、 虎頭梁——冀西北泥河灣盆地虎頭梁村。 石器工業:石器原料:以石英岩為主 加工技術:直接打擊與間接打擊並用。 石器組合:端刮器為主 尖狀器 邊刮器 雕刻器 最引人注目的是數量眾多的各式楔形石核。裝飾品:13件,系用貝殼、鴕鳥蛋皮、鳥的管狀骨及石塊等穿孔製成。這些製品都採用了穿孔和磨製技術。在幾個地點發現數塊赤鐵礦,另外還有紅色的泥岩遺存,估計這些是用來染色的材料。發現火塘 35、柳江人的發現與意義一、發現地點:1958年,廣東新興農場在通天岩挖岩泥時發現柳江人化石,是一個完整的頭骨。進化:眉脊較粗壯 前額後傾時代:距今5萬年人種(蒙古人特徵):寬面孔 鏟形門齒 扁寬鼻 高顴骨二、意義(1) 跟現代人起源關系密切,起源較早。(2) 與日本港川人數據接近,受到日本人重視。(3) 與澳洲古人類也有關系。36、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舊石器晚期文化*四川盆地:一、銅梁(重慶市),距今2.5萬年。原料:大礫石技術:錘擊法組合:小型石片做的刮削器(狩獵工具) 砍砸器 小尖狀器與華南礫石工業接近,又有自己特色。二、漢源縣富林遺址(大渡河邊)距今2萬年,為乾冷期草原文化。原料:燧石技術:錘擊法和砸擊法組合:邊刮器最多 端刮器 小尖狀器總體特點是:石器非常細小,長度很少超過30毫米,在中國南方的各地點為最。*雲貴高原:一、 石器類型-傳統型文化:威寧草海,是雲貴高原晚更新世晚期的一處露天舊石器地點 原料:採集燧石 技術:錘擊法 組合:刮削器居主導地位普定穿洞下層:原料、技術和組合都與早中期相同。二、石器類型-新型文化:興義市貓貓洞文化時代:距今1.3-1.4萬年——7000年-8000年*石器工業:原料:扁圓形礫石作原料 技術:用銳棱砸擊技術來剝片,取寬薄片來加工的技術。組合: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骨器和角器比較多:骨鏟、骨刀37、中國晚期智人的來源與體質特徵一、 來源:(1)區域進化:發現黃種人特徵接續發展 舊石器文化連續發展 (2)非洲夏娃說二、體質特徵:進化的階段性:腦量與現代人接近 圓的程度與現代人接近 保留較早的原始特徵:骨壁厚些 前額傾些 眉脊粗壯些 黃種人:高顴骨 寬扁鼻子 鏟形門齒 地方性:山頂洞人是北方人祖先 柳江人是南方人祖先38、中國舊石器晚期文化的區域性特點一、 多元化:華北東邊綜合性 西邊三種文化並存 南方東部也如此二、疆域的擴大:早期北邊未過遼寧東部 晚期黑龍江、青藏高原都有發現39、舊石器晚期文化的時代特徵過度時代,由狩獵採集經濟向農業轉型時代一、 有一系列技術發展:打制技術達到高峰 磨製技術開始出現 加工骨角器大發展技術發展為生產力發展創造條件。二、生計:狩獵專業化 多樣化,北京可以穩定居住,漁獵、採集,也可以草原生活。三、 社會組織進一步發展:群體更大 大群體里有多個火塘 平等關系四、 精神文化也有發展:墓葬 裝飾品 洞穴壁畫和雕塑
㈥ 石器時代的分類
舊石器時代
定義:使用打制石器為主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是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早期。從距今260萬年延續到1萬多年以前,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整個更新世。
舊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大約在上新世(Pliocene epoch)末期的非洲,一支被稱為能人(Homo habilis)的現代人類的祖先,製作出了已知最早的石制工具。這些非常簡單的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石器(choppers)。能人被認為是掌握了奧杜韋文化(Oldowan)時期利用薄岩片和石芯(stone flakes and cores)的製造工藝。這種石制工業由它的產生地坦尚尼亞的歐肚白大峽谷(Olpai Gorge in Tanzania)加以命名。這些人類很可能並不打獵,而是以食用腐肉(scavenged meat)和野生植物為生。大約在150萬年前,一支進化程度更高的人種,直立人( Homo erectus)出現了。直立人學會了掌握火和製造更復雜的石器的技巧,同時活動范圍由非洲擴張到的亞洲,如中國的周口店人。在歐洲人類活動的最早證據是100萬年前被使用的一種更先進的手斧。
阿修爾手斧(Acheuleanhandaxes)
這個時期的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採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總體來說,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
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
西亞是歐、亞、非三洲的接觸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期人類可能正是通過西亞跨洲遷徙的。西亞與歐洲、非洲在文化上的關系很密切,石器的分類和命名多採用歐洲的標准。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礫石砍斫器和手斧為主要特徵。有類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和阿舍利文化。中期以石片石器文化為主要特徵,廣泛使用勒瓦婁哇技術,稱為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與歐洲莫斯特文化接近。晚期遺存主要是石葉文化,與歐洲的奧瑞納文化和格拉韋特文化比較相似,最後出現了細石器。
簡介
非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這里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肯亞的科比福拉,以及衣索比亞的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250萬~200萬年。舊石器時代早期在非洲存在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和阿舍利文化。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非有莫斯特文化和阿替林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有中非的石核斧類型文化,如山果文化和盧本巴文化,南非的彼得斯堡文化、奧蘭治文化、斯蒂爾貝文化和班巴塔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非洲氣候極為乾旱,發現的遺存數少,在北非有與歐洲石葉文化相似的代拜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有奇托利文化等。
考古發現
早在19世紀中葉,在非洲就發現了史前時期的石器。到20世紀初葉,已初步建立起更新世時期舊石器文化的發展序列。自50年代末以來,非洲在古人類和舊石器方面又有一系列重要發現,從而使這一大陸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里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
文化分期
