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沈陽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沈陽是遼寧省的省會。東北地區的交通、文化、經濟和商貿中心,全國的工業重鎮和歷史文化名城。總面積約1.3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724萬人。
沈陽是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因地處古瀋水(渾河支流)之北而得名,中國古代習慣把水的北面稱之為陽,沈陽的名稱就由此而來。沈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據對新樂遺址考證,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周代以前隸屬營州,戰國時期屬遼東郡,西漢時期稱侯城,遼代置瀋州,並用土夯築城牆,這是沈陽建城之濫。金代沿用沈陽之名,元代重新創建城郭,改稱沈陽路。
沈陽素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城」之稱。1625年,清太祖建立的後金遷都於此,更名盛京。1636年,皇太極在此改國號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軍入關定都北京後,以盛京為陪都。清初皇宮所在地——沈陽故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存的兩個完整皇宮建築群之一。
沈陽市是全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旅遊資源豐富多彩。名勝古跡有福陵、昭陵、新樂遺址博物館、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葉茂台遼墓、永安石橋等。沈陽故宮是除北京故宮外我國僅存的一座皇宮建築群,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的宮殿。
福陵和昭陵是聞名遐邇的「關外三陵」中的兩個,是具有中國古代建築特色和濃郁民族風格的帝王陵寢,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後的陵墓;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的陵墓,而且是清入關前留下的三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新樂遺址是我國北方新石器時代較早的一處母系氏族公社聚居部落遺址,距今已有七千二百多年。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大墓位於沈陽市於洪區,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群。葉茂台遼墓群位於法庫縣,是遼丞相蕭義及其家族的墓群。永安橋位於於洪區,是沈陽市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清初石築拱橋。
② 沈陽有哪些風俗文化
老沈陽的傳統年節食品和祭祀用品(祭灶神)。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速凍餃子:起源於老沈陽的年俗「凍餃子」。明末清時一進入臘月就要准備過年的食物,其中包餃子是一項重要任務,包好後,凍起來,從小年一直吃到正月十五。今天人們所吃的速凍餃子,就起源於幾百年前遼沈地區民間過年的習俗。
皇寺廟會:皇寺是皇家寺院,從皇寺始建之時,皇寺廟會就已經出現了雛形,建成後,廟會規模日益壯大,從最初的農產品,手工製品售賣發展到綜合性的貿易集市。
秧歌是流傳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沈陽秧歌屬東北大秧歌,分高蹺、地秧歌兩大類。沈陽人酷愛秧歌,他們舞得熱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獷,令人振奮。如今早晚或節假日的沈陽街頭,不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隊表演,還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燈官秧歌」、少兒高蹺和讓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舉頂高蹺"等。每年,沈陽都有舉辦秧歌節,歷時五至七天。大型秧歌比賽是秧歌節的主體項目。
關氏皮影是沈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在沈北地區。與遼南復州皮影和遼西凌源皮影相比,沈陽關氏皮影填補了遼北地區皮影藝術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學校已經被確定為關氏皮影傳承基地。皮影戲已作為教材引入課堂。教師關維穎還組織學生成立了一個「荷尖戲社」,表演的第一個皮影戲《過橋》在區中小學春風藝術大賽上獲得一等獎。
沈陽唐派京劇由劇本和舞台表演兩方面組成。一是創作的劇本,在唐韻笙近六十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由他親自創作改編的劇本大約有四、五十部之多;二是表演藝術,唐派藝術的代表劇目多是以《東周列國志》、《史記》及《三國演義》等為題材的歷史正劇,呈現出一種特有的凝重、渾厚、開闊、大氣的藝術氣質。
③ 誰能介紹一下沈陽的人土風情和飲食文化
