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保持文化多樣性是促進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是正確的嗎
個人認為是有道理的。
不同文化能相互交互融合,首先前提是要存在多樣不同的文化。
如果只是單一的文化,那不同文化的融合就是不成立的。
所以,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可以說是促進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前提。促進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徑的話就可以有多種方法。
Ⅱ 在如今這個時代中,如何將不同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使之相互促進,共同繁榮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
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問題。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進程,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
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
Ⅲ 三國時代,華夏文明與其它文明之間是如何實現融合的
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瀏覽中華歷朝歷代的史籍資料,發現在中國,大一統王朝雖然疆域最廣大,但是往往並不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相反,很多時候,對中國產生重大影響的時代卻是在分裂割據政權中實現的,比如春秋戰國時代,比如三國鼎立時代,比如明末清初時代。
烏桓單於蹋頓
蹋頓一度統轄草原世界部族人口和華夏世界逃難來的漢族人口多達30餘萬,史書稱蹋頓「以雄百蠻」。
史書記載蹋頓與袁紹關系很好,所以在曹操打敗袁紹後,蹋頓依舊支持袁紹的殘余勢力,對抗曹操。為此,曹操決心遠征蹋頓,徹底解決北方草原世界上的這股強大勢力。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決定遠征烏桓,兩軍相遇於柳城境內的白狼山。曹操親自將自己的指揮旗授予給麾下大將張遼。於是張遼率騎兵突擊,大破烏桓大軍,胡、漢降者達二十餘萬口,烏桓單於蹋頓也在此戰中被張遼臨陣斬殺。
《三國演義》中把曹操的出兵描寫成了追擊袁尚等袁紹殘余勢力。但即使沒有袁紹殘余勢力,估計曹操依然要消滅烏桓勢力,畢竟來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烏桓對華夏農耕世界的威脅太大了。
史書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已經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雙方決戰的地點是柳城(今遼寧省朝陽地區),草原世界的游牧部落烏桓竟然建設了一座固定的城池,並且裡面還住著大量居民,這表明烏桓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草原游牧部落了,它融入了許多華夏農耕世界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方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曹操的大軍以騎兵作為征戰的主力,而這是屬於草原世界的軍事力量。這說明曹操的勢力已經有了來自草原世界的軍事力量或者說起源於草原世界的軍事力量,華夏農耕世界也逐漸吸收來自草原世界的游牧部族,他們也在越來越深入地介入華夏農耕世界的內部事務。
草原世界游牧部落烏桓與華夏世界農耕政權曹魏的這段歷史,向我們揭示出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時草原文明與華夏文明之間彼此吸收消化的情形。
其實三國時代,曹魏政權所面臨的各種少數民族勢力,是三國之中勢力最大的,因為曹魏政權面臨的就是華夏農耕世界的老對手——草原游牧部族。但因為曹魏政權本身也是三國之中最為強大的割據政權,並憑借曹操的雄才大略,征服和瓦解了數個的草原世界的軍事勢力,也提升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可以說為華夏文明與草原文明的融合做出重大貢獻。
與此同時,與曹魏政權相鼎立的蜀漢、孫吳政權,也在積極吸收少數民族力量,充實壯大自己的力量。先看看蜀漢。在《三國演義》中,南王孟獲是個襯托諸葛亮神機妙算、以德服人的配角,經過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最後心服口服,重新歸順了蜀漢政權。
諸葛亮擒孟獲
然而查遍《三國志》全書,並沒有關於孟獲的記載,在《三國志》中只是提到南中的雍闓高定反叛,歷史上南中地區主要是指漢朝的牂柯郡、越嶲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合稱為南中四郡,大致在川貴滇一帶。南中地區多山川,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區,但兩漢時期的遷徙,遷移過來從事屯墾活動的漢族人也為數不少。於是在南中地區,形成了漢族與少數族群共同治理當地的復雜格局,經過幾百年的相互吸收融合,當地少數民族也吸收了許多漢人的思想與文化,漢人也因地制宜,吸收了很多當地風俗習慣,兩者之間關系越來越密切。由於南中地區遠離中原地區,自古就遠離中央政府,何況蜀漢政權屬於外來者,因此南中地區的漢族大戶和少數民族首領都對蜀漢政權並不是很順服。
最早的史書關於孟獲的記載出自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裡面記載的孟獲並不是作為叛亂的首領,而是孟獲追隨雍闓等人反叛,但是孟獲雖然只是叛亂的將領之一,孟獲在蠻族的威望卻非常高,於是諸葛亮發兵打敗了孟獲並活捉了他,諸葛亮採用攻心為上的計策,寬恕了孟獲,後來平定叛亂後,諸葛亮將孟獲帶回了成都擔任御史中丞,自此終諸葛亮一生南中地區再也沒有發生叛亂。
從上面史書和川蜀地區的地理環境來看,我們可以推論出孟獲在歷史上可能是存在的,由於他並不是叛軍的主要首領只是跟隨雍闓高定等人反叛,由於陳壽寫《三國志》比較簡略,漏掉孟獲的事跡也是有可能的。