非洲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兩大體系。北非,即環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在文化上與歐洲和西亞有比較密切的關系,因而可以使用歐洲和西亞的分期法。在撒哈拉以南的東非、西非和南非地區,發展情況與歐洲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了一套單獨的分期體系:早期石器時代,從最早的石器出現到大約10萬年前;中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0萬年前到1.5萬年前;晚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5萬年前到鐵器時代的開始(大多數地區發生在2000年前)。關於晚期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早期文化
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迄今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坦尚尼亞的奧杜瓦伊(又譯「奧杜韋」)峽谷、肯亞的科比福拉以及衣索比亞的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300萬~200萬年。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非洲存在著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和阿舍利文化。這個時期,文化的發展非常緩慢,從地中海沿岸地區到好望角,文化上明顯一致。
奧杜韋文化
奧杜韋文化發現於奧杜瓦伊峽谷的第1層和第2層下部,也發現於北非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哈奈什。典型工具是砍斫器。比奧杜韋文化稍晚出現的是阿舍利文化,在北非和奧杜瓦伊峽谷第2層的上部,有早期阿舍利文化的粗製手斧。在奧杜瓦伊峽谷的第3層和第4層以及在整個非洲大陸,由於軟錘技術的使用,出現了更薄的手斧,具有更淺平的石片疤和更規整的刃緣,這是阿舍利文化的特徵。這時的薄刃砍斫器比以前數量更多,小的輕型工具也製作得更規整。一般認為,奧杜韋文化的石器是由能人(如奧杜瓦伊的能人、科比福拉的1470號人)製作的,而阿舍利文化則是與直立人(如北非的毛里坦人)相聯系的。
到其後的晚更新世時,隨著氣候的變化和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文化就開始出現了差別。
早期
這個時期各地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地方的特點。在北非生活著尼安德特人,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生活著羅得西亞人。整個北非和尼羅河河谷以及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區,在晚更新世的大部分時期內,存在著一種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這是受西亞和南歐的莫斯特文化影響的結果。除了昔蘭尼加以外,這一傳統有變化地繼續存在到公元前1.5萬年和1.2萬年之間。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存在著一種以南非為中心的福爾史密斯文化,它繼承了阿舍利文化傳統,廣泛分布於草原地區。手斧和薄刃砍斫器變小,製作更加精緻。而共生的輕型工具在製作上更廣泛地使用勒瓦婁哇技術。在森林地帶,發展了另一種以東非為中心、但在南非也有發現的桑戈文化,這是一種適應於森林環境的文化,其特徵是加工木頭的工具很發達,特別是重型的手斧、大尖狀器和高背「刨刀」。
中期
其重大進展之一,是人類擴大了居住范圍。在歐亞大陸,人類進入了高緯度地區;而在非洲,則是向森林和乾燥地區擴展。人類的這種擴展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是由於技術上的進步。由於適應於不同的生態環境,各地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日趨明顯的地方特色。
晚期
這一時期在北非,尼羅河河谷地區的文化,稱為霍爾穆桑文化,典型器物是帶鋸齒的石片和雕刻器;在昔蘭 尼加,發現了在非洲極少見的以石葉為主的代拜文化,出現了用間接打擊法生產並進行陡直修理的石葉、琢背石葉、雕刻器和端刃刮削器,與歐洲和西南亞某些地區的舊石器晚期文化的類型是一致的;在馬格裡布,發現了在勒瓦婁哇和莫斯特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阿替林文化,典型的器物是帶肩的尖狀器。
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森林環境和草原環境兩種文化的區別繼續存在,石制工具全面變小。東非、西非和中非赤道森林地區的盧彭巴文化,基本上繼承了桑戈文化的傳統,但手斧和大尖狀器減少,以石片製作的小型石器增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細長並經過兩面加工的尖狀器。在從非洲之角到好望角的草原地區,發展了斯蒂爾貝文化,其典型特徵是存在似石葉的石片,以及由修理檯面的石核上打下來的短而寬的石片,另外還有兩面修理的尖狀器。
文化特點
非洲舊石器晚期文化的特點在於各地都有發達的尖狀器。雖然似石葉的石片也有發現,但還沒有成為製作石器的主要坯料。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各地的細石器工業開始形成了地方的特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到中石器時代,從世界范圍來看,這是一個地區化和細石器化的傾向日趨顯著的時期,非洲也是如此。
考古學家一般把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稱為「礫石和石片石器傳統」或「砍斫器傳統」。在這個傳統之下,又可分出若乾地方類型,如分布於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安雅辛文化,分布於泰國西部芬諾河流域的芬諾伊文化,發現於馬來西亞西北部霹靂河流域哥打淡地方的淡邊文化,分布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南部海岸巴索卡河河谷的巴芝丹文化,分布於菲律賓巴拉望島西南海岸的塔邦文化等。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材料,雖然從早期到晚期都有,但很不完備,存在許多地區和時間上的空白,不少遺址缺乏可靠的年代學證據。人類化石的發現也不平衡,除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外,其他地區十分稀少。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
舊石器時代考古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
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中石器時代
定義:使用打制石器,也有用磨製石器的時代叫中石器時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會使用天然火烤熟獵物。