沈陽大秧歌 沈陽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閑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特點:沈陽大秧歌,除繼承了東北大秧歌原有傳統藝術風格外,已同遼南、遼西的高蹺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有的粗擴、豪放、火爆、熱烈、歡快、強勁而自由的藝術特色。 二人轉 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現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和赤峰市)。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購物去處 沈陽主要商業街區:沈陽中街、沈陽太原街, 沈陽北行商業圈,沈陽鐵西百貨商業圈.沈陽中街的繁華程度與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並駕齊驅,沈陽中街是東北地區最古老最繁華的步行商業街區. 五愛市場,位於瀋河區風雨壇街,是全國五大集貿市場之一,是遼寧乃至東北地區服裝輕工批發市場,品種齊全、物美價廉。 南湖公園古文物市場,有幾十家店鋪經營著古玩、字畫、印章、瓷器、玉器、木雕、珊瑚、珠寶翠鑽,還有遍體綠銹的歷代古錢。
④ 沈陽的這些特色民俗文化,你知道多少呢
老沈陽的傳統年夜飯和祭祀用品(祭灶神)。它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制的粘糖。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糖瓜」。冬天放在屋外,由於天氣寒冷,蜜瓜凝固牢固,裡面還有一些微小的氣泡,所以吃起來脆甜脆脆,風味獨特。
速凍餃子:「速凍餃子」的老習俗起源於老沈陽。明清末年進入臘月,就要准備過年的食物。包餃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包好以後,從小凍著吃,一直到正月十五。今天人們吃的速凍餃子起源於幾百年前遼沈地區過年的民俗。
皇廟:皇廟是一座皇家廟宇。自黃廟建立以來,帝王廟已初具規模。建成後,廟會的規模已從最初的銷售農產品和手工藝品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的交易會。
秧歌是一種流傳於中國北方廣大地區的民間舞蹈。沈陽秧歌屬於東北秧歌,分為高蹺和地方秧歌。沈陽人很愛秧歌。他們熱情、大膽、粗暴地跳舞,令人興奮。如今,在沈陽早晚或節假日的街頭,不僅有老秧歌隊的流行表演,還有精彩的秧歌表演,如「外埠秧歌」、「登關秧歌」、兒童高蹺和清爽的「水秀秧歌」、「抬頂高蹺」。沈陽每年都會舉辦秧歌節,持續五到七天。大型秧歌比賽是秧歌節的重頭戲。
關皮影戲是沈陽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在沈北地區。與遼南的福州皮影戲和遼西的凌源皮影戲相比,沈陽關的皮影戲填補了遼北皮影戲藝術的空白。目前,沈北蒲河學校已被確定為關皮影戲傳承基地。皮影戲已經作為教材引入課堂。老師關還組織學生成立了「河間戲曲社」,首部皮影戲《過橋》在全區中小學藝術比賽中獲得一等獎。
沈陽唐派京劇由劇本和舞台表演組成。首先是唐創作的劇本。在他近六十年的舞台藝術生涯中,自己創作改編的劇本大概有四五十部。其次是表演藝術,唐派藝術的代表劇目多為以東周歷史、《史記》、《三國演義》等為題材的歷史劇。,表現出獨特的端莊、渾厚、開放、大氣的藝術氣質。
⑤ 沈陽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沈陽市57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1.譚振山民間故事
2.京劇(唐派)
3.評劇(韓、花、筱)
4.東北大鼓
5.老龍口白酒釀造工藝
6.奉天落子
7.「面人湯」
8.東陵滿族民間故事
9.新民民間故事
10.沈陽民間傳統燈謎
11.白清寨傳統嗩吶
12.評劇(鑫艷玲)
13.新民二人轉
14.胡魁章制筆工藝
15.東北古建築傳統地仗彩繪技藝
16.古建築彩繪技法
17.何鈞佑錫伯族民間故事
18.薛天智民間故事
19.朝鮮族傳統說唱藝術
20.張氏皇苑龍舞龍技藝
21.關氏皮影
22.沈陽相聲
23.初春枝滿族剪紙
24.書畫裝裱修復技術
25.錫伯族喜利媽媽
26.回民小鼓高蹺
27.老邊餃子
28.馬家燒麥製作工藝
29.朝鮮族回甲製作禮儀
30.薩滿歌
31.蔡氏飛車走壁藝術
32.錫伯族抓嘎拉哈
33.沈北鼓樂反堂調吹奏藝術
34.西關回民龍獅斗
35.滿族珍珠球競技
36.安氏龍燈傳統製作工藝
37.東關「四絕菜」烹調技藝
38.王桂香民間剪紙
39.王玉芬民間剪紙
40.遼中鼓樂
41.桃山白酒釀造工藝
42.法庫王缸爐製作工藝
43.康平皮影戲
44.周仲博京劇表演藝術
45.朝鮮族尚帽舞
46.四平街燈市
47.鐵西老工廠傳說故事
48.耿惠英民間發綉工藝
49.邊家餃子傳統製作工藝
50.龍鳳船民間舞蹈
51.錫伯族民間故事
52.新民民間吹打樂
53.楊氏民間剪紙
54.穆玉冰剪紙
55.法庫傳統二人轉
56.盛京滿漢全席
57.朝鮮族傳統「擲柶」競技游戲
⑥ 沈陽的世界文化遺產都有哪些
一共有三個:沈陽故宮、東陵、北陵。
也就是沈陽人常說的「一宮兩陵」,沈陽也是全國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
沈陽故宮 (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單位)