最後南中地區的少數族群接受了蜀漢政權的統治,進一步融入華夏世界,諸葛亮曾經遷移萬余家到蜀地,組成五部,號為飛軍。南中地區還出產金銀、丹漆、耕牛、戰馬,這些物資都充實了蜀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
再看看東吳。對虎踞江東的吳國來說也有困擾那就是山越部族。
Ⅳ 怎樣做到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相互融合
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即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文化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文化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深深植根於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的另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堅持正確的方向,克服錯誤傾向。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Ⅳ 如何進行中外文化交流、融合 中國和外國在文化交流、融合上應該怎麼做,說說你
文化交流促進了全球化進程中經濟活動規則的統一。經濟全球化是全球化過程中最為普遍的現象,突出表現在國際分工日趨精細、國際貿易日益繁盛、國際經濟組織作用進一步加強、跨國公司加速發展等。經濟在全球范圍進行活動需要一個統一的、受到普遍認可的經濟活動規則。跨地域的大規模經濟活動本身就是文化實現交流的巨大載體,而經濟活動所需要的基本規則,卻要依賴於文化完成一個階段的交流後來健全和鞏固,從而便於操作下一次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這說明,經濟活動規則是通過文化交流不斷磨合,最終達到符合相互利益的文化產物。
Ⅵ 如何讓東西方文化融合
如何讓中西方文化融合。自從近代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西文化就象兩條原先互不相交的河流,現在相交匯流了。時至今日,運用先進通訊技術,信息傳播極快,地球上的各種文化真正進入了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互相作用的時代。舉個例子來說,如今聖誕節已由原來傳統的宗教節日發展成一個充滿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聚會。在西方,人們這天更多地選擇和家人在一起。國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則更多地把過聖誕作為一種時尚,他們更願意和朋友到酒吧、歌廳和商場去狂歡,他們的這種推力正把聖誕這個傳統意義上的洋節中國化。更多熱衷過聖誕的人恐怕是一種從眾心理,他們更願意把聖誕當作一個休息放鬆、聚會的機會。國務院批准出台的節假日放假方案中已將端午、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日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使人們在對聖誕、情人節等洋節的喜歡和追捧中也不數典忘祖,不淡漠中華文明哺育的傳統節日。其實喜歡洋節,並不代表我國人們崇洋媚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出國、留洋已不再神秘,近年來,不少美國、澳大利亞人都興致勃勃地過起春節,這充分說明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交融中,中華傳統文化與外國文化正在互相影響和改變著。
雖然中西文化逐漸相交、融合,但是兩種文化仍然保留著自己的鮮明個性,因為在我看來,融合是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滲透並各自實現本土化的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或者說,如果一定要說這是一種合流的話,這也是一種涇渭分明的合流。交會是一個事實,而融合則只是一種可能。文化總是具體的、個別的,總是表現為一定的歷史形態,沒有普遍、抽象的文化存在。各民族的文化並不都是出於一源,也不能以某一種文化(例如西方文化)作為衡量其它文化的普遍標准。首先,隨著東方經濟,工業技術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作為東方大國的中國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東西方在經濟上的差異已逐步呈現出逐步縮小的趨勢。政治上的兩大體制—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也都在不斷異化,相互借鑒,去他之所長以補己之所短,爭取建立更完善的體制。其實,隨著經濟政治的不斷跨國化,文化層面已經不自覺的做出了反映並一定程度的發生了融合。一種單一的文化無論如何潛力總是有限的,只有不斷的借鑒,吸收,創新,才有發展的前途。況且這種交融已經成為一種無法忽視的歷史潮流。中國作為東方世界有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大國,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需要世界文化來創新,同樣世界文化也更需要中國文化來豐富。基於中西文化的交融決非是一方對另一方的霸權,奴役,而是平等互利的,因此確實是必要的。
無論如何,文化,這種人類所創造出的永恆瑰寶,有著其雋永的魅力與強大的力量。世界上美好的文化,文明,遠不止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自然文化兩種,他們有的將頑強的繼承了下去,有的已然沉默的消失,他們都如同其自然誕生的過程一般,本就沒有任何界限,暫時的沖突,只是為了更長久的存在,只是為了更加的豐富與完美。而站在城內的我們,不要總是嚮往城外的美好,無論內外,守住已有的,關鍵在於用自己的雙眼展望真美的,那麼我們文化的發展,正如千百年來,正如所有事物那浩浩盪盪的前進一般,是自然的,是自有其結局的。
文化的溝通交流是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而達到交融境界的。交流當然應該允許爭鳴,但爭鳴必須是以尊重、寬容為前提,以借鑒、揚棄為手段,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最終回歸到交融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