在大約二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人類亦開始改變其生活習慣。因為自然氣候變暖,使採集和漁獵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繼續出現,而且比舊石器時代時更多。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就是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捕魚工具、石斧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些木製物品。這個時代的遺跡並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因為農業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間的關系。而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開始改變其生活。
中國分布
中國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已知有陝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許昌靈井(中石器時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等。歐洲從公元前10000~4000年屬於中石器時代,以英國和德國北市的阿齊爾(Azili- an)文化為代表。
各洲分布
歐洲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突出特點,是盛行幾何形細石器。這種細石器呈三角形、梯形或不規則四邊形等形狀。在西歐南部 和南 歐地區 , 先後分布有阿齊爾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均因法國的同名遺址而得名。塔德努瓦文化的海濱河口居民點中,有些堆積層含有人們食剩的大量貝殼和魚骨等,形成為最初的貝丘遺址。在西歐北部和北歐地區有馬格勒莫瑟文化,因丹麥的馬格勒莫瑟遺址得名。該文化分布很廣,在英國的斯塔卡遺址發現有木槳、家狗等重要遺存。
西亞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凱巴拉文化和納吐夫文化等。
新石器時代
定義:使用磨製石器為主的時代叫做新石器時代 ,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會使用陷阱捕捉獵物。
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在中國,這個時代出現了龍虯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細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時代完結後,人類開始進入銅器時代。
㈦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體現了山西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啥特點
摘要 2、三晉文化是華夏文化中山西地區的文化。因該地在春秋時是晉國的所在地,到戰國時則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稱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戰國時分成韓、趙、魏三國,故稱之為三晉。當時的晉或三晉疆域都遠超過山西。後世所用的晉或三晉則指山西省。西侯度文化,經匼河文化、丁村文化、許家窯文化、崎峪文化,直到14000多年前的下丁川文化,成為中國舊石器時期原始文化發展的完整序列。晉是黃河流域文化的中心,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民族融合帶來佛教在三晉的發展,它為山西留下雲岡石窟與五台寺廟群,成為佛教建築、石刻、雕塑上的藝術寶庫。山西的戲曲歷史悠久,宋金的社戲、元的雜劇,明清梆子都是主要劇種,影響深遠。另外山西的醋、黃土窯洞、民間剪紙亦都表現了三晉文化的特色。
㈧ 中國古代文明時期名稱
首先樓主要知道你所說的河姆渡、半坡是不同地域的石器時代文化(群落),包括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
而青銅時代用於描述普遍使用青銅工具的時代。大約是夏商周春秋時期。
接下來是鐵器時代。大約是戰國以後。
以上不是並列的概念。
如果樓主問的是石器時代的那些原始文化,就請繼續往下看。整理得很明白。
-----------------------------------------------
1.【舊石器時代】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匼河文化、藍田人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的虎頭梁文化等。
在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市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省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2.【新石器時代】
按照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測定的年代簡要介紹如下:
●前7500年–前6100年彭頭山文化
彭頭山遺址位於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位於長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位於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後4次發掘,揭露面積27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
●前6500年–前5500年後李文化
後李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已發現的8處後李文化遺址,均分布於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范圍東起淄...西河遺址的後李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於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坐落在後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
●前6200年–前5400年興隆窪文化