沈陽故宮正門 始建於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關前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建造的皇宮,又稱盛京皇宮。清世祖福臨在此即位稱帝。沈陽故宮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築群之一,現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北京、沈陽兩座故宮構成了中國僅存的兩大完整的明清皇宮建築群。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它以獨特的歷史、地理條件和濃郁的滿族特色而迥異於北京故宮。沈陽故宮那金龍蟠柱的大政殿、崇政殿,排如雁行的十王亭、萬字炕口袋房的清寧宮,古樸典雅的文朔閣,以及鳳凰樓等高台建築,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絕無僅有;那極富滿族情調的「宮高殿低」的建築風格,更是「別無分號」。這座佔地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始建於1625年(明天啟5年),建成於1636年(明崇禎9年)。全部建築90餘所,300餘間。
沈陽故宮博物院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群,還以豐富的珍貴收藏而著稱於海內外,故宮內陳列了大量舊皇宮遺留下來的宮廷文物,如努爾哈赤用過的劍等。
沈陽北陵(昭陵)(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單位)
北陵公園(昭陵),是大清第二代開國君主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的陵墓,是清代皇陵和現代園林完美結合的游覽勝地,面積3.32公頃。北陵建於1643年,內有隆恩殿、寶城、寶頂、月牙城、大明樓、大碑樓、方城、隆恩門、大紅門、石牌坊等建築,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北陵公園以其古老歷史、神秘皇陵和園林景觀,成為鑲嵌在沈城大地上的璀璨明珠。
沈陽東陵(福陵)(世界遺產文物保護單位)
東陵(福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納喇氏的陵基,佔地500餘公頃。東陵始建於1629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經順治、康熙、乾隆多次修建,形成了完整的陵基建築群。陵內有庄嚴的正紅門,有生動的石獅、石虎、石馬等,有著名的108蹬台階,有方城、隆恩殿、東西配殿、大明樓、寶頂等建築。東陵的建築嚴謹,雕刻精細,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
⑦ 沈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什麼
具體如下:
1、沈陽市進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共有四個:東北大鼓、譚振山口頭文學、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藝術、唐派京劇藝術。
2、其它還有省級、市級的名錄。網上都有相關數據。
⑧ 沈陽都有什麼名勝古跡
1、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沈陽路171號,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清朝遷都北京後,沈陽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沈陽故宮。
2、張氏帥府
張氏帥府,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位於遼寧省沈陽市瀋河區朝陽街少帥府巷46號,是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良的官邸和私宅。
張氏帥府始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9月,總佔地3.6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76萬平方米。民國五年(1916年)張作霖正式入住,以後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築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築體系。
3、遼濱塔
遼濱塔位於新民市東北29公里的公主屯鎮遼濱村的黃土崗上,因其傍依遼河岸邊,故稱遼濱塔。它是一座八角十三層密檐青磚塔,原高41.7米,底部直徑12.5米,按佛教以奇數表示清白的信念而築。塔基高約10米,塔身八面各有一佛龕,上有一尊磚雕佛像端坐於蓮花座上。
4、新樂文化遺址
新樂文化遺址位於沈陽市皇姑區黃河北大街北運河北岸黃土高台之上,1977年首次發掘。這是一處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佔地面積17.8萬平方米,集居地約2.5萬平方米。
5、中共滿洲省委舊址
中共滿洲省委舊址位於遼寧省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路福安巷3號(原北市場福安里4號),有四間青磚瓦房,佔地面積35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平方米。在1927年-1929年是東北地區革命運動的指揮中心。