興隆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窪林西縣白音長汗,地處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左岸。位於內蒙古-遼寧交界處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遺址位於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台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洺河,佔地近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5800年–前5400年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遺址位於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樂文化遺址位於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於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趙寶溝文化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幾何形刻劃紋,靈神物紋,缽、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於滕州官橋鎮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處。是7000年前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遺址位於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1959和1975年曾3次發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於1959年春發現.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位於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准,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范圍分布於河南、陝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紅山後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文物有之字紋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葉狀石耜,玉龍等,積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餘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於浙江餘杭縣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靠公路兩邊。發現於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麵,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瓮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於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遺址位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於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嶺文化1955-1957年發現於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分布於中國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寶墩文化遺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遺址范圍分布於川西平原上,到目前為止包括:寶墩、雙河、芒城、魚郫縣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的遺址群位於湖北天門石家河。其中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時代首先發掘地位於巴林左旗富河溝門。現已發掘出的遺址有: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子三處。發現早期卜骨、及伴隨而來的大量動物骨骼。
㈨ 許家窯遺址石器的顯著特色是什麼
許家窯遺址的石器多達1.4萬多件,大都是細小的,以石英和燧石為主要原料。類型較多,有些石器精巧復雜,是細石器的母型,小型刮削器占絕大多數,很明顯是從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北京人文化發展而來的。用厚石片加工成的龜背形狀的刮削器、細小石器和石球,成了許家窯文化的象徵。石核有原始稜柱狀石核,是從打制的檯面周圍的邊緣上打擊石片,只有少數利用了自然檯面;盤狀石核是從礫石或石塊的周圍邊緣向兩面交互打擊。石片的打制方法有利用自然平面打擊石片,打擊檯面的石片,利用檯面凸棱打擊石片,垂直砸擊的兩極石片、修理檯面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和小型單面砍砸器。此遺址的顯著特色是石球甚多。
㈩ 我國歷史文化有哪些
我國是人類歷史文明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我們的祖先從遠古時代就在中華大地上休養生息。考古研究表明,早在17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國的史前文化就已形成了華北和華南兩大文化譜系,其中包括著名的元謀文化、藍田文化、許家窯文化、丁村文化等。到距今9000~4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形成了旱地農業、稻作農業和狩獵採集三個史前文化區。其中距今7000~4600年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長江流域的馬家窯文化等,已經顯示出此時期農業已有了相當的進步和發展,定居村落已四處可見。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遺址中,發現了300多個長方形儲糧窟穴,估計儲糧能達10萬千克以上。距今4600年的黃河下游文化,不僅出現了銅器和發達的制陶業,而且出現了卜骨和巫師,即出現了宗教和國事活動,說明當時中華民族即將跨入文明時代。文字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開始的重要標志。在我國,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出現了甲骨文。周代形成了以禮、樂為中心的政教系統,並達到鼎盛時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爭鳴、學術空前繁榮的嶄新局面,把我國文化推到了高峰,並使其一直延續發展經秦、漢至明、清。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在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制度背景下,形成了風格各異、內容豐富的歷史文化,留下了許多不同時代的文物古跡,具有很高的史學和美學價值,成為人文景觀旅遊資源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